2013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修订版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内科治疗发表时间:2013-08-19T10:05:39.26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7期供稿作者:向荣[导读] COPD的预防主要是避免发病的高危因素、急性加重的诱发因素以及增强机体免疫力向荣(四川省芦山县人民医院625600)【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7-0119-02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内科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的疾病。
由于肺功能检查对确定气流受限有重要意义,因此肺功能是诊断COPD的重要手段。
在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用力肺活量(FVC)<70%表明存在气流受限,并且不能完全逆转。
1 临床表现1.1 起病方式及病程起病缓慢,反复发作,病程较长。
1.2 症状1.2.1 慢性咳嗽咳痰一般患者均有慢性咳嗽咳痰等慢支症状,但也有少数患者没有此症状,直接出现气促等COPD表现。
1.2.2 呼吸困难是COPD的标志性症状,早期仅于劳力时出现,呈进行性加重,以致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也感气短。
急性加重期支气管分泌物增加,加剧通气功能障碍,使呼吸困难加重。
严重者出现呼吸衰竭的表现,如发绀、头痛、嗜睡及精神恍惚等。
1.2.3 全身性症状晚期患者常见体重下降、食欲减退、营养不良、精神抑郁等。
1.3 体征COPD早期体征可不明显。
随疾病进展出现阻塞性肺气肿的体征,包括桶状胸、呼吸浅快、叩诊呈过清音、两肺呼吸音减低、心音遥远等。
低氧血症者可出现黏膜及皮肤发绀。
伴右心衰竭者可见剑突下心脏搏动、下肢水肿、肝脏增大。
呼气延长常提示有明显的气道阻塞和气流受限。
并发肺部感染时肺部可有湿啰音,并发哮喘时可闻及哮鸣音。
2 治疗2.1 稳定期治疗2.1.1 β2受体激动剂主要用于缓解症状,短效吸入剂有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等,数分钟起效,持续疗效4~5小时,每次剂量100~200μg(每喷100μg),24小时内不超过8~12喷。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培训试题姓名:工号:分数: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 25题 50分)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情严重度的分级为A 高危、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B 正常、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C 高危、轻度、中度、重度D正常、轻度、中度、重度E高危、中度、重度、极重度2.有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活动与休息的描述,错误的是A 较重者卧床休息B病情较轻者可适当活动C立位时上半身可略向前倾D应取卧位或半卧位时应使膝半屈 E 立位时上半身伸直可使腹肌放松3.以下有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氧疗的目的描述错误的A 增加可利用氧B提高血氧饱和度C提高动脉血氧分压D 提高肺泡内氧分压E 使肺功能恢复正常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家庭氧疗的原则是:A 低流量持续B低流量短期C高流量长期D高流量间隙E中流量长期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家庭氧疗的流量(L/ min)是:A1~2B2~3 C3 ~4 D4 ~5 E5~66.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家庭氧疗的时间(小时/ 天)是:A> 15 B>10 C > 8 D > 6 E > 47、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
A. 20% B.30% C. 40% D .50%8、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的抗菌药物,应当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A . 30%B . 40%C. 50% D .75%9、抗菌药物的选择及其合理使用是控制和治疗院内感染的关键和重要措施,以下哪项不正确()。
A .病毒性感染者不用B .尽量避免皮肤粘膜局部使用抗菌药物C.联合使用必须有严格指征 D .发热原因不明者应使用抗菌药物10、肝功能减退的感染患者,应避免使用()。
A .去甲万古霉素B .头孢他啶C.利福平D.头孢曲松11、引起医院内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是()。
A .革兰阳性菌B .革兰阴性菌C.真菌D.支原体12、乳妇在应用何种抗菌药时可继续哺乳()。
A .四环素类B .青霉素类与头孢C.THB D.磺胺类13、不属于院内获得性肺炎常用的经验性治疗方案的是()。
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修订版)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曾组织我国有关专家参照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了“慢性阻寨性肺疾病诊治规范(草案)”。
在此基础上,参照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颁布的第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处理和预防全球策略”,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于年制定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并于年发布了该指南的修订版:上述文件对提高我国慢阻肺的临床诊治水平以及促进与慢阻肺相关的临床研究工作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年以来,我国与慢阻肺有关的临床科研工作获得了重大进展,同时,国际学术界对慢阻肺的认识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年对其技术文件进行了重要修订。
为了及时反映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更好地指导我国慢阻肺的临床诊治和研究工作,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组织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年修订版)”的修订工作。
从而发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年修订版)”。
年版保持年版框架,增加合并症章节,力求简洁明了,符合我国临床实际。
年版在参考年慢阻肺全球倡议()修订版的基础上,纳入了我国近年慢阻肺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成果。
重要修改内容如下:☆修订定义:以“持续气流受限”代替“不完全的气流可逆”,该描述不仅使文字更加简洁、清晰,还体现了慢阻肺气流受限始终不能恢复至正常的本质,即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第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维持不变,但经治疗后气流受限程度在一定时间内可有所改善。
☆增加治疗药物:慢阻肺稳定期患者治疗药物中,长效支气管舒张剂增加茚达特罗和具有抗炎作用的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罗氟司特。
二者均在国外上市,茚达特罗已在我国上市,罗氟司特已完成注册临床研究。
☆更新慢阻肺管理、合并症等。
因年版于年底定稿,而在年初再次修订,其中对慢阻肺风险评估、茚达特罗等药物评价、慢阻肺管理以及治疗方案等进行了局部调整,此次年修订版未能及时纳入,期待下一修订版能尽快制定和及时纳入。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诊疗指南1 范围本指南规定了慢阻肺的诊断标准、病因病机、证候、治疗方案、预防调护的内容。
本指南适用于慢阻肺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指南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明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治疗及预防全球策略(GOL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更新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17版)》《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呼吸系统疾病分册(2016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诊断标准(2011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诊疗指南(2011版)》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编码[ICD -10]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3 术语及定义3.1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ICD-10: j44)(简称“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以持续呼吸症状和气流受限为特征,通常是由于明显暴露于有毒颗粒或气体引起的气道和/或肺泡异常所导致[1]。
4 流行病学特点慢阻肺为全球四大慢性疾病之一,全球患病率约为11.7%[2],每年死亡约350万人,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30年全球每年约有超过450万人死于慢阻肺和其相关疾病。
当前我国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3.7%,有近1亿慢阻肺患者,约占全球发病人数的四分之一[3],居我国疾病死亡原因的第3位[4],以伤残调整生命年衡量,其疾病负担已居我国疾病负担第二位[5]。
慢阻肺最常见的症状为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在其病程中常出现急性加重,急性加重是促进疾病持续进展、导致额外治疗的主要因素。
慢性堵塞性肺疾病诊疗标准〔2023 年版〕慢性堵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以下简称 COPD〕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严峻危害患者的身心安康。
对COPD 患者进展标准化诊疗,可阻抑病情进展,延缓急性加重,改善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减轻疾病负担。
一、定义COPD 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
其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展性进展,与肺脏对吸入烟草烟雾等有害气体或颗粒的特别炎症反响有关。
COPD 主要累及肺脏,但也可引起全身〔或称肺外〕的不良效应。
肺功能检查对明确是否存在气流受限有重要意义。
在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假设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FVC%〕<70%,则说明存在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分比〔FEV1受限。
二、危急因素COPD 发病是遗传与环境致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因素可增加 COPD 发病的危急性。
的遗传因素为α1-抗胰蛋白酶缺乏。
欧美争论显示,重度α1-抗胰蛋白酶缺乏与肺气肿形成有关。
我国人群中α1-抗胰蛋白酶缺乏在肺气肿发病中的作用尚待明确。
基因多态性在 COPD 的发病中有确定作用。
〔二〕环境因素。
1.吸烟:吸烟是发生 COPD 最常见的危急因素。
吸烟者呼吸道病症、肺功能受损程度以及患病后病死率均明显高于非吸烟者。
被动吸烟亦可引起 COPD 的发生。
2.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当吸入职业性粉尘,有机、无机粉尘,化学剂和其他有害烟雾的浓度过大或接触时间过长,可引起 COPD 的发生。
3.室内、室外空气污染:在通风欠佳的居所中承受生物燃料烹饪和取暖所致的室内空气污染是 COPD 发生的危急因素之一。
室外空气污染与 COPD 发病的关系尚待明确。
4.感染:儿童期严峻的呼吸道感染与成年后肺功能的下降及呼吸道病症有关。
既往肺结核病史与 40 岁以上成人气流受限相关。
5.社会经济状况:COPD 发病与社会经济状况相关。
・50・实用临床医药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in Practice2021,25(1):50-53.两种氧疗方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n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张文静,余艳芳,魏威,屠春林(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嘉定区中心医院呼吸内科,上海,221800)摘要:目的探讨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和传统鼻导管氧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n型呼吸衰竭患者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75例AECOPD合并n型呼吸衰竭患者分为对照组(=36)和实验组(=39)。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传统鼻导管氧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HFNC。
比较2组的动脉血氧分压[p/O i)]、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 a(CO i)]、血氧饱和度(SpO i)、呼吸频率、心率、第8秒用力呼气容积(FEVJ、用力肺活量(FVC)、痰液黏稠度、痰量的变化。
结果治疗后,实验组Pc(CO?)、呼吸频率、心率、痰液黏稠度、痰量改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HFNC对AECOPD合并n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传统鼻导管氧疗,可有效提高通气效率,降低呼吸频率,减少二氧化碳重复吸入。
关键词:经鼻高流量氧疗;传统鼻导管氧疗;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加重期;n型呼吸衰竭中图分类号:R563.8;R459.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2353(2228)08-050-04DOI:18.0718/jcmp.02220672Effect of two oxygen therapy methods in treatmentof patients with acutr exacerbation of chronicobstrachve pulmonary disease cembinedwith type n respiratory failureZHANG Wenjing,YU Yanfang,WEI Wei,TU Chunlin(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Medicine,Jiading District Central Hospital Affiliatedto Shanghai HealtO Medical Cofepe,Shanghri,201800)AbstracC:Objective To iavestinaid thd clinicai efficaca of high-2ow nasai canula(HFNC)ani couvedtiouai nasai cathetdn oxygen therapy in patiedia with ncaid exccernatiou of chnuia oUstmctive pulmouarn disersa camained witli typr n aspiatora failurr.Methode Severty-five patierts witli AECOPD combined witi typv n respiratora failure were divined irVo tiv coutrol group(g=36)ant O iv exyerimedtai group(g=39).TV v cautixU group wts gived couvedtiouai nasai cathetvr oxyped thvf dpy ou tie basis of cauvedtiouai ireatmedi,while i O v exyerimedtai gaup wts gived HFNC ou tie basis of couvedtiouai treatmedt.TI iv of arteriai oxyped partiai pressara[几(。
2013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修订版)
1997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曾组织我国有关专家参照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了“慢性阻寨性肺疾病诊治规范(草案)”。
在此基础上,参照2001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颁布的第1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处理和预防全球策略”,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于2002年制定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并于2007年发布了该指南的修订版:上述文件对提高我国慢阻肺的临床诊治水平以及促进与慢阻肺相关的临床研究工作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007年以来,我国与慢阻肺有关的临床科研工作获得了重大进展,同时,国际学术界对慢阻肺的认识也发生了深刻变化,COLD在2011年对其技术文件进行了重要修订。
为了及时反映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更好地指导我国慢阻肺的临床诊治和研究工作,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组织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的修订工作。
从而发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
2013年版保持2007年版框架,增加合并症章节,力求简洁明了,符合我国临床实际。
2013年版在参考2011年慢阻肺全球倡议(GOLD)修订版的基础上,纳入了我国近年慢阻肺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成果。
重要修改内容如下:
☆修订定义:以“持续气流受限”代替“不完全的气流可逆”,该描述不仅使文字更加简洁、清晰,还体现了慢阻肺气流受限始终不能恢复至正常的本质,即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70%维持不变,但经治疗后气流受限程度在一定时间内可有所改善。
☆增加治疗药物:慢阻肺稳定期患者治疗药物中,长效支气管舒张剂增加茚达特罗和具有抗炎作用的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罗氟司特。
二者均在国外上市,茚达特罗已在我国上市,罗氟司特已完成注册临床研究。
☆更新慢阻肺管理、合并症等。
因2013年版于2012年底定稿,而GOLD在2013年初再次修订,其中对慢阻肺风险评估、茚达特罗等药物评价、慢阻肺管理以及治疗方案等进行了局部调整,此次2013年修订版未能及时纳入,期待下一修订版能尽快制定和及时纳入。
2013年,西班牙、捷克、瑞士、印度等国家也制定了慢阻肺指南,其中西班牙指南中表型加急性加重四分法等内容已得到国内外同行瞩目,作者建议我国指南下次修订时可参考其他国家的相关进展和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