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人教版生物必修2练习:第7章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70.00 KB
- 文档页数:7
生物必修2知识点:七(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_此定律是由英国数学家哈代和德国医生温伯格分别于1908年和1909年独立证明的,故又称哈代温伯格定律。
在一个极大的随机交配的种群中,在没有突变、选择和迁移的条件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可以世代相传不发生变化,保持平衡。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物种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生殖隔离 a.生态隔离;b.季节隔离;c.性别隔离、心理隔离或行为隔离;d.机械隔离;e.不亲合性;f.杂种不活;g.杂种不育。
地理隔离地理隔离在物种形成中起着促进性状分歧的作用,是生殖隔离必要的先决条件。
可见这种突变基因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容易被淘汰。
但是在非洲流行恶性疟疾(一种死亡率很高的疾病)的地区,带有这一突变基因的人(Aa)很多,频率也很稳定。
对此现象合理解释是A.杂合子不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易感染疟疾B.杂合子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不易感染疟疾C.杂合子不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也不易感染疟疾D.杂合子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也易感染疟疾()5、一般地说,干旱条件下育成的作物品种,适于在干旱地区种植;潮湿条件下育成的作物品种,适于在潮湿地区种植。
在这里,干旱和潮湿条件所起的作用是A.诱发基因突变 B.引起染色体变异 C.选择基因型D.导致基因重组()6.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需氧型生物出现的重大意义表现在A.可提供人类呼吸所需之氧气 B.明显提高生物新陈代谢的效率C.降低厌氧型生物对氧气的依赖 D.增加大气中氧气的含量()7.下列哪一生命现象,为有性生殖过程的产生奠定了基础A.无丝分裂 B.双受精作用 C.减数分裂 D.个体生长()8.人和兔都具有盲肠,但兔的盲肠很发达,而人的盲肠高度退化,这一事实可解释为A.人与兔有共同的具有盲肠的原始祖先,以后人的盲肠退化B.兔是人类的原始祖先,以后人的盲肠退化C.人与兔有共同的不具有盲肠的原始祖先,以后又进化出盲肠D.原始的人和兔都具有盲肠,由于用进废退,人的盲肠退化()9.1937年,有人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三叶草移到瑞典南部栽培,这昊的气候比较寒冷。
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根据达尔文的进化学说,长颈鹿的颈和腿之所以特别长,是由于()A.为了摄食树叶,颈和腿不断伸长,代代相传,愈伸愈长B.长颈长腿者比短颈短腿者有较多的生存机会C.长颈长腿者影响了遗传基因D.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达时受到环境的影响[答案] B[解析]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长颈鹿的颈和腿之所以特别长,是由于长颈和长腿比短颈短腿都有较多的生存机会。
2.雄鹿往往用鹿角作为争夺配偶的武器,所以它的鹿角发达。
下列不是拉马克的观点的是()A.鹿角发达的个体被保留B.鹿角因经常使用而发达C.鹿角的变异朝着有利于其生存的方向发展D.雄鹿为了繁衍后代的需要而使鹿角发达[答案] A[解析]B是用进的观点,C是定向变异的观点,D是按意愿变异的观点,也是定向变异的观点。
B、C、D都是拉马克学说的观点。
3.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解释病菌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原因是(多选)()A.使用抗菌素的剂量不断加大,病菌向抗药能力增强的方向变异B.抗菌素对病菌进行人工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C.抗菌素对病菌进行自然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D.病菌中原来就有抗药性强的个体,在使用抗菌素的过程中淘汰了抗药性弱的个体[答案]CD[解析]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适者生存原理,我们知道,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病菌中有少量个体由于基因突变等原因,本身就存在着能够抵抗某种抗菌素的可遗传的变异,当人们使用抗菌素后,抗菌素对病菌起到一个选择作用(注意:这种选择不能称为人工选择,人工选择是向着对人类有利的方向进行的),绝大多数没有抗药性的个体死亡,少数产生了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并通过遗传使后代亦具有了抗药性这一特性。
这样经过多次用药后,病菌的抗药性越来越强。
这就是一种抗菌素最初效果很好,用一段时间后疗效降低的原因所在。
当病菌产生了抗药性后,人们为了杀死病菌,不得不采取加大抗菌素的用量、几种抗菌素混用的方法来提高治疗效果。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课时训练16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基础夯实1.下列各项中,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不能作出科学解释的是( )A.物种内生物多样性B.物种内生物适应性C.适者生存D.遗传和变异,达尔文未能就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作出科学解释。
2.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进步意义体现在( )A.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B.提出了“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理论C.最先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D.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的道路,认为生物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且提出了“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理论,但存在缺陷,没有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没有摆脱神学的束缚。
其进步之处在于最先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
3.抗生素对细菌抗性的产生所起的作用是( )A.抗生素的不断使用,使细菌逐渐适应而产生抗药性B.细菌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了定向选择C.细菌的变异是定向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了定向选择D.抗生素使细菌产生了定向变异,具有杀灭细菌的作用,同时具有选择作用,抗生素不能杀灭所有的细菌,原因是细菌中有经过变异而对抗生素具有抗性的个体,抗生素杀灭不具有抗性的个体,即对不定向的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
4.下图表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A点种群中存在多种变异类型,是变异不定向的结果B.A→B的变化是生物与无机环境斗争的结果C.B→C是抗药性逐代积累的结果D.农药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并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定向选择,可产生多种变异类型;A→B是害虫与农药(无机环境)进行生存斗争的过程,这一阶段中只有少数抗药性强的个体保留下来,此后这些抗药性强的个体大量繁殖,对应于图中的B→C;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与农药无关。
5.一种感冒药发明时,可治疗病毒性感冒,疗效很高;几年后疗效渐低,其根本原因可能是( )A.病毒接触了药物后,慢慢地产生了抗药性B.病毒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C.药物对病毒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D.后来的药量用得多,产生了抗药性变异,感冒病毒存在差异(变异),有的抗药性强一些,有的弱些。
7.1 新提升·课后作业1.达尔文 "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共同观点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B.有利变异通过逐代遗传得到积累和加强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了可遗传的变异【解析】由于达尔文对变异与遗传的本质并不清楚 ,他还是沿用了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观点和获得性遗传观点 ,并且提出有利变异逐代积累 ,但并未提出通过遗传而积累 ,所以此题易误选B选项 .【答案】 C2.在超市中无公害蔬菜很多 ,也很受市民的欢送 .这些无公害蔬菜在生产中 ,不使用农药、杀虫剂和化肥等 .假设在蔬菜的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 ,其结果是A.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 ,使害虫的抗药性增强B.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 ,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C.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D.害虫全部消失 ,最|终导致某些害虫的物种灭绝|【解析】由于基因突变 ,害虫群体中存在着能抵抗杀虫剂的变异类型 ,当使用某种杀虫剂后 ,绝|大多数害虫被(杀|死) ,少数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害虫大量繁殖后 ,再用该种杀虫剂 ,会有比以前更多的个体生存 ,因此 ,杀虫剂对害虫起到一个定向选择作用 .【答案】 B3.炭疽杆菌生命力之顽强 ,堪称细菌之最| .根据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 ,炭疽杆菌的顽强生命力的形成 ,是由于A.进化过程中环境对炭疽杆菌的定向选择B.不良环境引起炭疽杆菌发生的不定向变异C.进化过程中炭疽杆菌产生的定向变异D.进化过程中炭疽杆菌通过DNA复制 ,逐代积累【解析】根据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 ,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 A4.关于达尔文学说和拉马克学说的区别正确的选项是A.达尔文学说认为环境的作用可以引起不定向的变异B.拉马克学说认为不定向的变异是由动物的意愿决定的C.达尔文学说认为变异后就能适应环境D.拉马克学说认为生物通过变异适应还境【答案】 D5.桉601药刚问世时 ,可治疗病毒性感冒 ,疗效很高;几年后 ,疗效渐渐降低 ,其根本原因可能是A.病毒接触了药物后 ,慢慢产生了抗药性B.病毒为了适应环境 ,产生了抗药性变异C.抗药性个体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后来的药量用少了 ,产生了抗药性变异【解析】感冒病毒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并不是由外因引起的 ,而是内在的遗传与变异引起的 .在未使用感冒药之前 ,感冒病毒就存在着差异 ,有的不具有抗药性 ,有的具有抗药性 .开始用该感冒药时 ,由于大多数病毒没有抗药性 ,故大量病毒被药物淘汰 ,而少数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会保存下来 ,并能继续繁殖感染人群 .当屡次使用该药后 ,使抗药性更强的病毒被保存下来 .这样一代一代 ,病毒积累并加强了抗药性 ,使该感冒药渐渐失去效应 .所以药物对不同变异的病毒进行了选择 ,淘汰了不抗药的个体 ,保存了抗药性强的个体 .【答案】 C6.科学家对某一种蟹的体色深浅进行了研究 ,结果如以下图所示 .不同体色的蟹的数量不同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差异呢 ?以下解释中最|合理的是A.中间体色与环境颜色相适应 ,不易被天敌捕食B.深体色和浅体色的个体繁殖能力弱C.深体色和浅体色的个体食物来源太少D.中间体色是新形成的一种适应性更强的性状【答案】 A7.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 ,害虫的抗药性增强 ,杀虫效果下降 .原因是A.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B.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 ,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C.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D.抗药性强的害虫所产生的后代都具有很强的抗药性【解析】此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应用 .根据自然选择学说 ,使用杀虫剂之前 ,害虫种群中个体间就存在抗药差异 ,有的具有抗药性 ,有的无抗药性 .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 ,杀虫剂选择了具有抗药性的害虫 ,使种群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大 ,所以杀虫效果下降 .【答案】 B8.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缺陷主要是①能科学的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及生物适应性、多样性的形成②认为生物个体是生物进化的根本单位③对遗传、变异的本质未做出科学的解释④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 D9.枯叶蝶腹面的色泽和形状极似枯叶 ,这是枯叶蝶的祖先A.突变后经人工选择的结果B.人工选择后再突变的结果C.突变后经自然选择的结果D.自然选择后再突变的结果【答案】 C10.家鸡起源于原鸡 ,现家鸡的年产卵量可达260个以上 ,而原鸡年产卵量仅为12个 .以下相关表达中 ,正确的选项是A.原鸡在食物充足的饲养条件下产卵多 ,并将此变异遗传下去B.人工饲养条件能够满足原鸡的营养需求 ,从而使产卵量明显增多C.遗传物质发生变化了的蛋 ,孵化出了产卵量高的鸡 ,并被人工选择D.家鸡的起源可以证明 ,生存环境的变化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解析】原鸡在食物充足的饲养条件下产卵多 ,该变异是由环境条件变化引起的不可遗传的变异;现在的家鸡产卵量高 ,是由于原鸡产生了遗传物质变化的蛋 ,孵化出产卵量高的鸡 ,并被人工选择保存下来 .【答案】 C11.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评价是A.它只能正确解释生物界的多样性和适应性B.它能正确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C.它能正确解释生物界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但没有说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D.它能解释自然选择作用 ,不能说明生物界的多样性【解析】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 ,以及生物界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生物界具有重要意义 .但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以及自然选择如何对可遗传的变异起作用等问题 ,未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答案】 C12.以下图表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 ,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 ,以下有关表达中不正确的选项是A.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种变异类型 ,原因是变异具有不定向性B.a→b的变化是农药作用的结果C.b→c是抗药性逐代积累的结果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定向选择 ,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解析】图中ab段下降的原因是大局部害虫没有抗药性或抗药性弱 ,从而被淘汰;bc段上升的原因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在生存斗争中存活并大量繁殖 .在使用农药前 ,害虫存在多种变异类型 ,有抗药性强的个体 ,也有抗药性弱的个体 .【答案】 D二、非选择题13.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药敏程度实验方法如图:将含有一定浓度的不同抗生素的滤纸片放置在已接种被检菌的固体培养基外表 ,抗生素向周围扩散 ,如果抑制生长 ,那么在滤纸片周围出现抑菌圈(图中里面的图) ,结果如以下图所示 .(1)衡量本实验结果的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图中最|有效的是__________培养皿中的抗生素 .(3)用上述最|有效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处理 ,并测定细菌数量变化 ,如以下图所示:①向培养基中加抗生素的时刻为__________点 .②细菌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 ,而变异是__________ ,细菌的抗药性产生于环境变化之__________(填 "前〞 "中〞或 "后〞) ,抗生素对细菌变异的作用不是 "诱导〞而是__________ .③尽管有抗药性基因存在 ,但使用抗生素仍然能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 ,原因在于细菌种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衡量实验的指标即对实验结果的表述 .本实验是利用抗生素抑制细菌的生长来表述实验结果 .(2)通过抑菌圈的大小来确定杀菌能力 ,即抑菌圈越大杀菌力越强 .(3)①抗生素会使细菌中不具抗性的个体大量死亡而数量下降 ,所以b点是使用抗生素的起点 .②变异是不定向的 ,而在自然选择下进化是定向的 ,细菌的抗药性在环境变化之前就已经产生了 ,自然选择是性状的选择者 ,而不是诱导者 .③在细菌种群中 ,含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毕竟只占少数 .【答案】(1)抑菌圈的大小(2)B (3)①b ②不定向的前选择③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占极少数14.用水蚤(一种水生小动物)进行如下图的实验 .请答复:(1)实验结果说明 ,多数水蚤生活的最|适温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些水蚤能在20 ℃环境中生活 ,还有些水蚤能在28 ℃环境中生活 ,这说明水蚤个体之间存在着________ ,从而表达了生物的变异一般是________的 .(3)能在20 ℃环境中生存的个体都是________的个体 ,而能在28 ℃环境中生存的个体都是________的个体 .所以 ,温度的改变对水蚤起了________作用 ,这种作用是________的 .(4)把20 ℃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入28 ℃环境中 ,将导致水蚤死亡;同理 ,把28 ℃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入20 ℃环境中也引起水蚤死亡 .这说明 ,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 ,如果生物体缺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要被环境淘汰 .【答案】(1)25 ℃(2)差异不定向(3)适应低温适应高温选择定向(4)变异15.以下是DDT(一种农药)对家蝇抗性(抗DDT而能存活的能力)的实验研究:将家蝇分成等量的多组 ,每组再分为等量的A、B两局部 .用DDT处理每一组的A局部 ,而保存B局部不接触DDT .处理后 ,检查各组的死亡率 ,死亡率高说明抗性低 ,反之那么说明抗性高 .选死亡率最|低一组的B局部饲养 ,使之繁殖后代 ,把后代再按上述方法进行抗性实验 .这样 ,经过假设干代后 ,当用DDT处理其中A组的家蝇时发现其死亡率为4% ,再用DDT处理这一代的B组家蝇 .那么:(1)B局部经DDT处理后存活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实验可知 ,家蝇抗性的产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3)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 ,家蝇和DDT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DDT对家蝇的抗性的产生所起的作用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述B局部经DDT处理后存活率为上述百分比的原因 .【解析】对自然选择的理解要明确:生存斗争是动力 ,是外因;变异和遗传是内因 ,变异是不定向的 ,选择是定向的 ,定向选择的最|终结果是适者生存 .根据变异的不定向性 ,我们可知家蝇的个体存在着抗性的差异 ,而DDT的作用就是定向的自然选择 ,屡次的重复实验 ,实际上相当于进化过程的多代选择 ,最|终存活率的提高表现为适者生存 .【答案】(1)96% (2)农药对害虫抗药性变异长期选择(3)生存斗争(4)选择(5)家蝇抗性的产生 ,符合达尔文的以自然选择学说为中|心的进化论 .家蝇的个体中原来就存在着抗性的差异 ,有的抗性强 ,有的抗性弱 .经DDT处理进行的选择(因A、B为同组) ,就把抗性强(适者)的个体选了出来 .这样一代一代地选择下去 ,家蝇中选出了具有强抗性的个体(尽管B组从未接触过DDT) ,可见 ,家蝇抗性的产生是选择的结果 ,而不是因为使用了DDT .。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知识点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1.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进步意义体现在( )A.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B.提出了“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理论C.反对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最先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D.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的道路知识点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2.[2017·广西北流期末]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准确评价是( )A.它能正确解释生物界的多样性和适应性B.它能正确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C.它能正确解释生物界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但没有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D.它能解释自然选择的作用,但不能阐明生物界的多样性3.[2017·咸阳期末]下列叙述中,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原理的是( )A.食蚁兽的舌头之所以细长,是由于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的结果B.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因为杀虫剂使害虫产生抗药能力,并在后代中不断积累C.鹿和狼通过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进行着相互选择,结果鹿和狼的奔跑速度都变快D.现在人们都生活在不同的城市环境中,因此人类的进化不再受到自然选择的影响4.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解释是( )①环境的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变异②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③变异是不定向的④变异是定向的⑤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A.②④⑤B.②③⑤C.①②④D.①③⑤知识点三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5.[2017·永州二模]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有几项( )①达尔文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②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对象是基因型③生物进化的本质是基因型的频率发生改变④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⑤马和驴杂交产生骡,所以马和驴不存在生殖隔离⑥不同生物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A.1项B.2项C.3项D.4项6.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原因是( )A.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表达B.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具有抗药性的害虫越来越多C.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D.有抗药性强的害虫所产生的后代具有更强的抗药性7.1937年,某人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白三叶草移到瑞典进行栽培,而瑞典的气候比较寒冷,最初白三叶草茎、叶的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但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
2019-2020年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二教学案:第七章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含答案)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1.主要观点2.意义(1)是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
(2)否定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奠定了科学生物进化的基础。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1.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2.对自然选择学说的评价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1)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生物进化学说的是拉马克(√)(2)拉马克进化学说的核心内容是自然选择(×)(3)达尔文认为,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能生存并留下后代的机会多(√)(4)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2.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是拉马克的观点()A.生物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祖先进化来的B.生物是由低级到高级逐渐进化的C.生物适应性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D.生物新类型的形成是有利变异逐代积累的结果解析:选D“生物新类型的形成是有利变异逐代积累的结果”是达尔文的观点。
3.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论述,不符合达尔文学说基本观点的是()A.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发生作用的基础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C.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出新的物种类型D.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定向变异,以适应变化的环境解析:选D自然选择学说是达尔文创立的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生物进化学说。
该学说正确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
该学说认为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变异是不定向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通过自然选择,不利的变异被淘汰,有利的变异被保存,并通过遗传积累起来,然后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4.以下是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评价,其中正确的是()A.能合理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B.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已深入到基因水平C.可以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D.可以科学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解析:选A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在个体水平上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不能够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对物种大爆发做不出合理的解释。
第1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1.主要观点2.意义(1)是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
(2)否定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奠定了科学生物进化的基础。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1.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2.对自然选择学说的评价3.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1)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
(2)关于自然选择的作用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由于缺少草而吃树叶的长颈鹿脖子越来越长,符合拉马克的观点。
( ) 2.达尔文认识到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并做出了科学的解释。
( ) 3.生物进化的内因是生存斗争。
( ) 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研究对象为生物个体。
( )提示:1.√2.× 达尔文没有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做出科学的解释。
3.× 生物进化的内因是遗传、变异。
4.×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研究对象是种群。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问题探究]下图是长颈鹿的进化过程图,据图分析:1.请利用拉马克的观点解释长颈鹿脖子长的原因。
提示:长颈鹿主要以树叶为食,要想获得足够的食物就需天天伸长脖子去取食高处的树叶,由于“用进废退”,从而形成了现在的长颈鹿。
2.结合变异知识,思考:环境引起的性状改变一定能遗传给后代吗?提示:不一定。
只有环境改变导致了遗传物质改变进而引起的性状改变,才能遗传给后代。
[归纳总结]1.对拉马克进化学说的理解(1)用进废退:凡是没有达到其发展限度的每一种动物,它的任何器官,如果比较持续地使用,则会逐渐增强,并且发达起来。
相反,任何器官如不经常使用,则会逐渐衰弱,其功能减退,最后导致器官的退化或消失。
(2)获得性遗传: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一个动物经常使用某种器官或经常不使用某种器官的结果是发展某器官或丧失某器官,这种获得的变异可以通过生殖遗传给后代。
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卷一、单选题(共20小题)1.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明显的优势。
说明( )A.自然选择不起作用B.生物为生存而进化C.双方在斗争中不分胜负D.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2.达尔文进化理论不能解释的问题是( )A.生物多样性B.生物的生存斗争C.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本质D.变异的不定向性和选择的定向性3.某昆虫种群的翅色有绿色(AA)、浅褐色(Aa)和褐色(aa)三种表现型。
抽样调查得知当年绿色、浅褐色和褐色个体各占60%、30%和10%,现假设该种群中绿色个体每年增加10%,浅褐色个体数目不变,褐色个体每年减少10%,则第二年该种群中决定翅色A基因的频率是( )A. 62.9% B. 78.6% C. 76.8% D. 77.1%4.生物的共同进化,可以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 )①同种生物之间②不同种生物之间③生物与环境之间④亲代与子代之间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5.下图表示渐进式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A.图中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B.图中B表示地理隔离,地理隔离使种群间基因交流受阻C.图中C表示生殖隔离,指两种生物不能交配D.种群基因型频率的定向改变是新物种形成的前提条件6.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16%,aa个体占36%。
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 )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7.真核生物的出现在生物进化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 )①结构和功能更加复杂完善②出现有丝分裂,为有性生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③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推动了生物进化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8.2010年8月,一种名叫NDM-1的“超级细菌”已经蔓延全球各个大洲,对“超级细菌”的出现,医学研究人员一致认为,滥用抗生素是主要原因,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超级细菌”出现的原因是( ) A.抗生素使用剂量不断加大,抗药性基因频率逐渐增加B.抗生素对病菌进行人工选择,使病菌中抗药基因频率不断增大C.抗生素使用过程中,病菌逐渐向抗药性增强的方向变异D.抗生素诱发病菌发生变异,出现抗药性强的个体9.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遗传病,隐性纯合子(aa)的患者不到成年就会死亡,可见这种突变基因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容易被淘汰。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❶下列除哪一项外都是拉马克关于生物进化的观点( )A.现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由神创造出来的B.生物是由古老生物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C.生物的适应性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结果D.用进废退而获得可遗传的性状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❷[2017·辽宁实验中学高二期中]达尔文认为生物出现生存斗争的原因是( )A.生物个体间有强有弱B.生物同时存在着遗传和变异的矛盾C.生物过度繁殖和有限的生存条件之间的矛盾D.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❸某植物单株年产数百粒种子,其中大部分被鸟所食,或因气候、土壤、水分等原因不能在第二年长成植株。
按照达尔文的观点,这种现象说明( )A.物种是可变的B.过度繁殖,生存斗争C.选择的不定向性D.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❹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正确的是( )①环境的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变异②能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③变异是不定向的④变异是定向的⑤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A.②④⑤B.②③⑤C.①②④D.①③⑤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未能解释的是( )A.生物进化的原因B.现存生物适应性的原因C.生物多样性的原因D.遗传和变异的本质❻下列叙述,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原理的是( )A.食蚁兽具有长舌,是因为它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而反复不断伸长B.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因为杀虫剂使害虫产生抗药能力,并在后代中不断积累C.狼和鹿通过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进行着相互选择,结果狼和鹿的奔跑速度都变快D.现在人们都生活在不同的人工环境中,因此人类的进化不再受到自然选择的影响❼[2017·广州培正中学高二期中]下列不属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的是()A.自然界中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B.不能科学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C.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D.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❽关于达尔文学说和拉马克学说的区别,正确的说法是( )A.达尔文学说认为环境的作用可以引起不定向的变异B.拉马克学说认为不定向的变异是由动物的意愿决定的C.达尔文学说认为变异后就能适应环境D.拉马克学说认为生物通过变异适应环境❾下面叙述中,不属于达尔文对长颈鹿进化过程的理论解释的是( )A.长颈鹿祖先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B.祖先产生的后代中存在着变异个体C.在摄食的生存斗争中,颈和前肢较长的个体生存机会多D.有利的变异通过遗传而世代积累[2017·长春十一中高二期中]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
原因是( )A.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B.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具有抗药性的害虫的数量增加C.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D.抗药性强的害虫所产生的后代都具有很强的抗药性下列哪项不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 )A.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在许多性状上存在差异B.生物产生的后代数量往往超过生活条件所能承受的数量C.不适应生存环境的生物会被淘汰D.适应是环境作用的结果公鹿往往用角作为争夺配偶的武器。
按照达尔文的观点,现代的公鹿鹿角发达的原因是( )A.代代经常使用的结果B.变异朝着有利于生殖的方向发展的结果C.繁衍后代的需要D.自然选择的结果根据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田鼠打洞和夜出活动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狼和鹿能迅速奔跑,两者进行相互选择C.狗的牙齿坚硬,是长期磨炼出来的D.有一种猫头鹰因视力弱、行动迟缓,捉不到田鼠而被淘汰了“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那么长?”这个老问题,最近又引起了新讨论。
下列关于这个问题的相关解释,不合理的是( )A.一般动物吃不到较高处的树叶,但脖子较长的长颈鹿却能吃到,因此有生存优势,能留下更多的后代B.在求偶季节,雄长颈鹿会挥动长脖子互相撞头进行决斗,脖子越长就越容易获胜,取得更多的交配机会C.长颈鹿生活在土壤贫瘠的非洲内地,因此它不得不尽力伸长脖子去吃树叶,这导致它的脖子变得较长D.长颈鹿种群中脖子普遍很长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科学家对某一种蟹的体色深浅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7-1-1所示。
不同体色的蟹的数量不同,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差别呢?下列解释中最合理的是( )图7-1-1A.中间体色与环境颜色相适应,不易被天敌捕食B.深体色和浅体色的个体繁殖能力弱C.深体色和浅体色的个体食物来源太少D.中间体色是新形成的一种适应性更强的性状如图7-1-2表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对长颈鹿进化历程的解释,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1所示的长颈鹿个体颈的长短不同,有的长,有的短,这种个体之间性状上的差异称为,这些差异是可的。
(2)图2所示的现象叫作,此过程会由于而愈加激烈。
(3)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图3所示的现象:。
(4)自然选择是通过实现的。
(5)由于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达尔文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水平。
青霉素是一种抗生素。
几十年来,由于反复使用,致使某些细菌对青霉素的抗性越来越强。
请回答:(1)在使用青霉素之前,细菌对青霉素的抗性存在着;患者使用青霉素后,体内绝大多数细菌被杀死,这叫作;极少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了下来并繁殖后代,这叫作。
青霉素的使用对细菌起了,这种作用是通过细菌与青霉素之间的实现的。
由于青霉素的反复使用,抗药性状逐代并加强。
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虽然生物的是不定向的,但在很大程度上是定向的。
(2)自然选择是把自然界中早已存在的变异选择出来,并使之逐代积累、加强,最终形成新物种。
(3)上述过程表明,自然选择是一个的过程。
检验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药敏程度的实验方法如下:将含有一定浓度不同抗生素的滤纸片放置在已接种被检菌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抗生素向周围扩散,如果抗生素能抑制细菌生长,则在滤纸片周围出现抑菌圈(图中里面的圈),结果如图7-1-3所示。
请回答:图7-1-3(1)衡量本实验结果的指标是。
(2)图中最有效的是培养皿中的抗生素。
(3)用上述最有效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处理,并测定细菌数量变化,结果如图7-1-4所示。
①向培养基中加抗生素的时刻为点。
②细菌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变异是,细菌的抗药性产生于环境变化之(填“前”“中”或“后”),抗生素对细菌变异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
③尽管有抗药性基因存在,但使用抗生素仍然能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细菌种群中。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1.A [解析] 拉马克通过对植物和动物的大量观察,提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不是神创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的;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2.C [解析] 生物个体之间有强有弱,适应性强的个体会生存下来,适应性弱的个体将被淘汰,这不是产生生存斗争的原因,A项错误。
生物存在着遗传和变异之间的矛盾,这是自然选择的基础,B项错误。
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手段,生物过度繁殖和有限的生存条件之间的矛盾,导致生物为争夺空间、食物等资源而出现生存斗争,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前提条件,C 项正确。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项错误。
3.B [解析] 生物的高繁殖率和低成活率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这是因为在生存斗争中,绝大多数个体死亡,少量个体生存。
4.B5.D [解析] 达尔文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还不具备遗传学的系统理论知识,因此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自然选择对遗传和变异如何起作用等问题不可能做出本质上的阐明。
6.C [解析] 强调环境的变化是物种产生变化的原因,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生物为了适应环境,某些器官由于经常使用而发达,并且传递给下一代,这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观点,A项错误。
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因为杀虫剂对害虫进行了选择,B项错误。
狼和鹿的奔跑速度都变快说明鹿和狼相互选择,生存下来的类型经过一代代的积累,结果发展成为具有各自特征的种群,这符合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观点,C项正确。
人们生活在不同的人工环境中,但人类的进化仍然受到自然选择的影响,D项错误。
7.A [解析] 自然界中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不属于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
不能科学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属于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
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属于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
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属于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
8.D [解析] 达尔文学说认为环境起选择作用,变异是不定向的,只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才能适应环境,并得到保留。
拉马克学说认为生物的变异是定向的,生物体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相应的变异。
9.A [解析] 长颈鹿的祖先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出现性状差异,不属于达尔文对长颈鹿进化过程的解释,因为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时,还没有遗传学的理论知识,所以对于自然选择和变异如何作用等问题,其不可能做出本质的阐明。
10.B [解析] 害虫的群体本身就有一些个体因为突变而具有抗药性,故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不是杀虫剂诱发的,是本来就存在的,A项错误。
当使用某种杀虫剂后,绝大多数害虫被杀死,少数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具有抗药性的害虫大量繁殖后,再使用该种杀虫剂时,会有比以前更多的个体生存下来,因此,杀虫剂对害虫起到一个定向选择的作用,B 项正确。
使用杀虫剂后害虫不死,不是因为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而是因为在杀虫剂的选择作用下能存活的都是具有抗药性的个体,C项错误。
设抗药基因是A,那么Aa自交的后代可能有aa(不抗药),所以抗药性强的害虫所产生的后代不一定具有很强的抗药性,D项错误。
11.D [解析] 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四个要点分析此题各项,可知A、B、C三项分别符合遗传变异、过度繁殖和适者生存三个要点。
D项不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
12.D [解析] 公鹿的鹿角发达是对环境的适应性表现,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故答案为D 项。
13.C [解析] A、B、D项都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相符。
C项中狗坚硬的牙齿也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而不是长期磨炼出来的。
14.C [解析] A、B项描述符合生存斗争、适者生存的观点。
C项描述符合拉马克的观点,是不合理的。
D项描述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故选C项。
15.A [解析] 蟹的体色有多种表现型是生物变异的结果,优势性状不是新形成的适应性更强的性状。
中间体色的个体数目明显占优势是因为其更适应环境(容易获得食物、不易被天敌捕食等)。
16.(1)变异遗传(2)生存斗争过度繁殖(3)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4)生存斗争(5)个体[解析] (1)从图1可以看出,长颈鹿个体颈的长短不同,有的长,有的短,这属于生物的变异,且是可遗传变异。
(2)图2中,不同的长颈鹿吃到树叶的机会不同,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生存斗争,过度繁殖和食物的减少使生存斗争越来越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