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的起源发展历史
- 格式:doc
- 大小:14.91 KB
- 文档页数:3
隶书概说---李贺年隶书是我国四大书体之一,它是篆书的变体,楷书的前身。
上继周秦,下开魏晋,是我国文字形体和书法演变的重要标志。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型体的一大进化,也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由于它具有易写,易识,艺术性强的特点,所以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显著地位。
它的出现不仅为草书、行书、楷书的繁衍不断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艺术的进步提供了重要条件。
•隶书的起源、形成和发展隶书,大体经历了战国至秦始皇时期的初级阶段。
西汉时期的过渡阶段和东汉时的全盛阶段。
据史书记载,秦时狱吏程邈因罪入狱,删改篆书园转笔法为方折而成隶书。
故一般认为隶书产生于秦代。
一九八0年在四川青川出土两件木牍,为战国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早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八十八年,加之其它地区文物出土的文字形体出现后,一致认为隶书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
秦统一中国后,为了推行“书同文”,命李斯厘定小篆,作为主要字体流行于世。
处于萌芽时期的隶书因其能“趋急速”。
而在中下层社会中得以使用,成了与小篆并用于当时的非正规文字。
初期草创的隶书,字形还保留着浓厚的篆意。
(图1老子甲本约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195年),只起到辅助篆书所不逮的作用。
尚未形成独立的体系,但在字型和笔法上已开始打破篆书的一些法则。
变园转的弧线笔法为方折的直线笔法,变字形的长方纵势为正方或扁方的横势,并有了笔画的粗细变化,化繁为减,时有波磔和率意之笔。
可见秦隶对篆书的改造,已突破了早期文字形体的界限,解决了早期古体字在书写上的不便。
谈了初创期,再来看一下隶书的形成。
由于隶书便捷适用,因而迅速发展,到西汉时期,已成了官方及社会认可的通用文字,以隶书为主的时代从此开始。
两汉隶书承秦隶之遗绪、字型、笔法尚未演变成熟,同后来的隶书进行比较,带有更多的“古拙质朴气息”。
这从西汉帛书《马王堆老子乙本》(图2)和公元前56年所刻的《五凤刻石》(图3)看到,两汉早期的隶书字型和笔法,开始显露波势和挑法,两汉晚期与汉初期的古隶,则已经明显地向波磔俯仰的体势演化。
中国书法史上七种书体的演变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书法逐渐形成了七种不同的书体,每一种都代表着不同的时代和书法风格。
本文将以中国书法史上七种书体的演变为主题,探讨其起源、特点和影响。
第一种书体是隶书,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的秦朝,是中国书法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隶书以刚劲有力的笔画和规范的结构而著称,它保持了古文字的特点,字形严谨,笔画间的衔接紧密有序。
隶书的典范代表是《兰亭序》,它以优美的文字和流畅的布局展示了隶书的独特魅力。
第二种书体是楷书,楷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楷书整齐划一,结构规范,书写工整。
它是中国书法中最常用的书体,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楷书的代表作品有《乾隆御笔》等。
楷书的出现使书法艺术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对后世的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种书体是草书,草书是隶书和楷书的衍化体,以潇洒奔放的笔触和独特的形态而著称。
草书在唐朝达到了巅峰,成为了唐朝文人墨客的最爱。
草书的特点是写意性强,形态自由,书写速度快。
它的代表作品有《怀素碑》等。
草书的出现使书法艺术更加自由和富有个性,打破了传统的规范和束缚。
第四种书体是行书,行书是隶书、楷书和草书的结合体,是宋朝时期的产物。
行书在书写速度和书法艺术之间取得了平衡,形成了一种中庸之道。
行书的特点是笔画流畅,结构严谨,字形秀美。
它的代表作品有《东坡先生帖》等。
行书的出现使书法艺术更加灵活和自如,具有独特的审美风格。
第五种书体是草隶书,草隶书是楷书和草书的结合体,以骨骼粗壮、行云流水的笔画而著称。
草隶书在元朝时期达到了高峰,成为了元代书法的代表。
草隶书的特点是字形规整,笔画丰满,极具力量感。
它的代表作品有《王羲之帖》等。
草隶书的出现丰富了书法艺术的形式和表达,为后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六种书体是隶变体,隶变体是隶书和草书的结合体,以其独特的笔法和形态而著称。
隶变体在明朝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明代书法的代表。
隶书各种风格介绍
隶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传统字体,起源于秦朝,发展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
隶书因其笔画劲健有力,形态简练规整,广泛应用于书法、印章、招牌等艺术领域。
随着不同地域和时代的发展,隶书也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风格。
其中,古籍隶书是隶书的一种主流风格,其特点是笔画粗大有力,结构简明,字形方正,适合书写长篇文章和篆刻印章。
而晋唐隶书则相对细腻,笔画线条柔和,形体优美,适合写意性较强的作品。
宋代的颜真卿隶书则以气势磅礴、气度雄浑著称,他的隶书作品尤其强调线条的力度和墨色的浓淡变化。
明代的文征明隶书则注重笔画的变化和纵横交错,得到了广泛的赞誉。
除此之外,还有草隶、行隶、楷隶等多种不同的隶书风格,每种风格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特点。
无论是书法爱好者还是普通人群,都可以通过欣赏不同风格的隶书作品,感受到这种古老艺术的魅力和魄力。
- 1 -。
隶书研究及其文献综述
隶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字体,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
隶
书的特点是笔画方正、结构严谨、纵横平直,是中国古代书法的代表
之一。
隶书的研究主要涉及到其发展历程、演变规律、文化内涵等方面。
由于隶书历史悠久、资料丰富,因此有很多关于隶书研究的文献资料。
其中,早期的隶书研究主要集中在《说文解字》等文字学和字义
学的词典中。
宋元时期开始,随着书法家们对隶书的重视,隶书研究
开始有了独立的篇章和专题论述。
明朝大书法家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是隶书的代表作之一,
也是隶书研究的重要文献。
而清代的黄百家先生更是在《隶书提要》
中做了详细的隶书分类、演变等研究,对隶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隶书研究的内容逐渐丰富,涉及到笔法、构图、布局、气韵、韵律等多方面的问题。
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化
图像技术的应用也为隶书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可能性。
总之,隶书作为中国古代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产生了大
量的文献资料和经验总结,为后人进行隶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
借鉴资源。
隶书的起源发展历史从俗隶说起。
艺术创作以雅为尚,以俗为病,自古皆然。
宋朝黄庭坚认为“士大夫处事,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
”姜夔主张“淘汰俗姿,则妙处自见”。
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一、从俗隶说起艺术创作以雅为尚,以俗为病,自古皆然。
宋朝黄庭坚认为“士大夫处事,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
”姜夔主张“淘汰俗姿,则妙处自见”。
清人王概说:“笔墨间宁有稚气,毋有滞气;宁有霸气,毋有市气。
滞则不生,市则必俗,俗犹不可浸染。
”近代黄宾虹慨叹:“凡病可医,唯俗病难医。
”何为俗?词典曰“庸俗、肤浅”,又曰“趣味低下,格调不高”。
考之当今书坛,俗在何处。
表现形式若何。
愚以为:俗之一,无继承,少根本。
字无所依,笔无所出,信笔为体,鼓努作势。
俗之二,趋炎附势,以官论书。
官越大,字越好。
位高权重者,办展,剪彩,出书,拍卖,无所不用其极;溜须拍马者,尝粪舐痔,趋之若鹜。
此种恶俗,代不绝祠,于今尤甚。
君不见厕所茅房,也有书协主席题字。
俗之三,克隆模仿,盲目跟风。
上有所尚,下必从之。
千人一面,万书同模。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俗之四,近亲繁殖,拉帮结伙。
师傅赞徒弟,学生捧老师。
有人爆料:不入圈子,不能得奖。
俗之五,假大空充斥,丑恶俗横行。
复制别人的获奖作品,竟能再次获奖;参展作品越来越大,艺术风格,艺术品味,越来越空洞,越来越低下。
追本溯源的无人问津,逐流跟风的大行其道。
劣币充斥,良币何以安身。
瓦釜雷鸣,黄钟焉能不毁。
俗之种.种,未能尽述;略举数端,已窥全豹。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书坛俗病,“已入腠理”,“不治将恐深”。
一方面,历史、艺术要求沉下心来,学习,思索,创造;而另一方面,名和利又愚弄人们粗俗,浮躁,急功近利。
于是,混出了名堂的一部分名家大腕高来高去,忙于应酬,忙于钱票;而另一部分准字号的家们腕们,则忙于观风向,看脸色,托关系,搞圈子。
一时间,投机当道,浮滑成风,视学问为畏途,以创新为笨伯,剿袭模仿,相沿成习,如此这般,其人焉能不鄙,其书安得不俗。
隶书的定义隶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起源于汉朝,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到唐代达到了极盛,成为书法史上的重要一页。
隶书的字形规整,笔画精细,具有非常高的美感和装饰性。
本文将从隶书的历史、特点、分类和应用等方面来探讨隶书的定义。
一、历史隶书起源于汉朝,当时的秦朝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统治,推广小篆字。
但是小篆字较为繁琐,难以书写,不适合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因此,后来的汉朝开始发展隶书,以便更好地应用于官方文书和日常生活中。
隶书相对于小篆字来说,笔画更加简洁明了,书写速度更快,成为了汉朝及其后续时期的主流书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隶书逐渐演化出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魏碑、晋书、南朝梁书、北朝隶书等。
而到了唐代,隶书达到了一个高峰,成为了唐代官方文书和书法艺术的主要书体。
唐代隶书的代表作品有《颜勤礼碑》、《张猛龙碑》、《虢国夫人墓志》等。
二、特点隶书与小篆字相比,其字形更加规整,笔画更加精细,具有非常高的美感和装饰性。
隶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笔画精细:隶书的笔画非常细致,在书写时需要非常注重笔画的精细和规整。
2.字形规整:隶书的字形非常规整,每个笔画的长度和宽度都有严格的要求,整个字体看起来非常舒适。
3.线条流畅:隶书的线条非常流畅,每个笔画之间的转折处都非常自然。
4.装饰性强:隶书的字形非常美观,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因此在书写文书和书法艺术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三、分类隶书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流派:魏碑和汉隶。
其中,魏碑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流派,是隶书的一种变体,其特点是笔画粗壮、结构简单,具有一定的草书风格。
而汉隶则是汉代的隶书书体,其特点是笔画细腻、结构规整,具有一定的篆书风格。
四、应用隶书在古代主要应用于官方文书和日常生活中的书写。
随着时间的推移,隶书也逐渐应用到了书法艺术中。
在书法艺术中,隶书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用于书写诗词、书法作品、碑刻等等。
隶书的美感和装饰性非常强,因此在书法艺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隶书的蚕头燕尾之美隶书,是汉字中一种重要的书法形式,以其独特的蚕头燕尾之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艺术享受。
隶书源于秦代,盛行于汉代,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由篆书圆转婉曲的线条向方折笔势的转变,为楷书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从隶书的起源、特点、审美价值等方面,探讨其“蚕头燕尾之美”。
一、隶书的起源隶书起源于秦代,是为了简化篆书而产生的。
在秦代统一六国后,为了统一文字,推行“书同文字”的政策,篆书作为官方文字被广泛应用。
然而,篆书笔画繁复,书写起来费时费力,为了提高书写的效率,隶书的出现成为了必然。
隶书的出现,不仅使汉字书写更加便捷,而且为汉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隶书的特点隶书的最大特点就是“蚕头燕尾”,即起笔处如同蚕头,收笔处如同燕尾。
隶书的线条粗细均匀,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艺术享受。
隶书的结构平稳端正,横画长而直下斜落,略呈蚕头状,收笔时顿笔右行。
横画左收右放,两端粗细对比明显。
它的竖画多数是中间细、两端略粗,而且上下伸展,形如燕尾。
隶书的撇画和捺画粗重而短小,常常弯曲如弯月,充满着动感和活力。
三、隶书的审美价值隶书的美在于其独特的蚕头燕尾之美。
蚕头燕尾的线条变化多端,或曲或直,或轻或重,或缓或急,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艺术享受。
在欣赏隶书的过程中,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书法艺术的魅力,还能够体会到汉字的深厚文化内涵。
隶书的出现,不仅使汉字书写更加便捷,而且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隶书的笔画粗细对比明显,结构平稳端正,富有动态之美。
这些特点使得隶书成为了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书法形式。
四、结论隶书作为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以其独特的蚕头燕尾之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艺术享受。
在欣赏隶书的过程中,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书法艺术的魅力,还能够体会到汉字的深厚文化内涵。
隶书的出现,不仅使汉字书写更加便捷,而且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学习隶书,感受它的独特魅力,传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汉代隶书历史及特点鉴赏汉代隶书历史及特点鉴赏公元前221年,秦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长期分裂战乱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的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
同时,根据秦始皇的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法令,利用了行政力量规范文字,创造了小篆。
至此,小篆书法以其曲线圆写、笔画匀称、结构谨严、装饰美的艺术风貌发展到了极致。
-隶书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有着四百余年历史的王朝,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随着秦王朝的灭亡,篆书对书坛的绝对“统治”也戛然而止。
汉代(前206—220)是我国封建社会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也是我国书法艺术及其重要的发展时期。
书法艺术的发展,由此随代秦而起的汉代的建立开始走向另一高峰,即隶书的出现。
隶书是相对篆书而言的。
隶书按其历史发展分为古隶和今隶两个重要时期。
古隶又称秦隶,是隶书的初创期,指秦和汉代初期的隶书,今隶又称汉隶,是隶书的成熟和兴盛期,指东汉时期的隶书,是隶书的主要代表。
-古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楚帛书、竹简、玺印、货币、陶埴、铜器、刻石上就有打破篆书用笔、写法草率、字形扁平、体式简略的字体,这是古隶的先导。
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就是秦隶的代表,它虽已包含有大量篆书的体势及笔意,但已冲破了秦隶的约束,写来自然随意。
至西汉隶书,所含的篆意明显减弱,逐步将圆转改为方折,有的字体已呈方形并出现逆入平出蚕头雁尾和上挑的笔势,如《五凤二年刻石》等。
- 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所创。
程邈在狱中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画改曲为直。
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画,更便于书写。
卫恒《四体书势》所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求人佐书,曰:隶书。
隶者,篆之捷也。
隶书在古代也称“佐书”,它的出现,使中国书法艺术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也是今文字的开端,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
为此时的中国文字已经过长期的发展探索,不断经受各种各样的检验。
隶书的发展史隶书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源远流长。
下面将分别从起源及早期发展、秦隶与汉隶、魏晋南北朝隶书、隋唐隶书、宋元明隶书、清及近现代隶书、隶书的艺术性和文化价值以及隶书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等方面,详细介绍隶书的发展史。
1.起源及早期发展隶书起源于秦代,是当时社会变革的产物。
在汉字演变过程中,隶书吸取了篆书圆转婉通的笔势,将笔画平直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从商周的甲骨文、金文到秦朝的篆书,再到汉朝的隶书,汉字的形态和书写方式经历了不断的变革。
2.秦隶与汉隶秦隶是隶书的早期形式,具有篆书的遗风。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政策,将各地不同的文字统一为小篆,这在《泰山石刻》、《峄山刻石》等秦代刻石上有所体现。
汉代是隶书发展的高峰期。
汉隶在秦隶的基础上逐渐演变,放弃了篆书的笔法,形成了具有明显特色的波磔、撇捺和横折等笔画。
东汉时期的《熹平石经》、《礼器碑》、《曹全碑》等,都是汉隶的代表作品。
3.魏晋南北朝隶书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楷书、行书和草书等新兴书法形式逐渐流行,但隶书依然在北方地区占据主导地位。
这个时期的隶书作品以《中岳嵩高灵庙碑》为代表,其碑刻古拙、淳厚,继承了汉隶的笔法,但也表现出一定的楷书特征。
4.隋唐隶书隋唐时期,国家一统,文化繁荣,隶书在这一时期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唐代隶书以《郭家庙碑》、《颜家庙碑》和《韩仁铭》为代表,这些碑刻在继承汉隶的基础上又有创新,表现出雄健、端庄、大气磅礴的风格。
此外,隋唐时期的摩崖和纸本书也有大量存世,其中不乏珍品。
5.宋元明隶书宋元明时期,隶书在传承中有所变革。
宋代书法家米芾、蔡襄等人在创作中融入了楷书的笔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宋隶。
元朝书法家赵孟頫的隶书则以婉约秀美见长,明代文徵明的隶书则更注重个性化和艺术性。
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不少关于隶书的理论著作,如元朝陈绎曾的《翰林要诀》等。
6.清及近现代隶书清代是隶书艺术的又一高峰期。
书法家们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清代隶书风格。
隶书的起源发展历史
从俗隶说起。
艺术创作以雅为尚,以俗为病,自古皆然。
宋朝黄庭坚认为“士大夫
处事,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
”姜夔主张“淘汰俗姿,则妙处自见”。
一、从俗隶说起
艺术创作以雅为尚,以俗为病,自古皆然。
宋朝黄庭坚认为“士大夫处事,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
”姜夔主张“淘汰俗姿,则妙处自见”。
清人王概说:“笔
墨间宁有稚气,毋有滞气;宁有霸气,毋有市气。
滞则不生,市则必俗,俗犹不可浸染。
”近代黄宾虹慨叹:“凡病可医,唯俗病难医。
”
何为俗?词典曰“庸俗、肤浅”,又曰“趣味低下,格调不高”。
考之当今书坛,俗在何处。
表现形式若何。
愚以为:俗之一,无继承,少根本。
字无所依,笔无所出,信笔为体,鼓努作势。
俗之二,趋炎附势,以官论书。
官越大,字越好。
位高权重者,办展,剪彩,出书,拍卖,无所不用其极;溜须拍马者,尝粪舐痔,趋之若鹜。
此种恶俗,代不绝祠,于今尤甚。
君不见厕所茅房,也有书协主席题字。
俗之三,克隆模仿,盲目跟风。
上有所尚,下必从之。
千人一面,万书同模。
“无
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俗之四,近亲繁殖,拉帮结伙。
师傅赞徒弟,学生
捧老师。
有人爆料:不入圈子,不能得奖。
俗之五,假大空充斥,丑恶俗横行。
复制
别人的获奖作品,竟能再次获奖;参展作品越来越大,艺术风格,艺术品味,越来越空洞,越来越低下。
追本溯源的无人问津,逐流跟风的大行其道。
劣币充斥,良币何以
安身。
瓦釜雷鸣,黄钟焉能不毁。
俗之种种,未能尽述;略举数端,已窥全豹。
冰冻三
尺非一日之寒,书坛俗病,“已入腠理”,“不治将恐深”。
一方面,历史、艺术要求沉下心来,学习,思索,创造;而另一方面,名和利又愚
弄人们粗俗,浮躁,急功近利。
于是,混出了名堂的一部分名家大腕高来高去,忙于
应酬,忙于钱票;而另一部分准字号的家们腕们,则忙于观风向,看脸色,托关系,搞
圈子。
一时间,投机当道,浮滑成风,视学问为畏途,以创新为笨伯,剿袭模仿,相
沿成习,如此这般,其人焉能不鄙,其书安得不俗。
治俗当标本兼治。
治本当从思想、体制、教育、组织等方面入手,兹事体大,非
愚论所及。
而治标,时下议论多多,愚以为,一个“回”字即可针砭时弊。
如果的主席
理事、巨擘新秀,都回到书房,都回归传统,搞研究,做学问,那么,中国书法或许
还有一个光辉灿烂的未来。
追名逐利,投机钻营,可能得计于一时,最终却于艺术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