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过程也是感知觉。
(二)两岁前依靠感知认识世界 0-2岁,“感知运动阶段” (三)感知觉在幼儿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地位 在幼儿的认知活动中,感知觉占据重要地位。幼儿感知 的发展是思维发展的基础。
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趋势 1、感知的分化日益细致 2、感知过程趋向组合和协调
3、感知过程概括化和系统化
7
二、听觉
(一)胎儿听觉的发生
胎儿对声音有所反应,6个月以上的胎儿对母亲的语言有反应, 对不同的乐声有不同的反应。 (二)关于胎教的知识 古代胎教十律——历代著名医家徐之才、巢元方、孙思邈、 陈子明等,都对胎教进行过专门研究,留下了十分精辟的论述, 组成了系统的胎教理论和思想。
畅情志;适寒温;节饮食;慎起居,调劳逸;远房事;美环 境,悦子身;戒酒浆;避毒药;慎针刺;安待产。
婴儿已能辨别大小,并且对物体的大小有知觉恒常性。
幼儿用手触摸辨别大小,4-5岁用同时性比较法,6-7岁用相继性比 较法。随着年龄增长,也可只通过视觉辨别大小。
15
(三)学前儿童的距离知觉
距离知觉是对物体空间位置的知觉,它是一种以视觉为主的 复合知觉。深度知觉是距离知觉的一种。 视觉悬崖实验:为了证明婴儿有无深度知觉,沃尔科(Walk) 和吉布森(Gibson)于1961年做此实验。他们设计了一个“幻觉 悬崖”,悬崖是一块盖着玻璃的平板,板上方格图案的设计使 “悬崖”的一边形成一种深度的错觉,另一边没有错觉。实验中, 婴儿在没有错觉的一边很快就爬过去了,但是他们不肯向看上去 有深度的那一边爬过去,甚至,他们的母亲站在那边招呼他们过 去时,婴儿也拒绝爬过去。说明婴儿有深度知觉。
19
(二)学前儿童观察的特点 1、目的性加强:幼儿观察的目的性和有意性随年龄增长逐渐发展, 从低到高分为三级:第一级:不能接受任务,东张西望,或只看一处, 或任意乱指,幼儿初期,大多出于这一水平;第二级:能根据任务有 目的观察,但遇到困难和干扰不能克服,不愿坚持。第三级:根据观 察任务,有目的地克服困难和干扰,坚持细致观察。 从中班开始,观察的目的性有所提高。 2、持续性延长:幼儿初期,观察持续的时间很短。在教育的影响 下,幼儿逐渐学会持续地观察某一事物。 3—4岁幼儿持续观察某一事物的时间平均为6分8秒;5岁幼儿有所 提高,平均为7分6秒;6岁开始观察持续的时间显著增加,平均时间为 12分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