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学年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二农谚两则二十四节气歌教案西师大版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5
《农具》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要求写的字。
2、能发现汉字的特征,并归纳总结汉字的构字规律,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3、了解常见农具的基本特征和作用,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认识生字,发现汉字特点,归纳总结汉字的构字规律。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还记得《悯农》这首诗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好吗?(播放农民在田里锄草的录像)2、孩子们,农民伯伯在田里劳动是多么的辛苦哇!你们看他们手里拿的是什么?你们认识吗?3、同学们都说对了,通常我们把农民伯伯在劳动时所使用的这些工具都叫作农具。
请孩子们举起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板书课题——农具)再齐读课题。
课文里给我们介绍了很多农具,大家想不想去认识它们呀?(学生回答)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与农具有关的词语。
请孩子们打开书第77页。
二、学习课文,自主识字1、接下来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读读课文,同时勾出本课的生字娃娃,遇到戴小红帽的生字娃娃多读几遍。
然后叫一叫这些农具的名字。
()觉得自己读好了的孩子就坐正。
2、(指名读)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里戴小红帽的生字娃娃都有哪些?请看大屏幕(展示在大屏幕上)这些都是课文里的生字娃娃,()哪个孩子愿意来当当小老师教教大家呢?()太好了!这么多的小老师,一个一个地来。
(指名读,其余的跟着读三遍)3、多种形式认读生字、词语。
教得真不错!现在这些生字娃娃又跑到老师的卡片上来了,孩子们,赶快来抢读吧。
(学生抢读生字卡片)孩子们真能干!现在老师可要把生字娃娃的小红帽摘去了,请看大屏幕,孩子们还能认出它们吗?生字娃娃想跟大家玩一个开火车的小游戏,孩子们想不想?()那你们可要准备一下了。
准备好了吗?(小火车,开起来,一开开到——我这里来)(开火车读没音节的生字)孩子们,现在火车顺利到站了,淘气的生字娃娃现在又跑到课文里去了,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课文)孩子们还能认出它们吗?不过呀!老师在这里先得提醒你们:“扁担、簸箕”这两个生字娃娃非常的调皮,它们找到了自己喜欢的朋友后就变成了轻声,孩子们一定要把它读好哟!谁想来试一试?()课文中还有两处也是轻声,孩子们能找到吗?()那现在孩子们能不能把课文读好了?()想不想来试一试?()我看孩子们都想试一试,干脆我们来一次读课文比赛,好吗?女同学一组,男同学一组,大家都准备一下。
2018年西师大版语文二年级下册识字二。
教案2、引导学生思考:农民在种植过程中会用到哪些谚语呢?二、自主研究生字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自主研究生字并用想象法记忆字形。
2、学生分组,互相检查生字写法。
三、精读课文,了解农谚1、师生共同朗读课文。
2、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农谚的理解。
3、课堂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四、趣味游戏,加深记忆1、学生分组,用生字造句子。
2、学生分组,比赛谁能最快地把生字排成正确的顺序。
五、课后延伸1、学生自主收集更多的农谚,并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学生可以在家里观察天气变化,了解气象知识。
2、导入谈话:在古代,我国的农民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事活动的。
这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能反映季节的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了解一下二十四节气。
(板书:节气歌)二、自读课文,了解二十四节气名称1、课件出示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学生自读。
1)指名读。
2)分小组读。
3)齐读,分组读。
4)小老师带读。
2、说一说你知道哪些节气。
学生自由发言。
老师补充相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使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掌握。
三、再读课文,了解四季1、小组合作,将二十四节气分为春、夏、秋、冬四季。
2、集体交流。
(板书:春天夏天秋天冬天)3、研究词语,找规律。
1)春天的第一个节气是“立春”,表示春天开始了。
你们能说说“立夏”“立秋”“立冬”是表示什么吗?2)同桌交流。
3)谁还能说说其他节气的意义?四、自主协作,交流研究1、自学。
1)反复读诗句3遍。
2)用符号画出生字,读准字音。
3)对照课后第二题,看是否能理解。
4)将二十四节气名称和诗句中的每一个字对照,找出已认识的字。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并参与讨论)。
3、全班交流。
1)你读懂了哪句话,你明白了什么?我读懂了第一行,明白了这句诗中第一个“春”是指“立春”,“雨”是指“雨水”,“惊”是指“惊蛰”。
第二个“春”是指“春分”,“清”是指“清明”,“谷”是指“谷雨”。
识字二农谚两那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用自己喜欢方式认识谚、那么、芒、暑、降、泛、苔、必、蚂、蚁、搬、囤、食、鲤、斑、晒16个生字,会写那么、芒、暑、降、泛、必、搬、食、斑、晒10个字。
养成良好书写习惯。
2.能力目标:自读自悟课文内容,了解简单农业知识与气象知识。
3.情感目标:初步感受农谚趣味性与成效性。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练习用想象法记忆字形。
教学准备字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播放农民在地里插秧、割稻视频。
2.导入谈话: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遥远古代,在科学还不兴旺时候,我国农民是根据什么来进展农业生产吗?他们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事活动。
因为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变化。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了解一下。
〔板书:节气歌〕二、自读课文,了解二十四节气名称1.课件出示二十四节气名称,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读。
〔1〕指名读。
〔2〕分小组读。
〔3〕齐读,分组读。
〔4〕小教师带读。
2.说一说你知道哪些节气。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补充一些有关二十四节气知识。
有些二十四节气方面知识用多媒体课件来帮助学生掌握。
三、再读课文,了解四季1.小组合作,分一分哪些节气是春天,哪些是夏天,哪些是秋天,哪些是冬天。
2.集体交流。
〔板书:春天夏天秋天冬天〕3.学习词语,找找规律。
〔1〕同学们,我们来看看春天第一个节气是“立春〞,立春就是表示春天开场了。
你们能说说“立夏〞“立秋〞“立冬〞是表示什么吗?〔2〕请同学们说给同桌听。
〔3〕谁还能说说自己知道其他节气是表示什么?四、自主协作,交流学习1.自学。
〔1〕借助汉语拼音反复读诗句3遍。
〔2〕用符号画出诗中要掌握生字,读准字音。
〔3〕用诗句与课后第二题对照,看看自己读懂了几句。
〔4〕把二十四节气名称与诗句中每一个字对照,找找自己能对出几个。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并参与讨论〕。
3.全班交流。
〔1〕你读懂了哪句话,你明白了什么?〔我读懂了第一行,明白了这句诗中第一个“春〞是指“立春〞,“雨〞是指“雨水〞,“惊〞是指“惊蛰〞。
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
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
它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文化知识的统称。
也可以说,语文是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和言语的合称,是语言规律和运用语言规律所形成的言语作品的言语活动过程的总和。
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二年级语文《二十四节气歌》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语文《二十四节气歌》原文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春光明媚大地复苏鸟语花香骄阳似火暑气逼人绿树成荫秋高气爽金桂飘香五谷丰登寒冬腊月滴水成冰雪中送炭【篇二】小学二年级语文《二十四节气歌》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10个字,一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熟读课文,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背诵二十四节气歌。
3、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体会到四季的时序更替与物候变换。
教学重点:1、认识10个字,一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熟读课文,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二十四节气歌。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准备:生字词语卡片。
课前搜集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识字一:二十四节气歌。
学生读课题,质疑,教师解题。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关系到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默读课文,找出要求认识的字,反复拼读。
3、再读课文,看看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4、学生自主质疑解疑。
5、谁愿意主动站起来读一读课文。
6、同桌互读课文。
7、分组抽读生字卡片,说说识字方法。
8、教师检查识字情况:开火车。
三、熟读课文,理解文中成语的意思。
1、学生自由读文,想一想课文中的成语有什么特点。
2、同桌说说成语的意思。
3、指名反馈,教师指导。
4、你能选一个成语说话吗?四、齐读课文。
作业:1、用上12个成语中的一些词,选择一个季节进行描写。
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
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
它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文化知识的统称。
也可以说,语文是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和言语的合称,是语言规律和运用语言规律所形成的言语作品的言语活动过程的总和。
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二年级语文《二十四节气歌》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语文《二十四节气歌》原文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春光明媚大地复苏鸟语花香骄阳似火暑气逼人绿树成荫秋高气爽金桂飘香五谷丰登寒冬腊月滴水成冰雪中送炭【篇二】小学二年级语文《二十四节气歌》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10个字,一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熟读课文,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背诵二十四节气歌。
3、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体会到四季的时序更替与物候变换。
教学重点:1、认识10个字,一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熟读课文,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二十四节气歌。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准备:生字词语卡片。
课前搜集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识字一:二十四节气歌。
学生读课题,质疑,教师解题。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关系到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默读课文,找出要求认识的字,反复拼读。
3、再读课文,看看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4、学生自主质疑解疑。
5、谁愿意主动站起来读一读课文。
6、同桌互读课文。
7、分组抽读生字卡片,说说识字方法。
8、教师检查识字情况:开火车。
三、熟读课文,理解文中成语的意思。
1、学生自由读文,想一想课文中的成语有什么特点。
2、同桌说说成语的意思。
3、指名反馈,教师指导。
4、你能选一个成语说话吗?四、齐读课文。
作业:1、用上12个成语中的一些词,选择一个季节进行描写。
二年级下语文教案农谚两则_西师大版教学目标1、会认1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学会用比较的方法经历生字2、把握多音字和反义词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4、了解二十四节气和简单的气象知识。
5、初步养成善于观看和总结的适应教学重点1、会认1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2、把握多音字和反义词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1、正确书写十个生字,注意笔顺2、了解二十四节气和简单的气象知识教学预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农谚若干课时安排1—2课时教学内容: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并会组词。
了解24节气和简单的气象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二十四节气歌2、引出课题二、自主学习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圈出生字2.老师范读课文、同桌互读、小组竞赛读、开火车读3.出示生字,多种形式读4.去掉拼音读5.出示全文,找出生字宝宝三、合作研讨1、师问:你是如何样记住这些生字的字形的?(激发学生充分运用自己学到的识字方法经历字形。
)比一比:颜和谚、戴和带;归类:霜、霞和露2、师:同学们这么快就记住了这些生字,真能干!3、下面我们看一下如何样能够把它们写的更漂亮“谷”“腰”4、借助课后题再读课文,大致了解二十四节气(1)挑学生说出每个字代表的节气(2)教师总结补充(3)读课文依照共同特点尝试快速经历5、学习看云识天气(1)读课文了解大致意思(2)教师讲解补充6、引申课外农谚,鼓舞学生多积存多观看五、达标检测1、要求学生明白节气歌所包含的节气2、明白每句儿歌的首字和第四个字各代表什么节气六、作业布置1、描红2、课文会背七、板书设计八、课后反思。
二十四节气歌教学设计(精选五篇)第一篇:二十四节气歌教学设计二十四节气歌教学设计一、内容简介: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中的语文知识,教材中只给出了这首《二十四节气歌》,提供了学生自己去搜集整理积累交流的模式,要求就是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记住二十四节气歌,并了解与二十节气相关的一些知识。
二、课时目标:1、熟记二十四节气歌;2、动手收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在小组内交流,用抢答赛的形式在全班交流。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熟记二十四节气歌;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有关知识。
四、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教师制作一组幻灯片(课件);将学生分成四组。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2分钟)同学们,每当上课铃响,大家都知道应该回到教室上课了。
爸爸妈妈瞧着钟表,把握好自己的时间去上班,也不会迟到。
可是古代的农民伯伯们呢?他们不上班不上学,没有铃声没有钟表,他们靠什么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呢?你知道吗?这可难不倒咱们聪明智慧的老祖先们。
他们呀,为了比较准确地把握季节变换的时间,特意设定了()。
为了方便记住这些节气,还把它们编成了诗歌,人人记诵在心间,即使一字不识也能耕田种地,也能准确无误地春种秋收。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节气歌》。
(二)初读感知。
(5分钟)1、出示儿歌,学生试读;听读录音,纠正错音;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小老师领读;分组轮读;对坐齐读。
2、逐句指名说说每句中所包含的节气,显示,众生修正。
3、师生击掌接读各节气名称。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四季四句;开头先“立”;句中四季节气不同……)(三)再读感悟。
(3分钟)1、观看唯美视频,引导说出节气名称。
2、引导美读:原来,24节气还包含了这么多优美的风光啊!谁能美美地把这首节气歌读一读?3、她读的美不美?如果我把24节气歌编成这样,请你们读一读,看看还美不美?4、为什么这样读起来感觉就不美呢?不够简洁,缺少韵律美。
5、划分停顿朗读:再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原来,节气歌和古诗一样,每句长短一致,朗读时讲究节奏,就可以突出它的韵律美。
《农谚两则》教案教学目标: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了解农业知识和气象知识,感受农谚的趣味性。
3、了解二十四节气,会在日历表上找二十四节气。
重点难点: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了解二十四节气。
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简介节气的由来:我国历法把一年分为24段,每段的开始叫做一个节气,全年共24个节气。
人们为了方便记忆,就编了《节气歌》。
(板书)先听老师读读节气歌。
2、读了节气歌,觉得怎么样?你们愿意读一读吗?自己试着读一读好吗?二、解疑合探(一)、出示自探提示:借助拼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可以问问同桌,也可以查一查字典,注意要读准字音,认清字型。
(二)学习《节气歌》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3、出示课后第二题的词语,读一读:注意“蛰、至、处”的读音。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4、学生自学,对照课文认识24个节气。
5、看看年历表,说说今年的24个节气分别在哪一天。
6、扩词:注意练习说话。
谷:谷子谷雨稻谷秋:秋天秋风秋雨7、分析记忆字形。
霞:上下结构,雨字头。
露:上下结构,下面重点指导,“路”左边是“足”字旁,“足”作部首时要变形,指导书写。
(三)学习《看云识天气》。
1、自己试读《看云识天气》,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2、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提问。
3、口头扩词霞:朝霞晚霞霞光腰:山腰腰疼腰部3、记忆字形。
三、质疑再探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懂或不明白地地方吗?请说出来,大家一起讨论!四、拓展练习1、我会填。
( 1)、“连”字共有()画,第四画是(),可以组词()、()。
(2)、“霞”字共有()画,第九画是(),可以组词()、()。
(3)、“秋”字共有()画,第七画是(),可以组词()、()。
2、我能给画线的词写出反义词。
(1)、朝霞不出门,()霞行千里。
《二十四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歌》是因为我们国家地处北半球,大部分地区四季变化明显,人们为了比较准确地把握季节变换的时间,
特意设定了节气。
节气就是表示季节更换的时间点,日历上写的几时几分交节就是这个意思。
一年中共有二十四个这样的节气,为了让学生认识这些节气、了解这些节气。
为了方便记住这些节气,把它编成了诗歌。
要求就是通过这次识字让学生记住二十四节气歌,并了解与二十节气相关的一些知识。
1. 自主认识5个生字,正确、工整地书写4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3. 让学生了解每个节气和农业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探索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独特情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传承民俗文化,建立起对家乡浓厚的感情。
【教学重点】
熟记二十四节气歌。
【教学难点】
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有关知识。
教师:多媒体课件、图片
学生:熟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国家地处北半球,大部分地区四季变化明显,人们为了比较准确地把握季节变换的时间,特意设定了节气。
节气就是表示季节更换的时间点,日历上写的几时几分交节就是这个意思。
一年中共有二十四个这样的节气,大家想认识这些节气、了解这些节气吗?由于节气比较多,人们为了方便记住这些节气,把它编成了诗歌。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二十四节气歌》。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文中的生字词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词,请小老师教读。
3.开火车读生字词,检查教读情况。
哪些生字的读音需要注意?
4.齐读生字词。
三、记字写字
1.本课的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自己去读一读,读准字音,会记的记一记。
2.开火车读生字,检查读音。
3.在这些生字当中,你觉得哪个生字不太好记的?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记一记。
4.在写之前,你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地方?
5.在课堂书写本上练习书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字词,现在我要检验大家还记得它们吗?开火车读生字词。
2.齐读。
3.纠正课堂书写中出错的生字。
二、细读词语,理解含义
1.出示一些节气的典型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24节气的兴趣。
2.出示24节气歌,让学生诵读几遍。
(读出韵味)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2)逐句分别指名说说每句中所包含的节气,老师综合学生的答案逐一显示正确答案。
(3)教师简介这两句的意思。
3.具体介绍每个节气的特点。
(结合图片)
(1)一年分为哪几个季节?(春、夏、秋、冬)
(2)春季是从哪个节气开始?(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立春一到,人们会明显地感觉到白天长了,太阳暖和多了,气温、日照、降水趋于上升或增多。
农谚说得好: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
不过虽然春日渐暖,但因天气的变化仍然无常,农作物的防寒防冰还是必要的。
(3)雨量增多的节气是什么?(雨水)随着雨量的增多,雨水之前的天气相对比较寒冷,雨水之后,阳光温和、细雨飘飘的日子渐渐走来。
我们明显地感到春天的脚步越来越清楚,雨水正是小春管理和大春备耕的关健时期。
(4)各种躲藏起来过冬(冬眠)的动物开始被惊醒是哪个节气?(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此时气温、地温都上升的较快,地上的草木生长得也快,正是春耕大忙的季节。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5)人们到郊外踏青,寒食,扫墓是在哪一天?(清明)
清明时节,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在农业生产中,清明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说法。
(6)“雨水增多,大大有利于谷类作物的生长”描述的是哪个节气?(谷雨)谷雨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这个时节的雨量开始明显增多,五谷得以生长,田间的管理十分重要,农业生产已进入繁忙时期,因此要抓住时机,精耕细作,不误农时。
(7)我们这里有这样一个习俗:在这天,大人会煮鸡蛋给小孩吃,意思是说这天吃了煮鸡蛋不会退夏(退瘦)。
请问这是哪天?(立夏)立夏表示什么?(表示进入夏天)夏季的开始。
(8)哪个节气是说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末成熟?(小满)小满: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夏季,春种作物正值生长的旺盛期,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表示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的节气是哪个?(芒种)
(9)天气已经很热,但不到最热的时候指哪个节气?(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小暑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多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管理,这段时间雨量很大。
小暑前后,暴雨最多,也正是防洪的紧张时期
(10)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是哪个?(大暑)大暑正值中伏前后,是喜温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
我国许多地区有“三伏不热,五谷不结”的农谚,反映出这段时间的气温与农作物生长的密切关糸。
大暑的气温高本是正常的气候现象,但过高的气温,农作物反而受到抑制。
因此,要注意防高温,促进作物生长。
(11)表示进入秋天的节气是哪个?(立秋)
(12)哪个节气表示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暑气就要散了?(处暑)处暑”表示炎热的暑天要结束了,三伏已接近尾声,“谷到处暑黄”和“家家埸中打稻声”,描绘了处暑后秋收的景象。
(13)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指哪个节气?(白露)
(14)秋分:在天文学上,把秋分作为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
秋分这天,太阳位于黄经180度,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这时,我地已进入凉爽的秋天。
(15)寒露:寒露时节,我国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
南方也秋意渐浓,雷电渐隐。
各地气温继续下降,多方面了解天气预报,因地制宜,抢收抢作有利农事.
(16)天气渐冷,开始有霜是说哪个节气?(霜降)。
(17)表示冬天来临的节气是哪个?(立冬)在气候上,真正冬季的开始,不是以“立冬”这天作为开始日,而是以五天平均气温低于10度为冬季。
(18)小雪表示降雪的开始时间和程度. 小雪前后,一般在黄河流域会出现初雪。
在我地,降雪的机会不是很多,尤其在大雪前,大的降雪比较少见。
但由于冷空气南下的机会多,防寒防冰还是须抓紧。
(19)“大雪”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表示降雪开始大起来。
在农业上,有“瑞雪兆丰年”的说法。
这主要是说雪铺盖在地上,因温度低,能杀死越冬的虫子,给农业带来好处。
(20)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季节,古代称“日短”、“日短至”。
也就是说这天,白天在一年中是最短的,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
过了冬至后,随着太阳直射线的北移,白天时间渐渐长起来。
正如俗话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
民间习惯自冬至起“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
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有“冷在三九”的说法。
(21)一年中最冷的节气是哪个?(大寒)大寒同小寒一样,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
虽然在气象记录中,大寒没有小寒冷,但各地仍然是寒冷时期。
“小寒大寒,冷成冰团”的
谚语,也说明大寒是一年中的寒冷期。
所以,需要继续做好农作物的防寒工作,也必须注意牲畜的安全过冬。
大寒节气,我地相对雨水较少,气候也比较干燥,加之人们取暖,很容易酿成火灾。
因此,要特别注意防火。
春节大部分是在大寒节气里,随着爆竹一声,新的一年又开始了。
(22)“节气就是节日,节日也就是节气”这个说法对吗?(不对)
(23)二十四节气是按农历推算的、还是按公历推算的?(是按公历推算的)
4、欣赏二十四节气歌(歌曲)。
学生回忆,自己最喜欢哪个节气,并简单介绍。
5、读背二十四节气歌
(1)、学生自由读、背。
(2)、指名背诵。
6、学生交流自己收集了解到的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资料
三、拓展延伸,激发感情
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都很出色,既记住了二十四节气歌,又学到了很多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
其实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如果同学们课后的时候能主动去搜集,你一定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