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探究二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56.50 KB
- 文档页数:3
---课程名称:高中政治综合探究课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综合探究课的特点和目的,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综合探究课的定义和特点2. 综合探究课的研究方法和技巧3. 综合探究课的实施步骤4. 案例分析:以“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为例,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探究教学重点:1. 综合探究课的定义和特点2. 综合探究课的研究方法和技巧3. 综合探究课的实施步骤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综合探究2. 如何将综合探究课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案例分析法3. 小组讨论法4. 实践操作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什么是综合探究课?它与普通的课堂学习有什么不同?2. 教师简要介绍综合探究课的定义和特点。
二、讲授新课1. 综合探究课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综合探究课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多种方法、技巧和步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活动。
- 特点: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
2. 综合探究课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调查法- 访谈法- 案例分析法- 数据分析法- 文献研究法3. 综合探究课的实施步骤- 确定研究主题- 收集资料- 分析资料- 提出假设- 设计实验或调查- 实施实验或调查- 分析结果- 总结结论三、案例分析1. 以“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为例,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探究。
2. 学生分组讨论,确定研究主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或调查、实施实验或调查、分析结果、总结结论。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强调综合探究课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你们对综合探究课有哪些新的认识?2. 教师简要总结上节课的内容。
《综合探究二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方向和道路对于国家和个人命运的重要性。
2. 掌握如何根据时代背景和国情选择正确的道路。
3. 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和政治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正确道路选择,以及道路选择对国家命运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国情相结合,分析当前中国所选择的正确道路,并理解其意义和影响。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教学视频和案例,包括历史事件、国际形势等。
2. 准备教室讨论所需的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 制作PPT课件,以便更好地呈现教学内容。
教室在教室中,你可以找到很多相关的材料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比如:1. 黑板和白板:这些是教室中常用的教学工具,你可以用它们来呈现重要的观点和讨论的内容。
2. 课本和参考资料:你可以利用课本和参考资料来帮助学生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
3. 教具:如教学模型、图表、图片等,这些教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复杂的观点。
4. 教室内的装饰和安置:教室的装饰和安置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比如一些有趣的科学展览或科学家的画像等。
为了制作PPT课件,你可以:1. 确定教学目标:在制作PPT之前,你需要明确你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这样你就可以更好地组织你的教学内容。
2. 设计幻灯片:你可以应用PPT来呈现你的教学内容,包括标题、图片、表格、图表等。
3. 添加互动元素:你可以应用PPT的互动功能,比如超链接、动画效果等,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4. 思量学生的学习风格: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因此,你需要思量如何将教学内容以最适合他们的方式呈现出来。
通过这些方式,你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观看视频《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教师:请大家谈谈观看视频的感受,为什么要加入中国共产党?学生:讨论回答。
综合学习与探究教学目标1、能运用比较与辨微的方法,对所学四个剧本在主题思想、矛盾冲突和情节安排方面在表中列出它们的不同点。
2、能说出四个剧本中的感人之处。
3、能说出台词美在哪里,并能恰到好处地读出来或指导别人准确朗读学。
教学重点、难点概括小说主题;比较与辨微的阅读方法分析不同文体的文章,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前面,我们饱食了一顿剧本大餐,品味并亲身体验了剧本之美。
戏剧,它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
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同样作为真、善、美的载体,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我们要很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并亲身去创作,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同学之中也产生几位著名的戏剧大师呢!篇目主题矛盾冲突情节安排《威尼斯商人》节选江村小景《陈毅市长》选场一厘米品味感动小组交流,说说四个剧本各有哪些感人之处。
反刍台词剧作家通过人物语言来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
说说四个剧本有哪些语言你最欣赏,为什么,应该怎样读才好?第二、三课时教学设计复习旧知复习剧本基础知识,了解剧本文学样式的写作特点和体例。
它山之石提供范文智取生辰纲(戏剧对白)话说那日烈日炎炎似火烧,有诗为证:“斜阳煅铁,热浪稍歇,这偷来的风儿,教槐树吃去大半,怎地又鼓噪声张?”姑且不表。
况姑夫乎。
一干军人坐那纳凉,杨志问道:“蝉声织锦,倦意嚼蚕,汉子你这酒,莫非从市中沽来,要到别处去卖?”[汉子大惊]莫非你是?[杨志笑道]来来挑上冈来,休得罗唆唱喏,我正是梁中书手下贴身虎将杨志;中书之女欲抢我为夫,我至死不从,遂命我随军解一什物上那东京去。
[汉子佩服]果然好帅!这飘柔的秀发,非你莫属![志]正是!由于我发质较好,我卖那假冒伪劣破刀,一割就断,江湖人都知道我秀发去无踪,头屑更出众,以为我用的是飘柔牌的洗发水,其实不是的,我用的毛宁做广告的名人洗发水,所以我这么有阳刚之气。
年级:四年级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 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
2.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学生如何将观察到的自然现象与科学知识相结合。
2. 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观察记录表、实验器材等。
2. 学生准备:观察记录本、笔记本、笔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自然界中的奇妙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观察到一些奇怪的自然现象呢?二、探究活动1.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活动,记录观察到的自然现象。
2. 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观察,引导学生关注现象背后的原因。
三、小组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提出问题。
2.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引导他们寻找答案。
四、分享交流1. 各小组分享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和提出的问题。
2. 教师点评,总结现象背后的科学知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和提出的问题。
2. 提问:你们有没有找到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呢?二、实验探究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观察到的自然现象。
2.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强调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三、讨论分析1.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与科学知识的关系。
2.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四、总结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提出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教学评价:1. 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2. 学生是否能够将观察到的自然现象与科学知识相结合。
综合学习与探究二
学习目标
1.能运用品味、感悟、欣赏的方法赏析小说中经典传神的语言,领悟其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其对整篇小说的作用。
2.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和讨论的方式进行专题探究,学会对一组小说进行比较阅读,初步了解一些赏析小说的角度和方法。
3.能在熟悉本单元内容的基础上,正确运用书信的格式,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或见解。
课堂学习
第一课时
语言品析课结合综合学习与探究的第一题、第三题、第四题对本单元各作品中的语言(包括语段、句子和词等)进行品析,
1.推荐各作品中最生动传神的语言,在旁边写上赏析的话。
2.将自己认为的经典语言摘录在积累本上。
第二课时
专题研究课1.确定自己的研究专题,搜集资料,形成观点。
参考题目:
A.相同的悲,不同的情——同组小说中人物命运的比较B.“变”是不变的手法——对小说中变的艺术的探讨
C.让人物在细节中闪光——浅谈小说中的细节描写
D.无巧不成书——谈本单元各小说中戏剧性情节
2.同一专题的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形成书面材料。
展示并汇报专题研究成果。
选择专题研究。
同组交流。
展示成果,并相互评价,补充。
第三课时
书信写作课
1.以“与文学大师的亲密对话”为主题,就本单元的文学家,任选一位与其对话。
要求:
(1)必须结合文学家的具体文学作品;
(2)要写出自己的真知灼见,真情实感;
(3)格式要求采用书信体;
2.组织交流评价修正。
写作
交流
评价。
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1课时班级:姓名:【导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经线、纬线、木初了午线的含义;(2)了解南北半球的划分;(3)了解地球上纬度带及五带的划分。
2、能力目标:(1)理解经线与纬线的区别;(2)理解东西半球的划分及其原因;(3)能用经、纬度准确表达地球上的正确位置,分析地理位置特点。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导学重点】(1)南北半球与东西半球的划分;(2)能用经、纬度准确表达地球上的正确位置。
【导学难点】利用经纬网,分析人洲、国家或者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导学内容】一、观察地球仪——自主预习,书中探宝(课前完成,10分钟)地球太大了,我们很难一下子看到全貌。
为了便于认识世界,人们仿照地球形状,制作了地球模型——地球仪。
1.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经度,M答下列问题。
(1)不同的经线相比较,它们的长度相同吗?(2)经线与南极和北极有怎样的关系?(3)地球仪上的经度是怎样排列的?(4)东经和西经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划分的?(5)东半球和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2.观察地球仪上的纬线和纬度,思考下列问题。
(1)不同的纬线相比较,它们的长度相同吗?(2)地球仪上的纬度是怎样排列的?(4)北纬和南纬是以哪条纬线为起点划分的?(5)南半球和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二、使用地球仪——合作探究,展示交流(15—20分钟)1、自学交流展示2、师生共同探讨(1)在地球仪上找到以下地点,并确定其半球位置。
A.40°N. 116°E附近的一•座中国大城市(简单介绍一下这座城市)B.28°N、87°E附近-•座著名山峰(它的海拔是多少?)C.34°N> 151°E附近的一座城市D. 16°N 、150°W 附近的一座城市(2)利用以下资料,完成P55图2-60 “中国在世界的位置”左侧相关习题。
4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第1课时)班级姓名学号课型:新授课时:1课时主备:钱娟芬审核:备课组时间:【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其基本构造,掌握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
2、知道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过程与方法:1、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分析,认识地球仪,进而认识地球。
一、【课前预习】2、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下列有关地球仪和地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D)A、地球仪是个正球体,地球也是个正球体B、地球仪有一根地轴,地球也有一个地轴C、地球仪上有经线和纬线,地球上也有经线和纬线D、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可以找到世界上任何地点的地理位置3、有关经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是(D)A、经纬线的长度各自都相等B、经纬线都是一个个圆C、经线指示东西方向D、赤道是最长的纬线二、【课堂导学】1、认识地球仪: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但地球太大了,很难一下子看到它的全貌。
于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地球仪是人们________的工具。
2、观察地球仪:(1)观察地球仪,写下观察结果:地球仪上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经线、经度的探究学习:▲了解经线的概念;▲进一步观察经线和经度:探究其形状、长度、指示方向、度数起点线、度数划分、代号、东西半球的划分,写下观察结果。
▲完成课文53页第一组思考题。
(3)(2)对纬线、纬度的探究学习:▲了解纬线的概念;▲进一步观察纬线和纬度:探究其形状、长度、指示方向、度数起点线、度数划分、代号、南北半球的划分,写下观察结果。
▲完成课文53页第二组思考题。
三、【课堂拓展】一位中国小朋友在暑假之前写了三封信,分别请美国、澳大利亚、巴西的三位朋友到纬度40度,经度116度的地方一同度度假旅游。
请问:他们按照所写的经纬度能聚在一起吗?为什么?很大可能不能如约相见,因为按照这样的地理坐标,可以找到四个不同的地点。
初中综合2教案怎么写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调查、研究环境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环境问题的调查与研究2. 环保小卫士行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环境问题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环境问题的了解和看法。
二、环境问题的调查与研究(15分钟)1. 教师布置调查任务,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水质、空气质量、噪音污染等。
2. 学生分组进行调查,记录调查结果。
3. 各组学生汇报调查结果,共同分析环境问题的原因。
三、环保小卫士行动(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环境问题,提出具体的环保措施。
2. 学生分组讨论,制定环保行动计划。
3. 各组学生展示环保行动计划,共同评选出“环保小卫士”。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反思自己在环保方面的责任。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程度。
2. 学生在调查、研究过程中的参与度。
3. 学生制定的环保行动计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教学资源:1. 环境问题的图片素材。
2. 调查表格模板。
教学建议:1. 教师在活动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
3. 教师在评价时要注重过程与结果相结合,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地球仪上看世界》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综合探究二(人教版)
青田县第二中学张仁伟傅建忠
◆教学准备:地球仪,PPT课件。
◆课程标准:1、使用地球仪、地图等工具,知道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功能。
2、恰当地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其基本构造,掌握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
点。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3、在探究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分析、比较的能力,并能熟练使
用地球仪。
4、通过课堂中共同观察、相互交流,体会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学会恰当
地展示自己,关爱他人,与人合作。
◆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材中出现的第二个综合探究主题,“从地球仪上看世界”对于刚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内容具有知识新,内容奇,起点高,难度大的特点。
从课题上便可知我们这次看世界的角度是“从地球仪”上去看。
教材第一部分“观察地球仪”提出了三道层层递进的观察题目,从直观地对地球仪的观察引入到经纬线及经纬度的概念及意义。
第二部分是在“观察”的基础上“使用地球仪”,让学生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设计说明:本课教学内容较难,对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要求高,因而本课件设计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要求,利用图表,浅入浅出,层层剖析,力求化抽象为具体,做到简单而实效。
主要采取探究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交往式教学模式。
学习过程分为想学(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乐学(参与投入,掌握知识)→会学(读图分析,掌握方法)→会用(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重点难点:
1、重点:教会学生主动观察地球仪,了解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2、难点:使学生学会利用经纬网定位及培养分选信息的能力。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因为本课教学内容较难,对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要求高,因而本课件设计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要求,利用图表,浅入浅出,层层剖析,力求化抽象为具体,做到简单而实效。
在上完课后,教研组教师进行点评,认为基本达成教学目标,在把抽象平面的知识为具体、形象、立体的知识的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总结思考能力,课堂效果明显。
但课堂出现教师个人讲解居多,学生主动探究,自主获取知识少,关注面不大等问题,一方面与本课的知识特点有关,同时可探讨更加有效,更有互动性的活动载体加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