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带》全解
- 格式:doc
- 大小:299.00 KB
- 文档页数:20
电子课文●第五章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带第一节生物与地理环境生物圈生物作为自然环境的有机成分,形成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结构——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厚度约为20多千米。
但是,生物的绝大部分集中在地面以上100米到水面以下200米这一薄层里,因为这一薄层可以获得充足的太阳光能,有适于生命活动的温度条件,有生物可以利用的大量液态水、氧气、二氧化碳以及氮、磷、钾等营养元素。
这一薄层可以说是生物圈的核心部分。
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生物是在地球发展历史中产生的,同时生物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最根本的原因是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把周围环境中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同时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贮藏在有机体中。
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从土壤中吸收水、氮和其他化学元素,合成有机物,同时放出氧气。
这样就使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进入生物体内,并改变它们原来存在的形式。
植物的产物又是动物和微生物的食物来源。
被生物有机体吸收的化学元素,在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的过程中,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的环境中去。
例如,植物死亡后,其残体被分解,或是植物被动物吃掉,变成排泄物,都可使土壤上层富含磷、硫和其他化学元素。
地球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甲烷、氢、氨和水汽,而不是氮和氧。
现今地球大气的成分,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一般认为,大气中的氧主要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果;大气中的氮,一部分是由于细菌分解各种氮化合物而被释放出来的。
①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受有机体的生命活动所制约。
有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从水里吸收某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而释放另一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例如,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残体,把二氧化碳、重碳酸盐、铝、镁、磷、硫和腐殖质运送到水中,同时从水中攫取游离氧。
生物在陆地上出现以后,还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高三综合科·地理“知识检索”之五地球上的生物和自然带高三综合科·地理“知识检索”之五第五章地球上的生物和自然带一、生物圈1.生物圈的概念: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的总称2.生物圈的范围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厚度约为20多千米。
⑵.核心部分:地面以上100米到水面以下200米。
△生物集中在这一核心部分的原因:温度:有充足的太阳能,有适于生命活动的温度条件。
水:有可以利用的大量的液态水。
空气:两种重要的气体:氧气和二氧化碳。
营养物质:有丰富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
二、生物与地理环境1.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⑴.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最根本的作用。
CO2+H2O——→C6H12O6+O2↑①.能量转换: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体中。
②.物质迁移:化学元素进行迁移,把环境中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注意应从四个层次理解光合作用:第一层次:光合作用时,能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
第二层次:光合作用从植物周围的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从土壤中吸收水、氮和其它元素,使许多化学元素进入生物体内。
植物是动物和微生物的食物来源,动物的排泄物和微生物分解有机体的过程,又使这些化学元素富集在土壤上层。
(无机物的来源和有机物的去向)第三层次:光合作用开始了生物圈的能量流和物质流。
第四层次:光合作用改变了大气和土壤的组成,成为影响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
⑵.生物改造三大圈层:①.改变大气成分:二氧化碳、甲烷、氢气、氨气、水气→氮气和氧气。
(大气中的氧气,是植物的光合作用放出来的;氮气是微生物分解氮化合物而释放出来的)。
②.改变水的化学成分(水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为有机体的生命活动所制约)③.加速岩石风化,促进土壤形成(在岩石圈,生物加速了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从而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2.植物的分布与环境⑴.植物的分布受环境的影响:影响植物分布的最主要的条件是气候。
必修1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5.1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一、主要植被1.植被的概念:植被是覆盖一个地区的各类植物群落的总称。
3.与植被相关的关键词:种群、植物群落、植物结构、林冠、树冠、森林层次、生物多样性、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形容词【复杂、简单】4.主要植被类型(一)森林森林: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可分为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等。
我国森林植被的分布:我国森林植被主要分布于年降水量大于400mm的季风气候区,即:分布于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地区,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热带季雨林、热带雨林等。
(―)草原草原:一般分布在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可分为热带草原、温带草原。
(三)荒漠荒漠:一般分布于干旱地区5.沙漠和荒漠的区别(一)荒漠荒漠一一常指由于降水稀少或者蒸发量大而引起的气候干燥、植被贫乏、环境荒凉的地区。
植被的生长条件极差,只有少量的株矮、小叶或无叶、耐旱、耐盐及生长周期短的植物才能存活。
荒漠可分为岩漠、砾漠、沙漠、泥漠、盐漠等多种类型。
高山上部和高纬度地带,由于气温低而植被贫乏,出现了荒漠的特殊材料一一寒漠。
(二)沙漠沙漠是指荒漠地区地表有大片沙丘覆盖的区域,是荒漠的类型之一,也是分布最多的一种荒漠类型。
沙漠的最大特征是不仅环境荒凉,而且地表遍布着沙丘。
二、环境对植被的影响1.大尺度上,植被的分布主要决定于气候条件,特别是其中的热量和水分条件,以及两者的组合状况。
2. 在中尺度上,受地形的影响,植被随海拔升高而发生变化。
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变化,形成山地垂直气候带。
与此相应,植被出现垂直分带现象。
在中纬度高山地区,纬度越低、山脉越高,植被变化越显著。
3. 在小尺度上,受地形的(坡向、封闭性)、洋流、土壤、人类活动等影响,植被会发生局部 差异。
冠夺市安全阳光实验学校第六单元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带(一)
一、考试内容:
1.生物与地理环境
生物圈的概念、范围。
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
植物的分布与环境。
2.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
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生态平衡。
3.自然带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陆地上的自然带。
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二、、知识结构梳理
三、知识点详解
世界陆地自然带
①砖红壤性红壤是砖红壤和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自然带与气候类型典型植被典型动物典型土壤自然带与气候类型典型植被典型动物典型土壤1自然环境五要素(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生物)、水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整体――整体性(相对的)。
其中,气候为主导性因素,植被最具代表性(指示作用),土壤为中心环节;由于位置的不同,各地自然环境存在差异――地域分异(绝对的)。
2自然带――地球上自然属性相一致的条带状区域。
不同自然带环境特征差异较大。
3世界自然带的类型与分布规律(注意与气候类型分布的异同,以气候类型定自然带)陆地自然带气候类型典型植被典型动物典型土壤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猩猩,河马砖红壤热带季雨林带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雨林象,孔雀砖红壤性红壤热带草原带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长颈鹿、羚羊燥红土热带荒漠带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荒漠袋鼠、沙漠狐、单峰驼荒漠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阿尔卑斯山羊、黇鹿褐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猕猴、灵猫红壤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温带混交林带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温带混交林松鼠、黑熊棕壤、褐土温带草原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黄羊、旱獭黑钙土温带荒漠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荒漠双峰驼、子午沙鼠荒漠土亚寒带针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亚寒带针叶林驯鹿、紫貂灰化土苔原带极地气候苔原驯鹿、紫貂灰化土冰原带极地气候冰雪裸地北极熊、海豹未发育垂直自然带(高山植物区)的一般规律:①相对高度愈大,纬度位置愈低的山地,自然带数量愈多。
②山麓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地的水平自然带(基带)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与纬度地带性相似。
③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④积雪冰川带下限(即雪线)高度副热带地区最高,纬度高则雪线低;迎风坡低于背风坡;阴坡低于阳坡。
非地带性: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南半球无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海陆分布改变了地带性分布的自然带南美巴塔哥尼亚荒漠地形起伏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约束美洲西部各自然带沿海岸狭长延伸(科迪勒拉山系)自然地理现象的斑状分布荒漠中的绿洲(例:我国新疆天山、昆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四川盆地的紫色土水分条件的变化(天山、昆仑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岩性差异亚欧大陆亚寒带针叶林带,大陆西岸分布纬度高,大陆东岸分布纬度低洋流分异规律形成基础影响因素分布规律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热量太阳辐射纬线延伸,纬度更替。
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带》教材浅析马一清
【期刊名称】《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1985(000)002
【摘要】<正> 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带》是难度较大、学生普遍反映难学的一章教材。
但它又是地理环境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因为地理环境的外貌在一般情况下以气候为转移,以生物为标志。
同时,生物圈体现了从无机界到有机界的过渡;体现了“无机因子与有机因子之间能量的转换和物质的循
【总页数】5页(P94-97,93)
【作者】马一清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
【相关文献】
1.“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带”一章的能力培养 [J], 张新玲
2.沙氏教学法在"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带"中的运用 [J], 李维仓
3.高中地理实验的问题情境创设策略--以人教版新教材必修1第五章第二节"土壤"的相关实验为例 [J], 徐晓玲
4.第五章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带 [J], 无
5.高中地理新旧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变化的教学启示——以《地球上的大气》为例[J], 樊金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带》全解
发表日期:2005年11月29日已经有2095位读者读过此文[结构体系]
[知识要点]
4.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1>能量的来源:太阳能。
<2>能量流动的特点:1单向的;2逐级(营养级)递减的。
太阳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然后经过食物链从生产者(绿色植物)转移到消费者,由于生物都要进行新陈代谢而消耗了大量的能量,所以每一次只有10%~20%的能量从较低的营养级流向较高一级的营养级,从而在生态系统中形成金字塔型的营养结构图。
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生态金字塔示意图。
图中最大的方框代表整个生态系统;每一部分的方框大小代表生物所固定的能量。
从图中可以看出:生态系统内部各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把能量输出系统以外,不能被生态系统重新利用;同时,生态系统中各部分所固定的能量是逐级递增的。
5.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物质来源:生物群落周围的非生命环境中的营养物质(化学元素,矿物质等)。
<2>过程和特点:主要是植物从周围空气和土壤中吸收营养元素,然后以有机分子的形式从一个营养级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
生物体死后,又被分解的简单的无机物质回归到环境中去,重新被生物所利用。
生态系统是通过这种循环利用物质来维持生物圈营养物质的收支平衡。
6.生态平衡
<1>概念: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达到相对的平衡状态,即生产、消费、分解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时,就叫生态平衡。
这种平衡还体现在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相对稳定上。
<2>特点:总是处在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变化和发展中,是一种暂时的相对的动态平衡。
<3>人类活动和生态平衡:①递循生态学规律办事,可促进环境的良性发展;②违背生态学规律办事,如:环境污染、滥伐森林、掠夺式开发采集和狩猎等,就会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恶化。
三.自然带
1.地球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本章的生态系统知识点在许多地方都用到了生态学的观点,例如:光合作用,它是绿色植物凭借体内叶绿素吸取太阳能使水裂解,并利用氢离子与CO2植物凭借内叶绿素吸取太阳能使水裂解,并利用氢离子与CO2化合成能量丰富的有机物,同时,游离氧作为副产品被释放到外界环境中。
这一过程可以写成下面的反应式:
此外:十分之一法则(林注曼定律)、化学知识的运用,对我们理解掌握本章知识都起着生要的作用。
三.人类活动(污染)对池塘生态系统的破坏
生产生活产生的东西含氮、磷的废液和污水大量排入池塘所造成的后果是:塘中的鱼类大量死亡,其原因可从下面的关系式来理解:
四."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
"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是参照世界各大陆的轮廓绘制的。
这种示意图有二个假设条件:一是大陆表面是平坦的,没有高山和盆地;二是海岸线是平直的,没有岛屿、半岛和海湾。
因此,在反映自然带方面仅仅只能反映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的分布规律。
这是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quot;基调",由于大陆轮廓,地形,地表状况的复杂性(非地带性)的影响。
而引起的各地热量、水分的变化,因此"理想大陆"状况下的水平自然带分布也就发生了"变形",如山地的影响,水平自然带受到干扰,或被山地的垂直地带性所代替。
五、陆地自然带与在世界气候类型的关系
[范例评析]
例1.关于植物与其生存环境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有()
A.气候是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条件
B.植物生活中同环境进行能量物质交换
C.植物对其自下而上环境有很大的依赖性
D.植物能改造自然,对环境不具依赖性
答案:A B C
评析:关于植物与其生存环境关系的选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绿色植物从环境获得太阳能,水分,无机盐,最终又把这些物质和能量还给地理环境;<3>植物离不开其生存环境但其形态和结构又充分体现了生存环境的特征,两者之间只有辩证关系。
植物在生活过程中,在不断地同其生存环境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也是我们最易遗漏的答案。
例2.下列食物链组成中最不稳定的一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