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证-1【中医基础理论+四诊】
- 格式:pptx
- 大小:695.06 KB
- 文档页数:4
中医四诊辨证要点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医四诊辨证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通过观察、问诊、闻、切四种方法来判断病情和辨别病证。
四诊一.望诊全身望诊1.望神:得神(有神),少神(神气不足),失神(无神),假神(回光返照)2.望色:常色:分主色和客色病色:青,属木,主寒,痛,淤血,惊风赤,属火,主热黄,属土,主湿,虚,黄疸白,属金,主虚,寒,失血黑,属水,主肾虚,水饮,淤血3.望形:胖瘦,形体强弱(体强,体弱)4.望态:动静,抽搐,偏瘫,痿痹望舌1.舌苔苔质:厚薄(厚,病较深重,薄,病轻邪浅),润燥(滑舌,润舌,燥舌),腐腻(腐苔,腻苔,霉腐苔,脓腐苔),剥落(前剥苔,中剥苔,花剥苔,地图舌)苔色:白苔(主表证,湿证,寒证),黄苔(主里证,热证,有微黄,深黄,焦黄之分),灰黑苔(主里热,里寒之重证)2.舌质舌神:有神,无神舌色:淡白舌(主虚证,寒证),红舌(主热证),绛舌(颜色较红色更甚,主热盛,主淤),青紫舌(青舌,主阴寒,淤血,紫舌,主气血壅滞,淤血)舌形:老嫩(老舌,主实证,热证,嫩舌,主虚证,寒证),胖瘦(胖肿舌,主脾虚温蕴,瘦瘪舌,主气血虚和阴虚),芒刺舌(主热盛),裂纹(主饮血亏虚,年老阴虚),齿痕舌(主脾虚,水湿内停),舌下脉络(粗大迂曲,舌兼有瘀点,瘀斑,为血瘀)闻诊:听声音:太息(叹息),为情致抑郁,肝失疏泄闻气味问诊: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疼痛:不荣则痛,不通则痛。
刺痛,淤血所致。
窜痛,多为气滞或风胜。
切诊脉诊寸口诊法:以腕后高骨处(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为关,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
左侧寸候心,关候肝胆,右侧寸候肺,关候脾胃,两侧尺候肾。
举,轻取。
寻,中取。
按,重取。
正常脉象,常脉(平脉),有胃,从容,缓和,流利。
有神,有力柔和,节律整齐。
有根,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滑脉,见于青壮年和妊娠妇女。
按诊。
中医四诊合参精简版四诊指的是望、闻、问、切。
古称“诊法”。
四诊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的特点,在感官所及的范围内,直接地获取信息,医生即刻进行分析综合,及时作出判断。
四诊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整体观念和恒动观念的基础上的,是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的具体运用。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普遍联系,就是四诊原理的理论基础。
中医究竟怎么通过望、闻、问、切来给患者看病?病人应该怎么配合?在此说说中医四诊,详述中医之道,看病误区。
望诊是医生运用自己的视觉,观察全身和局部情况,以获得与疾病有关的资料,作为分析内脏病变的依据。
包括精神、气色、形态的望诊、舌的望诊及排出物的望诊。
(一)望精神包括精神意识活动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通过神志状况、面目表情、语言气息等观察病人精神状况,意识是否清楚,反应是否灵敏、动作是否协调等,以判断机体气血阴阳的盛衰和疾病的轻重。
1.病人神志不乱,两眼灵活,明亮有神,语言清楚,声音洪亮,为“有神”或“得神”,表示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疾病轻浅,预后好,多属实证、热证、阳证。
2.病人精神萎靡,目光晦暗,反应迟钝,语言无力,声音低微,表示正气已伤,病势较重,多属虚证、寒证、阴证。
见于重病及慢性病。
3.神志昏迷、谵语、手足躁动,虽表现为阳证、热证、实证,但正气已伤,邪气过盛,病邪深入,预后不良。
(二)望气色观察病人皮肤的颜色光泽,它是脏腑气血的外荣。
颜色的变化可反映不同脏腑的病证和疾病的不同性质;光泽的变化即肤色的荣润或枯槁,可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皆上注于面”,面部气血充盛,且皮肤薄嫩,色泽变化易于显露,故望气色主要指面部的色泽。
通过面部色泽的变化,可以帮助了解气血的盛衰和疾病的发展变化。
1.正常人面色微黄,红润而有光泽。
2.面色红:为热证。
血液充盈皮肤脉络则显红色。
血得热则行,脉络充盈,所以热证多见红色。
如满面通红,多是实热;若两颧绯红,多为阴虚火旺之虚热。
中医基础知识讲解-虚我们平时在生活中经常听到或者说步:“你这个人身子有点虚。
”那么什么是虚呢?虚证是中医里病证类型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一,是以正气不足为主要倾向的证候。
《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按照中医的辨证分类,虚证分为“气、血、阴、阳”四个不同的类型,即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
怎么分别这四种虚证呢?聂文涛说过:“阴虚发热;阳虚怕冷;血虚发燥;气虚无力。
”这四句话虽然不能涵盖这四种虚证的全部,确实很多人从最基本的角度理解了不同的虚症。
虚证是非常常见的症状,特别是现代都市人,不再从事重体力劳动,又由于工作杧,锻炼身体的机会少。
同时应酬多,饮食不规律,且多油腻,因此出现各种虚证的概率非常高。
因此我今天借这个机会把我查阅到的关于这方面的文献和资料,进行稍微的汇总,把这四种虚证症状一一罗列,希望能让大家有所了解和认识。
1、气虚气虚是指机体活动能力减退的症状,常常是因为久病体弱,劳累所致。
主要又可分为肺气虚和脾气虚。
中医认为,肺主一身之气,脾为后天之本。
肺气虚的症状包括:少气懒言、动则气喘、易出虚汗、容易感冒。
脾气虚的症状包括:食欲减退,脘腹胀满、大便溏泄、甚至水肿、脱肛甚至脏器下垂。
脾气均虚的症状包括:四肢无力、容易疲倦、舌质淡、舌苔薄白、脉象无力。
在这里,讲到一个虚汗,再解释一下。
汗证也是中医的重要病症之一,在中医里,从产生的原因来看,可以分为阴虚导致的汗症和阳虚导致的汗症。
其中阴虚导致的为“盗汗”,阳虚导致的是“自汗”。
盗汗是指睡中汗出,醒来即止。
而自汗是指时时汗出,动则益之。
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其实肺气虚跟后面的阴虚和阳虚也有关联。
气虚的改善主要通过补气益肺和升阳等手段,首选中药材是黄芪,为补气之首,其次可选用附子和甘草及大枣。
《局方》有方为“黄芪六一汤”:“黄芪六两、甘草一两,细切,每日二钱,水一盏,大枣一枚,煎七分,去渣,温服,不拘时。
”又有《魏氏家传方》“芪附汤”云:“附子二钱,黄芪一钱,共为一服,姜汁水煎。
中医四诊的古句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中医四诊简介
2.中医四诊的内容
3.古句的意义
4.古句的应用
正文
一、中医四诊简介
中医四诊,又称“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
这一诊断方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二、中医四诊的内容
1.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眼底、脉象等,了解患者的外在表现,判断脏腑气血的盛衰。
2.闻诊:通过嗅闻患者的口气、汗味、尿味、排泄物等,了解患者的体味变化,判断脏腑功能的正常与否。
3.问诊: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生活习惯等,了解患者的内在感受,判断疾病的病位和病性。
4.切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了解脏腑气血的运行状况,判断疾病的轻重和预后。
三、古句的意义
关于中医四诊,古人曾留下许多经典古句,如“望闻问切,医之四诊;辨证论治,药之四性”。
这些古句高度概括了中医四诊的重要性,强调了
诊断和治疗的紧密关系。
四、古句的应用
古句“望闻问切,医之四诊;辨证论治,药之四性”为中医学者提供了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在实际临床中,医生需运用四诊合参,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并结合患者的体质、脏腑气血状况等,进行辨证论治,选择适当的药物和治法,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中医关于四诊方法名言.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素问・脉要精微论》)1.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诸内者,形诸外。
(元•朱震亨《丹溪心法・能合色脉可以万全》)2.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
(《灵枢•五色》).实则谑语,虚则郑声。
(汉•张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3.苔垢薄者,形气不足,苔垢厚者,病气有余。
(曹炳章《彩图辨舌指南•辨舌之苔垢》).血实气虚则肥,气实血虚则瘦。
(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4.持脉之要有三,日举,日按,日寻。
(元•滑寿《诊家枢要诊脉之道》).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四季和缓,是谓平脉。
(宋・崔袁彦《脉诀》)5.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汉•张机《伤寒论•辨脉法》).久病无脉,气绝者死;暴病无脉,气郁可治。
(清•程杏轩《医述•辨脉》)6.脉贵有神。
(清・顾松园《顾氏医镜・先哲格言》)鼻头色微黑色,有水气。
色黄者,胸上有寒。
色白者,亡血也。
色青为痛。
色黑为劳。
色赤为风。
色黄者便难。
色鲜明者,有留饮。
内经闻诊闻者,闻五音也。
内经言,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
圣人之通万物也,若日月之光影,音声鼓响,闻其声而知其形。
五音之辨木,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
火,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
±,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
金,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
水,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
宫者,应脾,其声漫以缓。
商者,应肺,其声促以清。
角者,应肝,其声呼以长。
徵者,应心,其声雄以明。
羽者,应肾,其声沉以细。
此为五脏正音。
凡听徵,如负猪豕觉而骇。
凡听羽,如鸣马在野。
凡听宫,如牛鸣宛中。
凡听商,如离群羊。
凡听角,如雉登木以鸣。
乐通于药,五音者,所以正人心而和脏腑,故古人有礼乐之教。
内经:足阳明之脉病,钟鼓不为动,闻木音则惕然而惊。
五脏者,中之守也。
中盛脏满,气胜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
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
四诊合参的意义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
是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和防治等的学科。
它传承着中国古代先辈们治疗疾病的经验和理论。
中医的主导思想是整体观念,以脏腑经络为生理、病理基础,辨证论治是诊疗依据。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探求病因、病位、病性,通过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拔罐、食疗等治疗疾病。
中医诊断的研究内容,包括对病人进行检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采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确定病证的临床表现特点与病情变化的规律,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
今天,我们来介绍中医诊断中的诊疗基础:四诊合参的意义。
1、什么是四诊台参四诊,就是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手段;合参,就是把四诊获得的诊断资料,综合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反复思考,推理判断,得出正确的诊断。
四诊有着不同的角度和目的,可以互相联系和印证,而不能互相取代。
如病人的发病起因,病情经过,自觉症状,经过什么治疗,既往病史等情,必须问诊才能得知。
病人的声音、气味有什么变化必须进行闻诊。
病人的神色形态有什么异常,必须进行望诊。
病人的脉象和胸腹肢体有什么变化,又必须进行切诊。
疾病是复杂而多变的,症候显露有真有假,故诊法有“舍症存脉”、“舍脉存症”的区分,若四诊不全,便得不到病人全而而详细的所有辨证资料,辨证很难准确,甚至作出错误的诊断。
2、四诊各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片而性四诊,是医生利用自己的感官,获取辨证的资料,有相对的独立性,也有相对的片面性。
这种片面性,来自病人和医生,其中又有主观的和客观的两方而。
病人的主观因素,可分为有意与无意。
有意的主观因素,如疼痛,恶风恶寒,腹胀,喜暖喜冷,眩晕,渴与不渴等这些自觉症状,甚至包括大便次数,月经多少等可以观察而不便观察的症状。
由于某种原因,患者可能把某种相反的虚假情况提供给医生,至于病史和以前的治疗情况,也要由病人陈述提供,也可以由主观因素而改变。
病人无意的主观因素,如病史和自觉症状,由于忘记,说不清楚或提供与事实相反的情况,老年人记忆差,年轻人不在乎,有些症状述说不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