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外科术后常见
- 格式:ppt
- 大小:708.50 KB
- 文档页数:13
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护理要点
胃大部分切除术后的护理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2. 切口护理:对手术切口进行定期换药、消毒和观察,确保切口干燥、清洁和无感染。
3. 疼痛管理: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给予适当的镇痛治疗,以提供舒适的术后恢复。
4. 液体管理:根据医嘱合理给予液体,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供应。
5. 呼吸护理:帮助患者进行深呼吸、咳嗽等呼吸康复训练,预防肺部感染和其他呼吸并发症。
6. 饮食管理:根据医嘱在术后逐渐进行进食,开始时可适量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
7. 活动和康复训练: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体位改变、早期活动和康复训练,促进身体功能的恢复。
8. 情绪支持:给予患者情绪上的支持和安抚,帮助其积极面对手术后的恢复和生活变化。
9. 定期随访:安排患者进行定期复诊,观察术后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及时调整护理措施和治疗方案。
以上是胃大部分切除术后的护理要点,具体的护理措施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嘱进行综合评估和执行。
术后护理的目标是促进患者尽快康复,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所以请根据专业医生的指导进行护理。
胃肠外科常见胃肠道手术记录直肠、肛管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Miles’ operation)术前诊断:直肠癌Rectal carcinoma术后诊断:直肠癌Rectal carcinoma手术方式:直肠、肛管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bdominoperineal resection of anus and rectum (Miles’ operation)手术人员:麻醉方式:插管全麻麻醉人员:术中所见:术中见肝脏、腹主动脉旁、肠系膜下血管和髂内血管附近淋巴结无转移。
肿瘤经腹未能触及。
直肠指检示肿瘤位于直肠前壁,距肛门3cm,可推动,上缘未及.手术经过:1.气插全麻,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 2.取下腹部正中切口,上至脐上4cm,下至耻骨联合上缘,逐层进腹,保护膀胱。
腹腔探查入术中所见.拟行Miles’手术. 3.用纱布条于肿瘤近端结扎后提起乙状结肠,沿乙状结肠系膜左侧根部及降结肠发腹膜返折处剪开,并向盆腔部延长到直肠膀胱陷凹(女性为直肠子宫陷凹).向左分离盆腔腹膜,显露并保护左侧输尿管、精索(或卵巢)血管。
向右游离乙状结肠系膜到腹主动脉分叉处. 4.切开乙状结肠系膜的右侧根部,上至肠系膜下动脉根部,下至直肠膀胱陷凹(女性为直肠子宫陷凹),与对侧切口相会合,并认清右侧输尿管的走向. 5.切断肠系膜下动、静脉,近端结扎.提起乙状结肠及其系膜,钝性分离直肠后壁直达尾骨尖肛提肌平面.分离直肠前壁和两侧直肠侧韧带,将直肠前后、左右都分离到肛提肌平面。
6.在左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作一直径约3cm的圆形切口,切除皮肤、皮下组织和腹外斜肌腱膜,分开腹内斜肌、腹横肌后切开腹膜。
用一把肠钳由造口处伸入腹腔内,夹住近端乙状结肠,远侧再夹一把止血钳后,在两钳间切断乙状结肠。
将近端乙状结肠断端自造口处拉出腹腔外4cm,采用开放吻合法作人工肛门,即将肠壁边缘全层与周围皮肤间断缝合一周,针距约1cm。
观察造口处结肠血供正常。
第九章常见外科疾病第一节胃大部切除术后一、胃大部切除术后主要并发症(一)胃大部切除术后主要营养并发症1.体重减轻发生率约5%,术后能量、蛋白质摄入不足是主要原因,应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并做到少量多餐、清淡、易消化。
2.贫血发生率10%~20%,与出血、能量、蛋白质、铁摄入量不足有关,营养治疗按缺铁性贫血进行,适量增加富含蛋白质、铁、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b12和叶酸的食物。
3.腹泻与脂肪因胃排空过快。
小肠蠕动过强,使胰胆分泌液与食糜不能充分混合,脂肪类食物不能乳化引起脂肪消化吸收不良。
应采用低脂少渣饮食。
(二)术后出血发生在术后24小时后,为鲜血,主要原因为吻合口出血。
(三)术后呕吐引起的原因有残胃蠕动无力或胃排空时间延长;术后梗阻;前者应胃肠减压、禁食,营养支持可采用胃肠外或鼻饲,鼻饲管应进入空肠。
(四)碱性反流性胃炎术后数月或数年发生,因术后胆汁、胰液进入残胃,胆盐、卵磷脂破坏胃粘膜屏障,H+逆向转移,促使组胺释放引起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和出血等,其临床表现基本同急慢性胃炎,因病程长易发生营养不良和贫血,应按急慢性胃炎并发营养不良和贫血给予营养支持。
(五)吻合口溃疡发生在术后两年左右,临床表现同消化性溃疡病,营养治疗同消化性溃疡病,注意观察胃出血的发生,及时调整营养治疗方案。
(六)倾泻综合征(dumping symlrome)倾泻综合征的发生可发生在早期和晚期,原称早期为倾泻综合征,晚期称低血糖综合征或迟发性倾泻综合征,其临床表现可同时存在。
倾泻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如下。
1.早期倾泻综合征在进食30分钟以内发生,其症状由心血管功能障碍引起的有全身无力、头昏、晕厥、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心动过速、呼吸加大、血压下降;由胃肠功能障碍引起的有上腹饱胀不适、腹泻。
发病机制是胃容积减少及失去幽门控制,食物和液体快速进入十二指肠或空肠,引起胃肠功能、血管舒张功能的紊乱、胃肠道激素改变、血容量下降而出现的特异综合征。
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护理要点
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护理要点如下:
1. 术后监测:术后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
同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伤口情况,如有无渗血、红肿等。
2. 饮食护理:术后患者需要禁食一段时间,待胃肠道功能恢复后再逐渐恢复饮食。
初始饮食应以流质为主,逐渐过渡到半流质、软食和普通饮食。
饮食应注意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3. 疼痛护理: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疼痛,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给予适当的镇痛药。
同时,可以通过深呼吸、放松肌肉等方法缓解疼痛。
4. 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胃大部切除术后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出血、感染、肠梗阻等。
因此,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5. 心理护理: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需要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6. 康复指导:术后患者需要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如深呼吸、咳嗽、排痰等,以促进肺部功能的恢复。
同时,要注意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感染。
总之,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护理要点包括术后监测、饮食护理、疼痛护理、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心理护理和康复指导等方面。
通过精心的护理,可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外科学胃肠外科手术的术后康复指导手术后的康复对于胃肠外科手术的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正确的康复指导可以加速伤口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身体功能的恢复。
本文将从饮食调理、活动锻炼、伤口护理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术后康复指导。
一、饮食调理1. 术后早期阶段:- 饮食应以流质为主,如米汤、煮烂的面条汤、煮烂的清粥等。
- 每次进食量应适中,以免引起消化不良。
- 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大葱、生姜等。
- 忌烟忌酒,尽量减少咖啡因的摄入。
- 饮食多样化,保证摄入充足的营养。
- 饮食过程中要细嚼慢咽,避免吞咽困难。
2. 术后中期阶段:- 可以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如煮烂的蔬菜、烂熟的水果等。
- 建议每天摄入足够的蛋白质,以帮助伤口愈合。
可以选择鸡肉、鱼肉、乳制品等。
- 饮食要规律,避免暴饮暴食,避免进食过多高脂肪、高糖分食物。
-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物中毒或感染。
3. 术后晚期阶段:- 可以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
- 饮食要轻而少油,多摄入蔬菜、水果和粗纤维食物,以保持正常的肠胃功能。
- 避免暴饮暴食,避免过度饥饿或过饱。
二、活动锻炼1. 术后早期阶段:- 患者要保持卧床休息,避免过度活动。
- 可进行肢体活动,如抬腿、屈伸肘关节等,帮助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
- 每天进行一些浅层呼吸运动,促进肺部通气。
2. 术后中期阶段:- 可以适当增加活动量,如慢走或是做一些轻度的屈伸运动。
- 需要避免剧烈活动,以免影响伤口愈合。
3. 术后晚期阶段:- 患者可以逐渐增加活动强度,如散步、慢跑等。
- 可以进行适量的力量训练,增强身体素质。
三、伤口护理1. 术后早期阶段:- 患者要保持伤口的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 注意定期更换伤口敷料,及时处理伤口渗液。
2. 术后中期阶段:- 可以使用适当的护理霜或纱布覆盖伤口,防止与外界摩擦。
- 定期进行伤口检查,如有异样情况及时就医。
3. 术后晚期阶段:- 伤口愈合良好后,可以适当进行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胃肠外科知识点总结归纳一、解剖学知识1. 胃肠道的解剖结构胃肠道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和直肠等,每个器官都有其特定的结构、位置和功能。
例如,胃是位于腹腔上部的消化器官,分为胃底、胃体和胃窦等部分;小肠又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等不同的部分。
2. 血液供应和淋巴引流胃肠道的血液供应主要由肠系膜动脉和肠系膜静脉来完成。
淋巴引流主要是通过门静脉系统向肝脏引流。
3. 神经支配胃肠道的神经支配主要由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来执行。
这些神经对胃肠道的蠕动、分泌和血流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4. 解剖变异胃肠道的解剖结构存在一定的变异,例如胃食管反流病的解剖缺陷可能导致食管黏膜的曝露和损害。
二、生理学知识1. 消化吸收胃肠道的主要功能是对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
这需要包括酸碱、胰酶、肠蠕动等多种生理机制的协同作用。
2. 蠕动和分泌胃肠道的蠕动和分泌是完成消化吸收的重要生理过程。
胃肠道的蠕动能够保证食物在胃肠道内的推进,而分泌则可以促进食物的消化。
3. 免疫功能胃肠道在免疫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保护机体免受外界病原体的侵犯。
4. 神经调节胃肠道的神经调节对其功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对于蠕动和分泌过程。
三、病理学知识1. 胃肠道疾病胃肠外科最常见的病症包括溃疡病、胃食管反流病、胆囊炎、胆石症、结直肠癌、胃癌等。
2. 肠系膜血管疾病肠系膜血管疾病是指由不同原因引发的肠系膜血管疾病,常见的包括肠系膜动脉栓塞、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等,临床上多表现为急性腹痛、肠壁水肿等症状。
3. 肠梗阻肠梗阻是指肠道腔内或外因素引起的肠腔或肠腔进口阻塞,导致肠内容物在阻塞部位无法通过而引起的临床综合症。
四、诊断技术1. 影像学胃肠外科医生在进行诊断时通常会使用X光、超声、CT、MRI等影像学技术来帮助确定病灶的位置和范围。
2. 内镜检查内镜检查是胃肠外科医生常用的诊断技术之一,包括结肠镜、胃镜和食管镜等。
3.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包括血液、尿液、粪便等多项指标。
胃肠术后注意事项胃肠手术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手术,主要用于治疗胃肠道疾病。
手术后的护理和注意事项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下面是关于胃肠手术后的一些建议和注意事项。
1.休息:手术后的患者需要充分休息和恢复。
手术后数天内,患者可以感到疲劳和虚弱。
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在适当的时间内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2.饮食:手术后的患者需要逐渐恢复饮食。
根据医生的建议,患者可能需要在手术后的一段时间内使用液体饮食,如汤、果汁和清汤。
之后,可以逐渐过渡到软食和正常饮食。
注意避免过热或过冷的食物和饮料,以及辛辣和油腻的食物。
3.药物:根据医生的建议正确使用和服用处方药物。
手术后,医生可能会给你开一些抗生素和止痛药,以预防感染并减轻疼痛。
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服药,并按照剂量使用药物。
4.伤口护理:根据医生的指示,保持伤口干燥和清洁。
如果有胶布或绷带,应定期更换以保持伤口的清洁。
如果有任何异常,如红肿、脓液或异常出血,请及时联系医生。
5.预防感染:手术后的患者容易感染,因此需要注意预防感染。
保持好的个人卫生,经常洗手,并避免与病人接触。
避免使用他人的个人用品。
如果有任何发热、恶心、呕吐或其他感染症状,请及时咨询医生。
6.避免劳累和过度活动:手术后,患者需要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活动,特别是在手术部位。
避免举重或承重,以及蹲下或弯腰。
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在适当的时间内恢复正常的活动水平。
7.注意排便:手术后,有些患者可能会经历便秘或腹泻。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过多油腻和辛辣的食物,可以有助于预防便秘和腹泻。
如果便秘或腹泻持续或加重,请及时咨询医生。
8.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手术后,患者需要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
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饮酒。
尽量少食多餐,避免吃过多或过快。
避免吸烟和饮酒,因为这些习惯可能会延缓伤口愈合和康复过程。
9.定期随访:手术后的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定期随访。
定期随访可以帮助医生及时监测患者的康复情况,并根据需要调整治疗计划。
四种常见胃肠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张学娟,吴冬寒,张学政,陈小花作者单位:三亚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海南三亚572000通信作者:吴冬寒,男,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胃肠道感染,Email:*****************摘要:目的探讨4种常见胃肠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在三亚市人民医院接受胃肠道手术治疗的1248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结肠手术555例、胃手术364例、直肠手术179例、小肠手术150例。
观察病人住院期间SSI的发生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SI发生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1248例胃肠道手术病人中,切口浅部组织感染96例(7.7%),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和器官/腔隙感染71例(5.7%),总体SSI发生率167例(13.4%)。
其中胃手术病人SSI发生率最低(8.0%),直肠手术病人SSI发生率最高(17.9%)。
4种常见胃肠手术中SSI阳性病人手术时间及术中输血、降血糖药物、手术切口Ⅲ/Ⅳ类比例较SSI阴性病人升高(P<0.0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术中输血、手术时间长、手术切口Ⅲ/Ⅳ类是3种以上手术类型SSI发生的共同危险因素(P<0.05);使用降血糖药物是结肠手术(OR=1.25,P=0.026)、胃手术(OR=1.73,P=0.000)病人SSI的危险因素;使用类固醇类药物是结肠手术(OR=1.28,P= 0.041)病人SSI的危险因素;使用腹腔镜手术是4种胃肠道手术病人SSI的保护因素(P<0.05)。
结论术中输血、手术时间长、手术切口Ⅲ/Ⅳ类是3种以上胃肠道手术SSI发生的共同危险因素,腹腔镜手术是SSI发生的共同保护因素,使用降血糖、类固醇类药物等危险因素在不同类型的手术中有所差异。
关键词:消化系统外科手术;手术后并发症;胃肠道;腹腔内感染;外科伤口感染;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Analysis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s and related risk factorsafter four common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ZHANG Xuejuan,WU Donghan,ZHANG Xuezheng,CHEN Xiaohua Author Affiliation: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Sanya People's Hospital,Sanya,Hainan572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four common 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SI)and related risk factors after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1,248patients who underwent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in Sanya People's Hospital from January2015to October2019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including555cases of colon surgery,364cases of gastric surgery,179cases of rectal sur‐gery and150cases of small bowel surgery.the incidence of SSI during the hospitalization of patients was observed,and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of SSI.Results Among1,248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96cases (7.7%)of superficial incision tissue infection,71cases(5.7%)of deep incision tissue infection and organ/space infection,and an over‐all SSI incidence of167(13.4%).Among them,the incidence of SSI was the lowest in gastric surgery patients(8.0%),and the highest in patients with rectal surgery(17.9%).The operation time and intraoperative blood transfusion,antidiabetic drugs,and surgical incision Ⅲ/Ⅳratios of the four common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patient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SSI negative patients(P<0.05).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intraoperative blood transfusion,long operation time,and surgical incision typeⅢ/Ⅳwere common risk factors for the occurrence of SSI in more than3types of surgery(P<0.05).The use of antidiabetic drugs was a risk factor for SSI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olon surgery(OR=1.25,P=0.026)and gastric surgery(OR=1.73,P=0.000).The use of steroids was a risk factor for SSI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olon surgery(OR=1.28,P=0.041).Laparoscopic surgery was a protective factor for SSI in4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P<0.05).Conclusion Intraoperative blood transfusion,long operation time,and surgical in‐cision typeⅢ/Ⅳwere common risk factors for SSI in more than3types of gastrointestinal paroscopic surgery was a common protective factor for SSI.Risk factors such as the use of anti-diabetes and steroids vary in different types of surgery.Key words:Digestive system surgical procedures;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Gastrointestinal tract;Intraabdominal infec‐tions;Surgical wound infection;Surgical site infection;Risk factors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SI)不仅增加了病人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而且是手术后病人重新入院治疗的最常见原因,严重威胁着病人的生命[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