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一轮必修一专题四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40.00 KB
- 文档页数:6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习目标】1.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
2.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社会开展的影响。
知识点一宰相制度的废除【历史表达】1.背景(1)明初在中央设________,由____________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2)明太祖认为________权势过重,阻碍________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乱。
2.措施(1)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________。
(2)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________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________负责。
(3)下令以后不许再立________。
3.影响(1)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
(2)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助解助学】[关键点拨]我国封建社会一直存在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演变及开展趋势是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到被废除。
明朝废除宰相制度,使君主专制到达了新的高度。
[思维点拨]明朝废除丞相,虽然相权对皇权的威胁解除了,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但是导致了一人独尊,将国家的命运系于一人之手,加速了明朝政治的和明朝的衰亡。
[深度点拨]宰相制下,宰相的地位是“百官之首〞;内阁制下,阁臣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者,本身并无决策权。
尽管有的阁臣一度大权在握,但权力来自皇帝的支持与信任,而非制度设置的。
【史料实证】探究点宰相制度的废除材料一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材料二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思考(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明太祖对中央机构采取的重大措施是什么?其理由是什么?起了什么作用?(2)谈谈你对材料二中黄宗羲观点的理解。
知识点二内阁的出现【历史表达】1.原因: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政务繁多。
2.过程(1)奠基:明太祖设置______________作为侍从参谋,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问题导学一、五四运动活动与探究材料一(1)根据材料中的两个口号,具体分析五四运动的原因、性质和特点。
材料二有些当代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既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也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五四运动“补课”和“起点”的含义?材料三杜威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存在与力量的突出证明,如果还有什么地方的人对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力量及普及程度抱怀疑态度,那么这种证明是深切而且令人信服的教训”。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五四精神”的主旋律。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活动与探究材料一我们党的纲领如下:(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统治。
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别消除的时候。
(2)直至阶级结束为止,即直至社会的阶级区别消除为止,承认无产阶级专政。
(3)消灭资本所有制,没收和征用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工具……——《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1921年7月)(1)概括评价材料一的主要内容。
材料二陈独秀说:“中国的经济现状,军阀阶级与资产阶级显然分开,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分化尚未到截然分离之程度。
……中国最大多数的工人,还没有自己阶级的政治争斗与可能,而且连一般的政治争斗之需要甚至于连自己阶级的经济争斗之需要都不曾感觉的工人(如手工业者),也并不是少数。
……中国国民党目前的使命及进行的正轨应该是:统帅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2)材料二的观点和材料一相比有哪些变化?有什么严重的缺陷?(3)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变化说明了什么?1.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原因(1)从领导阶级看,自五四运动开始,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2)从革命指导思想看,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逐渐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历史学科导学稿(教师版)一、课题:必修一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二、课型分析:复习课三、学习目标: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民主法制建设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四、课时安排:3课时五、学习内容及程序:(一)知识回顾1.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原始民主制,禅让制(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2)奴隶制社会:家天下(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对应井田制);(3)封建社会: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应小农经济)(4)近代社会:①康有为为代表维新派提出君主立宪制,推行百日维新,失败;②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推翻清王朝,结束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仿效美国三权分立原则),但由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阻挠,名存实亡。
③中共领导下的红色政权,在十年国共对峙时期成立中华苏维埃政权;抗日战争时期以“三三制”为原则,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根据地民主政权(如陕甘宁边区政府)。
(6)现代社会:新中国成立,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2. 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未能建立的原因:(1)双半社会下,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阻挠;(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带有软弱性,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3.共和国史分期:(1)过渡时期(1949—1956):1949—1952年主要任务就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1953—1956年主要任务就是要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第12课鸦片战争【课标要求】列举鸦片战争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对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学习重点】两次鸦片战争得背景以及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
【学习难点】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一虎门销烟1.英国的鸦片走私〔1〕根本目的:翻开中国市场。
〔2〕直接目的:为了改变对华贸易________,改变原有的贸易格局。
〔3〕危害:白银外流,导致银贵钱贱。
2.林那么徐虎门销烟〔1〕概况: ______年6月3日,林那么徐下令将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二、 ?南京条约?以及战后的中国1.鸦片战争的经过〔1840-1842〕〔1〕爆发:1840年6月,英国政府发动了对华战争,鸦片战争爆发。
〔2〕完毕:1842年8月英军侵入南京下关,清政府被迫议和,签订了中英? ?,鸦片战争完毕。
2.?南京条约?〔1〕时间:1842年8月〔2〕内容:①中国被迫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②割让给英国;③允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
④赔款。
〔3〕通过?南京条约?附件:列强还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概念阐释领事裁判权:领事裁判权亦称"治外法权"。
一国公民在侨居国成为民事、刑事诉讼被告时,该国领事具有的按照本国法律,予以审讯、定罪的权利。
片面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
此种待遇称为"最惠国待遇"。
最惠国待遇的获得必须有条约为根据。
最惠国待遇一般是互相的,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原那么的根底上互相享受最惠国待遇。
但清朝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得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那么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
〔3〕地位: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3.美国、法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第12课鸦片战斗[课标要求]了解两次鸦片战斗期间列强侵华的史实和中国军民抗英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鸦片战斗1.爆发的背景(1)英国:鸦片战斗前,世界资本主义高速进展,英国更是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2)清政府:清王朝闭关自守,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3)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
①缘由:为扭转贸易逆差,转变原有的贸易格局,英国商人向中国输入鸦片;鸦片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
②时间:1839年6月。
③影响: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易混易错]鸦片战斗爆发的直接缘由是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根本缘由是英国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而不是英国一再宣扬的爱护鸦片贸易。
2.时间:1840年6月至1842年8月。
3.中国人民的抗争(1)战斗中先后涌现出关天培等英勇抗敌的爱国将士。
(2)定海人民英勇杀敌,直到把侵略者赶出去。
4.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公平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5.条约内容(1)割地赔款:割香港岛给英国。
(2)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
(3)协定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
(4)其他特权: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6.影响(1)政治: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2)经济: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二、其次次鸦片战斗1.缘由:列强为扩大在华利益,提出全面修约的要求,被清政府拒绝。
2.经过(1)1856年10月,英法两国联合发动侵华战斗。
(2)1860年,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清政府战败求和。
3.结果:1858年和1860年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4.条约内容(1)增开天津等11个城市为通商口岸。
(2)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
(3)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传教。
(4)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白银。
5.影响(1)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2)一部分官绅主见学习西方“长技”,兴起了洋务运动,中国现代化运动由此起步。
一天平天国运动一、知识点拨(一)知识网络(二)历史解析天京变乱爆发的原因具体原因:农民革命政权的封建化倾向。
定都天京后,领导者被胜利冲昏头脑,贪图享乐的腐朽思想日益滋长。
洪秀全逐渐脱离群众,与“帝王”无异。
杨秀清居功自傲,目无天王。
当初领导集团亲密无间的关系很快被破坏,争权夺利随之而来,最终酿成天京变乱。
根本原因:新旧交替时代的农民阶级,是与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小生产者,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狭隘性等特点。
他们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不出先进的革命纲领。
因而,天京变乱的悲剧,体现了偶然性包含着历史的必然性。
二、学习自评(一)知识掌握1.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是在()A.广东花县B.广西金田村C.广西永安D.天京2.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是在()A.定都天京以后B.北伐以后C.西征胜利以后D.三河镇大捷以后3.以下属于《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有()①规定“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②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③规定官吏由公众选举④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4.太平天国失败的标志是()A.北伐失败B.安庆陷落C.洪秀全病逝D.天京陷落(二)能力提高1.太平天国一开始就把矛头直指清王朝统治,其决定因素是()A.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B.上帝的指示C.自然灾害严重D.民主共和思想的推动2.下列史实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定都天京②建号太平天国③颁布《天朝田亩制度》④永安建制⑤洪秀全称天王A.①②③④⑤B.①④⑤②③C.②⑤④①③D.②⑤①④③3.《天朝田亩制度》既有革命性又有空想性,其根本原因在于()A.太平天国的斗争策略B.紧张的军事形势C.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部矛盾D.其代表的小农经济的性质(三)延伸拓展1.下列关于外国侵略者对待太平天国态度的表述,正确的是()A.出于共同的宗教信仰,支持太平天国运动B.一度伪装“中立”C.清政府“借师助剿”后才开始进攻太平军D.充当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2.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考点清单]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3.“文化大革命”。
4.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一、开国大典1.准备: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主要是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
3.意义⎩⎪⎨⎪⎧(1)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3)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深层点拨新中国的成立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仍然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三大改造结束后,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才真正建立。
二、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1.1954年宪法的颁布⎩⎪⎪⎨⎪⎪⎧(1)目的: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2)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
(3)内容: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的原则,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 义务,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写入宪法。
(4)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5)意义: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反映了 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1954年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产生方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全国人民普选产生。
历史作用⎩⎪⎨⎪⎧①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②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③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中外联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的区别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历史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历史上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
(2)指导思想: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3)主要形式:政治协商是其主要形式;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 基本组织。
(4)历史作用: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 国家的新局面。
易混易错 1954年之前政治协商会议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后,取代了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00余个自治州、自治县(旗)。
(4)作用: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易混易错 民族区域自治中的“自治”不是少数民族的自治,而是少数民族地区所有人民的自治,是“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
整体把握新中国三大政治制度基准考点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主题一 新中国的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一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各民族自治机关都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都必须服从中央统一领导。
二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
主题二 比较《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不同三、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都遭到破坏,国家的 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
(2)党的各级组织也遭到破坏,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
深层点拨(1)“文化大革命”得以发动的根本原因不是党内制度不健全,而是党的“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
(2)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保障。
2.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易混易错 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是确保人民群众的参政议政权利,平反冤假错案是首要环节,而不是核心。
整体把握新中国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基准考点二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主题一 “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史料一 老舍,著名作家,1966.8.24 跳北京太平湖溺死;李达,哲学家,武汉大学校长,中共一大代表,1966.8.24自杀;邓拓,人民日报总编辑,杂文家,1966.5.17服毒致死。
傅雷,著名翻译家,1966.9.3与妻子朱梅馥上吊自杀。
翦伯赞,历史学家,1968.12.18与妻子戴淑婉服安眠药致死。
吴晗,北京市副市长,历史学家1968.10.11狱中自杀,死前头发被拔光;熊十力,国学大师,1968.5.24绝食身亡;李广田,山东邹平县码头镇人,云南大学校长,著名作家,1968 年跳河身亡。
[信息解读] 史料反映了“文革”践踏人权。
在全国性无政府状态下,许多老干部、知名学者、普通知识分子被抄家、批斗,人民的生命财产得不到任何保障。
史料二 1966年11月间,北师大的红卫兵南下山东曲阜砸孔庙,孔子墓被挖平,毁坏文物6000多件,砸烂历代石碑1000多块,烧毁古书1700多册,字画900多幅。
[信息解读] 史料反映了“文革”的发动严重冲击了社会秩序,大量文物遭到破坏。
史料三 1967年8月5日,由江青、康生等人策划的在中南海举行的针对刘少奇、邓小平等同志的斗争会结束后,刘少奇拿着《宪法》愤怒地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是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
谁罢免了我国家主席?要审判,也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
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
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
”[信息解读] 史料反映了“文革”时期,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受到严重践踏。
主题二 “文化大革命”的教训(1)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
(2)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3)必须坚持国家工作中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禁止和克服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主题三 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举措(1)平反冤假错案。
(2)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大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
(3)颁布1982年《宪法》并多次修订,相继出台各种法律法规,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4)颁布《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规范政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的保证。
(5)1999年,“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
四、“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形成过程⎩⎪⎪⎨⎪⎪⎧(1)雏形: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周恩来针对祖国统一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
(2)酝酿:1981年,叶剑英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
(3)形成:20世纪80年代以后,邓小平全面阐述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 深刻含义。
(4)宪法保证:1982年将“一国两制”写入宪法。
(5)定为国策: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一国两制”方针,使其 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2.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整体把握“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3.成功实践:香港、澳门回归⎩⎪⎪⎪⎨⎪⎪⎪⎧条件⎩⎪⎨⎪⎧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②“一国两制”的构想和各项具体方针政策的日渐完善。
③港澳同胞的愿望。
过程⎩⎪⎨⎪⎧①香港回归:1984年12月,中英双方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 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②澳门回归:1987年4月,中葡双方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意义: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翻开了港澳历史新的一页,中华民族在 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是“一国两制”构想运用的结 果,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线索归纳 香港问题的由来(1)1842年,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
(2)1860年,英国通过《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
(3)1898年,英国租借“新界”,租期为99年。
易混易错 “一国两制”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但是最早实践是在香港回归问题上。
香港、澳门拥有高度的自治权,但不包括外交和国防,港澳的外交和国防由中央人民政府负责。
知识图解“一国两制”的实践与意义五、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1.1979年元旦,实现了两岸30年来真正停火。
2.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宽。
3.1992年在“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问题上达成共识。
4.1995年,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八项主张,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5.2005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遏制“台独”势力,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6.民间交流日益扩大,经贸联系不断加强。
易混易错台湾问题不同于港澳问题,前者是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而后者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外交问题。
因此在政策上也有区别,即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而港澳则不能保留自己的军队。
基准考点三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主题一“一国两制”的构想(1)“一国两制”的含义“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一国两制”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2)“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选择①“一国两制”是我们党和政府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提出的,符合中国的实际,是我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②用“一国两制”的办法和平解决,可以避免战乱带来的社会动荡,符合人民的愿望;③“一国两制”既可以确保港、澳、台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又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主题二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主题三对“祖国统一”的认识1.统一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主流,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统一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实现国家的富强和统一是我们面临的两大任务。
2.用“一国两制”的方式和平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在香港、澳门、台湾设立特别行政区,并且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这既符合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和现实,也符合包括香港、澳门、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3.任何特别行政区都是在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都没有任何主权实体的性质。
4.在台湾问题上我们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与“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一国两制”、和平统一,这不是针对台湾人民的,而是针对台湾岛内分裂势力和国际敌对势力的。
为什么我们党和政府始终把解决台湾问题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你认为台湾如何才能顺利回归?提示把解决台湾问题当作头等大事来抓的原因:(1)重要性:①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大原则问题;②解决台湾问题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定、发展和繁荣;③解决台湾问题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