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诗十九首》对《诗》《骚》抒情结构的沿革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4
浅议《古诗十九首》对唐宋文学的影响所谓“古诗”,一般汉代乐府中未曾入乐,原曾入乐而失去标题,并脱离了音的歌辞,在社会上流已久,无专门名词,因此泛称为古诗”,《古诗十首》就是如此。
《古十九首》是由无名诗人创的五言抒情短诗,最早见于《文》,因其年代久远,大都佚,具体篇数不能详考,人世难,萧统《文选》只着了十九首,后人便以九首称之。
其作者与所时代为西汉还是东汉,历来众说纭,莫衷一是,此处不作详述。
十九首无名氏短诗自世以后,就一直备诗论家推崇,钟蝾的《诗品称其“文温而丽,意悲而远,惊心魄,可谓一字千金”刘勰《文心龙》评曰;”观其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古诗十九》是各自独立之篇章,都有共同的思想倾向,即表达失意子羁旅之悲愁和空闺思妇寂寞之哀。
写了游子思乡的浓浓情,比较集中地抒发了当时诗人们对人生的感,表现了游子思妇各种复杂的思想感,在中国古代具有普性和典型意义。
胡牌说:“随语成韵,随韵成,辞藻气骨,略无可寻,而兴玲珑,意致深婉,真可泣鬼神,动天地。
”其抒情艺术括可为含蓄蕴藉,委曲尽情。
文试图通过对《古诗九首》抒情艺术的展现,分析与唐宋词的密切联系,以探寻出《古诗十九首》抒艺术方面对唐宋文学的巨大响。
一《古十九首》的语言,朴自然,简短凝练,语短情。
这使得《古诗十九首》达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术效果。
明代谢榛价《古诗十九首》“格古调高句平意远,不尚难字,而自然人矣”,“平平道出,且无工字面,若秀才对朋说家常话,略不作意。
这些“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语言,正是由善用比兴,而达到了近旨远的韵味。
《古诗十九首》继承和展了《诗经》的现主义创作方法和比兴传统,作了成熟的文人五诗的体式,这种抒情的艺术典范为唐诗宋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如《冉冉孤生竹:行行重行,与君生别离。
相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以,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岁月忽已晚。
《古诗十九首》抒情艺术探析一、本文概述《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这些诗歌以其深邃的情感、精炼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历来备受文人墨客的推崇和赞誉。
作为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它汇集了众多无名氏的诗歌创作,这些诗歌大多抒发了离愁别绪和人生感慨,反映了当时文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本文旨在深入探析《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通过对这些诗歌的细致解读和比较分析,揭示其抒情手法的独特之处和艺术成就。
本文将简要概述《古诗十九首》的基本情况和背景,介绍其历史地位和影响。
本文将重点分析这些诗歌的抒情手法,包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多种方式,探讨它们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和效果。
本文将总结《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特点,评价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欣赏这些诗歌的视角。
二、《古诗十九首》抒情艺术的主题特点《古诗十九首》以其独特的抒情艺术,展现了深沉而细腻的主题特点。
这些诗歌大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涵盖了离愁别绪、人生感慨、时光荏苒等多个层面,展现了作者们对生活的独到洞察和深刻感悟。
一方面,这些诗歌中充满了浓郁的离愁别绪。
在《行行重行行》中,“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描绘了离别的痛苦和无奈,展现了作者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
这种离愁不仅仅是对个体的情感抒发,更是对人生无常和命运多舛的深刻反思。
另一方面,这些诗歌也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时光荏苒的惋惜。
在《青青陵上柏》中,“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短暂和生命无常的感慨。
这种感慨不仅仅是对个人命运的哀叹,更是对整个人生境遇的深刻洞察。
《古诗十九首》还通过细腻的抒情手法,展现了作者们对爱情、友情等人际关系的思考。
在《迢迢牵牛星》中,“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通过对牛郎织女传说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这种向往和追求不仅仅是对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对人性中美好一面的赞美和颂扬。
简析《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
钟嵘《诗品》所谓“古诗:其体源出于《国风》。
陆机所拟十四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所论未必恰为十九首,但是《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史上的崇高地位,则是毋庸置疑的。
对于《十九首》,我们自然可以有各种解读的方式;但是沈德潜所谓“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的认识,其实是最基本的。
因此它们或者经《文选》将其编入“杂诗”之类,而具有类似的题材风格。
但是在整体的时代风格的类似之中,仍然具有诸多的个别差异。
由于它们正出现在五言诗开始步向成熟的时期,因此其中的某些差异,就喻示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契机。
我以为最值得重视与玩味的就是从“现实反应”到“抒情表现”的差异和发展。
而《十九首》则担任了把中国诗歌引向以“抒情表现”为主的道路,使中国文学进一步往优美的“抒情传统”发展的任务。
那么《十九首》在抒情艺术上有哪些突出成就,有何特征?下面,我们准备就这两个问题进行简要论述。
一、中国诗歌的抒情传统中国是诗的国度,具体地说,更是抒情诗占优势。
这和西方文学以史诗开端,沿着叙事文学创作道路发展截然不同。
中国诗的一源头《诗经》所展示的是透过情感来体认世界,赋比兴:直接的赞怨或草木虫鱼鸟兽的交相引发回环譬喻就成为它的基本思考方式,并且在重叠复沓的韵律形式中达到它的一唱三叹的效果。
《诗经》就此奠定了中国诗歌基本上是一个抒情传统;另一源头《楚辞》则是士大夫一腔悲愤之情以奇幻形式的喷涌。
从一开始,恋情、亲情、忠君爱国之情、感叹个人怀才不遇、从容于时的悲愤之情等种种情感即流动于中国诗中,使她产生永久的迷人魅力。
到了汉代,《古诗十九首》的问世,使得中国诗歌焕发出独特的光彩,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生之渴望与生之执着以及对于生活的投注之美。
这种投注往往出以情感的牵连的方式,因而使得从《诗经》开发出来的“抒情传统”,添加上了生命存在之自觉的涤度。
它们在情感的抒发中,虽然所抒发的都是惯常的人生感慨与离合悲欢,但却流荡着一种特具伦理意味的操持之美。
《古诗十九首》引《诗经》考论《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首重要诗歌作品,其创作年代不详,最早见于《文选》,作者不详。
这些诗歌作品在内容上多写离愁别绪、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等主题,在艺术上则表现出极高的抒情性和写景性,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古诗十九首》的创作受到了《诗经》的影响,这可以从其题目和内容中看出来。
例如,《诗经》中的《关雎》和《卷耳》被引用于《古诗十九首》中,而且还有一些诗篇中使用了《诗经》中的词汇和句式。
这些引用和借鉴说明了《诗经》对《古诗十九首》的影响之深。
那么,《古诗十九首》是如何引《诗经》的呢?首先是在词汇和句式上的借鉴。
例如,《古诗十九首》中的“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就借鉴了《关雎》中的“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在思想表达上,《古诗十九首》也受到了《诗经》的影响。
例如,《诗经》中的《邶风·静女》是一首描写男女约会的诗歌,而《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则借鉴了《邶风·绿衣》中的“思君如故,出入劳苦,形诸于色”。
除了引《诗经》,《古诗十九首》还有哪些考论呢?它涉及到许多文学评论和文学史上的问题。
例如,有学者认为,《古诗十九首》是汉末建安时期文人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另外,还有学者认为,《古诗十九首》是文人墨客们在宴饮场合中即兴创作的诗歌作品,表达了他们对酒、色、财、气的追求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古诗十九首》引《诗经》,考论汉魏六朝文学史等问题,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文学研究话题。
通过研究这些话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诗经》和《古诗十九首》是两个非常重要的代表时期。
本文将探讨《古诗十九首》对《诗经》的继承与创新。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首。
这些诗歌以四言为主,内容涉及政治、道德、爱情、景物等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举例论析古诗十九首的抒情特征及其对后
代诗歌的影响
古诗十九首是唐代著名文学家王之涣所作的19首诗歌集,被誉为唐诗三百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这些诗歌以简洁、含蓄的表达方式,深切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情感体验,具有较为明显的抒情特征。
本文将从几首代表性的诗歌入手,具体分析其抒情特征以及对后代诗歌的影响。
1、《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两句开篇便铺陈了作者天高地迥、情感激荡的内心状态。
全诗用寥寥数语刻画出作者在鹳雀楼上眺望的场景,融汇了自然景观与人情世故,流露出对时光易逝、世事变迁的思考。
这样的抒情表达方式强调了内涵与体验的结合,对后代诗人的借鉴意义不可估量。
2、《出塞》
“柔猿褒姒,低态含情。
劳劳云外,千山鸟飞绝。
”全诗以“边塞”为题材,表现了将士在边疆戍守时的孤寂和感伤。
作者以人物物象交织,表达出浓厚的抒情情感,刻画出边塞独特的风貌和民族精神,成为后代“塞外诗派”的源头。
3、《登高》
诗中用“居高思危,劝学颂古”来阐发人生识见,寓意深刻,情感真挚。
作者通过登山寻景的方式,揭示出人生的追求和奋斗精神,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对国家的责任和担当。
这种博大而深沉
的抒情方式,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启迪性,为后代诗人带来了不少
创作灵感和启发。
综上所述,王之涣的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其含蓄而深刻的抒情特征,对后代诗歌的发展和演进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今学人们对《十九首》与《诗》《骚》之间的演变继承关系给予的关注仍然不够,即便有所论及也大多是零星的个案研究。
我们期待从具体的文本出发,围绕《十九首》题材、主题、意象、意境、抒情结构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分析它对《诗》《骚》的继承和创新,以求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十九首》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诗》;《骚》;关系;研究《古诗十九首》问世以后,引起了理论界的高度重视。
据统计,历代诗评家针对《古诗十九首》与《诗》之关系的论述达17条之多。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溯源的角度,认为《古诗十九首》“源出于《国风》”,有“《国风》之遗”,“深合风人之旨”1、古诗,其源出于《国风》。
(梁·钟嵘:《诗品》)2、《三百篇》流为《楚辞》,为乐府,为《古诗十九首》,为苏、李五言,为建安、黄初,此诗之祖也。
(元·杨载:《诗法家数》“总论”条)3、《十九首》谓之风余,谓之诗母。
(明·陆时雍:《古诗镜总论》。
)4、《风》、《雅》后有《楚辞》,《楚辞》后有《十九首》,风会变迁,非缘人力;然其源流,则一而已矣。
(清·郎廷槐:《师友诗传录》)5、《十九首》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死生新故之感。
中间或寓言,或显言,反复低徊,抑扬不尽,使读者悲感无端,油然善入,此《国风》之遗也。
(清·沈德潜:《古诗源》)6、《十九首》不出于一手,作于一时,要皆臣不得于君而托意于夫妇朋友,深合风人之旨。
(清·吴淇:《古诗十九首定论》)7、若《十九首》、苏、李赠答诸什,《风》之遗也。
(清·李重华:《贞一斋诗说》)8、《古诗十九首》作非一人一时一地,为由《三百篇》,成五言之祖。
殆起于东京,词不迫切,语意敦厚,尚有风人遗旨,为诗教一大转关,学者不可不读。
盖自此五言出而《三百篇》之风不可复追矣。
(清·刘光蕡:《古诗十九首注》“全诗总论”条)第二,由《古诗十九首》具体的诗篇入手,追溯《古诗十九首》对《诗》抒情艺术的借鉴和继承9、《国风》云:“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我读《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被认为是建安以前东汉的末世之音,以其“深衷浅貌,短语长情”的特点,折射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下层文士哀愁苦闷的心路历程,又作为“五言之冠冕”开启了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五七言诗体。
读《古诗十九首》,我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其中弥漫的难以捉摸的人生求索无果而生命迁逝的悲情和人生无常、命运变故的无可奈何。
东汉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政治黑暗,社会动荡。
在时代的扰攘中,士子难以谋得生路,漂泊蹉跎。
士人随着天下三分、诸侯割据局面的形成,汉末政治军事利益集团认识到拥有文人谋士的重要性,纷纷蓄士自重,文人的地位才得到根本的,体制的改善。
而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末世,大量文人被无情的抛入社会下层。
但他们或是不甘心屈居于陋室,选择宦游以博取功名,或是为生计而背井离乡奔波于求仕之途。
他们的人生求索、精神挣扎就集中体现在《古诗十九首》之中。
清人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中说“《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
”“而同有之情,人人各俱,则人人本自有诗也。
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尽,特故推十九首以为至极。
”《古诗十九首》能够千古常新,也是因为古诗中包含的感情是人之常情,即使在两千年后的今天能够于一定程度上在读者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直而不野,婉转付物,怊怅切情”。
在《古诗十九首》里很多古诗直抒愁怀,铸成《古诗十九首》的浓重的悲情主义色调。
人生无奈,命途多舛,悲情对游子们来说就像桎梏,嵌套在羁旅的游子身上。
《古诗十九首》中大多描写的是羁留客外的游子宦途失意和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表达了人生如寄的漂泊感。
《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东城高且长》《去者日已疏》等羁旅诗,描写了羁旅游子的漂泊情怀,抒写了游子在旅途中的孤寂、落魄与无所昄依的羁怀愁思。
《凛凛岁云暮》“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生活经常陷入困顿,身体承受饥寒煎熬。
《去者日已疏》“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游子有家却无法归乡的悲哀。
游子们在情感空置与物质匮乏的双重痛苦的体验下,旅途生活也蒙上了厚重的凄苦色彩。
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作者:李晓亚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18期摘要:萧统编《文选》,所收《古诗十九首》,被后人冠以“诗母”的称号。
本文首先分析十九首诗所包含的几种情感类型;然后阐明这些诗作所以“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是因为诗中所抒发之情能够与读者之间产生共鸣,并达到一种心灵的契合;最后着重分析,《十九首》的诗人在由民歌进入五言诗自觉创作阶段后对抒情艺术的熟练把握。
作为抒情诗的典范,《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对以后的诗词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情感分类;抒情艺术;表现手法作者简介:李晓亚,女,汉族,河南内黄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西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8-0-02一、《古诗十九首》的情感类型《古诗十九首》首首情真意切,毫无造作,伤心之至,感人肺腑。
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伤离别,叹相思。
《十九首》中,有一大部分都是表现离别相思的作品,而在这些作品中又包括几类:1、思妇诗。
在《十九首》中,以《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等为代表的一类诗,均我们呈现出思妇形象,将女子对丈夫深深的思念之情,表达得含蓄不尽,余味绵长。
另外,《迢迢牵牛星》,《庭中有奇树》,《客从远方来》,《涉江采芙蓉》等诗以女子口吻写作而成,但诗的作者应该都是男子。
他们最终想要表达的仍是游子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2、游子思归诗。
这类诗是直接表现游子的归思。
例如《去者日以疏》一诗,游子由“出郭门”所见之景,引发了对生死存亡问题的深沉思考,得出“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的结论,继而深沉地抒发了自己“思归故里闾,欲归道无因”的无奈和慨叹。
再有《明月何皎皎》,“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同样直接表现出了游子的归思。
(二)求官无门,人生失意的惆怅游子阔别家人朋友,本是为了求取功名,实现人生抱负,可是现实却让他们一次次碰壁。
浅析《古诗》的抒情艺术浅析《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古诗十九首》是由汉代无名文人创作的五言抒情短诗,最早著录于萧统的《文选》。
《古诗十九首》自出现以来,就受到了极高的评价,被誉为“五言之冠冕”。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古诗十九首》和《诗经》往往相提并论,它之所以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主要是因为它在艺术上所取得的高度成就。
马茂元先生指出:“《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总结了汉代乐府的光辉成就,替建安文学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它正是由两汉发展到魏晋,南北朝诗歌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古诗十九首》是以抒情见长的,它发展了汉乐府抒情性的一面,使五言诗发展成为成熟的抒情诗。
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早期抒情诗的典范,呈现出了和前代抒情诗截然不同的风貌。
《古诗十九首》所抒之情是自我之情,关注的是一己之情。
在真正意义上表现了人的本身,人的生存状态,人的各种正常的感情。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大多数是中下层文人,他们常年漂泊在外,为的是能步入仕途,建立功业。
东汉承袭了西汉的察举制度,有地方察举贤良方正,孝廉,茂才,明经等,然后待诏而行。
所以东都洛阳就成了许多文人士子的游学,读书之地,谋求功名利禄的场所。
但是追求功名富贵的人一天天的增多,而官僚机构的容纳毕竟是有限的,这就形成了得机幸进者少,失意向隅者多的现象。
而且东汉末年是政治上最混乱,最黑暗的时期。
卖官鬻爵、贿赂公行,政治上的腐化和堕落已达到顶点。
在这种情况下,中下层文人失去了正常仕进的机会,倍感前途的渺茫和无望。
这样的遭遇,使得他们彷徨苦闷,难以抑制心中的悲哀,发而为诗。
就充满了“怨”的色彩。
但是这种“怨”是哀而怨,不同于《诗经》中的“怨刺”,《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着眼的是自身,他们无意于反映深广的社会现实,他们要抒发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慨,所忧所怨都与自身的遭遇有关。
令他们感伤的是功业难成“无为守贫贱,轗轲常苦辛》(《今日良宴会》);朋友的遗弃“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明月皎夜光》);知音难觅“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西北有高楼》);相思成疾“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行行重行行》);人生苦短“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驱车上东门》)。
《古诗十九首》抒情方式探究《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重要作品,收录了十九首优美的诗歌,其抒情方式探究《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重要作品,它收录了十九首优美的诗歌,这些诗歌以抒情为主,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爱情、友情等主题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在抒情方式上,这些诗歌有着独特的特点,探究其抒情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诗歌。
在《古诗十九首》中,许多诗歌都是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这种抒情方式通过以景生情,借助自然景物来表现诗人的情感,让读者在感受自然美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世界。
例如,“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这首诗通过描绘河畔青草、园中垂柳等自然景物,表现了诗人对楼上女子的爱慕之情。
在《古诗十九首》中,许多诗歌还通过叙述具体的事件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这种抒情方式以事抒情,用叙述性的语言来表现诗人的情感经历或所见所闻。
例如,“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
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
”这首诗通过叙述浮云遭遇飘风的事件,表现了诗人对人生不遇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在《古诗十九首》中,也有一些诗歌通过阐述道理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这种抒情方式以理抒情,用说理的语言来表现诗人的情感体验或思想认识。
例如,“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这首诗通过阐述生命的短暂和珍惜时间的重要性,劝诫人们要及时行乐,不要虚度光阴。
《古诗十九首》的抒情方式丰富多样,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具体事件和道理的描写和阐述,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通过探究这些抒情方式,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诗歌,还可以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和启示。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的杰作,由南朝萧统选录编入《文选》。
这十九首诗以其独特的抒情方式,深刻地反映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以及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情感和思绪。
本文将重点探讨《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
论《古诗十九首》对《诗》《骚》抒情结构的沿革作者:黄文熙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2年第06期摘要:《古诗十九首》的抒情结构可分为直线型和链锁型两类。
直线型结构上承《诗经·国风》民歌直抒胸臆而来的。
链锁型结构始于《诗经》,发扬光大于楚辞,经失意文人之手在《古诗十九首》得到了更好地拓展和发挥。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抒情结构;《诗》《骚》中图分类号:G648.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047-01巧思谋篇、妙成佳趣是诗人对诗歌结构形式的最高审美追求。
随着抒情诗的发展,结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因为抒情诗不像叙事诗那样有情节做结构的主干,它抒发的是没有定质的情感,所以必须在结构上多费一番“作用”的功夫。
正如唐人皎然《诗式》说:“《十九首》辞精义炳,婉而成章,始见作用之功。
”《古诗十九首》里有直接晓畅的抒情,也有深婉曲折的抒情。
《古诗十九首》的抒情结构有直线型和链锁型两类:1.直线型结构直线型结构就是直抒胸臆,按照情节自然发展组织结构,一气呵成,诗中没有明显的意义跳跃转折。
《古诗十九首》中如《青青河畔草》、《今日良宴会》、《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生年不满百》、《明月何皎皎》等都是属于直线型结构。
《诗经·国风》历来被看作是民歌,其抒情方式大多是平铺直叙式而直抒胸臆的。
《古诗十九首》的直线型结构就是上承《诗经·国风》而来的。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青青河畔草》)诗的首二句为景物描写:春天来了,河畔的草又青了,园中的柳又绿了。
“青青”和“郁郁”表明诗中描绘的春景是春光将尽的时候,这最易引起思妇的惜春之情。
她不知有多少次在楼上眺望大好春光,可等到春将残尽的时候,盼望的人儿还未归来。
思妇的凄楚情怀就渗透在这浓得将尽的春光里。
三、四句从整体上描绘思妇的容貌:“盈盈”写其体态,“皎皎”写其容光。
五、六句从局部上刻画思妇的形象:“娥娥”写其娇容,“纤纤”写其葱指。
前六句连成一个整体,浮现在读者眼前的就是一幅丽人伤春的图画。
诗连用六组叠字,造成了纷繁复沓的音乐之美。
就抒情结构来看,前六句比较简明,它的三个环节构成了两组图画:春景和思妇,并在描写的过程中渗透着浓浓的深情。
七、八句叙述交代思妇的身份。
最后两句是抒情,直接抒发了思妇寂寞难耐的真实情感,与诗的前两句相呼应。
这两个环节有两层诗义:身世和情感。
全诗五个环节由描写到叙述再到抒情,其抒情结构可以用图示之:春景的描写——思妇的整体描写——思妇的局部刻画——思妇身世的交代——寂寞难耐之情的抒发。
再如: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
(《今日良宴会》)诗从宴会写起,紧扣题旨。
先写宴会的场面“欢乐难具陈”,再写宴会上的节目听曲——“新声”,它可能是来自民间的流行音乐,内容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生活。
伴奏的筝声,音调慷慨悲凉,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这些失意之士。
“人生寄一世”以下六句,具体抒发诗人的不平之感。
其抒情结构可以用图示之:宴会——宴会场面——听曲——听曲后的感受——抒发感慨。
2.链锁型结构链锁型结构,即回环复沓结构,它是由委婉曲折的抒情方式所决定的。
以一个抒情主旋律为中心,来组织某一生活片段的若干细节。
抒情过程中较多表现出情节的跳跃性,但全篇还是环环紧扣浑然一体的。
《古诗十九首》中的诗篇属于链锁型结构的,有《行行重行行》、《青青陵上柏》、《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
早《诗经》时代就有一些诗是按情感起伏的节奏和心理的复杂流程来剪裁结构的,其抒情结构并非线形的、单一的,而是回环复沓的。
如《邶风·谷风》写一位被离弃妇女的内心痛苦,忽而现在,忽而过去,忽而自己,忽而对方,忽而回忆新婚宴尔的甜蜜幸福,忽而沉浸在被弃的怨愤之中,错综交织,迷离恍惚。
诗歌的情感结构巧妙地对应了女主人的心理状态。
再如《豳风·东山》全诗共四章,每章开头四句相同,都是“我徂东山,滔滔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写征人归乡时的环境氛围,既有对未来生活的展望——不再当兵打仗,从此过上平民的生活,又有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因而产生悲喜交加的心情。
二、三、四章则是纯粹的心理活动,在二章中诗人想象久别家园荒凉的景象,三章推己及人,遥想妻子在家中思念自己,为迎接自己的到来而忙碌着。
四章更进一层,回忆当初结婚时的美好情景。
这首诗是按照意识的流动来结构全篇。
楚辞在抒情上的回环复沓就更不用说了,仅以《离骚》为例,前人早已指出反复咏叹是它的结构上的一大特点。
司马迁就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据统计,《离骚》有三处反复申说时光流逝、功业未就的焦虑,即“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还有四处描写自己的好修,即“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这些委婉曲折、反复咏叹的抒情方式及其由此形成的回环复沓式结构肇始于《诗经》,发扬光大于楚辞。
由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为文人,故而自然地渗透进了文人的思想情感、思维习惯和审美趋向。
一般而言,民间创作多平铺直叙、质朴率真,而文人在借鉴民间创作时,除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外,还自觉地对其进行改造,以便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审美理想。
文人在情感上比一般人更敏感、细腻、缠绵,他们常常沉溺于人生的感伤中,反复体味人生的况味,表达情感时喜欢委婉、含蓄,而不喜直来直去。
再加上《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又是一批失意的文人,他们的豪情壮志早已被残酷的现实消磨殆尽。
屈辱、失望、焦灼、伤感种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心头,剪不断,理还乱,自然需要一种与之适应的形式将这些情感形诸笔端。
这种回环复沓结构正好满足了诗人表达复杂情感的要求。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行行重行行》)这首思妇诗,以“别离”为情感主旋律,写了别离后生活的若干片段。
诗的首二句写思妇与其夫初别的情景,依依不舍。
三、四句极言距离之远,“万余里”、“天一涯”都是夸张的笔法。
五、六句写别后会面难期。
前六句写别离,一气呵成。
而七、八句写思妇别愿,这里用“胡马”、“越鸟”一组比喻句,表面看来没有写别离,情感似乎中断,实际上情感发生了一次跳跃,成为全诗的纽带。
“胡马”和“越鸟”常被用来比喻“不忘本”、“哀其生”、“同类相亲”之意。
朱自清先生认为“‘不忘本’是希望游子不忘故乡。
‘哀其生’是哀念他的天涯飘泊。
‘同类相亲’是希望他亲爱故乡的亲戚故旧乃至思妇自己。
在游子虽不想回乡,在思妇却还期盼他回乡。
引用这一套彼此熟习的比喻,是说物尚有情,何况于人?是劝慰,也是愿望。
诗人要的是暗示的力量,这里似是断处,实是联系。
”九、十句转而写思妇的“别愁”,“衣带日已缓”从侧面衬托出思妇的相思之苦,并没有直接写情感;十一、十二句用“浮云蔽白日”比喻思妇别离后的疑虑,因为比喻的多义性造成了情感的中断。
十三、十四句写别离后的痛苦。
最后两句是思妇的宽慰语。
其抒情结构可以用图示之:初别——别距——别期——别愿——别苦——别疑——别慰《行行重行行》的结构不同于直线型结构,它的情节跳跃处较多。
但全篇却环环相扣,围绕“别离”主旋律回环往复,反复咏叹,给人以含蓄蕴藉的美感。
再如: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涉江采芙蓉》)它与《行行重行行》一样,也运用了反复咏叹的抒情方式,表达了主人公相思的深切,既采芙蓉,又采兰,是惟恐恩情不足。
所思的人所思的地方两次提及,也是为了增强抒情的力量。
因思念情人而采芳草;欲赠之以表真情,情人在远方,欲赠之物不能送达,因而怅然若有所失;于是眺望情人所在之处,聊寄相思;长路漫漫,望而不见;所以更加伤心,更加思念。
由思念开始,最后又回到了思念。
思妇的情感外化为诗的抒情结构,回环往复,反复咏叹。
综上所述:《古诗十九首》直线型结构与链锁型结构都源于《诗》《骚》。
直线型结构上承《诗经·国风》民歌直抒胸臆而来的。
链锁型结构始于《诗经》,发扬光大于楚辞,经失意文人之手在《古诗十九首》得到了更好地拓展和发挥。
参考文献:[1] 隋树森.《古诗十九首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55.[2] 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3] 朱自清.《古诗歌笺释三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4] 谢发平.《诗义结构初探》[J] ,《唐都学刊》第11卷,1995年第2期.作者简介:黄文熙(1980-),女,湖北黄石人,河南科技学院助教,文学硕士,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