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的情感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1.64 KB
- 文档页数:3
《古诗十九首》中的情感表现一提到中国诗歌,首先映入脑中的多半是《诗经》和《楚辞》。
许多人认为,《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和《楚辞》之后的一组最重要的作品。
然后才是唐诗、宋词、元曲。
其实我倒以为中国的诗歌最值得纪念的是魏晋六朝,因为那里埋藏了时代太多的记忆。
下面我们通过对其中最经典的《古诗十九首》的解析来领略一下千百年来文学家、诗人、美学家不断追寻的生命感悟与其人文精神。
一.生命感悟《古诗十九首》大致成书众说纷纭。
朱光潜先生认为中国古代哲人观察宇宙似乎全都从美术家的观点出发,所以他们在万殊中所见的的共相为“阴”与“阳”。
随后他更得出“纵观全局,中国的艺术是偏于柔性美的”。
我认为这种柔美多是与人生的欲求相关,而且只有在悲观的主题下才能标出高格。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古代会有这么多闺怨诗,也可以解释为何婉约一派远比豪放路子来得多了。
《古诗十九首》就是这样的杰作。
《古诗十九首》在题材上全是五言,句数各不相同,意旨各有侧重,不过都离不开对现世生命不确定性的感慨。
如果说《古诗十九首》中有对社会的批判,我们不禁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上进行分析,而不是仅仅从社会层级矛盾角度上立论。
其中有一首叫《驱车上东门》,这首诗非常清晰地向我们提出了人生终极意义的话题。
在作者看来,不管是谁最终都难逃死亡的结局。
人死就宛如睡着了,但却永远也没有醒的可能。
二.人文精神任何一个时期的诗歌,只要不是出自一人之手,总能从多方面反映人们的思想、生活,表现出他们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然而,细读十九首,我们却发现它的作者们精神面貌、人生追求有着惊人的相似。
首先是思妇诗。
如:“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如果说,“行行重行行”写出了两个人分离的一种基本现象,那么,“与君生别离”就是写由这种现象所产生的痛苦了。
为什么要生别离呢?诗没写明,但可以肯定的是“君”不得不走,于是便产生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思念。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古诗十九首赏析1《古诗十九首》一、概述1、关于《古诗十九首》这个题目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它们不是一人一时之作,也不是一个有机构成的组诗。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
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说诗语》)晋、宋时,这批“古诗”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
西晋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
东晋陶渊明、南朝宋代鲍照等,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到了梁代,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更从理论上总结评论了“古诗”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探索了它们的作者、时代及源流,并大体确定它们是汉代作品。
同时,萧统《文选》,以及陈代徐陵《玉台新咏》又从诗歌分类上确定了“古诗”的范围:凡无明确题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称“杂诗”,无名氏者为“古诗”。
因此,梁、陈以后,“古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
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
而《古诗十九首》便在文学史上占有“古诗”代表作的地位,这一标题也就成为一个专题名称。
2、《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学者所谓“逐臣弃友、思妇劳人、托境抒情、比物连类、亲疏厚薄、死生新故之感,质言之、寓言之、一唱而三叹之”(王康《古诗十九首绎后序》),良非虚言。
例如《青青陵上柏》写作者游戏宛洛,意在仕途。
然而他发现这个宫殿巍峨、甲第连云,权贵们朋比为奸,苟且度日的都城,井非属于他的世界。
在诗人貌似冷峻的态度中,蕴含有失去人生归宿感的迷惘。
我读《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被认为是建安以前东汉的末世之音,以其“深衷浅貌,短语长情”的特点,折射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下层文士哀愁苦闷的心路历程,又作为“五言之冠冕”开启了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五七言诗体。
读《古诗十九首》,我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其中弥漫的难以捉摸的人生求索无果而生命迁逝的悲情和人生无常、命运变故的无可奈何。
东汉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政治黑暗,社会动荡。
在时代的扰攘中,士子难以谋得生路,漂泊蹉跎。
士人随着天下三分、诸侯割据局面的形成,汉末政治军事利益集团认识到拥有文人谋士的重要性,纷纷蓄士自重,文人的地位才得到根本的,体制的改善。
而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末世,大量文人被无情的抛入社会下层。
但他们或是不甘心屈居于陋室,选择宦游以博取功名,或是为生计而背井离乡奔波于求仕之途。
他们的人生求索、精神挣扎就集中体现在《古诗十九首》之中。
清人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中说“《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
”“而同有之情,人人各俱,则人人本自有诗也。
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尽,特故推十九首以为至极。
”《古诗十九首》能够千古常新,也是因为古诗中包含的感情是人之常情,即使在两千年后的今天能够于一定程度上在读者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直而不野,婉转付物,怊怅切情”。
在《古诗十九首》里很多古诗直抒愁怀,铸成《古诗十九首》的浓重的悲情主义色调。
人生无奈,命途多舛,悲情对游子们来说就像桎梏,嵌套在羁旅的游子身上。
《古诗十九首》中大多描写的是羁留客外的游子宦途失意和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表达了人生如寄的漂泊感。
《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东城高且长》《去者日已疏》等羁旅诗,描写了羁旅游子的漂泊情怀,抒写了游子在旅途中的孤寂、落魄与无所昄依的羁怀愁思。
《凛凛岁云暮》“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生活经常陷入困顿,身体承受饥寒煎熬。
《去者日已疏》“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游子有家却无法归乡的悲哀。
游子们在情感空置与物质匮乏的双重痛苦的体验下,旅途生活也蒙上了厚重的凄苦色彩。
古诗十九首》的情感及其抒发《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 故冠以此名。
它是五言古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
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古诗十九首》作者未详,因而不适用于传统的知人论世的批评方法。
新批评派强调文本细读,李长之先生也提出“感情的型” 的批评理论。
所谓“感情的型”即是“抽去了对象,又可填入任何的对象”。
文学作品就是要将时代、政治种种外在因素内化为作品的内容与情感,使之像血与肉一样生成在作品里,才能使作品有生命力。
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文学作品就是要剥掉时代性,析出永恒性。
如果文学的表现达到了这种境界时,便有了永久性。
但是《古诗十九首》是否有永久的艺术生命力呢?这不能不再说到“感情的型”。
《古诗十九首》所写的感情主要有三类:离别、失意、忧虑人生无常,这都是人生最基本的感情,《古诗十九首》所言的是亘古以来人类共有之情感,故从起点上就具有了永恒性。
但若仅仅如此,《古诗十九首》也不过是几句牢骚话而已,问题在于怎样抒情。
苏珊?朗格认为“艺术的本质和衡量尺度”是一种“生命的形式”。
所谓“生命的形式”是指运用艺术符号的方式把内在生命与情感经验表现出来,从而创造一种幻象。
《古诗十九首》作为内容与形式极度统一的“感情的型”,正是这样一种“生命的形式”试以《行行重行行》浅作分析: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行行重行行”就是行人走啊走,越来越远,越来越远... 不仅有空间上的延绵,而且暗含时间的无情流逝。
四个“行”字,给人一唱三叹之感。
仿佛人生除了分别还是分别,除了远行只有远行。
“与君生别离”化用《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离别” 而不露痕迹,浑然天成。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古诗十九首艺术手法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之一,其艺术手法独特,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其艺术手法的简要分析:
1、情感表达含蓄:古诗十九首在情感表达上较为含蓄,很少直接表达诗人的情感。
而是通过描写景物、事物或者叙事等方式,暗示出诗人内心的感受。
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使得诗歌更具有韵味和深度。
2、语言简练自然:古诗十九首的语言非常简练,每个字、每个词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韵味。
同时,诗歌的语言也十分自然,没有过多的修辞和华丽的语言,使得诗歌更加贴近生活,易于理解和感受。
3、象征和暗示:古诗十九首经常使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通过对某些景物、事物的描写,暗示出诗人内心的感受和思想。
这些象征和暗示的意义,使得诗歌更加深刻和富有哲理。
4、韵律和节奏:古诗十九首具有强烈的韵律和节奏感,这使得诗歌更加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和传唱。
同时,这种韵律和节奏感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感染力。
5、写景与叙事相结合:古诗十九首经常将写景与叙事相结合,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暗示出诗人的经历和遭遇。
这种写景与叙事相结合的方式,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总之,《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手法独特而丰富,对后世诗歌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艺术手法包括情感表达含蓄、语言简练自然、象征和暗示、韵律和节奏以及写景与叙事相结合等。
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古诗十九首》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
古诗十九首研究综述古诗十九首研究综述古诗在中华文化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使得其成为人们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其中,古诗十九首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备受文学界的瞩目。
本文旨在对古诗十九首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究其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一、概述古诗十九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被称为白氏长短句集,由长短句各九首组成,共十八首。
现存的第十九首据传是白居易异父异母的妹妹所作。
该诗集以其清新脱俗、鲜明个性,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被誉为唐诗短篇集之冠。
二、艺术特点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灵动清新古诗十九首诗意鲜明,语言简练凝练,给人以灵动清新之感。
其中既有“短歌激扬,乐府飘逸”的风格,又有“静思幽情,清凉自得”的意境。
2. 表现手法多样在表现手法上,古诗十九首采用多种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象征等,形式丰富多样,充满了诗意和情感。
在表现主题和意境上,使用了丰富的修辞,凝炼了深刻的感悟和思想。
3. 文化内涵深厚古诗十九首的艺术表现不仅仅是诗歌艺术,更是文化的体现。
它既反映了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风貌,又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深厚内涵,如道家的自然观、儒家的人文精神、佛家的禅意等。
三、研究现状对古诗十九首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多年,涉及的主要方面有:艺术特点、文化内涵、作者行迹等。
就文字的具体研究而言,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史地位古诗十九首是唐代古诗的一大代表,其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众多文学史学者都对其进行了研究和评价。
2.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风貌在艺术特点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关注古诗十九首的创作背景、诗歌形式、语言特色、情感表现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理论探讨和评论也比较广泛。
3. 古诗十九首的文化内涵古诗十九首是一部清晰呈现出唐代文化精髓及诗歌艺术的代表作品,受到许多研究者的关注。
四、未来研究展望对于古诗十九首的研究还有许多的展望和探索,下面就两个方面进行展望:1. 从文化角度分析古诗十九首是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诗歌,因此,未来研究者可以从道家思想、儒家道德伦理和佛教禅学等角度出发,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
古诗十九首中的思乡诗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许多优秀的古诗代表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些思乡之情常常是诗人因流离失所、远离故土或别离亲人而产生的,透过诗歌,他们将思乡之情倾诉于纸上,表达内心的忧思与渴望。
下面选取了古诗十九首中的几首思乡之作,通过对这些诗歌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与思念。
李白《静夜思》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为著名的思乡诗之一。
这首诗通过对寂静夜晚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乡之情。
诗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给人以寂静与冷清之感,暗示着诗人的孤独和离乡之苦。
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浓浓思念之情。
另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中诗人以登楼观景的方式,表达了他对久居他乡的思乡之情。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充满了家国情怀,诗人希望自己能够早日回到故土,与亲人团聚。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之作。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
诗中的“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含有隐喻之意,正是诗人对离别的痛苦以及岁月的蹉跎所作的抒发。
除了以上几首诗外,古代文学中还有许多其他的思乡之作。
比如,杜甫的《登高》、乐府民歌《敕勒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每一首诗都流露出作者对故土的眷恋与思念之情。
这些古诗十九首中的思乡诗无论是从诗歌的艺术性还是从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程度上都具有非凡的价值。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思乡之情,也描绘了他们对家国的热爱与担忧。
同时,这些诗作还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外事的观察,展示了作者对时事的关注和对社会风貌的思考。
古代文人的思乡诗不仅代表了个人的思念之情,更是当时社会与历史的见证。
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们更加频繁地离开故土,远离家乡。
因此,思乡之情不再受限于古代文人,而成为现代人的共同感受。
对于我们来说,这些古代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仍然具有深刻的感染力。
古诗十九首中的意象和意境剖析1. 引言《古诗十九首》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歌集,被誉为宋代文人高逸之作。
本文旨在对其中的意象和意境进行剖析,探讨作者通过丰富的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所创造出来的艺术效果。
2. 意象分析2.1 自然意象《古诗十九首》中常常运用自然意象,通过描绘山水、花草、季节等元素,塑造出独特而生动的形象。
2.1.1 山水景色作者以卓越的笔触描绘了山水之美。
例如,在《登鹳雀楼》中,柳宗元运用了丰富的山水意象来表现楼阁巍峨壮丽之景。
2.1.2 花草植物古诗中常常出现各种花草植物形象,如《静夜思》中的月下松柏,《春江花月夜》中的牡丹等。
这些花草植物形成了独特而鲜明的视觉效果,丰富了诗歌的意象。
2.2 形式意象《古诗十九首》中还经常利用形式意象,通过描绘事物的形态、结构等特征来表达思想与感情。
2.2.1 建筑物许多古诗运用建筑物形象,如《静夜思》中的庐舍,《登鹳雀楼》中的楼阁等。
这些建筑物既作为景观存在,又承载着作者对生活、人情、历史等方面思考的寓意。
2.2.2 色彩和光影古诗十九首中经常运用色彩和光影意象来烘托氛围和表达情感。
比如在《春江花月夜》中,作者巧妙地利用色彩和光影描述了春江之美。
3. 意境剖析3.1 审美享受通过精致而细腻的描写和对自然、生活等元素的包容,古诗十九首营造出一种优雅而高尚的审美情趣。
读者在欣赏这些意象时会被带入一个美好而宁静的境界,感受纯粹的审美享受。
3.2 情感表达《古诗十九首》中的意象和意境不仅仅是描绘物象,更重要的是通过意象来传递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这些意象通常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可以让读者共鸣,引发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3.3 思想寄托古诗十九首中的意象与意境还承载着丰富的思想寄托。
例如,在《诉衷情·春晓》中,柳永以春天的到来形容了自己对故国家园的思恋之情。
4. 结论通过对《古诗十九首》中的意象和意境进行剖析,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借助自然、形式等丰富而具体的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独特而深入人心的艺术世界。
我读《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被认为是建安以前东汉的末世之音,以其“深衷浅貌,短语长情”的特点,折射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下层文士哀愁苦闷的心路历程,又作为“五言之冠冕”开启了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五七言诗体。
读《古诗十九首》,我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其中弥漫的难以捉摸的人生求索无果而生命迁逝的悲情和人生无常、命运变故的无可奈何。
东汉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政治黑暗,社会动荡。
在时代的扰攘中,士子难以谋得生路,漂泊蹉跎。
士人随着天下三分、诸侯割据局面的形成,汉末政治军事利益集团认识到拥有文人谋士的重要性,纷纷蓄士自重,文人的地位才得到根本的,体制的改善。
而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末世,大量文人被无情的抛入社会下层。
但他们或是不甘心屈居于陋室,选择宦游以博取功名,或是为生计而背井离乡奔波于求仕之途。
他们的人生求索、精神挣扎就集中体现在《古诗十九首》之中。
清人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中说“《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
”“而同有之情,人人各俱,则人人本自有诗也。
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尽,特故推十九首以为至极。
”《古诗十九首》能够千古常新,也是因为古诗中包含的感情是人之常情,即使在两千年后的今天能够于一定程度上在读者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直而不野,婉转付物,怊怅切情”。
在《古诗十九首》里很多古诗直抒愁怀,铸成《古诗十九首》的浓重的悲情主义色调。
人生无奈,命途多舛,悲情对游子们来说就像桎梏,嵌套在羁旅的游子身上。
《古诗十九首》中大多描写的是羁留客外的游子宦途失意和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表达了人生如寄的漂泊感。
《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东城高且长》《去者日已疏》等羁旅诗,描写了羁旅游子的漂泊情怀,抒写了游子在旅途中的孤寂、落魄与无所昄依的羁怀愁思。
《凛凛岁云暮》“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生活经常陷入困顿,身体承受饥寒煎熬。
《去者日已疏》“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游子有家却无法归乡的悲哀。
游子们在情感空置与物质匮乏的双重痛苦的体验下,旅途生活也蒙上了厚重的凄苦色彩。
或许是漂泊文人们对飘零转蓬的感慨,对黯然前途的失望,《古诗十九首》中伤人生虚度、感生命凋零的悲情意识,在对人生的思考方面也有所体现。
伤人生虚度,感生命只凋零的情感渗透其中。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去者日已疏》和《驱车上公门》的抒情主体都是埋葬逝者的坟墓场,激起人生无常,沧海桑田的生命悲情意识。
知识分子更加强化了生命意识,与此相对应的是感叹人生的短暂和对死亡的思考。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回车驾言迈》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羁旅他乡,求“荣名”而无果的游子欲“回车”。
身名未立,功业未建,人生却如同花草“奄忽随物化”一般转瞬即逝
《驱车上东门》“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青青陵上柏》“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个体生命面对滔滔的时间长河,既弥足珍贵,又卑微渺小。
《古诗十九首》中情深意切的思妇之词也从侧面描写了游子在外无所昄依的状态。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描写了羁旅在外的游子在兰泽采摘到了芙蓉、兰草等能够表达爱意的美丽花草,想赠予心中思念之人,却因“所思在远道”产生的空间阻隔而难以达成心愿。
长路漫漫的尽头“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一句道出这并不是一时一刻的别离,而是与长路漫漫的尽头的思念之人一辈子天各一方,痛苦煎熬的长久悲剧。
羁旅的游子悲苦的心情得到体现,让人感受到浸透心脾的悲凉与愁苦。
“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抒。
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星》以牛郎、织女的传说,形象地表现相爱的人可望不可即的情状良有新意。
机声札札,不成纹理,写尽思妇借助单调往覆的劳作排遣愁苦的用心及其百无聊赖的精神状态。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
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客从远方来》描写了睹绮思夫的女主想象中夫君归来后喜悦的场面和夫妻伉俪情深百年相守的愿望。
但是现实中她恰恰正陷于与夫君“万里”相隔的“别离”之中。
反观全诗,则它所描述的一切,其实都不过是女主人公的幻想或虚境罢了。
根本不曾有远客之“来”,也不曾有彩“绮”之赠。
又如《冉冉孤生竹》中“过时而不采,将。
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女主无比盼望男方在她姣好的时光能够归来与她永结同心。
青春易逝,虽然不愿年华随秋草渐渐枯萎,也选择相信男方归来而等待。
钟嵘《诗品》称《古诗十九首》“文温而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
以此反衬,烘托出了思妇的情深和夫君迟迟不归的悲情,更显示出游子飘转异地的离思。
当汉末社会的风风雨雨,将下层的士子们恣意播弄时,有些士人因为求仕无果,进而产生现实幻灭感、及时行乐的享乐观甚至求仙得道的臆想。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吝啬聚财的“惜费”者的嘲讽
这种态度,大抵是对于汉末社会动荡不安、人命危浅的苦闷生活的无力抗议。
从毫无出路的下层人来说,又不过是从许多迷梦,精神寄托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
“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
”
——胡应麟《诗薮》
《古诗十九首》便是飘零他乡、不得志的汉末下层文士的真诚的人生感怀,充满浓郁的生命悲情格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