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特色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6
简论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简论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五言诗起源于民间,这是一个基本看法。
汉代以前民间已经有古代的“风谣”出现,比如春秋末期的“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秦始皇时的“长城谣”: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
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
西汉时民间歌谣已经开始大量流行五言诗,如西汉长安的“城中谣”,见于《后汉书·马援传》之后所附: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
这些歌谣被采入乐府后,便成为乐府民歌中的五言诗,西汉乐府中的“饶歌十八曲”中已经有五言体,东汉乐府诗中的五言体已经占了主要地位。
在乐府民歌的影响下,文人也开始学习写作五言诗,东汉初年班固的《咏史》便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东汉文人五言诗中。
有署名的作品不多,大量是无名氏的作品。
东汉无名氏的五言诗又被称作“古诗”,古诗本是魏晋南北朝对古代诗歌的通称,后来专指东汉无名氏的文人五言诗。
钟嵘的《诗品》提到的古诗有五十九首,今存三十首左右。
尽管很多东汉五言诗都消亡了,但东汉文人五言诗的精华部分都保留下来了,这就是古诗十九首。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写作年代,历来曾有过很多推测,或称是枚乘所作(见于《文心雕龙·明诗》),或称是曹植、王粲所作(见于《诗品》),均不可靠。
近代研究者多以为,这些诗是东汉桓、灵时代的中下层知识分子的作品,并非一人之辞、亦非一时之作。
这个看法,无论从五言诗的发展历史,还是诗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思想内容来看,都是可信的。
具体说,从五言诗的发展历史来看,东汉班固的《咏史》是最早的作品,其表现手法还不成熟。
而古诗十九首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人五言诗,所以不可能出现在西汉初年。
从诗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思想内容来看,十九首所描写的洛阳还非常繁华,这说明应该是在董卓焚烧洛阳之前,因此也不可能晚到曹植所处的建安时期。
一、思想内容东汉末年,游宦之风甚盛,许多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为了追逐功名,便不惜到处奔走,因而形成了“游宦”之风。
古诗十九首的抒情特质提要:代表东汉时期的诗歌创作水平的《古诗十九首》相比它之前的《诗经》、《楚辞》、《乐府民歌》等各时期的代表作品,在抒情艺术上有一个长足的进步,标志着五言诗的成熟。
本文从《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方面解读诗篇,主要谈它的抒情手法。
《古诗十九首》采用两种抒情手法:一、直抒胸情;二、托物兴感,以景传情。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抒情;感伤《古诗十九首》这组文人五言诗篇目虽少,文字虽短,却以其无与伦比的艺术成就彪炳于中国文学史册,成为五言诗走向成熟的标志。
《古诗十九首》最突出的艺术成就就是他的抒情性。
十九首擅长抒情,在抒情手法上它全面继承了《诗经》、《楚辞》、《乐府》在抒情艺术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将其成就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十九首主要采用两种方式抒情:一、直抒胸臆,不加掩饰。
二、托物兴感,以景传情。
直抒胸臆,不加掩饰十九首作者虽写诗,但实无意做诗人,这恐怕是十九首作者姓名失传的一个重要原因。
既无意做诗人,也就无任何功利的动机干扰,纯为有感而发,因此只重视抒真情,不重文字上的雕琢。
陈绎曾《诗谱》云:“《古诗十九首》情真,景真,事真,意真,澄至清,发至情。
”①(p152)视为切中肯綮之谈。
王国维《人间词话》:“‘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写情如此方为不隔。
”②(p57)所谓“不隔”,也与直抒胸臆有关。
由于不加掩饰地说出了肺腑之言,因此也就具有了一种质朴纯真的美,具有了一种可亲、可信、可感的特质,即使说得似乎过了头,也不会给人以刺激和惊怪,“‘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独难守。
’‘何不策高足,先居要路津?无为久贫贱,坎坷长苦辛。
’可谓淫鄙之词,然无视为淫词,鄙词者,以其真也。
”②(p51)就说出了一种有代表性的感受。
《古诗十九首》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感伤之情的作品很多,如《生年不满百》这首诗写人的生命短促,不满百岁,应当及时行乐。
古诗十九首艺术特色:
1、意味无穷。
遣词用语非常浅近明白,“平平道出,且无用功字面,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却涵咏不尽,意味无穷。
2、质朴自然。
从情感说,《古诗十九首》感情纯真诚挚,没有矫揉造作;从艺术表现说,它的写境用语好像都是信手拈来,没有错采镂金式的加工,而是出水芙蓉般的自然诗境。
3、情景交融。
《古诗十九首》所描写的景物、情境与情思非常切合,往往通过或白描、或比兴、或象征等手法形成情景交融,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
4、语言精练。
《古诗十九首》语言浅近自然,却又极为精炼准确。
传神达意,意味隽永。
此外,《古诗十九首》还较多使用叠字,或描绘景物,或刻画形象,或叙述情境,无不生动传神,也增加了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我读《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被认为是建安以前东汉的末世之音,以其“深衷浅貌,短语长情”的特点,折射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下层文士哀愁苦闷的心路历程,又作为“五言之冠冕”开启了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五七言诗体。
读《古诗十九首》,我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其中弥漫的难以捉摸的人生求索无果而生命迁逝的悲情和人生无常、命运变故的无可奈何。
东汉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政治黑暗,社会动荡。
在时代的扰攘中,士子难以谋得生路,漂泊蹉跎。
士人随着天下三分、诸侯割据局面的形成,汉末政治军事利益集团认识到拥有文人谋士的重要性,纷纷蓄士自重,文人的地位才得到根本的,体制的改善。
而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末世,大量文人被无情的抛入社会下层。
但他们或是不甘心屈居于陋室,选择宦游以博取功名,或是为生计而背井离乡奔波于求仕之途。
他们的人生求索、精神挣扎就集中体现在《古诗十九首》之中。
清人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中说“《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
”“而同有之情,人人各俱,则人人本自有诗也。
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尽,特故推十九首以为至极。
”《古诗十九首》能够千古常新,也是因为古诗中包含的感情是人之常情,即使在两千年后的今天能够于一定程度上在读者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直而不野,婉转付物,怊怅切情”。
在《古诗十九首》里很多古诗直抒愁怀,铸成《古诗十九首》的浓重的悲情主义色调。
人生无奈,命途多舛,悲情对游子们来说就像桎梏,嵌套在羁旅的游子身上。
《古诗十九首》中大多描写的是羁留客外的游子宦途失意和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表达了人生如寄的漂泊感。
《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东城高且长》《去者日已疏》等羁旅诗,描写了羁旅游子的漂泊情怀,抒写了游子在旅途中的孤寂、落魄与无所昄依的羁怀愁思。
《凛凛岁云暮》“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生活经常陷入困顿,身体承受饥寒煎熬。
《去者日已疏》“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游子有家却无法归乡的悲哀。
游子们在情感空置与物质匮乏的双重痛苦的体验下,旅途生活也蒙上了厚重的凄苦色彩。
《古诗十九首》抒情艺术探析一、本文概述《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这些诗歌以其深邃的情感、精炼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历来备受文人墨客的推崇和赞誉。
作为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它汇集了众多无名氏的诗歌创作,这些诗歌大多抒发了离愁别绪和人生感慨,反映了当时文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本文旨在深入探析《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通过对这些诗歌的细致解读和比较分析,揭示其抒情手法的独特之处和艺术成就。
本文将简要概述《古诗十九首》的基本情况和背景,介绍其历史地位和影响。
本文将重点分析这些诗歌的抒情手法,包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多种方式,探讨它们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和效果。
本文将总结《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特点,评价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欣赏这些诗歌的视角。
二、《古诗十九首》抒情艺术的主题特点《古诗十九首》以其独特的抒情艺术,展现了深沉而细腻的主题特点。
这些诗歌大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涵盖了离愁别绪、人生感慨、时光荏苒等多个层面,展现了作者们对生活的独到洞察和深刻感悟。
一方面,这些诗歌中充满了浓郁的离愁别绪。
在《行行重行行》中,“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描绘了离别的痛苦和无奈,展现了作者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
这种离愁不仅仅是对个体的情感抒发,更是对人生无常和命运多舛的深刻反思。
另一方面,这些诗歌也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时光荏苒的惋惜。
在《青青陵上柏》中,“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短暂和生命无常的感慨。
这种感慨不仅仅是对个人命运的哀叹,更是对整个人生境遇的深刻洞察。
《古诗十九首》还通过细腻的抒情手法,展现了作者们对爱情、友情等人际关系的思考。
在《迢迢牵牛星》中,“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通过对牛郎织女传说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这种向往和追求不仅仅是对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对人性中美好一面的赞美和颂扬。
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古诗十九首第五讲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一、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二、汉代文人诗的代表作《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三、《古诗十九首》选析一、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1、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把现实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像《诗经》民歌一样,汉乐府民歌也忠实地记录了汉代社会的现实。
可以说,《诗经》民歌中反映到的,乐府民歌都有所表现,而《诗经》中没有或较少接触的主题,汉乐府却又有了新的开拓。
例如,对于剥削阶级家庭内部生活的揭露。
《相逢行》、《鸡鸣》、《长安有狭斜行》等揭露了他们奢侈荒淫的生活;《孤儿行》、《淮南王歌》揭露了统治阶级家庭里的兄弟骨肉相残,这都是在《诗经》民歌中少见的主题。
就是相同主题的作品,汉乐府民歌在思想深度上也有新的开掘,弃妇诗在《诗经》民歌中往往就事论事,谴责的常只是男子的无情和变化,很少接触剥削阶级的伦理道德等社会原因。
汉乐府的民歌中的弃妇诗就不仅把矛头指向男子本身的薄情和见异思迁,而更把矛头指向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伦理和封建纲常的社会因素,因而加强了作品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
像《孔雀东南飞》就批判了封建的家长制和门第观念,体现了更强烈的现实精神。
汉乐府民歌的一些题目和题材被后世文人反复摹拟过,建安时代直到六朝,出现了大量的拟乐府,唐代大诗人李白几乎写尽了乐府古题,杜甫推陈出新,即事名篇,写出了《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等诗篇,白居易等人发起“新乐府”运动,写作大量揭露社会、反映现实的作品,其精神虽上绍《风》、《雅》,但更近承汉乐府。
这就使现实主义成为一个绵绵不绝的传统。
2、汉乐府的第二个成就是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中叙事诗的成熟。
我国的叙事诗萌芽于《诗经》,但其成熟是汉乐府民歌的叙事诗,《诗经》中称得上叙事诗的是《大雅》中的《大明》、《緜》、《皇矣》、《生民》、《公刘》等被称为周族史诗的作品。
其中虽有不少生动的描写,但总的来说还缺少完整的情节和细致的叙述。
古诗十九首表现手法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五言诗,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
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
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
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
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
其主要的表现手法有:
1.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
如“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2. 描写方式:比兴、白描、象征、叠字等。
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3. 修辞手法:对偶、夸张、对比等。
如“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总之,《古诗十九首》在艺术表现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浅析《古诗⼗九⾸》的艺术特⾊2019-10-09摘要:《古诗⼗九⾸》⽂辞醇厚、意境悲远,堪称“⼀字千⾦”。
本⽂从东汉特殊的时代背景出发,通过对其艺术特⾊的考察,揭⽰出《古诗⼗九⾸》作为诗歌⾃觉时代伐⼭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古诗⼗九⾸;创作背景;艺术特⾊;地位《古诗⼗九⾸》温薰着先民原始⽽朴素的⽓息褰裳涉溱⽽来,“深衷浅貌,短语长情”,[1]以其美丽⽽悲怆的唱咏,或天真直率或含蓄蕴藉地传达着清琼⾃然、托情⾼介的古⼈之思。
它擅长于抒写哀乐,摆脱了神学⽬的论和谶纬宿命论的桎梏,开始转向思考现实⼈⽣,与《诗经》、《楚辞》桴⿎相应,堪称五⾔滥觞,对后世诗歌的发展具有⼗分重要的研究意义[2]。
⼀、《古诗⼗九⾸》的创作背景《古诗⼗九⾸》源起于梁齐之间,那时流传着⼀些汉魏以来的古诗,据钟嵘《诗品》所云“陆机拟⼗四⾸……其外四⼗五⾸”,[3]可知当时⾄少有五⼗九⾸之多[4]。
梁代昭明太⼦萧统(501-531)编《⽂选》,从这些⽆名散佚的“古诗”中,选择了⼗九⾸,作为⼀组诗流传⾄今。
对于这⼗九⾸诗创作的时代问题,学界多有讨论,他们⼀致认为创作时间为东汉末年。
对创作背景进⾏进⼀步的探究,有利于寻根振叶、沿波讨源,更好地理解《古诗⼗九⾸》。
东汉末年政治局势恶化,⽂⼈的观念随之发⽣巨⼤改变。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以来,经学成为汉代意识形态的根本,发展到明帝时代,师道与君道甚⾄有了同等的尊严。
和帝以后,连续⼏个幼主当政,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原先的仕途受到了很⼤的影响,要⼊仕便要依附权贵,使得此前以道为重,注重⽓节、操守的意识受蒙受极⼤的冲击,此外,汉末争激烈的政治⽃还影响到⼠⼈⽣命的存亡。
由于正统价值体系被怀疑乃⾄摒弃,诗⼈们失去了原来的赖以⾃⽴的精神依托,以⾁体凡⾝真实地感受着⼈⽣的⼀切,在与严酷社会现实的激烈碰撞中迸发出对⽣命变易、时序流逝的感伤,对灾难不幸的忧虑,对世风浇薄的愤怒。
作为东汉末年成熟的作品,《古诗⼗九⾸》在⼈⽣、艺术观念上开创了⼀个新的时代[5],这与动荡的时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古诗十九首艺术特色一、长于抒情,感时伤怀,意切情真1.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古诗十九首》的主要艺术特色是长于抒情,具有惊心动魄的真情美。
其抒情方法往往是用事物来烘托,融情入景,寓景于情,二者密切结合,达到天衣无缝、融合的境界。
如《迢迢牵牛星》(之十),通篇写长空寂寥、河汉皎洁的秋夜景色,牵牛、织女二星一水相隔不能相聚。
而情在其中,表现了男女离別相思之苦。
又如《青青河畔草》(之二)用河边青草和园中绿柳构成的融融春色,寄托了“荡子妇”对久行不归的丈夫的思念和烦闷。
又如《驱车上东门》(之十三)用洛阳北邙山墓地的凄凉景色,烘托出一种悲涼死寂的气氛,从而更适宜于表现诗人失望于现实的颓废感情。
这些都是把人物置于特定的环境气氛之中,用特定的景色以烘托人物的情感。
感情是抽象的,要刻画离愁、别恨、哀伤、怨思等等,是不容易的,堆砌一连串的形容词也不会引起读者共鸣,《古诗十九首》却把抽象的感情用具体的事物表达出来。
如“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行行重行行”)“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涉江采芙蓉”)“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衣裳!”(“明月何皎皎”)从身体的消瘦(“衣带日已缓”)、容颜的衰老(“岁月忽已晚”)和实际的行动(“采芙蓉”、“引领”、“徒倚”、“垂泪”、“出户”、“入房”、“泪沾衣”)来显示久别愁思的痛苦。
又如:“回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回车驾言迈”)由看见的景物烘托出内心的悲伤。
2.借事寄情,委婉真切《古诗十九首》还善于通过某种生活情节抒写作者的内心活动,通过叙事渗透抒情,使诗中主人公的形象更鲜明突出。
《古诗十九首》注重借鉴《离骚》的抒情性,同时“‘古诗’将叙事与抒情合二为一,词意婉转,诗思纤密,明显呈现出一种低回要眇的美学风貌。
”[4]古诗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那种单纯而优美的抒情性格。
如《西北有高楼》写士子失意。
《古诗十九首》研究《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其内容涵盖了人生的诸多方面,从爱情到友情,从生死到离别,从自然到社会,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文内涵。
本文将针对《古诗十九首》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一、《古诗十九首》的背景介绍《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编纂的《文选》,其创作年代不详,一般认为是汉代文人创作的组诗作品。
这十九首诗歌在内容上相互关联,但又各自独立,每首诗歌都有各自的主题和表达方式。
二、关键词《古诗十九首》的关键词包括:五言诗、文人创作、情感表达、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人文内涵等。
三、《古诗十九首》的研究内容1、艺术特色《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语言简练流畅,用词精准,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其次是情感表达真挚细腻,通过具体的形象和情境来表现情感,使读者产生共鸣;再次是具有深刻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将自然与社会现象相融合,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自然的感悟。
2、主题与内容《古诗十九首》的主题涵盖了爱情、友情、离别、生死等多个方面,这些主题相互交织,展现了人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其中爱情主题是较为常见的主题之一,诗歌中描写了爱情带给人的美好和痛苦;友情主题则表现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向往;离别主题则表现了作者对离别的感伤和不舍;生死主题则表现了作者对生死轮回的思考和豁达。
3、对后世的影响《古诗十九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文内涵,开启了五言诗的创作之门,影响了后来的文人诗歌创作。
它所表现出的真挚情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也成为了后世文人创作的灵感来源。
同时,《古诗十九首》还对中国的文化和人文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古诗十九首》的研究方法研究《古诗十九首》需要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文本分析、比较研究和跨文化研究等。
通过对诗歌的文本分析,可以深入了解诗歌的语言和结构特点、意象和象征手法以及主题和情感表达方式;比较研究则可以将不同时期和地区的诗歌进行比较,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跨文化研究则可以将《古诗十九首》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诗歌进行比较,探讨它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共同点。
浅析《古诗》的抒情艺术浅析《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古诗十九首》是由汉代无名文人创作的五言抒情短诗,最早著录于萧统的《文选》。
《古诗十九首》自出现以来,就受到了极高的评价,被誉为“五言之冠冕”。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古诗十九首》和《诗经》往往相提并论,它之所以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主要是因为它在艺术上所取得的高度成就。
马茂元先生指出:“《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总结了汉代乐府的光辉成就,替建安文学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它正是由两汉发展到魏晋,南北朝诗歌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古诗十九首》是以抒情见长的,它发展了汉乐府抒情性的一面,使五言诗发展成为成熟的抒情诗。
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早期抒情诗的典范,呈现出了和前代抒情诗截然不同的风貌。
《古诗十九首》所抒之情是自我之情,关注的是一己之情。
在真正意义上表现了人的本身,人的生存状态,人的各种正常的感情。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大多数是中下层文人,他们常年漂泊在外,为的是能步入仕途,建立功业。
东汉承袭了西汉的察举制度,有地方察举贤良方正,孝廉,茂才,明经等,然后待诏而行。
所以东都洛阳就成了许多文人士子的游学,读书之地,谋求功名利禄的场所。
但是追求功名富贵的人一天天的增多,而官僚机构的容纳毕竟是有限的,这就形成了得机幸进者少,失意向隅者多的现象。
而且东汉末年是政治上最混乱,最黑暗的时期。
卖官鬻爵、贿赂公行,政治上的腐化和堕落已达到顶点。
在这种情况下,中下层文人失去了正常仕进的机会,倍感前途的渺茫和无望。
这样的遭遇,使得他们彷徨苦闷,难以抑制心中的悲哀,发而为诗。
就充满了“怨”的色彩。
但是这种“怨”是哀而怨,不同于《诗经》中的“怨刺”,《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着眼的是自身,他们无意于反映深广的社会现实,他们要抒发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慨,所忧所怨都与自身的遭遇有关。
令他们感伤的是功业难成“无为守贫贱,轗轲常苦辛》(《今日良宴会》);朋友的遗弃“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明月皎夜光》);知音难觅“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西北有高楼》);相思成疾“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行行重行行》);人生苦短“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驱车上东门》)。
《汉魏晋诗三首》学习要点一、关于《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昭明太子)编的《文选》。
它们不是一人一时之作,也不是一个有机构成的组诗。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
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往常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专门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
《古诗十九首》取得了杰出的艺术成就,它代表汉代五言抒情诗艺术的最高峰。
诗作者善于用极其自然、平淡的语言表达委婉、深挚的感情,具有言浅意深、语短情长、含蓄蕴藉的艺术魅力。
《古诗十九首》奠定了五言诗的稳固基础,对后世的抒情诗产生专门大阻碍。
刘勰推崇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古诗十九首》的要紧内容是“游子之歌”和“思妇之辞”,从这一侧面真实地反映出了东汉后期政治纷乱、没落的时代风貌。
《古诗十九首》的要紧艺术特色是长于抒情,其抒情方法往往是用事物来烘托,融情入景,寓景于情,二者紧密结合,达到天衣无缝、水乳交融的境域。
《古诗十九首》的另一显著的艺术特点是善于通过某种生活情节抒写作者的内心活动,抒情中带有叙事意味,使诗中主人公的形象更鲜亮突出。
《古诗十九首》还有一个特点,确实是善于运用比兴手法,衬映烘托,着墨不多,而言近旨远,语短情长,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例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行行重行行》)二、《迢迢牵牛星》简析《迢迢牵牛星》借天上的牛郎织女双星故事,写人间的夫妇离别之苦的作品。
虽取材于古代民间神话传奇,却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诗作构思巧妙,想象丰富。
本诗的作者关于织女形象的描写具体、细致、生动。
比如“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两句,把织女手指的形状、颜色、织布时的动作、声音都形象地描摹了出来。
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是本诗在写作上的一个特点。
全诗没有一句不在叙事,也没有一句不在抒情。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一方面描写了织女终日辛勤劳作而无所得的情形,一方面描写了织女内心强烈的悲凄之感和悲痛之情。
名词解释1、古诗十九首的概念(1)《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最早见于《文选》,非一人一时一地所作,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
(2)内容上:羁旅行役,相思怀人之苦,是其一大主题。
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巨大痛苦。
同时,也描写士人的彷徨失意,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
如《涉江采芙蓉》。
它在揭露现实社会黑暗的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失去的道德原则的追恋。
(3)艺术特色:其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
融情于景,寓景于情,是其一大抒情特色。
语言浅近自然,意蕴丰富,即善于锤炼语言,熔铸典故,把丰富的内涵,纳入最简约的语言之中。
(4)影响:《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它的题材内容,表现手法及艺术风格,都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
2.建安风骨(1)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是对建安文学成就的经典概括。
它是指建安诗人继承《诗经》、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统一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
(2)建安风骨具有以下特点:时代特色鲜明,情感真挚强烈,文风清俊,慷慨悲壮,气盛词壮,文笔华丽健美。
如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3.互见法(1)互见法是司马迁首创的与纪传体相适应的编纂历史的方法。
它是把一个人的生平事迹,事情的来龙去脉写在各篇章中,互相参见,既使《史记》的叙事首尾完整,减少重复,又有助于维护人物形象的完整性,突出作者对人物思想感情的倾向性。
(2)互见法在《史记》中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是直接明示,其二是不明示。
如要了解项羽其人,只通过《项羽本纪》是不够的,还必须阅读《高祖本纪》等,才能完整地理解。
4、《七发》(1)《七发》是由枚乘所作,汉代散体大赋的奠基之作。
全文假设楚太子生病,吴客探问,陈说七事(即音乐,饮食,车马,宫苑,巡游,畋猎,观涛等)以启发太子,故称"七发"。
古代文学试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文/邸毅摘要:文温以丽,意悲而远,这十九篇无主名的抒情短诗,自出现后,便备受推崇。
其流传之广、影响之深,在中国古典诗歌领域中实属罕见。
《古诗十九首》之所以有如此地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其艺术上的高度成就。
在艺术手法上,抒情与写景完美融合,综合运用“比兴、对比、象征、叠字”等表现手法,语言风格质朴自然、情味隽永。
同时又善选择生活细节来抒写内心情感,使抒情诗又有了叙事成分。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艺术特色;抒情;表现手法;语言风格《古诗十九首》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诗歌史上产生这样巨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它在艺术性上的高度成就。
历代评家赞扬备至,如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评为:“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而钟嵘更是给出了“一字千金”的高度评价。
研究《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对于探寻古诗的源流、发展,以及了解东汉后期文人诗的概况具有重要意义。
它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在发展中走向成熟。
同时又下启建安文学,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一、抒情与写景完美融合这十九首古诗,是作者内心真切的呼唤,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其中许多景物与环境的描写,都是诗人主观感情的极好烘托与渲染。
如《明月皎夜光》一首: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这首诗写出了诗人于深秋时节见物换星移、时序转变而产生的朋友相交不终,世态炎凉的感叹。
诗的开篇即写凄凉的秋夜之景,月色寂寂,虫鸣戚戚,衬托出失意士人的孤独与惆怅。
接着写由月出到月落,暗示秋夜漫漫,诗人惆怅难寐。
“白露”两句写时节推移,作者感受着人情今昔冷暖的变化。
秋蝉没落,玄鸟避寒寻暖,两相对比,更联想到自己与“同门友”的现实处境。
这些虽是写景,却处处是情感的变化,经过凄景烘托,才更现诗的主旨。
《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特色李方树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010级 指导教师:严正道摘 要:《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
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
本文将围绕《古诗十九首》在抒情艺术上是如何通过自然朴素而情感饱满的诗歌语言、现实与人生相结合的抒情手法和塑造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抒情形象来表情、达意着手,体味《古诗十九首》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抒情艺术特色;语言艺术;抒情手法;抒情形象《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
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
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
为了将这些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而玩转动人,诗人在抒情艺术上给我们展现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一、自然朴素而情感饱满的诗歌语言具有“五言之冠冕”①和“一字千金”②美誉的《古诗十九首》绝非浪得虚名。
但是这种美誉并不是说《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处处炼字斟酌,辞藻华丽,妙不可及,相反《古诗十九首》的语言给我们带来的而是一种“真”。
《古诗十九首》的语言的 “真”首先表现为自然,它有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那种自然朴素的基本民歌精神。
但是“诗是语言的艺术,是最精粹的语言”③,自然朴素的语言往往不具高度的概括性,当然也不容易做到精粹,更不容易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那种情感上的饱满。
但是集民歌和文人语言两种血统的《古诗十九首》的语言既做到了自然、淳朴而精粹,又做到了情感饱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抒情性。
为何《古诗十九首》“随语成韵,随韵成趣”、“质而不鄙,浅而能深”(胡应麟《诗薮》)④,是因为《古诗十九首》的作者虽是文人,但是他们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民间底层,饱经人间沧桑,具有深厚的生活底蕴,熟识人民的生活和语言,自然而然受到民间文化的熏陶,对民间文学自然也情有独钟,逐渐形成一种①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66页。
②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③马茂元著《古诗十九首初探》,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1页。
④胡应麟《诗薮》,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页。
自然生动的语言风格。
比如“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别离(《孟冬寒气至》)”又如“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衣裳(《明月何皎皎》)”无论是写“游子”还是写“思妇”,这些语言就像一把亮锃锃的利剑直插人的心灵深处,让人毫无防备,因为这些语言是多么的自然而有力。
诗人透过现实生活的面纱,用看似直白的语言自然生动地将栩栩如生的诗歌意境抒发的淋漓尽致,让读者内心产生共鸣。
这样的语言情真意切做到了真正的“言之有物”,“言有尽而意无穷”。
《古诗十九首》自然朴素的语言不是偏偏一律的“直”而是富于变化的。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行行重行行》)”游子日行渐远,作者借“胡马”、“越鸟”怀念自己乡土情感的本能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用“衣带日已缓”来表达游子思念之苦所造成身心俱疲,消瘦之态。
又如“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古柏摧为薪···思乡故里闾,欲归道无因”(《去者日以疏》)。
作者从感叹人生的短暂进一步上升到感慨时境无情的变迁,然而这种情感的声音让一个远在他乡又“欲归无道”的游子的内心发出来,顿时没有了要及时行乐的想法,而是一种切切的痛和深深的寂像石头一样坠入心底激起千般泪,与眼前的一切只有“相顾无言”,吞泪无声。
一切都来得那么自然而真切,这样的语言让诗歌情感跌宕起伏,正可谓是“直”中有“曲”,“曲”中有“直”,“曲直成章”。
但是这种曲直之间毫无矫揉造作之嫌,露骨之俗,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浑然天成,正如前人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文心雕龙》)①。
二、现实与人生相结合的抒情手法现实与人生的结合表现为现实与人生的碰撞和现实与人生的融合两个方面,虽然现实与人生的碰撞最终走向的终点是融合,但碰撞和融合依然是现实与人生的两个方面且没有两者都不存在的中立状态。
现实是世界的现实,人生的现实,现实让人生充满喜怒哀乐;人生是现实的人生,人生在现实中变得成熟。
无论是现实与人生的碰撞还是现实与人生的高度契合,在诗人敏感的笔墨里都会捕捉到两者相互反应而产生的那一丝光华。
在《古诗十九首》里描写的固然是人生最现实的哀愁,但诗人并没有这些人生禁锢在狭隘的现实的时间和空间里。
诗人内在人生与客观世界相碰撞产生的时空隧道里发挥着极其丰富而无边无际的想象。
结合诗歌语言,这样就让《古诗十九首》变得朴实而高雅且充满现实与人生相结合的四射光芒。
《古诗十九首》里现实与人生的结合主要变现为:独自身在异乡的孤独①刘勰著《文心雕龙》,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4页。
感,追求功名的失落感,忧患人生无常的生命意识以及天各一方那种思念的苦楚和寂寞。
《古诗十九首》非常善于从现实中选取一个点来展开想象,然后再塑造一个 情感饱满而与现实的氛围相契合的形象来创作诗歌,这种契合无论是表现现实与人生的碰撞还是现实与人生的融合,都显得天衣无缝,加到好处。
正如王夫之在《姜斋诗话》讲到“一诗止于一时一事,自《十九首》至陶、谢皆然”①的抒情手法能让我们感觉到《古诗十九首》是如此的集中,说明诗人善于对现实生活进行高度的概括。
现实与人生的相融合表现为借与之情感思想相对应的现实来达到抒发情感的目的。
试看《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诗人借“天天牵牛星”和“皎皎河汉女”双星恋爱的形象来抒发“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这样一位思妇因“河汉”一水相间而“泣涕零如雨”的悲楚和“脉脉不得语”的压抑的人生。
思妇的情感本身就是低落的,而面对现实的阻隔让情感低落的思妇更是受尽思念之苦。
这种现实与人生的猛烈碰撞然后相融。
这种相融是因为消极的现实与该现实中的人生的情感状态一般不相冲突,消极的境遇一般会催生消极的情感而相融。
然而这种现实本身与人的情感又是相冲突的,因为没有人希望消极世界的发生。
就是这种现实与人生的这种碰撞幻化出了浓厚的浪漫气息。
诗人将主人公的思想情感与现实的状态两者结合起来,就形成了该诗的凄美形象。
正是因为将这样一个思妇放到这样的现实中让我们感受到了她的悲寂和苦楚,不但抒发了该诗本身的相思之情也具有了真实生活意义的美感。
这种结构的结合还包括《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等。
还有一种结构就是人生与现实的猛烈碰撞所产生的一种理性光芒。
人生与现实的一种反差在《古诗十九首》中表现为在消极世界寻找积极的人生理想来达到消忧或自我安慰的而进一步达到抒情的目的。
试看《生年不满百》: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在面对人生毫无出路的现实的时候,诗人表现出面对“生年不满百”人生苦短时要及时行乐这种相对“积极”的人生态度。
为了增强这一这一感慨诗人则是嗤笑了“爱惜费”的“愚者”。
乱世之中,朝不保夕,即使长寿,也不能满百,则不必“怀千岁忧”,所以对于还在爱惜钱财那些身外之物的人,那简直就是可笑至极了。
可以看出,诗人在面对人世无常,“生命安可期”(《西门行·晋乐奏》)人生①王夫之著、戴鸿森注《姜斋诗话笺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7页。
毫无出路的时候,诗人没有悲天悯人,痛不欲生,而是表现出“为乐当及时”的旷达情怀。
这种及时行乐的思想在现在看来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
但是在当时,诗人作为清高,具有高风亮节的文人雅士,在看破了人世百态、渺渺红尘后,及时行乐就成为大多数文人的最高追求,这不是消极,正如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所指出的“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①这种“人性的觉醒”,是在这个消极世界中找到的一种相对积极的旷达的人生态度。
我们可以往后看,但凡文人有一点出路的建安时代,这种及时行乐的吟叹,很快又为怜悯民生疾苦、及时建功立业的慷慨之音所取代。
这种现实与人生的碰撞反映出一段历史:文人亦只有行乐,那无乐可行的百姓可想而知是多么的悲惨。
与本诗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等。
三、塑造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人物形象“浪漫主义偏爱表现主观文学、主观理想···,主观性是其本质特性···喜用夸张等手法。
”②在《古诗十九首》中很多人物的塑造上就非常具有这样的文学特征,他们具有鲜明的个性,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等浪漫主义因素。
诗人在这些人物的创作上给予丰富的想象,大胆夸张,特具浪漫主义的人文情怀。
比如《孟冬寒气至》: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慄。
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三五明月满,四五詹兔缺。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首先,诗人在创作诗歌时是与诗歌融为一体的。
在本诗中,诗人已经将自己塑造在了诗里的人物形象中。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慄”诗中人物在“孟冬”(即十月,进入冬天的第一个月)“寒气”刚到的时候就感受到了“北风”的“惨慄”,这无疑是作者在运用夸张的手法来塑造这个凄凉寂寞思妇形象。
然后在这个凄冷的漫漫长夜,思妇夜不梦寐便出来“夜观天象”,从“三五”十五月圆看到“四五”二十月缺,在天气阴霾的季节看到月缺月圆无疑也是诗人替思妇充满浪漫悲情的想象。
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是接下来思妇“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的幻想。
思妇在日日夜夜的思念、苦苦等待并不幻想所思之人能马上回来,而是在期许能有一位“客”从远方带来也在思念自己的郎君的“一书札”。
这样的期望说①李泽厚著《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89页。
②朱维之等主编《外国文学史》(欧美卷)第四版,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9页。
明思妇是多么的思之深、思之苦。
作为思妇曾经肯定也无数次的幻想过自己所思之人的归来,可就是在这样无数次希望破灭后,思妇只能幻想“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哪怕是知道“他”也在像“我”思念对方一样思念着自己那就足够了。
当看到“书札”里“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时,思妇是幸福的,我们仿佛看到了思妇脸上久违的笑容。
在此诗里,想象的空间远不止在思妇的时空里。
“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让我们看到了对于爱情思念的煎熬不止只有思妇一人,远在他方的“游子”对思妇的思念也是一天也没有停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