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的美育教学初探
- 格式:pdf
- 大小:138.12 KB
- 文档页数:3
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美育教育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展开。
数学教学中的图形美育教育。
图形是数学的基础,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教学中的图形设计、画图展示等形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图形的美感和艺术性。
在学习几何图形的知识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图形设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通过画图展示的形式,让学生在欣赏他人作品的提高自己对图形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模型美育教育。
数学模型是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具体应用,通过数学模型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实际运用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和制作数学模型,并进行展示和评比。
通过模型的设计和制作过程,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美感和价值。
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美育教育。
问题解决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创新思考和合作探讨的方式,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学生不仅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培养了他们的艺术思维和审美感知能力。
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活动美育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举办数学竞赛、参观数学展览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数学活动中去。
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数学能力,还可以感受到数学的美感和活力。
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会更加浓厚,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得到提高。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教育意义重大。
通过图形美育教育、数学模型美育教育、问题解决美育教育和实践活动美育教育等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修养和美感体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这样的美育教育不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浅议初中数学教学的美育渗透数学是一门抽象、逻辑严密的学科,而美育则强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美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美的力量,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初中数学教学往往被认为是理性思维的培养,但实际上,数学与美育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数学教学中也可以渗透美育元素,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提升审美意识和创造力。
本文将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进行探讨。
一、美育与数学的联系数学和艺术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黄金分割、几何图形等数学知识在艺术创作中经常被运用,而在数学的图形绘制、曲线图像等方面也融入了艺术的元素。
数学教学中也可以借鉴艺术的手法和表现形式来渗透美育,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二、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渗透1. 利用数学的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的美感体现在其规律和对称性上,例如在几何图形、曲线图像等方面。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形象生动的教学案例,展示数学知识的美感之处,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感,培养出对数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2. 结合艺术手法进行数学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借鉴艺术的手法和表现形式,结合艺术元素进行数学教学。
在几何图形的教学中,可以引入艺术的手法和表现形式,通过绘画、剪纸等形式展示几何图形的美感,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中感受数学的美感,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3. 引导学生参与数学与艺术的交叉领域活动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数学与艺术的交叉领域活动,例如设计数学与艺术的主题展览。
通过展示数学与艺术的交叉领域作品,让学生感受数学与艺术的美感,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4. 带领学生进行数学与艺术的跨学科研究三、美育渗透对学生的益处1.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育渗透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让他们更加敏感于美的发现和欣赏,在数学学习中也能够感受到数学的美感,培养出对数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 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引起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深入思考和探索,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跨学科的拓展和提升。
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教育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教育,是指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美育教育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
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数学是一门精确的科学,但也是一门富有美感的科学。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数学知识的背景和应用,并引导学生欣赏数学的美,培养学生对数学美的审美能力。
在讲解图形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可以介绍一些数学艺术品或数学建筑,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
在讲解数学定理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教师可以注重讲解中的美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一门美妙的科学。
美育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是一门需要思维的科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富有创新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维的活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美育教育还可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数学是一门需要灵活思维和想象力的学科,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解题方法。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鼓励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培养他们的个性特点。
教师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思想,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展示自己的才华。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个性发展的教育方式。
对于数学教学来说,美育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特点,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注重美育教育的融入和实施,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有趣的数学学习体验。
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教育数学是一门理性、抽象、逻辑严谨的学科,而美育教育则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情感和审美意识的教育。
在传统的认知中,数学与美育似乎毫无关系,数学教学更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和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高,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教育逐渐成为了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角度探讨美育教育的作用,以及如何将美育教育融入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美育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极具美感的学科。
数学中的规律和定理,如黄金分割、数列的美、图形的美等都蕴含着美的内涵。
而美育教育正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欣赏这些美的存在。
通过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教育,学生可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认识到数学的美感,从而增强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美育教育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探索欲望。
美育的理念注重的是“感悟之美”,而数学教学中引入美育教育,可以让学生不仅仅是死记硬背数学公式,更能够从中感受到优美的数学定理、美丽的数学图形,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愿意主动去探索数学的奥秘。
美育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全面发展。
数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不仅仅是运用公式解决问题,更包含着逻辑思维、创新能力、综合分析等多个方面。
而美育教育的引入,可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仅仅是培养计算能力,更可以锻炼学生的审美情感、逻辑思维、创新意识等综合能力,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
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教育,我们还需要关注学生的评价体系。
美育教育并非只是在数学学科中插入一些课外美术素描等单纯的美术知识,而是要在数学学科中实现美学与数学知识的完美结合。
我们应该引入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来对学生的美育教育进行全面的评价。
不仅要考察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还需要考察学生对数学美感的把握程度、审美情感的表达能力等方面。
只有通过全面的评价体系,才能够对学生的美育教育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从而真正实现美育教育与数学教学的完美结合。
浅议初中数学教学的美育渗透
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美学涉及好看、好听等方面,具体到数学中,就是数学概念、公式和定理、图表等视
觉元素构成的美学风格。
因此,我们可以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他们形成自己的审美观,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即使数学是一门枯燥的科目,但是我们
通过让学生多观察数学图形和公式,并对其进行分析,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发掘数学艺术魅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们可以通过引介一些经典的数学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感受
到数学的艺术魅力。
比如,可以让学生通过剪、折纸等形式,来体会等积变形原理;可以
利用棋盘来告诉学生黑白棋子问题;可以通过上三角矩阵等形式来让学生了解数列的性质,等等。
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之美
初中数学涉及到许多美好的数学现象和定理,例如黄金分割、勾股定理、卡西公式等等。
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之美,也是一门重要的美育教学任务。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通过
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兴趣、设计多种方法等进行教学,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之美。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情境,来向学生展示圆周率的无限性;可以让学生手绘黄金
分割形状,来感受黄金分割的美妙之处;可以让学生探究素数之谜,来发现素数隐藏的美
丽等。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学中,美育渗透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我们需要通过培养学生的
审美能力,发掘数学艺术魅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之美来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中
体验到美育的力量,从中受益而广泛地涵盖美育的传统文艺、传统美学和当代文化艺术的
精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个性化能力。
谈初中数学教学之美育初中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数理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而美育则是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美育融入初中数学教学,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素养,使数学教学更具魅力和深度。
本文将从美育的意义、初中数学教学与美育的结合以及实施美育教学的方法三个方面来阐述谈初中数学教学之美育。
一、美育的意义美育是指通过艺术、文学、音乐、舞蹈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文化素养和表现能力。
美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化素养,还可以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美育,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的美感和应用价值,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使数学教学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初中数学教学与美育的结合1. 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美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讨论数学中的美感现象,如几何图形的美感、数学公式的美感等,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感受数学的魅力。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认知。
2. 运用美育元素拓展数学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艺术、音乐、文学等美育元素,设计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如利用音乐节拍教授数学知识、通过美术作品展示数学规律等。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拓展数学教学的多元表现形式,使数学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化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数学史、介绍数学家的成就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敬畏之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数学与自然、科技、艺术等领域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获得审美情感和文化素养的提升。
三、实施美育教学的方法1. 创设美育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布置美育主题的教室环境、悬挂与数学相关的美术作品、播放与数学相关的音乐等方式,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学习兴趣。
中学数学美育教学初探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以教育想象为主要功能的审美教育也将成为时代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懆,提高修养,而且有助于知力开发,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时代在呼唤美育,历史已选择美育。
那么什么是美育呢?美育即审美教育。
是通过对美的事物,美的现象的感知、感受、感动而进行的教育。
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向学生进行审美鉴赏,审美表现,审美创造,全面发展人格素质,完善真善美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心理结构。
而学校是美育的主渠道,教学又是学校的中心环节。
面对思维敏捷,求知欲强的中学生,教师应善于用科学的思想去指导教学实践,抓住教育美的内在音韵和外在表现形式,用“美的规律“去传授知识。
几年来我在教学中挖掘展示数学知识美,让学生感知、感受,从而培养学生审美鉴赏力,提高人格素质。
我们经常看到学生发新数学教材时,总是好奇的翻几页,就感到索然无味。
在他们看来数学并不美,学只是为考试,只好硬着头皮去学,身心受到摧残。
而我国现代教育家蔡元培说:“学校所有的课程没有与美无关的”。
西方美学家罗丹说:“在我们的周围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通过挖掘教材,我认为数学美主要体现在下面几方面:1、数学知识具有真实美,语言逻辑美。
求真、求实是数学的表现形式,二种形式合起来就是真实。
它是客观世界的空间形成和数量关系(包括罗缉关系)的真实反映。
他可以通过计算、变换、演示推理、论证等方法使问题得到确定。
如一道几何题需严格推理论证才得出结论,一个判定一元二次方程有无实根问题可由计算值确定。
用数据说话,用事实推理,以真启美,学生感知了数学的真实美。
2、数学符号、概念的抽象美,公式的结构美,定理的简洁美。
一个字母可以表示一个数,一个数学概念的得出要从实物、实力、,模型、图表等大量感知的内容中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概括中抽象出来,并且寓意深刻,体现了抽象美。
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教育初中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也应该注重美育教育的培养。
美育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旨在通过艺术教育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谈一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美育教育可以通过美学体验来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是一门严谨而又抽象的学科,通过艺术教育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探索数学的抽象概念。
在教学中可以引入美学元素,通过让学生观赏数学公式和图形的美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感受力和表达能力。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艺术的视角来看待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
美育教育可以通过数学与艺术的结合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数学和艺术是两门看似完全不同的学科,但实际上有着紧密的联系。
数学是一门探索规律和解决问题的学科,而艺术则是一种表现和创造的方式。
通过将数学与艺术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与艺术相关的创作题,要求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美育教育可以通过数学与文化的融合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数学是一门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学科,而不同的文化背景也会对数学的发展和应用产生影响。
通过将数学与文化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内涵和应用。
在教学中可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数学思维方式和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文化的共生关系。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谈初中数学教学之美育初中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而美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审美情趣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融入美育元素,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数学教学的特点出发,探讨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美育元素,以实现数学教学与美育教育的有机融合。
一、初中数学教学的特点初中数学教学是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带领学生探索数学的世界,引导学生发展数理逻辑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需要不断地从具体情境中提取数学规律,培养抽象思维的也需要加强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还需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价值观,培养学生发展全面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学习动机。
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操、美的情感和美的审美能力的过程。
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美育元素,可以丰富数学教学的内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的情感,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美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美育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通过将数学教学与美育相结合,可以使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
2.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美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审美情感和审美鉴赏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数学公式、图形等内容进行审美欣赏,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
3.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美育可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美的体验,启发出创新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发展。
4.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美育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培养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实现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三、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美育元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融入美育元素,实现数学教学与美育的有机融合:1.创设美的情境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创设美的情境,引导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美育教育是指在学科教学中融入人文和艺术等元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美育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培
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美育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以机械记忆和运算为主,
缺乏趣味性和真实性。
而融入美育教育元素可以通过数学史、数学故事、数学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存在。
在学习三角函数时,可以引导学生欣赏美丽
的数学公式图像,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的奇妙之处,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美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数学是一门需要创造性思维的学科,而传统的
数学教学往往以传授知识为主,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缺乏培养。
而融入美育教育可以通过
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展一些数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
现问题,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可以增强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和记忆。
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美育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激发他们对数学的热爱和学习动力。
学校和家长也要给予
支持,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为学生的美育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只有将美育教
育与数学教学相结合,才能培养出有艺术修养、创造力和综合素质的数学人才。
收稿日期:2011-03-10作者简介:莫忆遐(1971-),女,广东省阳江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2011年10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Oct ,2011第24卷第10期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 )Vol.24No.10中学数学的美育教学初探○莫忆遐(广东省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广东阳江529566)摘要:数学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美育因素,数学教师应利用数学的美育功能,利用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理想主义教育,激发他们立志成才的信心和决心,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挖掘数学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做到寓美于教、以美育人、以美促教、审美优教,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学数学;美育;数学美中图分类号:G 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916(2011)10-0141-03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感受美、鉴别美、欣赏美能力和激发表现美、创造美的才能的教育活动。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对学生的智力发展,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积极的作用,而且还能辅德,它与智育,德育是相辅相成的,这一点已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同。
大凡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拨动人们的心弦,在情感上引起共鸣,激发人们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
数学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美育因素,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数学的美育功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做到寓美于教,以美育人,以美促教,审美优教,则不仅在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培养思维能力方面有重要的作用,且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推动作用。
笔者在此浅谈一下中学数学在教学中应如何发挥美育功能。
一、利用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理想主义教育,激发他们立志成才的信心和决心蔡元培先生曾指出:凡是学校的所有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各学科都有“美育之元素”。
由于美的典型和美的意境具有榜样力量和诱导功能,因而美育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起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数学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科学,它在发展和创造的过程中曾留下了许多数学家呕心沥血,执着追求真理的动人篇章和趣闻轶事。
教师可以根据数学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给学生讲述一些数学家或数学发现的故事。
通过动人的事迹,典型的事例,表现数学家们不断进取,严谨治学,勇于追求真理的高尚品质及理想情操,使学生从中吸取力量,得到教益,激励学生对真善美欣喜向往的感情。
特别是数学家少年时期勤奋好学目标远大的故事,向学生灌输“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思想,激发学生从小立志,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
如学习到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有位富有经验的教师就向学生介绍高斯的生平。
高斯出生于两百多年前的德国小乡村,家境贫寒,他从小就学习刻苦,勤于动脑,善于动脑。
他9岁读小学三年级时,他的数学老师出了一道题:1+2+3+……+98+99+100把100个数一个个地加起来,这件事让三年级的小学生来做,是一种考验。
不料老师刚说完题目,高斯就把写有答案的小石板交了上去,并且是全班唯一一个做对的。
老师更惊讶的是高斯的解法,高斯把这100个数从两头往中间,一边取一个,配对起来,1和100,2和99,3和98,……,共计配对成50·141·对,每一对数相加都等于101,因而原式=101ˑ50 =5050。
这种算法虽然不是小高斯所首创,但是事先谁也没教过他。
在两百多年前的德国,这样的计算法是在大学时讲授的,叫做等差数列求和。
即使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也要到高中数学才系统地学习。
高斯的数学老师感到无比欣慰和感动,他特意到大城市汉堡买来数学书送给高斯,并且请自己的年轻助手对高斯多多关照,后来高斯继续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在数学、天文学业和物理学中作出许许多多重大贡献,被称为“数学家之王”,和阿基米德、牛顿齐名。
高斯是数学史上一颗光芒永恒的天王巨星,真可谓是“自古英雄出少年”。
学生听了个个都感到很振奋,都表示要以高斯为榜样,从小刻苦学习,立志成长,这样理想的种子就植在学生们稚嫩的心中了。
又如学习到无理数时就可以提到无理数的发现者希帕索斯。
希帕索斯是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的数学家,是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2年-公元前497年)的大弟子。
希帕索斯研究发现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和斜边的比不能用两个整数的比来表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发现槡2是一个无理数。
他的这一伟大成果与数学史上任何一次别的发现相比都毫不逊色,但这个不同凡响的结论对当时信奉“一切量都可以用有理数来表示”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来说,无异于一场动摇根基的风暴。
导师要他保密,并且规定了以死惩戒的纪律。
希帕索斯置生命于不顾勇敢地向外界公布了这一划时代的发现,引起了数学史上的第一次危机,把数学发展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而他却被人投入了波涛汹涌的大海,为了科学为了追求真理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学生们听了都眼含热泪。
这则短短的史实在学生心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激起了学生感情的狂澜,它的教育效果可与任何一次专职的德育教育效果相媲美。
美育总是伴随着一定的美感体验,使受教育者在赏心悦目和自由自在的状态下,得到美的享受和思想情操的陶冶。
就这样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传记形象,一则则生动翔实的数学史料在潜移默化中深刻地影响着学生,教导学生从小立志,树立崇高的理想,树立百折不挠勇于追求真理走向成功的信心和必胜心。
二、挖掘数学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数学是一门研究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应当承认,由于数学所具有的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这些特征就客观地决定了数学教与学的难度,对学习数学的学生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笔者曾做过的一项调查显示,高达43%的中学生都觉得数学学习非常单调、枯燥,认为学习数学是件苦差,学习动机一则是为得高分受到父母、老师的称赞,二则是迫于升学压力,毫无学习快乐可言,数困生对数学更是厌恶之极。
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为只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凡是成功的教学课堂都是在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的氛围中展开的。
因此数学教师要坚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内在兴趣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使学生信服:数学不仅有用、有趣、还有美。
揭开数学严肃的外衣,可以发现数学有极其温情的一面,甚至可以说是丰富多彩、七彩纷呈、充满了美感的另一副面孔,无论是数学形式、数学方法还是数学思维、数学结构等都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深刻的理性之美。
数学本身所具有的特征以及它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巧妙的数学解题方法为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数学教师应善于发现和挖掘数学中蕴含的美育因素,在教学中及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数学美渗入学生心灵,使他们在美的熏陶下,得到感情的共鸣和思维的启迪,从而激发起学生从内心热爱数学,爱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再到“我爱学”和“我乐学”,以极大的热情去学习数学、掌握数学、运用数学。
如黄金分割数0.618这一简单而奇妙的数字却表示的是世界上最美的比例关系而被广泛应用。
若应用于建筑则得到和谐的比例;应用于音乐,则得到动听的节奏;应用于形体得到优美的线条,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教学中注重挖掘和提炼这些美的重要因素,结合生动有趣的实例,让学生懂得数学美所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41·又如二项展开式中的二项式系数所构成的“杨辉三角”:111121133114641151010511615201561…………………………………就这些简单数字所组成的宝塔,其结构之对称美,个中所蕴含的规律之美足以和埃及的金字塔一比高低。
学生见之不得不惊叹数学之神奇,拍手叫绝,同时又为祖国在数学上所取得的成就而感到自豪和振奋。
再如广东的状元伦文叙为苏轼的《百鸟归巢图》题的一首诗:天生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
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
画的标题是“百鸟”,诗中却不见“百”字,是否离题?非也,有识之士都称赞不已。
原来诗中镶嵌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呢。
1+1+3ˑ4+5ˑ6+7ˑ8= 100,刚好100只不多不少。
这就是文学借助数学达到完美效果的一个佐证,敏感的学生不会不被数学所呈现的美所触动。
又再如古代的“鸡兔同笼”问题的独特解法,其中巧妙的解题思维所展现的美同样令人折服,解题的过程犹如欣赏一部无声的交响乐而令人心旷神怡。
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
问雉、兔各几何?(注:雉即野鸡)常规解法:设有雉兔各x、y只,依题意得x+y=35,2x+4y={94解得:x=23,y=12即雉、兔各23和12只。
独特解法1:先暂时假定笼子是野鸡,那么每个头配2只脚,总数35个头,共有70只脚。
实际上有94只脚,相差24只脚。
拿1只野鸡换一只兔子,头数不变,脚数加2。
要能补足24只脚,需要换进12只兔子。
共有35只动物,除去12只兔子,还剩23只都是野鸡。
所以,笼中有雉23只,兔12只。
独特解法2:设想笼子里所有的野鸡都提起一条脚,集体表演“金鸡独立”,所有的兔子都提起两条前脚,集体操练“站桩功”,故取脚数94的一半得47;用脚数之半47减去头数35,得12,这就是兔子的只数;再拿头数减去兔子的只数12,得23,就是雉的只数。
如此奇妙的思维方法给人以愉悦、以惊奇、以赞叹、以振奋、以满足、以陶醉的审美感受,令学生不断的称赞“真奇”、“真妙”,激起学生想探索数学奥秘的热情和兴趣。
三、结语当然,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的培养过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成功的,它还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这就要求广大同行在教学教育中积极探索有效的美育途径,把学生培养成懂美、爱美、会创造美的21世纪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1]朱水根,王延文等.中学数学教学导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蒋声,陈瑞琛.趣味算术[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3]张文忠.中学数学中的趣题[M].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4]喻立森等.教育学教程新编[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3.[5]蒋声,陈瑞琛.趣味代数[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责任编辑李海燕]·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