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情结
- 格式:doc
- 大小:2.44 KB
- 文档页数:1
结槟榔而同行
作为湖南人,我们对槟榔都特别熟悉,有些人甚至谈之色变。
其实对于槟榔我们有很多误解,万物都相生相克,任何东西都有利有弊,喝酒切莫贪杯。
其实槟榔的功效与作用有很多,只要不过于频繁的食用,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其实槟榔在很多时候都是美好事物的代名词。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在古代待客礼仪中,“宾”与“郎”都是对嘉宾贵客的尊称,遇贵客临门,都要送上槟榔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和热忱。
从古至今,对于热情好客的湖南人来说,吃槟榔不仅图个爽口解腻,走亲访友,互赠槟榔,更是一种表达美好祝愿的民间礼仪和习俗。
槟榔自古以来就是表达美好祝愿的“吉-祥-贵”。
在南方有一则民谣:“一槟一榔,无蒌亦香。
扶留似妾,宾门如郎。
”故在南方地区,槟榔常被比喻成“爱情的象征”。
自此,“槟榔”便成为了婚嫁中的必备物品,既是聘礼、定情信物,也是婚宴上礼敬之物,以此表达期待新婚夫妇婚姻美满的愿望。
逢年过节,我们湖南人待客的事物中必有槟榔,因为槟榔又被寓意为“元宝”,发槟榔就是发元宝,意寓为恭喜发财,吉祥如意。
所以槟榔已经成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物,赠送槟榔也表达了湖南人爽快,喜结天下朋友的热情,更寄托了对亲朋好友的美好祝愿。
这份诚挚祝福穿越岁月,变成了湖湘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槟榔的功效和作用》槟榔的果实可食用,槟榔种植区域的人们,尤其在太平洋岛屿咀嚼槟榔已有2000所年的历史,可追溯至笈多王朝(公元前534年至公元前320年)时期。
截止目前,咀嚼槟榔仍是当地居民非常流行的传统习惯。
咀嚼槟榔,愈嚼愈香,醇味醉人。
槟榔作为继香烟、酒和含咖啡因饮料之后的第四大嗜好品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目前世界上有近10亿人嚼食槟榔。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槟榔果实中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和有益物质,如脂肪、槟榔油、儿茶素、胆碱等营养成分。
在中国,历史记载有关嚼食槟榔的轶事风俗有很多,韩愈、苏东坡、朱熹几位文豪都是槟榔嗜好者,且写下许多优美的文学作品指物抒情。
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在官至国子监四门馆博士,相当于现在的国立大学校长之时,因治学时间长了,偶尔困乏,也就经常嚼槟榔提神。
校长经常吃槟榔,那些达官显贵的子弟们自然也跟食几颗。
再广而推之,槟榔也就成了上流社会的流行食品了。
后来,行内奉韩愈为“槟榔鼻祖”、“槟榔祖师爷”。
而苏东坡在食槟榔一诗中曾有“红潮登颊醉槟榔”之句,盛赞槟榔“滋味绝妩媚”。
杨万里的《水泊英州》写道:“人人沾叶嚼槟榔,户户茅檐覆土床。
”清朝将槟榔作为贡品进贡和早朝官员解困的零食,清代刑部尚书、诗坛一代宗师王士祯戏赠清顺治进士、内阁中书程可则的七绝诗称“趋朝夜永未央渠,听鼓应官有底忙。
行到前门门未启,轿中端坐吃槟榔。
”大观园中还流行槟榔荷包,《红楼梦》第六十四回记载贾琏借故进宁国府巧遇尤二姐,便无话找话说:“槟榔荷包也忘了带来,妹妹又槟榔赏我一口吃。
”宋代《岭外代答》一书写道:“客至不设茶,唯以槟榔为礼。
”可见槟榔消食、提神、健胃、解乏的功效为人熟识,在中国爱槟榔、种槟榔、吃槟榔的风俗一直广为流传。
另外,槟榔果实还常被用为药材,居中国四大南药(槟榔、砂仁、益智、巴戟)之首。
具有杀虫、消积、下气、行水、截虐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虫积食滞、水肿、脚气、痢疾、蛔虫等,外用治疗青光眼等症。
槟榔传情民歌悠散文随笔槟榔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盛产的一种药果,味道可口香甜。
把一种叫作的叶子包上点白石灰之类的配料,与切开的槟榔片合成嚼块(称槟榔口),嚼了令人兴奋激情。
按照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民间习俗,凡种植槟榔的地方的海南人,每逢春节拜年,或操办红事白事,或平常的礼尚往来,总喜欢以槟榔为吉祥佳品,寄意传情,进行友好交往。
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种趣味甚浓的民俗礼节美德。
随之出现了槟榔礼节文化,而最让人喜闻乐见的这种礼节文化形式是崖州民歌。
记得首次听到槟榔传情的民歌是读初中的时候,母亲带我到村里五叔家喝三哥的“亲家酒”,那个场面热闹非凡。
在一个以木桩撑架,椰子叶笆盖顶搭成的大棚底下,几乎全村子的男女老幼都来入席赴宴。
婚酒开始前,我看见十一奶奶提着一个篮子,每桌席上放上一碗槟榔口和一包“家家乐”香烟,边放边念:“嚼口槟榔好吉利,味子浓浓又新鲜,槟榔有情酒有意,烟酒槟榔难分离。
”看起来,槟榔与烟酒摆入新婚酒席已成礼仪。
婚酒一开席,一串爆竹声响过,那帮青年男子汉就开始举杯“猜”起“拳”来。
棚下吆声阵阵,喜气洋洋。
这时,族里三姑也跟着凑起热闹,放开喉咙就唱:“今逢良辰新婚日,八方宾朋乐冲天,槟榔烘心酒醉意,共欢一场如过年。
”紧接着一片歌声此起彼伏,整个酒席一时成了闹歌台。
其中,我还记得这么一首:“槟榔与酒表心意,恭喜结缘新夫妻,共枕同心过好日,爱伴相随到百年。
”前歌把槟榔“烘人心”,酒“醉人意”的意境交融润泽,催生了八方宾朋激情燃烧,既举杯“猜拳”,又彼此起歌,使棚下新婚酒席像过年一样欢天喜地。
咀前一歌,字字句句都把槟榔传递人间真情的内涵表达得如此真实生动,真够扣人心弦了。
后歌呢,把槟榔与酒又作为婚酒席上最佳礼品“恭喜结缘新夫妻”,画龙点睛地将槟榔口所饱含的吉祥和诚信的生机活气,一下子倾注到对新婚夫妻的衷心祝福上来,并升华到追求“共枕同心”、“爱伴百年”的人生美德的高度。
意境非常深刻、非常独特。
就是这个新婚酒宴,留在我脑海里的这两首民歌,使我开始感受到,蕴藏在民间的槟榔传情歌谣是那样的优美动听、意味深长!到了我读高中的时候,假期回乡,都积极参加村里的“宣传队”活动。
海南的民间故事-槟榔美丽的民间传说 海南是中国唯⼀的热带海岛省份,其⾏政区域包含了我国最南端的地⽅,海南由于特⾊的热带风景也流传了不少当地的民间传说,⼩编为⼤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编带⼤家⼀睹为快! 槟榔美丽的民间传说 ⼀说宋代,湖南有⼀官⼈被贬⾄海南万宁,经常漫步于槟榔林中,饮酒消愁,感叹⼈⽣。
有⼀天官⼈在林中偶遇槟榔仙⼦所化⾝的美貌⼥⼦,并与之相亲相爱,两⼈互赠槟榔果为海誓⼭盟之物后来,官⼈带着有孕的妻⼦回湖南,且将槟榔果赠予亲朋好友。
当时湘潭、长沙⼀带⼤闹瘟疫。
凡吃了槟榔果者⽆⼀染病。
于是求果者⽇众,槟榔仙⼦⼤展神威,终保⼀⽅平安。
后来百姓表奏朝庭,官⼈不但官复原职且加升三级。
数年之后,槟榔仙⼦所⽣贵⼦中状元,封官晋爵,世代富贵相传。
由此相传槟榔果是神果,不仅能防病治病,⽽且成了婚宴喜庆,升官发财的吉祥之物。
⼜有⼀传说,话说某国王的公主染上痴病,急需槟榔为药,朝庭向天下发布告⽰,谁能赠此药,必予重赏。
海南黎族地⽅官将槟榔与⼭兰酒送到朝庭,御医如获⾄宝,将槟榔与酒配制送公主饮服,果然药到病除,皇上龙颜⼤悦,当即赏赐良马⼀匹。
海南地⽅官因赠槟榔⽽获国马,故槟榔⼜称“国马”。
海南槟榔由此⽽来…… ⿅回头 ⿅回头公园坐落在三亚西南端⿅回头半岛内,是俯瞰三亚市全景的唯⼀佳处。
⿅回头的传说对于⽼海南来说也许早有⽿闻。
“⿅回头”这个名字就是对这个美丽的故事的浓缩记录。
古代⼀位英俊的黎族青年猎⼿,从五指⼭翻越九⼗九座⼭,涉过九⼗九条河,紧紧追赶着⼀只坡⿅来到南海之滨。
前⾯⼭崖之下便是⽆路可⾛的茫茫⼤海,那只坡⿅突然停步,回过头来,⽬光清澈哀婉,凄美动情。
青年猎⼿正准备张⼸搭箭的⼿⽊然放下。
忽见⽕光⼀闪,烟雾腾空,坡⿅变成⼀位美丽的黎族少⼥,两⼈遂相爱结为夫妻并定居下来,此⼭因⽽被称为“⿅回头”。
黎母⼭ 黎母⼭是海南岛绵延最长的⼀组⼭地,长约80千⽶,宽约13千⽶,⾃然风光奇特、民族风情浓郁。
槟榔的民间传说与有趣风俗据传,古时候,云南傣族山寨有一个叫兰香的姑娘,与本寨小伙子岩峰相爱。
正当二人热恋的时候,不知何故,兰香的肚子大了起来。
兰香父母认为女儿做了丢人的事,非常生气,不给她饭吃,并拿了不少槟榔叫女儿吃掉,让她到森林中去死。
兰香含泪怀着满腹冤屈吞食了全部槟榔,就向森林深处走去。
过了一些日子,兰香不但没死,竟然活着从森林中走回来了,而且腹平如常。
原来,兰香自从吃了槟榔以后,排出了不少虫子。
人们这才明白,兰香姑娘患了虫积蛊胀病,并知道了槟榔有驱虫除胀消积之功效。
兰香与岩峰又和好如初。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槟榔主含槟榔碱、槟榔次碱、去甲槟榔碱等生物碱;并含鞣质、脂肪油及槟榔红色素。
槟榔具有强大的驱绦虫作用,对姜片虫、蛲虫均有很好麻痹作用。
临床上主要用于多种肠道寄生虫病。
用槟榔研细末服用,效果更佳。
潮汕人缘何把吃橄榄说成“食槟榔”“宾临大吉”凸显食品文化穿透力昔时,广东潮汕人拜年,主人家总备有果盘,盛放槟榔和潮州柑作为礼品。
客人一到,除相互说些“新年如意”、“诸事顺利”等吉祥语外,主人还会捧出果盘,口称:“请槟榔大桔”,取其谐音,便为“宾临大吉”。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云:“凡食槟榔必以蒌叶为佐,而以蚌灰为使,否则槟榔味涩不滑甘。
”这就是说,食槟榔必须用蒌叶、蚌灰伴食,其味才会滑甘。
因蒌叶汁红,嚼后唇红齿也红,故清宋征璧《潮州竹枝词》云:“新插芭蕉一两丛,女墙多种木芙蓉。
朱唇轻染胭脂色,爱嚼槟榔玉齿红”。
潮州人食槟榔之俗历史悠久。
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云:“福建下四州与广东、西路,皆食槟榔者。
客至不设茶,唯以槟榔为礼。
”由此可知,南宋时潮州已有用槟榔待客人的习俗。
明清时期,潮州人食槟榔之风甚盛,府县志和不少著作多有记载。
明万历《普宁县志》云:“元旦敬礼祖先,具槟榔蒌叶……相拜亦各备槟榔蒌叶,以供茶具。
”可知明代时潮州人春节拜年,槟榔已为待客必备礼品。
清乾隆《潮州府志》曰:“柑蔗蕉子,童叟俱嗜,荖叶槟榔,无时释口,亲朋来往,不具酒茗,勿以为嫌,不设槟榔,便称简慢。
槟榔需求分析报告槟榔需求分析报告槟榔是一种古老而受欢迎的嗜好品,被广泛消费于亚洲地区。
本报告将重点分析槟榔的需求情况。
需求背景及趋势分析:1. 文化和社会因素:槟榔在亚洲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强大的文化影响力,被认为是社交的一部分。
很多人认为槟榔能够提神、放松和缓解压力,因此对槟榔的需求一直较高。
2. 人口增长和城市化:亚洲地区的人口不断增长,并且城市化进程加速。
这导致了消费者群体的扩大和购买力的提高,进而带动了槟榔市场的需求增长。
3. 健康和环保意识:近年来,人们对健康和环保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对于吸烟和饮食习惯的影响也受到了关注。
一些消费者开始减少对槟榔的消费,因为其与口腔癌等健康问题的关联。
4. 市场竞争:槟榔市场面临着来自其他嗜爱品的竞争,如电子烟、咖啡和茶饮料。
这些产品在广告和宣传上有了长足的发展,给槟榔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市场需求分析:1. 槟榔品种需求多样化:消费者对于槟榔的品种有着不同的需求,有些人喜欢甜味的槟榔,有些人喜欢辛辣的槟榔,还有一些人更偏爱口感较软的槟榔。
因此,生产商可以通过推出不同口味和质地的槟榔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2. 产品包装和营销:槟榔市场的竞争激烈,各大品牌都在不断改进产品包装和营销策略,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精美的产品包装、个性化的营销手段和连锁专卖店的建设都能够帮助企业提升槟榔的市场份额。
3. 健康相关的产品创新:在健康和环保意识提高的背景下,一些企业开始研发更健康、低危害的槟榔产品。
这些产品通过调整槟榔的成分和制作工艺,减少了对口腔健康的影响,在市场上受到了一部分消费者的欢迎。
4. 产地和质量保证:槟榔的品质对于消费者来说非常重要。
他们关注槟榔的产地和质量保证,希望购买到新鲜、健康的产品。
因此,生产商应加强对槟榔的采购和生产过程的监控,提供质量可靠的产品。
市场前景及建议:尽管槟榔市场面临一定的挑战,但仍具有较大的潜力。
以下几点建议可以帮助企业发掘和扩大槟榔市场:1. 创新产品开发:通过研发新口味和质地的槟榔,以满足多样化的消费者需求。
嚼槟榔在越南⼈的⽂化习俗嚼槟榔在越南⼈得⽂化习俗越南⼈有⼀句话:“嚼槟榔是故事的开端”,其意思就是说建⽴感情必须从嚼槟榔开始,对青年男⼥来说,这是爱情的开始。
在越南⼈的⽣活当中,槟榔虽然简单但他带有很深刻的⽂化意义。
越南⼈常⽤萎叶、槟榔来接待客⼈槟榔做订婚的礼物,还⽤萎叶来代替请柬和喜帖,村⾥每逢节⽇、庙会都会⽤萎叶来祭天和拜祭祖先。
尤其是槟榔,已经成为缔结爱情的信物。
在越南,订婚或举⾏婚礼,男⽅家⼀定要送⼀⼤串槟榔给⼥⽅家;婚宴,新郎、新娘要拿槟榔敬献长辈和亲友们。
嚼槟榔时,要同时嚼萎叶和槟榔果,不能仅嚼其⼀,因为越南⼈认为萎叶代表新娘,槟榔果代表新郎,同时嚼这两样东西意味着今后两⼈的⽣活就会更加幸福美满,并且⽩头偕⽼。
嚼槟榔的习俗,越南民间有这样⼀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对兄弟,哥哥叫“新”,弟弟叫“郎”,兄弟俩长得很像,⽽且感情很好,但他们却同时爱上了⽼师的⼀个⼥⼉。
那个漂亮的姑娘很喜欢这对勤奋好学的兄弟,但她⽆法分清谁是哥哥,谁是弟弟。
于是她想出⼀个办法,他们休息的时候她把⼀碗饭放在他俩⾯前,结果发现哥哥“新”把饭让给弟弟“郎”吃。
姑娘最终与哥哥新结了婚,并过上了幸福的⽣活。
尔后有⼀夭,兄弟俩⼀起去⼲活,嫂嫂在家做家务。
后来郎因有事先回家。
由于兄弟俩长得很像,嫂嫂误认为是丈夫回来了,便冲上去⼀把抱住了弟弟。
郎遇到此情景,⼼⾥觉得很对不起哥哥,于是就想投奔到村外的森林⾥,没想到来到村外的⼀条⼤河边时,河上已没有渡船,于是他就坐在河边上哭了起来,令⼈惊奇的是,最后他竟然哭死了,并变成了⼀块很⼤的⽯头。
哥哥新回家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后就跑去森林找弟弟。
当他跑到那条河边时,也是没办法过河,便坐在⽯头旁边哭起来,最后哥哥也哭死了,也不见丈夫回家,⼼⾥很着急,便跑到森林去找他们。
她跑了好久,终于跑到那条河边,但她也没办法过河去,伤⼼之极她⼤哭⼀场,最后也哭死了,变成⼀棵萎叶藤,紧紧缠在槟榔树上。
后来⼈们采摘槟榔树的果、萎叶藤的叶,加上⼀些⽯灰混合起来嚼吃,觉得味道很⾹,⽽且颜⾊很鲜红。
从友文槟榔看湖南槟榔演化简史一叶知秋,管中窥豹从友文槟榔看湖南槟榔演化简史从技术革新、“农村包围城市”,到1元槟榔的销售神话,从签下综艺一哥汪涵代言,再到从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的转身。
在一波一波的市场拼杀中,友文槟榔每一个几乎本能的改变,造就了友文槟榔的蓬勃发展。
煮酒论英雄。
解构友文槟榔这条山雀到凤凰的涅之路,呈现的正是一个财富神话。
在友文槟榔的背后,我们也几乎能清晰地看到,整个湖南槟榔演化的时间简史,惊心动魄又无限风光。
男女老少皆食,槟榔是湖南人的情节槟榔,对于许多人特别是湖湘子弟来说,不只是“零食”,更是一种源自内心的别样情结。
如今,这个草根槟榔果壳正幻化成为湖南一张靓丽的名片,友文槟榔作为年产值近百亿的食品加工龙头企业之一,正以实际行动书写了令人惊异的产业传奇。
友文槟榔副总袁斌告诉记者,槟榔位列四大南药之首,收录于《本草纲目》,在世界范围内有10亿消费者的槟榔,这枚在古代便风靡亚洲各地,在我省也已有近三百年产业历史的热带水果,其真正面目究竟是什么?拨开迷雾见月明。
与其纠结于当下对槟榔的争论,事实胜于雄辩,倒不如溯本追源,从历史、情感、科技、产业等角度出发,解密友文槟榔和槟榔在整个湖南的前世今生,还原一个真实的槟榔。
“少年郎,采槟榔,小妹妹提篮抬头望”富有浓郁抒情色彩的湖南民歌《采槟榔》,歌词纯朴优美,曲调缠绵清丽,表达了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
生长在祖国东南沿海及台湾岛上的槟榔树,为什么会出现在湖南民歌中呢?这与湘潭人酷爱嚼槟榔是分不开的。
其实除了湘潭,无论是往昔还是当下,走在湖南各个城市,到处可见嘴里嚼着槟榔的人,不分男女,不论老少,他们口含槟榔,咀嚼起来沉醉其中,那微醺畅快的神韵,一度成为三湘四水大街小巷屡见不鲜的场景。
更是有文人墨客将槟榔视为湖湘精神符号,“信手拈来一枚,咀嚼间唇齿生津。
少时便由香入醉,热气蒸腾汗湿重衣。
末了,清风拂面,一股襟怀山岳的豪气顿生”。
一叶知秋,管中窥豹对土生土长的湘潭人而言,饭后嚼一片友文槟榔几乎是他半生以来唯一一个没有改掉的习惯;开了六年的士的师傅说,嚼友文槟榔缓解疲劳提神儿,注意力集中更能安全地工作;而长期在外地工作的白领每次回家乡,都要带走一大袋槟榔槟榔,对于湖南人来说,不只是“零食”,更是一种情结。
漫议越南槟榔文化张飞摘要越南人与槟榔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它们视吃槟榔为越南第一习俗,凡待客、祭祀、婚丧嫁娶等都离不开槟榔,槟榔果给越南人民的日常生活增添了色彩,成为越南人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对槟榔的深入探究,不仅可以对越南这个古老的民族吃槟榔的习俗有个全面了解,对了解槟榔背后的文化内涵也大有帮助。
关键词槟榔习俗文化意义槟榔的原产地在东南亚,属棕榈科,夏初开花,深秋收果。
越南是东南亚国家之一,越南人对槟榔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常将其栽种于房前屋后,以采其果食之。
他们将槟榔果切成小片,与白灰(或蚌灰)等用蒌叶卷起来放入嘴里咀嚼,然后咽下血红色的汁液,将残渣吐出。
三样东西一经混合,立即会发生化学反应,具有一股辛辣味和芳香味。
吃槟榔多为女性,有的整天不停地嚼,久而久之牙齿会被染成黑色,妇女以此为美。
槟榔虽小,但它不仅有药用价值,还具有社交意义和其他特殊含义。
本文从民间传说、民族习俗及槟榔所伴随的文化等角度入手,揭示槟榔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一、槟榔与传说一个美好的传说源自一个古老的习俗,反之一个古老的习俗往往伴随着一个美好的传说。
越南人吃槟榔的习俗也同样伴随着一个令人难忘的、催人泪下的传说:传说雄王时代,有高姓俩兄弟长得十分相似,父母去世得早,兄弟俩从小相依为命,后来双双来到一刘姓师父家拜师学艺。
刘姓师父有一位美丽的女儿,看见高姓兄弟长得英俊,便产生爱慕之心。
父母将姑娘许配给了哥哥后,高姓兄弟俩的感情越来越疏远。
一天兄弟俩外出挖地回来,当弟弟走进家门时,不料嫂子从内室跑出来将其紧紧抱住。
哥哥见此情景,以为两人有情有意,从此哥哥对弟弟更加冷淡。
一天趁哥嫂外出之际,弟弟便离家出走,他走到一条深溪边,化成了一块巨石。
后来哥哥回到家中不见弟弟,于是出门寻找。
最后哥哥来到那条水流滚滚的深溪边,化成了一棵树。
妻子不见丈夫回来,也离家去寻找。
她也来到那条深邃的溪流边,化成了一株攀生植物,紧紧地缠绕在那棵树上。
一天雄王经过此地,有人把这个动人的故事讲给雄王听并引雄王前往探视。
帮人戒槟榔作文的题目取篇一《槟榔,戒了你!》我有个朋友叫阿强,那可是个十足的槟榔爱好者。
他对槟榔的痴迷,就像鱼离不开水一样。
我之前一直不理解,不就一槟榔嘛,能有啥魅力。
有一天,我和阿强一起去看球赛。
刚坐下,他就从兜里掏出一颗槟榔塞进嘴里。
不一会儿,我就发现他的脸开始发红发烫,额头上也冒起了汗珠。
他还一边嚼一边大声地喊着加油,那溅出来的槟榔渣子像是小暗器似的。
我有点嫌弃地挪了挪位置。
可没多久,阿强的身体开始不舒服了。
他捂着肚子,皱着眉头,脸色由红转白。
我赶紧问他怎么了,他说可能是槟榔吃多了,肠胃难受。
看着他这难受的样子,我决定帮他戒槟榔。
刚开始,阿强可抗拒了。
他每次看到槟榔就两眼放光,那眼神就像饿狼看到肉一样。
我把他的槟榔都没收了,他还冲我发脾气,说我剥夺了他人生的一大乐趣。
我就每天陪着他,只要他一有想嚼槟榔的念头,我就递给他一些小零食,像薯片啊,瓜子啊。
有一次,他实在忍不住了,嘴巴都开始不自觉地嚼动。
我灵机一动,把一颗超酸的秀逗糖塞到他嘴里。
那酸味一下子把他的注意力都转移了,整个人酸得五官都扭曲了。
慢慢地,阿强对槟榔的渴望没那么强烈了。
他开始发现没有槟榔的生活,身体舒服多了,口气也清新了。
现在,当他看到别人嚼槟榔的时候,他还会摇摇头,跟人家说槟榔的危害呢。
我看着阿强从一个槟榔成瘾者慢慢戒掉槟榔,心里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这槟榔啊,还真得戒了才好。
篇二《再见,槟榔君》我表哥那是槟榔的铁杆粉丝。
那家伙,一天不吃槟榔就浑身不自在。
他的口袋里永远装着槟榔,就像装着什么稀世珍宝一样。
我记得有一回全家出去郊游。
大家都兴高采烈地欣赏着美景,准备享受美好的大自然。
可表哥呢,刚坐下就掏出槟榔开始嚼。
那嚼槟榔的声音在安静的郊外显得特别刺耳。
而且那槟榔的味道开始在周围弥漫开来,有点像那种很奇怪的草药味混合着一点辣味。
不一会儿,表哥就开始大口大口地喝水。
原来槟榔让他口干舌燥了。
可他还是不停地往嘴里塞槟榔。
很快,他的牙龈就出问题了。
“高高的树啊,采槟榔,谁上爬上谁先偿……”,这是一首歌唱槟榔的情歌,作者把采槟榔的劳作情景与青年男女之间的恋情有机地结合起来。
优美的旋律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不独有偶,在海南也有描写这样情景的民歌:“口嚼槟榔又唱歌,嘴唇红红见情哥。
哥吃槟榔妹送灰,有心交情不用媒”。
这是一首海南黎族情歌。
槟榔本来不会说话,可在男女青年交往过程中,它却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能掀动对方的情思,沟通彼此的心灵。
相传很久以前,海南五指山下一个黎塞,有一名叫佰廖的姑娘。
她勤劳善良,能歌善舞,心灵手巧,会织美丽的筒裙,求婚者门庭若市。
佰廖说:“我不爱谁家的财产,只爱对爱情忠贞的人。
如果谁能把五指山的槟榔摘给我,谁就是我最爱的人。
”众求婚者听后畏怯而归,只有一名叫椰果的黎族猎手勇敢地向五指山走去。
他穿过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战胜了野兽和山蚂蟥的袭击,终于攀上了峰顶,摘回一束槟榔送给佰廖,与姑娘结为夫妻。
此后,当地人便把槟榔作为定亲的信物。
在海南省万宁、陵水、保亭等市县,订亲、婚典时,是缔结婚约必不可少的礼品,礼轻情意重。
这是当地的乡风土人情。
如果哪位小伙子看上了一位姑娘,小伙子就有意到姑娘家玩,而每次去姑娘家都会带上槟榔。
小伙子在家先将槟榔切开,配上“蒌叶”,将两者用红纸包起来,到了姑娘家,逢人必送一小块,然后将剩下的槟榔放在客厅的桌子上,让后来的人自己取用。
大家的嘴就像城里人嚼泡泡糖一样动个不停。
如果不善言谈的小伙子,他们的父母会给他多带上槟榔,因为大家嚼起槟榔来,槟榔的刺激让谁的话都会多起来,哪怕是木讷的小伙子,气氛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特别是大嫂大姐嚼了槟榔就像男人喝酒一样,话多是必然的。
这时,只要有三个女人嚼槟榔,就会叽叽喳喳说开了。
小伙子有了槟榔多省事啊。
青年男女的爱情发展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送槟榔到女方家更是有增无减。
海南爱嚼槟榔,它是四大南药之首,具有护牙健胃等作用。
槟榔可生吃,也可干吃。
所以,人们一年四季吃槟榔。
在槟榔收获的季节,鲜槟榔果上市,就可偿鲜,过了槟榔收获的季节,只好吃被加工成的干槟榔了。
“罗卜白菜,各有所爱。
”有人喜欢吃鲜槟榔,有人却喜欢吃干槟榔。
不管是吃鲜槟榔,还是吃干槟榔,如果你不会吃槟榔,那可是会醉人的。
宋代大文豪苏轼的诗句“两颊红潮增妩媚,谁知侬是醉槟榔”。
那是一种醉意朦胧美。
但有时醉槟榔比醉酒还可怕,醉得瘫倒在地,全身发抖直冒冷汗,腹中翻江倒海。
笔者为海南人,从小到大一直保持着吃槟榔的习惯,进城工作后还是痴心不改。
常有外地的朋友问起笔者吃槟榔的滋味。
笔者说,有点像喝啤酒那种淡淡的醉意,可又不同于啤酒的味道。
有的朋友还是百想不得其解。
看来,只有偿到槟榔的人,才真正知道槟榔的味道了。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赞美槟榔,赋予槟榔文化诗情画意,清朝海南文人陈金锡诗曰:“槟榔花开色更新,燕子呢喃也可人;我正送春春送我,不知谁主与谁宾。
”槟榔情结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心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