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 格式:docx
- 大小:14.94 KB
- 文档页数:8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一、评价的指导思想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高效的数学课堂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评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二、评价的基本原则1.先进性原则现代教育以人为本,不仅关注人类文化发展和文化继承的需要,而且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2.独立性原则课堂教学的各项评价内容要尽量避免交叉和重复,界定应力求准确。
3.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即实用性原则。
课堂教学的评价指标应简单明了。
三、数学课堂评价的基本内容(一)教学目标评价1.知识与技能实施素质教育,对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知识的形成过程放在首位,使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获得具有生命力的、有用的知识,掌握具有可迁移的、生动活泼的知识结构。
(1)“感知、理解新知”的评价内容为呈现新知能提供包罗新知的本质属性的感知材料;引导是否便于学生尽快进入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展开未知探索;教师的点拨是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顺利完成认知的“同化”或“顺应”;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是否有助于学生省时有效地发现和理解新知的本质。
(2)“抽象、概括新知”的评价内容①思维阶梯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在探索新知本质的过程中,展开高效的分析、判断、推理、概括;并在归纳总结新知的过程中经历一个以具体思维为支柱,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又将已理解的抽象概念具体化的认知往返历程;②学生对已概括的新知理解是否全面、深入;表述是否具体严谨;是否达到了课时教学规定的教学目标;2.过程与方法(1)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否是建立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提高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为了更好地评价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确保教学质量,制定一套科学的评价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知识传授、学习能力培养、教学效果三个方面分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
一、知识传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首要目标是传授数学知识。
因此,评价数学课堂教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1. 知识点掌握:评价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包括基本概念、公式、定理等。
通过课堂练习和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2. 知识运用:评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通过提供实际问题或情境,观察学生是否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 知识拓展:评价学生对数学知识拓展的能力,即是否具备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通过开展数学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深入学习、拓展思维。
二、学习能力培养数学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评价数学课堂教学还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自主学习:评价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包括学习目标的确立、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时间的合理安排等。
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力,评价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程度。
2. 问题解决:评价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包括问题分析、策略选择、解题过程和解题思路等。
通过布置问题解决任务,并观察学生解题过程和解决思路,评价其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情况。
3. 合作学习:评价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精神、沟通协作能力和分工合作的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或小组项目,评价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情况。
三、教学效果评价数学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检验教学效果,确保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效果评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1. 学习成绩:评价学生在数学考试中的表现,包括知识掌握程度和解题能力。
通过定期考试和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
2. 兴趣培养:评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初中数学优质课评分标准一、教学内容(40分)- 完整性(10分):教师是否覆盖了该课程的所有主要内容和重点知识点。
完整性(10分):教师是否覆盖了该课程的所有主要内容和重点知识点。
- 深度(10分):教师是否深入讲解了关键概念和解题方法。
深度(10分):教师是否深入讲解了关键概念和解题方法。
- 连贯性(10分):教师是否将不同知识点和概念进行了有效连接和衔接。
连贯性(10分):教师是否将不同知识点和概念进行了有效连接和衔接。
- 适应性(10分):教师是否根据学生的水平和不同需求进行了相应的内容调整和拓展。
适应性(10分):教师是否根据学生的水平和不同需求进行了相应的内容调整和拓展。
二、教学方法(30分)- 多样性(10分):教师是否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多样性(10分):教师是否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 互动性(10分):教师是否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
互动性(10分):教师是否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
- 启发性(10分):教师是否能够通过启发式的问题和例子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
启发性(10分):教师是否能够通过启发式的问题和例子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
三、教学设计(20分)- 结构(10分):教师是否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研究特点设计了合理的教学结构和顺序。
结构(10分):教师是否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了合理的教学结构和顺序。
- 时长(10分):教师是否合理安排了课程的时间分配和安排。
时长(10分):教师是否合理安排了课程的时间分配和安排。
四、教学资源(10分)- 教材使用(5分):教师是否合理运用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源。
教材使用(5分):教师是否合理运用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源。
- 多媒体利用(5分):教师是否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多媒体利用(5分):教师是否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五、教学评价(10分)- 及时性(5分):教师是否及时和准确地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价。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对于数学教师的教学评价标准也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进行详细阐述。
1.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数学教学的基础,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评价标准应包括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前瞻性。
科学性指的是教学内容应符合数学知识体系的逻辑结构,系统性指的是教学内容应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前瞻性指的是教学内容应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能引领学生接触到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数学知识。
2.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手段和方式,评价标准应包括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和针对性。
多样性指的是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灵活性指的是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教学方法,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性指的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之更加有针对性。
3. 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评价标准应包括教学效果的可感性、可量化和可持续性。
可感性指的是教学效果应该是学生能够感受到的,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实实在在的变化;可量化指的是教学效果应该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进行量化的,例如通过考试成绩、学习兴趣等进行评价;可持续性指的是教学效果应该是可以持续存在和发展的,不能是一时的效果,而是能够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持续发挥作用。
4. 教学态度。
教学态度是评价教师教学的重要标准,评价标准应包括教学态度的严谨性、耐心性和亲和性。
严谨性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严谨认真,不马虎敷衍;耐心性指的是教师应该有耐心,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够耐心解答;亲和性指的是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师生之间的亲切和融洽。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该是一个全面而又系统的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评价量规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而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有着重要的培养作用。
为了确保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评价教学的科学性与客观性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初中数学教学评价的量规,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的评价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明确教学目标,并将其具体化、量化。
评价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和可达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1. 目标的准确性:教学目标应该具体明确,能够准确描述学生所需要达到的能力和知识水平。
2. 目标的适应性:教学目标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主动参与。
3. 目标的可达性:教学目标应该能够在规定的教学周期内达到,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时间分配。
二、教学方法的评价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策略和手段。
评价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1. 方法的多样性: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包括讲授、示范、引导、讨论、实验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 方法的灵活性: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3. 方法的有效性:教学方法应该具有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思考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创造力。
三、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
从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等方面评价教学,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考察:1. 学习成绩的评价:通过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等,评价教学效果的好坏。
2. 学习态度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够反映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学习能力的评价: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等,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四、教学资源的评价教学资源的充足与适用程度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
他们不仅需要传授知识,还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因此,评价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一些评价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标准,从而提供有关教育改进和提升的参考。
1.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与实效性评价一个数学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与实效性。
这意味着教师应该清楚地设定学习目标,并能够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达到这些目标。
这些目标应该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并能向他们展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 教学内容的质量与难度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应根据学生的年级和能力水平进行调整。
内容应当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教材中应包含多元化的数学问题和案例,以便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3. 教学组织与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多媒体、教学实验等,使课堂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
此外,教师还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合作学习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4. 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评价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良好的课堂氛围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他们提问、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5. 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评价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标准之一是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
教师应定期进行作业和考试,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
此外,教师还应关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以及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度。
6. 课堂纪律与管理课堂纪律与管理是评价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另一个重要标准。
教师应该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确保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学习。
同时,教师还应积极管理学生,关注他们的学习进展和心理状态。
在评价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时,以上标准是可以参考的。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一、评价的目的与基本理念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的目的在于,总结教师优秀的教学经验,诊断教学的不足,以便更有效地改进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此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不仅仅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诊断,更是培养教师反思能力和促进教师形成反思习惯的重要手段。
通过课堂教学评价,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自觉尝试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从而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与知识。
通过同事之间的评价活动,使得课堂教学评价成为引发教师之间的交流,形成教学研究的文化氛围的手段。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维度1.情意维度评价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应当关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①教学环境:是否营造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教师是否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是否敢于质疑、大胆尝试、乐于交流与合作;②学习兴趣:教师能否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够主动、有效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之中:学生是否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③自信心:教师能否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能否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自信心。
2.认知维度有效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
评价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要关注教师在实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否使学生有效地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价:①学习方式:教师能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是否体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有效的学习方式;②思维的发展:教师能否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能力、统计观念、合情推理能力、初步的演泽推理能力与初步反思的意识;③解决问题与应用意识:教师能否有效地组织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能否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因材施教维度初中数学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要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使得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着不同的发展。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量规一、引言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综合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评价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量规十分必要。
本文旨在提出一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量规,以辅助教师进行教学评价。
二、评价内容1. 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掌握情况、技能应用能力及思维能力等方面。
2. 教学资源利用评价评价教师在课堂中是否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如教辅材料、多媒体设备、实物模型等,提高学生研究效果。
3. 教学过程设计评价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过程设计是否合理,如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使用等。
4. 学生参与度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如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合作研究的参与度等。
5. 教学效果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研究之后的研究效果,包括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
三、评价方法1. 观察法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等,评价教学效果。
2. 测验法通过组织小测验、中期考试等形式,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研究成果。
3. 问卷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询问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评价教学效果和改进措施。
四、评价指标与标准1. 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评价指标:学生知识掌握程度、技能应用能力、思维能力等评价标准: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2. 教学资源利用评价评价指标:教辅材料使用情况、多媒体设备运用情况、实物模型使用效果等评价标准:充分利用、基本利用、未能有效利用3. 教学过程设计评价评价指标:教学步骤安排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等评价标准:合理得当、有待改进、不合理4. 学生参与度评价评价指标: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合作研究的参与度等评价标准:积极参与、一般参与、不够参与5. 教学效果评价评价指标: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评价标准: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五、总结本文提出了一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量规,包括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及标准。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量表精选
评价指标一:教学内容
1. 教学内容是否紧密贴合学科标准和教学大纲?
2. 教学内容是否有针对性地设计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3. 教学内容是否具有适应性,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研究能力?
4. 教学内容是否清晰有序,结构合理,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评价指标二:教学方法
1. 教学方法是否多样化,灵活适应不同类型的学生?
2. 教学方法是否生动活泼,能够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
3. 教学方法是否独具创新,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4. 教学方法是否具有引导性,促进学生的自主研究和合作研究?
评价指标三:教学环境
1. 教学环境是否整洁、安静,有利于学生的集中精神?
2. 教学环境是否舒适、温馨,能够让学生感到安全和放松?
3. 教学环境是否充满活力和秩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研究和互动?
4. 教学环境是否提供了足够的研究资源和设备,便于学生的研究和实践?
评价指标四:教学效果
1. 教学效果是否明显,学生的研究成绩是否有所提升?
2. 教学效果是否可见,学生的研究兴趣、动机和态度是否积极向上?
3. 教学效果是否可持续,学生的研究能力和自主研究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4. 教学效果是否综合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各方面能力是否得到促进?
以上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精选量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参考和运用。
请根据学校的教学需求和教学大纲等因素,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注意:本文档仅供参考,具体评价指标的选取应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进行确定,避免在实践中因评价标准不准确而产生误导。
**。
初中数学优质课程评价指标为了确保初中数学课程的高质量,我们制定了一系列评价指标,涵盖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参与度、教师素质和课程效果等方面。
以下是我们对初中数学优质课程的评价指标:一、课程内容1.1 课程目标的明确性- 课程目标应符合国家教育标准和课程要求,明确、具体且可行。
- 目标应涵盖数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和思维方法的训练。
1.2 课程内容的完整性- 课程内容应涵盖初中数学的全部知识点,无遗漏。
- 内容安排应合理,逻辑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1.3 课程难度的适宜性- 课程难度应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匹配,既不过于简单,也不过于复杂。
- 应适当安排挑战性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二、教学方法2.1 启发式教学- 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
- 问题设计和课堂讨论应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数学知识。
2.2 多样化教学手段- 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PPT、板书、实物模型等,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教学平台、数学软件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2.3 个性化教学-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情感需求,提供及时的鼓励和支持。
三、学生参与度3.1 课堂参与- 学生应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提问,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 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2 课后作业- 学生应按时完成课后作业,认真对待每一次练习。
- 教师应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改进方法。
四、教师素质4.1 专业素养- 教师应具备扎实的数学专业知识,能够准确、清晰地讲解数学概念和方法。
- 教师应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4.2 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应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
- 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能够与学生、家长和同事建立良好的关系。
叶邑镇中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一、评价的指导思想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高效的数学课堂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评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二、数学课堂评价的基本内容
(一)教学目标评价
1.知识与技能
实施素质教育,对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知识的形成过程放在首位,使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获得具有生命力的、有用的知识,掌握具有可迁移的、生动活泼的知识结构。
(1)“感知、理解新知”的评价内容
为呈现新知能提供包罗新知的本质属性的感知材料;引导是否便于学生尽快进入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展开未知探索;教师的点拨是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顺利完成认知的“同化”或“顺应”;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是否有助于学生省时有效地发现和理解新知的本质。
(2)“抽象、概括新知”的评价内容
①思维阶梯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在探索新知本质的过程中,展开高效的分析、判断、推理、概括;并在归纳总结新知的过程中经历一个以具体思维为支柱,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又将已理解的抽象概念具体化的认知往返历程;
②学生对已概括的新知理解是否全面、深入;表述是否具体严谨;是否达到了课时教学规定的教学目标;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否是建立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2)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否是充满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
(3)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否富有个性、体现多样化。
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存在着差异,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也存在着差异。
(4)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否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形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否形成初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是否发展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课堂教学活动中,是否尊重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及和谐的学习氛围,以强烈的责任心、严谨的治学态度、健全的人格影响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2)课堂教学中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积极探索,充满自信地学习,平等地交流,并通过相互合作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3)是否关注数学学习中认知、情感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在学习素材的选取和呈现、学习活动的选择与组织等方面,激发学生情感,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课堂教学效果评价
1.学生课堂学习状态
(1)是否充分动口、动手、动脑,主动收集、交流、加工和处理学习信息。
(2)是否独立思考,掌握学法,大胆实践,善于质疑,变式思维,并能自评、自检和自改。
(3)是否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认真听取和尊重别人的意见,各负其责,有效地进行小组内的互帮互学。
2.学生学习的效果
(1)学生对数学课的喜欢程度
师生关系和谐,学生能乐于讨论,对数学活动充满热情,积极主动地从事探究活动,既轻松又专注,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合作交流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状况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发现、提出并能解决数学问题,并能和同伴交流思路。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建立多边的、丰富的、多样的信息联系与信息反馈,学生愿意互相交往,懂得尊重别人、取长补短,在动手实践中、自主探索中充分发挥智力潜能。
(3)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学生能否切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良好的达成状态,让不同的学生各尽所能,学有所得。
(4)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主要评价学生是否能从生活中感知数学,从收集整理的信息中发现、抽象数学规律,用数学眼光观察、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及在学习活动中能力结构和合理迁移创造性思维的水平。
具体包括:课前收集生活信息,课内交流、整理和分析信息,将所获知
识再应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自我组织学习活动和反馈与聚合思维统一,直觉与分析有机结合创造性想象的参与等方面。
(三)教师教学行为评价
1.教师素质
(1)具有良好的基本功,如:板书、口头表达能力。
组织教学到位、课堂评价合理,驾驭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比较强。
(2)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课堂用语规范、科学。
能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等。
(3)具有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
能够适时捕捉和恰当处理生成性资源。
2.教学观念
(1)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关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良好情感和态度的形成等等。
(2)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和普遍发展
教师能对每个学生负责,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差异,实行因材施教,使所有的学生都具备必要的数学素养,努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对他们现有水平来说最大可能的发展。
(3)是否关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激活学生思维的“深”度上下功夫,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调动学生主动性的“广”度上下功夫,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之中,使全体学生获得发展,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4)注重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师要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的独立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培养创新意识。
积极引导学生从事数学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教学能力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准确、全面
所谓“准确”是指符合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了解和把握教学的起点。
教师是否根据学生实际,充分考虑当地的教学条件,确定恰当的教学内容和难度要求,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所谓“全面”是指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诸方面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注重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背景中学习数学。
(2)教学内容的处理恰当
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并不等值对应,教学内容来自于师生对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教学内容包括教材内容以及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实际活动的全部。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处理上,教师要准确地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同时要注意本学科与其他领域的联系,重视数学的应用。
另外,对于不同类型的课,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侧重也要有所不同。
新授课,要理清知识发生于发展的脉络,对关键问题做出恰如其分的处理;练习课,要灵活选择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