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践技术|正交法设计 C60 混凝土配合比的案例!

实践技术|正交法设计 C60 混凝土配合比的案例!

实践技术|正交法设计 C60 混凝土配合比的案例!
实践技术|正交法设计 C60 混凝土配合比的案例!

实践技术|正交法设计C60 混凝土配合比的案例!

[摘要]JGJ 55—2011 标准中提出≥C60 强度值的混凝土为高强混凝土,而在实际生产中,C60 段以上混凝土设计多采用预估水胶比,往往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并且没有指出高强混凝土的设计过程中明确影响混凝土强度各种原因及因素。本文采用正交设计试验方法,通过正确选择影响因素,统计实验数据,从中找出关键条件,使高强混凝土的设计少走弯路,达到满足设计强度的要求,也满足工作性的要求,并在生产中通过掌握关键因素的各项指标,可更好的控制混凝土质量,使建筑物的安全耐久性得以保证。[关键词]正交试验设计;影响因素;水平;混凝土配合比0 前言混凝土配合比是指水泥混凝土中胶凝材料、水、砂及骨料之间的比例关系,有时还应注明外加剂的使用量。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要求是满足结构设计的强度等级要求,满足混凝土施工所需要的和易性,满足工程所在环境对混凝土耐久性的要求并达到符合经济性的原则。1 设计原则因素分析混凝土配合比首先要满足设计的强度要求,而影响强度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1)原材料因素的影响;(2)配合比的因素;(3)成型及养护条件的影响。因此,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受材料内因及环境外因的共同作用。其难点在于将其各方面因素协调好、控制好。另外,材料因素是可控因素,

只要在选择上制定一个标准,严格执行,并且最大优选合格材料,可在一定范畴内选择。还有就是浇筑成型及养护条件,这些因素在相关的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只要认真完善并执行也可以形成同一个设计平台,将误差限定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因此,本文仅讨论配合比计算中各材料间的相互比例而产生的一些参数,对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影响包括水胶比、掺合料、砂率、混凝土容重等因素,从中找到影响最大、组合最优的因素水平。2 正交试验设计2.1 原理正交试验设计是一种解决多因素、多水平对比试验的数学方法,它依据数学原理,根据正交性从大量的试验因素中挑选具有正交性质的因素和水平指标,通过均衡搭配组合,使用那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组合进行试验,这些有代表性的点具备了“均匀分散,齐整可比”的特点。涵盖各个因素组合的情况,极大的减少了试验次数,用少而有代表性的试验反映出全面情况,提高了工作效率。2.2 特点(1)考察因素及水平合理,分布均匀。(2)不需要进行重复试验,误差便可估算出来,且计算精度高。(3)可找出主要因素,便于进一步试验。(4)因素越多,水平越多,因素之间交互作用越多,正交表的作用越大。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影响因素试验中,可利用正交表的优点,大幅降低试验的数量并保证试验质量。2.3 应用步骤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优劣的影响因素较多,是许多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前所述,主要的影响因素可归

纳为:水胶比、掺合料用量、砂率、混凝土容重。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为分析对象,其应用步骤如下:(1)明确试验对象的目的,确定考核指标。(2)挑因素,选择合适的正交表,选水平,制定水平表,确定试验方案。(3)对使用结果进行分析。3 试验设计基于正交试验设计法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本文选择C60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作为分析对象,该配合比设计强度等级C60,坍落度为(200±30)mm,无严重泌水现象,可泵性好,该案例可作为一般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来借鉴。3.1 原材料质量及品种(1)水泥:中联,28d 抗压强度为50.9MPa。(2)砂:天然河砂,2.7,Ⅱ级,含泥量0.7%,泥块含量0.2%。(3)石:碎石,5~20mm,连续级配,含泥量0.2%,泥

块含量为0。(4)粉煤灰:周县,Ⅰ级,需水量比94%。(5)矿粉:滕县,S95,活性指数101%。(6)高性能减水剂:减水率31%,含固量3.5%。(7)水:饮用水。

3.2 正交试验设计根据实际情况:混凝土强度首先考虑强度要求,水胶比分为0.33、0.30、0.27 三个水平,其它各因素的水平选配都选择为3 个水平,具体影响因素和水平指

标设置如表1。由于影响因素为四个,每个因素有三个水平,因此选择L9(34)正交表,将进行9 次试验,试验计划见表2。画出趋势图,计算完极差后,对于定量性水平的因素,画出强度和坍落度的关系图,如图1、图2。由于在同一坐标

值中不好表达,所以选择用趋势图表示。从正交试验设计后的方案结果中可以看出,试验条件均衡分散在水平的组合中因而具有代表性,比较容易出现好的条件,具备有均衡分散性,对于每列因素,有各个水平的结果之和,其它因素各个水平出现次数量是相同的,保证了在各个水平的效果中,最大限度的排除干扰,因而具有有效的可比性。4 结果分析极差R 的大小是用来衡量试验中相应作用的大小,极差大的因素说明它的三个水平对考核指标所造成的差别大,通常是重要因素。本设计中因素的主次顺序对强度为A>C>D>B,对坍落度来说顺序为B>A>C>D。上述关系也可以从趋势图中反映出来,对强度A,因素图形波动最大,是主要因素。

C 因素图形波动较小,是次要因素,而其它两个因素的图形波动最小是第三和第四位的影响因素。经过计算可得出较好的强度组合为A3B3C1D3。最佳坍落度的确定:通过直线观察趋势图和计算的方法可以得出上述四种组合条件的因

素主次作用,即B>A>C>D,B 为主要因素,A 为次要因素,C 和D 为较小的次要因素,较好的坍落度组合为:

B2A3C1D2。 5 最佳配合比的确认由上述的组合条件并考虑因素的主次作用,用综合平衡法选出最优的组合条件为A3B2C1D3,恰好是本次试验的第8 号试验,结果也是9 个试验中效果最好的。6 结论本文提出将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应用于C60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该方法较好地减少

了试验工作中的工作量,并得到所需要的试验结论。本文将C60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的因素归纳为:水胶比、砂率、掺合料用量和混凝土相对应的容重,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试验结果得出了水胶比和砂率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占有较为

重要的位置,是配合比设计中应着重给予考虑的主要因素,而且通过设计试验看出,容重也同样在配合比设计中占有一席之地,它对混凝土的强度和坍落度的控制起到一定的影响,也应该在设计中加以完善。同时在本次正交混凝土配合比的试验过程中,也感受到影响混凝土配合比因素还有很多,需要从业者同仁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通过正交设计方法引用其它因素和水平,提高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水平,适应我国绿色、生态化建设工程的需要。(作者:李勇,选自商品混凝

土杂志2016年10期)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步骤分析报告

普通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普通混凝土的配合比是指混凝土的各组成材料数量之间的质量比例关系。确定比例关系的过程叫配合比设计。普通混凝土配合比,应根据原材料性能及对混凝土的技术要求进行计算,并经试验室试配、调整后确定。普通混凝土的组成材料主要包括水泥、粗集料、细集料和水,随着混凝土技术的发展,外加剂和掺和料的应用日益普遍,因此,其掺量也是配合比设计时需选定的。 混凝土配合比常用的表示方法有两种;一种以1m3混凝土中各项材料的质量表示,混凝土中的水泥、水、粗集料、细集料的实际用量按顺序表达,如水泥300Kg、水182 Kg、砂680 Kg、石子1310 Kg;另一种表示方法是以水泥、水、砂、石之间的相对质量比及水灰比表达,如前例可表示为1:2.26:4.37,W/C=0.61,我国目前采用的量质量比。 一、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要求 配合比设计的任务,就是根据原材料的技术性能及施工条件,确定出能满足工程所要求的技术经济指标的各项组成材料的用量。其基本要; (1)达到混凝土结构设计要求的强度等级。 (2)满足混凝土施工所要求的和易性要求。 (3)满足工程所处环境和使用条件对混凝土耐久性的要求。 (4)符合经济原则,节约水泥,降低成本。 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步骤 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是一个计算、试配、调整的复杂过程,大致可分为初步计算配合比、基准配合比、实验室配合比、施工配合比设计4个设计阶段。首先按照已选择的原材料性能及对混凝土的技术要求进行初步计算,得出“初步计算配合比”。基准配合比是在初步计算配合比的基础上,通过试配、检测、进行工作性的调整、修正得到;实验室配合比是通过对水灰比的微量调整,在满足设计强度的前提下,进一步调整配合比以确定水泥用量最小的方案;而施工配合绋考虑砂、石的实际含水率对配合比的影响,对配合比做最后的修正,是实际应用的配合比,配合比设计的过程是逐一满足混凝土的强度、工作性、耐久性、节约水泥等要求的过程。 三、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资料 在进行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前,需确定和了解的基本资料。即设计的前提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和强度的标准差。 (2)材料的基本情况;包括水泥品种、强度等级、实际强度、密度;砂的种类、表观密度、细度模数、含水率;石子种类、表观密度、含水率;是否掺外加剂,外加剂种类。 (3)混凝土的工作性要求,如坍落度指标。 (4)与耐久性有关的环境条件;如冻融状况、地下水情况等。 (5)工程特点及施工工艺;如构件几何尺寸、钢筋的疏密、浇筑振捣的方法等。 四、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的三个基本参数的确定 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实质上就是确定单位体积混凝土拌和物中水、水泥。粗集料(石子)、细集料(砂)这4项组成材料之间的三个参数。即水和水泥之间的比例——水灰比;砂和石子间的比例——砂率;骨料与水泥浆之间的比例——单位用水量。在配合比设计中能正确确定这三个基本参数,就能使混凝土满足配合比设计的4项基本要求。

混凝土配合比试验设计方案

混凝土配合比试验设计方案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试验报告 一、配合比设计理论依据 1、《民航机场场道工程施工技术要求》1996—10 2、《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迁建工程——场道道面工程补充施工技术要求》 3、《水泥胶砂强度检测方法(ISO)法》GBT17671—1999 4、《公路集料试验规程》JTJ058—2000 5、《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97—87 6、《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JTJ053—94 7、《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00 J64—2000 8、《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75 9、《混凝土外加剂一等品规定指标》(GB8076-1997) 10、《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J119-88) 二、道面混凝土设计要求如下: 2.1、强度:28天抗折强度5.0Mpa; 2.2、和易性要求:维勃稠度20-40s,或塌落度小于10mm; 2.3、耐久性要求:水泥用量不少于300Kg/m3,也不宜大于330Kg/m3; 水灰比不宜大于0.44; 2.4、水泥混凝土所用原材料应符合《民航机场场道工程施工技术要求》1996—10中的有关要求外,尚应符合以下规定: 2.4.1水泥道面及道肩面层混凝土可采用标号为525的硅酸盐水泥。水泥中氧化镁含量不宜大于3%,碱含量不大于0.6%。水泥的其他质量应符合《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75的有关规定。

2.4.2砂宜采用细度模数为2.65~ 3.20的中粗河砂。砂的含泥量不得大于3%,含泥量超过规定时应冲洗。应委托有资格的试验单位,按《公路集料试验规程》JTJ058—2000中的岩相法对每种料源测定其碱活性,有碱活性的砂不得使用。 2.4.3碎石圆孔筛最大粒径为40mm。应委托有资格的试验单位,按《公路集料试验规程》JTJ058—2000中的岩相法对每种料源测定其碱活性,有碱活性的碎石不得使用。碎石应按圆孔筛5~20mm、20~40mm两级级配分别备料,两种碎石混合后的颗粒级配应符合下表要求: 项目技术要求 颗粒尺寸筛孔尺寸mm(圆孔筛)40 20 10 5 累积筛余(%)0~5 50~70 70~90 90~100 2.4.4水冲洗集料、拌和混凝土及混凝土养生可采用一般饮用水。使用河水、池水或其他水应符合下列要求:①水中不得含有影响水泥正常凝结和硬化的有害杂质,如油、糖、酸、碱、盐等;②硫酸盐含量(按SO2-1计)不超过2.7mg/cm3;③pH值大于4;含盐总量不得超过5mg/cm3。 2.4.5外加剂水泥混凝土中需要掺用外加剂时,必须根据工程要求,通过试验选定外加剂的种类和用量。外加剂的质量应符合《混凝土外加剂一等品规定指标》(GB8076-1997)的规定要求,其使用应符合《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J119-88)的规定要求。不得使用pH值大于8的碱性外加剂。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外加剂剂量,现场有专人配制。 三、确定原材料 我们根据招标文件、投标书、与业主签订的施工合同及施工图纸的要求确定使用下列材料:

正交实验设计原理

正交实验设计 1.概述 任何生产部门,任何科学实验工作,为达到预期目的和效果都必须恰当地安排实验工作,力求通过次数不多的实验认识所研究课题的基本规律并取得满意的结果。例如为拟定一个正确而简便的分析方法,必然要研究影响这种分析方法效果的种种条件,诸如试剂浓度和用量、溶液酸度、反应时间以及共存组分的干扰等等。同时,对于影响分析效果的每一种条件,还应通过试验选择合理的范围。在这里,我们把受到条件影响的反系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以及方法的效果等叫做指标;把试验中要研究的条件叫做因素;把每种条件在试验范围内的取值(或选取的试验点)叫做该条件的水平。这就是说我们常常遇到的问题可能包括多种因素,各种因素又有不同的水平,每种因素可能对分析结果产生各自的影响,也可能彼此交织在一起而产生综合的效果。 正交试验设计就是用于安排多因素实验并考察各因素影响大小的一种科学设计方法。它始于1942年,之后在各个领域里都得到很快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这种科学设计方法是应用一套已规格化的表格——正交表来安排实验工作,其优点是适合于多种因素的实验设计,便于同时考查多种因素各种水平对指标的影响通过较少的实验次数,选出最佳的实验条件,即选出各因素的某一水平组成比较合适的条件,这样的条件就所考查的因素和水平而言,可视为最佳条件。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我们在错综复杂的因素中抓住主要因素,并判断那些因素只起单独的作用,那些因素除自身的单独作用外,它们之间还产生综合的效果。数理统计上的实验设计还能给出误差的估计。 2. 试验设计的基本方法 全面试验法 正交设计的方法,首先应根据实验的目的,确定影响实验结果的各种因素,选择这些影响因素的试验点,进而拟出实验方案,之后按所拟方案进行实验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评估。必要时再拟出进一步的实验方案,使实验工作更趋完善,所得结果也更为可靠。 如在研究某一显色反应时,为选择合适的显色温度、酸度和显色完全的时间,可作如下的试验安排。 首先确定上述三因素的实验范围: 显色温度: 25——35℃ (温度以A表示) 酸浓度:——L (酸浓度以B表示)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及例题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1] 一、基本要求 1.普通混凝土要兼顾性能与经济成本,最主要的是要控制每立方米胶凝材料用量及水泥用量,走低水胶比、大掺合料用量、高砂率的设计路线; 2.普通塑性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主要参数参考下表 ; ②普通混凝土掺合料不宜使用多孔、含碳量、含泥量、泥块含量超标的掺合料; ③确保外加剂与水泥及掺合料相容性良好,其中重点关注缓凝剂、膨胀剂等与水泥及掺合料的相容性,相容性不良的外加剂,不得用于配制混凝土; 3 设计普通混凝土配合比时,应用excel编计算公式,计算过程中通过调整参数以符合表1给出的范围。

2 术语、符号 2.1 术语 2.1.1普通混凝土ordinary concrete 干表观密度为2000~2800kg/m3的水泥混凝土。 2.1.2 干硬性混凝土stiff concrete 拌合物坍落度小于10mm且须用维勃时间(s)表示其稠度的混凝土。 2.1.3塑性混凝土plastic concrete 拌合物坍落度为10mm~90mm的混凝土。 2.1.4流动性混凝土pasty concrete 拌合物坍落度为100mm~150mm的混凝土。 2.1.5大流动性混凝土flowing concrete 拌合物坍落度不小于160mm的混凝土。 2.1.6抗渗混凝土impermeable concrete 抗渗等级不低于P6的混凝土。 2.1.7抗冻混凝土frost-resistant concrete 抗冻等级不低于F50的混凝土。 2.1.8高强混凝土high-strength concrete 强度等级不小于C60的混凝土。 2.1.9泵送混凝土pumped concrete 可在施工现场通过压力泵及输送管道进行浇筑的混凝土。 2.1.10大体积混凝土mass concrete 体积较大的、可能由胶凝材料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应力导致有害裂缝的结构混凝土。 2.1.11 胶凝材料binder 混凝土中水泥和矿物掺合料的总称。 2.1.12 胶凝材料用量binder content 混凝土中水泥用量和矿物掺合料用量之和。 2.1.13 水胶比water-binder ratio 混凝土中用水量与胶凝材料用量的质量比。 2.1.14 矿物掺合料掺量percentage of mineral admixture 矿物掺合料用量占胶凝材料用量的质量百分比。 2.1.15 外加剂掺量percentage of chemical admixture 外加剂用量相对于胶凝材料用量的质量百分比。

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案

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案 一.工程概况 二.设计依据 CECS 203-2006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JGJT 283-2012 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三.配合比设计 1.自密实砼性能要求: 自密实性能:二级强度等级:C40 (1)根据自密实性能等级选取单位体积粗骨料体积用量Vg=0.32m3=320L,则质量为 M g=ρg×V g=2.707?320=866.24kg (2)确定单位体积用水量V W、水粉比W/P和粉体体积V P 考虑到掺入粉煤灰配制C40等级的自密实砼,而且粗细骨料粒形级配良好,砂石表面比较粗糙,选择单位体积用水量175.0L和水粉比0.80(后根据砂率进行微调至0.814)。 V P=V W÷W P =175÷0.814=215L 粉体单位体积用量为0.215m3介于推荐值0.16~0.23m3。 浆体量为0.2150+0.1750=0.390m3介于推荐值0.32~0.40m3。 (3)确定含气量 根据经验以及所使用外加剂的性能设定自密实砼的含气量为1.5%,即15L。(4)计算单位体积细骨料量 因为细骨料中含有2%的粉体,所以根据下式可计算的出细骨料体积用量为281L,质量为731.837kg。 V g+V P+V W+V a+1?2%V S=1000L M s=ρs×V s=2.608?281=731.837kg (5)计算单位体积胶凝材料体积用量V ce

因为未使用惰性掺合料,所以可由下式计算 V ce=V P?2%V S=215?2%×281=209L (6)粉煤灰掺量30%(胶凝材料的质量比例)进行计算 M B×30% ρf + M B×70% ρc =V ce 即: M B×30% 2.3+ M B×70% 3.1 =209 得: M B=587.770kg,M C=M B×70%=411.739kg,M f=176.131kg V c=M C ρC =132.72L,V f= M f ρf =76.67L 水胶比W/B=0.298。 强度计算得到的水胶比如下: f cu,0=f cu,k +1.645σ=40+1.645×5.0=48.23Mpa f b=γf f ce=0.70×56=39.2Mpa W = σS×f b cu,0s b b = 0.53×39.2 =0.396>0.298 强度条件满足,固取自密实自密实性能计算所得水胶比W/B=0.298 (7)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的用量取为胶凝材料质量的1.5%。

碾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试验

碾压混凝土实验室配合比设计试验 1 试验目的 测定碾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试验所用原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指标,然后进行碾压混凝土实验室的配合比设计。 2 试验方案 本试验根据配合比设计所需的技术资料,首先对选定的材料进行物理力学性能指标的测定试验,再依据配合比设计规程及原则来进行配合比的设计,对于碾压混凝土,设计时主要考虑其三大参数的要求。本试验流程图如图2.1所示。

图2.1 试验流程图 3 试验方法 3.1 原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试验 本试验配合比设计所用的原材料主要有:水泥、粉煤灰、石灰、粗细集料、

水及外加剂等。 3.1.1水泥试验 水泥试验主要包括:水泥细度试验、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水泥凝结时间试验、水泥体积安定性试验、水泥胶砂强度试验等。 水泥细度试验采用手工干筛法来检验水泥细度;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水泥凝结时间试验及水泥体积安定性试验(雷氏夹法)按GB/T 1346-1989《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用沸煮法,对该水泥进行了安定性试验;水泥胶砂强度试验通过ISO法来测定水泥的强度等级。 通过试验,得到本试验所用水泥的物理性能见表1.1。 表1.1 水泥的物理性能表 水泥品种 初凝 (h:min) 终凝 (h:min) 安定性 (mm) 筛余量 (%) 标准稠 度(%) 抗压 (Mpa) 抗折 (Mpa) 3d 28d 3d 28d P.C32.5R 2.1 3.1.2 粉煤灰试验 根据《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1596—91以及国家标准GB175—1999,GB1344—1999,GB12958—1999中的规定,需对粉煤灰的细度、密度、凝结时间、体积安定性和强度及强度等级等主要技术性质经行测定。 通过试验,该粉煤灰的物理性能见表1.2。 表1.2 粉煤灰的物理性能表 粉煤灰等级 密度 (g/cm3) 堆积密度 (g/cm3) 细度 (%) 比表面积 (g/cm2) 需水量 (%) 28d抗压 强度比 (%) Ⅱ级 2.302 26 3.1.3集料试验 集料试验主要包括测定砂、石的近似密度试验、砂、石的堆积密度试验、砂、石的空隙率计算和砂、石的筛分析试验等。 通过试验,测得所用砂子、石子的物理性能见表1.3、表1.4。 表1.3 砂子的物理性能表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 讲义及举例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讲义及举例 第5章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 5.1 试验设计方法概述 试验设计是数理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多数数理统计方法主要用于分析已经得到的数据,而试验设计却是用于决定数据收集的方法。试验设计方法主要讨论如何合理地安排试验以及试验所得的数据如何分析等。 例5-1 某化工厂想提高某化工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对工艺中三个主要因素各按三个水平进行试验(见表5-1)。试验的目的是为提高合格产品的产量,寻求最适宜的操作条件。 对此实例该如何进行试验方案的设计呢? 很容易想到的是全面搭配法方案(如图5-1所示): 此方案数据点分布的均匀性极好,因素和水平的搭配十分全面,唯一的缺点是实验次数多达33=27次(指数3代表3个因素,底数3代表每因素有3个水平)。因素、水平数 愈多,则实验次数就愈多,例如,做一个6因素3水平的试验,就需36=729次实验,显然难以做到。因此需要寻找一种合适的试验设计方法。 试验设计方法常用的术语定义如下。 试验指标:指作为试验研究过程的因变量,常为试验结果特征的量(如得率、纯度等)。例1的试验指标为合格产品的产量。 因素:指作试验研究过程的自变量,常常是造成试验指标按某种规律发生变化的那些原因。如例1的温度、压力、碱的用量。 水平:指试验中因素所处的具体状态或情况,又称为等级。如例1的温度有3个水平。温度用T 表示,下标1、2、3表示因素的不同水平,分别记为T 1、T 2、T 3。

常用的试验设计方法有:正交试验设计法、均匀试验设计法、单纯形优化法、双水平单纯形优化法、回归正交设计法、序贯试验设计法等。可供选择的试验方法很多,各种试验设计方法都有其一定的特点。所面对的任务与要解决的问题不同,选择的试验设计方法也应有所不同。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们只讨论正交试验设计方法。 5.2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的优点和特点 用正交表安排多因素试验的方法,称为正交试验设计法。其特点为:①完成试验要求所需的实验次数少。②数据点的分布很均匀。③可用相应的极差分析方法、方差分析方法、回归分析方法等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引出许多有价值的结论。 从例1可看出,采用全面搭配法方案,需做27次实验。那么采用简单比较法方案又如何呢? 先固定T 1和p 1,只改变m ,观察因素m 不同水平的影响,做了如图2-2(1)所示的三次实验,发现 m =m 2时的实验效果最好(好的用 □ 表示),合格产品的产量最高,因此认为在后面的实验中因素m 应取m 2水平。 固定T 1和m 2,改变p 的三次实验如图5-2(2)所示,发现p =p 3时的实验效果最好,因此认为因素p 应取p 3水平。 固定p 3和m 2,改变T 的三次实验如图5-2(3)所示,发现因素T 宜取T 2水平。 因此可以引出结论:为提高合格产品的产量,最适宜的操作条件为T 2p 3m 2。与全面搭配法方案相比,简单比较法方案的优点是实验的次数少,只需做9次实验。但必须指出,简单比较法方案的试验结果是不可靠的。因为,①在改变m 值(或p 值,或T 值)的三次实验中,说m 2(或p 3或T 2 )水平最好是有条件的。在T ≠T 1,p ≠p 1时,m 2 水平不是最好的可能性是有的。②在改变m 的三次实验中,固定T =T 2,p =p 3 应该说也是可以的,是随意的,故在此方案中数据点的分布的均匀性是毫无保障的。③用这种方法比较条件好坏时,只是对单个的试验数据进行数值上的简单比较,不能排除必然存在的试验数据误差的干扰。 运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不仅兼有上述两个方案的优点,而且实验次数少,数据点分布均匀,结论的可靠性较好。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是用正交表来安排试验的。对于例1适用的正交表是L 9(34),其试验安排见表5-2。 所有的正交表与L 9(34)正交表一样,都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 在每一列中,各个不同的数字出现的次数相同。在表L 9(34)中,每一列有三个水平,水平1、2、3都是各出现3次。 (2) 表中任意两列并列在一起形成若干个数字对, 不同数字对出现的次数也都相同。

正交实验设计方法--非常有用

L9(34) 序号 1 2 3 4 1 1 1 1 1 2 1 2 2 2 3 1 3 3 3 4 2 1 2 3 5 2 2 3 1 6 2 3 1 2 7 3 1 3 2 8 3 2 1 3 9 3 3 2 1 回首页 正交试验设计法 正交试验设计法的基本思想 正交表 正交表试验方案的设计 试验数据的直观分析 正交试验的方差分析 常用正交表 1.正交试验设计法的基本思想 正交试验设计法,就是使用已经造好了的表格--正交表--来安排试验并进行数据分析的一种方法。它简单易行,计算表格化,使用者能够迅速掌握。下边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正交试验设计法的基本想法。 [例1]为提高某化工产品的转化率,选择了三个有关因素进行条件试验,反应温度(A),反应时间(B),用碱量(C),并确定了它们的试验范围: A:80-90℃ B:90-150分钟 C:5-7% 试验目的是搞清楚因子A、B、C对转化率有什么影响,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从而确定最适生产条件,即温度、时间及用碱量各为多少才能使转化率高。

试制定试验方案。 这里,对因子A,在试验范围内选了三个水平;因子B和C 也都取三个水平: A:Al=80℃,A2=85℃,A3=90℃ B:Bl=90分,B2=120分,B3=150分 C:Cl=5%,C2=6%,C3=7% 当然,在正交试验设计中,因子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而定量因子各水平间的距离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 这个三因子三水平的条件试验,通常有两种试验进行方法: (Ⅰ)取三因子所有水平之间的组合,即AlBlC1,A1BlC2,A1B2C1,……,A3B3C3,共有 33=27次 试验。用图表示就是图1 立方体的27个节点。这种试验法叫做全面试验法。 全面试验对各因子与指标间的关系剖析得比较清楚。但试验次数太多。特别是当因子数目多,每个因子的水平数目也多时。试验量大得惊人。如选六个因子,每个因子取五个水平时,如欲做全面试验,则需56=15625次试验,这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应用正交实验法,只做25次试验就行了。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讲,这25次试验代表了15625次试验。 图1 全面试验法取点.......... (Ⅱ)简单对比法,即变化一个因素而固定其他因素,如首先固定B、C于Bl、Cl,使A变化之: ↗A1 B1C1 →A2 ↘A3 (好结果) 如得出结果A3最好,则固定A于A3,C还是Cl,使B变化之: ↗B1 A3C1 →B2 (好结果) ↘B3 得出结果以B2为最好,则固定B于B2,A于A3,使C变化之: ↗C1 A3B2→C2 (好结果) ↘C3 试验结果以C2最好。于是就认为最好的工艺条件是A3B2C2。 这种方法一般也有一定的效果,但缺点很多。首先这种方法的选点代表性很差,如按上述方法进行试验,试验点完全分布在一个角上,而在一个很大的范围内没有选点。因此这种试验方法不全面,所选的工艺条件A3B2C2不一定是27个组合中最好的。其次,用这种方法比较条件好坏时,是把单个的试验数据拿来,进行数值上的简单比较,而试验数据中必然要包含着误差成分,所以单个数据的简单比较不能剔除误差的干扰,必然造成结论的不稳定。

高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及例题

高强(C60)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1] 基本特点: 1)每立方米混凝土胶凝材料质量480±20kg; 2)水泥用量不低于42.5级,每立方米水泥质量不超过400kg; 3)砂率0.38~0.40,砂率尽量选小些,以降低粘度; 4)使用掺合料取代部分水泥,宜矿渣(10%~20%)与粉煤灰(10%~15%)复掺; 5)优先选用聚羧酸减水剂,并复配有相容性良好缓凝剂与消泡剂; 6)粗骨料粒径不应大于31.5mm,如果强度等级大于C60,其最大粒径不应大于25mm;7)粗骨料的针片状含量不宜大于5.0%; 8)粗骨料的含泥量不应大于0.5%,泥块含量不宜大于0.2%; 9)细骨料的细度模数宜大于2.6; 10)细骨料含泥量不应大于2.0%,泥块含量不应大于0.5%。

3 基本规定 3.0.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满足混凝土配制强度、拌合物性能、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的设计要求。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的试验方法应分别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0、《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和《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2的规定。3.0.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采用工程实际使用的原材料,并应满足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要求;配合比设计应以干燥状态骨料为基准,细骨料含水率应小于0.5%,粗骨料含水率应小于0.2%。 3.0.3 混凝土的最大水胶比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 3.0.4 混凝土的最小胶凝材料用量应符合表3.0.4的规定,配制C15及其以下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可不受表3.0.4的限制。 表3.0.4 混凝土的最小胶凝材料用量 3.0.5矿物掺合料在混凝土中的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钢筋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最大掺量宜符合表3.0.5-1的规定;预应力钢筋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最大掺量宜符合表3.0.5-2的规定。 表3.0.5-1钢筋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最大掺量 注:①采用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之外的通用硅酸盐水泥时,混凝土中水泥混合材和矿物掺合料用量之和应不大于按普通硅酸盐水泥用量20%计算混合材和矿物掺合料用量之和; ②对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粉煤灰、粒化高炉矿渣粉和复合掺合料的最大掺量可增加5%; ③复合掺合料中各组分的掺量不宜超过任一组分单掺时的最大掺量。

C60细石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书

C60细石混凝土配合比报告 一、配制要求和引用标准 1、混凝土配制强度为69.9MPa,用于桥梁铰缝浇注; 2、坍落度为:160mm ~180mm; 3、《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JTG E30-2005); 4、《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55-2011); 5、《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1-2005); 6、《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7、根据业主要求,在咨询单位共同参与下,按高性能混凝土要求,设计该配合比如下。 二、原材料 1、水泥:中国长城铝业公司水泥厂P·O52.5水泥; 2、砂:信阳中砂,细度模数2.76; 3、碎石:贾峪石料厂,碎石最大粒径为20mm,采用5-20mm连续级配碎石,其中10-20mm碎石占70%,5-10mm碎石占30%; 4、水:饮用水; 5、矿渣粉:郑州顺宝水泥股份有限公司S95级矿渣粉; 6、外加剂:江苏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PCA型聚羧酸高效减水剂,减水率为28%,掺量为1.6%。 8、膨胀剂:南京捷迅建材有限公司YF-3型膨胀剂,掺量为胶凝材料的7.0%

三、计算初步配合比 1、计算混凝土配制强度值(fcu,o) 设计强度标准值fcu,k=60Mpa,保证率系数t=1.645,准差ó=6MPa fcu,o =fcu,k + 1.645×ó=60+1.645×6=69.9 (Mpa) 2、计算水胶比(W/(C+K)) W/(C+K)=aa.fce/ (fcu,o+ aa ab. fce) 式中回归系数aa 为0.46,ab为0.07,fce根据水泥强度等级选为52.5MPa,fcu,o为混凝土配制强度值69.9 Mpa。 则:W/(C+K)=0.46×52.5/(69.9+0.46×0.07×52.5)=0.34 为了保证混凝土强度,根据经验采用W/(C+K)值为0.32。 3、根据施工环境和施工条件两方面的要求,结合以往的经验选取用水量mwo为237.5kg/m3,掺加江苏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PCA型聚羧酸高效减水剂,减水率28%,掺加减水剂的混凝土用水量mwa mwa=mwo(1-β)=237.5×(1-0.28)=171kg/m3 4、计算单位胶凝材料用量(mco) mco= mwa/ (W/(C+K))=171/0.32=535kg/m3 为了能得到和易性优良、耐久性良好的、施工方便的高性能高强度混凝土,根据以往的经验,将该配合比中加入部分矿渣粉来满足这几方面的要求。决定每立方混凝土加入70kg矿渣粉,465kg水泥。 5、计算外加剂用量(Jo) 江苏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PCA型聚羧酸高效减水剂掺量为胶凝材料的1.6%

基于正交设计法的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研究

基于正交设计法的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研究 摘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直接决定混凝土的质量与强度,利用正交试验法对配合比进行设计,对各因素水平进行极差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正交表安排试验能够筛选出代表性较强的少数试验,进而来得出最优或较优的试验条件,正交试验与分析是实现混凝土最优配合比设计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配合比;正交试验;极差;方差 1 引言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混凝土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随着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推广应用,影响混凝土性能的因素越来越多,因素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单凭经验判断很难达到预期要求,必须通过试验设计及分析来选择各个因素的最佳试验状态。试验设计的种类很多,包括正交试验、均匀试验等。其中正交试验设计是研究与处理多因素试验的一种方法,它是在实际经验与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利用一种排列整齐规格化表来安排试验,这种正交表具有“均匀分散,齐整可比”的特点。利用正交表安排试验,能够筛选出代表性较强的少数试验来得出最优或较优的试验条件。 2 混凝土强度正交试验 在混凝土配合比中,水胶比、胶凝材料用量、砂率、外加剂掺量等多种因素均对混凝土强度和质量有影响。本试验研究水胶比、胶凝材料用量、砂率、粉煤灰掺量这四个因素及每个因素的数量水平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即:水胶比以A 表示,选取0.42、0.44、0.46、0.48这4个变化水平作为试验条件;胶凝材料用量以B表示,选取330kg、360kg、390kg、420kg这四个变化水平作为试验条件;砂率以C表示,选取38%、40%、42%、44%这四个变化水平作为试验条件;粉煤灰掺量以D表示,选取10%、15%、20%、25%这四个变化水平作为试验条件。其中粉煤以超量取代系数1.5来取代水泥。具体见表1所示。 表1正交水平与因素安排 上述的4因素4水平正交表,如果按照全面试验的方法,需要做4×4×4×4=256次试验,才能覆盖全部的组合条件,而选用正交试验设计,在条件考察范围内,选择代表性强的少数试验,仅做16次试验,就能找到最优或较优的方案。 以上述试验为例,论述正交试验法的计算方法。正交试验的正交表表达式为

C60配合比

C60主塔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技术总结 一、主塔施工概况: 菏泽丹阳立交桥是亚洲最大采用转体施工的斜拉桥,转体吨位为25000吨。主塔采用塔墩固结,墩梁间设置支座的半漂浮体系,独柱“人”字形塔,14#、15#主塔为C60混凝土,方量为2928m3,主塔高为77米,采用爬模施工,每个主塔分15次浇筑,每次采用车载泵浇筑约100m3混凝土。 二、设计依据: 1、JGJ55-2011《普通砼配合比设计规程》、JTG/TF50-2011《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GB/T50080-2002《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50119-2003《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设计图纸等。 2、设计坍落度:160~200mm。 3、选用参数:由于砼设计强度为60Mpa,无历史统计资料,由表查得强度标准差σ取6Mpa。由于不具备试验统计资料及粗集料采用碎石,由表查得强度回归系数αa值取0.53,αb值取0.20,保证系数取1.645。 三、原材料选用: 1、水泥:菏泽市中联水泥有限公司生产的“中联”牌P.052.5水泥。 2、黄砂:采用山东平邑宝华砂场生产的中砂。 3、碎石:采用山东肥城王台石料厂生产的5~20mm连续级配碎石。掺配比例为5~10mm:10~20mm=30%:70%。 4、粉煤灰:采用山东天泽集团粉煤灰公司生产的F类I级粉煤灰。 5、矿渣粉:采用河北邯郸县诚达建材有限公司生产的S95级矿渣粉。 6、外加剂:采用潍坊晨泰建材有限公司生产的聚羧酸高性能CHT-S 型减水剂,减水率可达25~35%,建议掺量为胶凝材料的0.8~1.2%。 7、拌合用水:采用饮用水。

四、原材料试验结果汇总见下表: 五、砼试配强度计算(设计): 1、砼配制强度:f cu,0≥f cu,k+1.645σ=60+1.645×6=69.9Mpa,取σ=6 Mpa。 2、计算水胶比:W/B=(αa×f b)/(f cu,o+αa×αb×f b)=(0.53×52.5×1.10×0.90×1.00)/(69.9+0.53×0.20×52.5×1.10×0.90×1.00)=0.37(取水泥富余系数γc=1.10 r f=0.90 r s=1.00) 为了使C60砼有良好的和易性,并保证强度,故我们取水胶比W/B=0.30。 3、根据规范查出单位用水量为m wo=220kg/m3。 4、确定掺入外加剂后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 掺入缓凝减水剂为每立方胶凝材料用量的1.2﹪,减水率25%计算掺入外加剂后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 m wo=220×(1-25%)=165kg/m3 5、计算水胶比为0.30时每立方的胶凝材料用量:

实践技术|正交法设计 C60 混凝土配合比的案例!

实践技术|正交法设计C60 混凝土配合比的案例! [摘要]JGJ 55—2011 标准中提出≥C60 强度值的混凝土为高强混凝土,而在实际生产中,C60 段以上混凝土设计多采用预估水胶比,往往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并且没有指出高强混凝土的设计过程中明确影响混凝土强度各种原因及因素。本文采用正交设计试验方法,通过正确选择影响因素,统计实验数据,从中找出关键条件,使高强混凝土的设计少走弯路,达到满足设计强度的要求,也满足工作性的要求,并在生产中通过掌握关键因素的各项指标,可更好的控制混凝土质量,使建筑物的安全耐久性得以保证。[关键词]正交试验设计;影响因素;水平;混凝土配合比0 前言混凝土配合比是指水泥混凝土中胶凝材料、水、砂及骨料之间的比例关系,有时还应注明外加剂的使用量。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要求是满足结构设计的强度等级要求,满足混凝土施工所需要的和易性,满足工程所在环境对混凝土耐久性的要求并达到符合经济性的原则。1 设计原则因素分析混凝土配合比首先要满足设计的强度要求,而影响强度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1)原材料因素的影响;(2)配合比的因素;(3)成型及养护条件的影响。因此,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受材料内因及环境外因的共同作用。其难点在于将其各方面因素协调好、控制好。另外,材料因素是可控因素,

只要在选择上制定一个标准,严格执行,并且最大优选合格材料,可在一定范畴内选择。还有就是浇筑成型及养护条件,这些因素在相关的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只要认真完善并执行也可以形成同一个设计平台,将误差限定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因此,本文仅讨论配合比计算中各材料间的相互比例而产生的一些参数,对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影响包括水胶比、掺合料、砂率、混凝土容重等因素,从中找到影响最大、组合最优的因素水平。2 正交试验设计2.1 原理正交试验设计是一种解决多因素、多水平对比试验的数学方法,它依据数学原理,根据正交性从大量的试验因素中挑选具有正交性质的因素和水平指标,通过均衡搭配组合,使用那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组合进行试验,这些有代表性的点具备了“均匀分散,齐整可比”的特点。涵盖各个因素组合的情况,极大的减少了试验次数,用少而有代表性的试验反映出全面情况,提高了工作效率。2.2 特点(1)考察因素及水平合理,分布均匀。(2)不需要进行重复试验,误差便可估算出来,且计算精度高。(3)可找出主要因素,便于进一步试验。(4)因素越多,水平越多,因素之间交互作用越多,正交表的作用越大。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影响因素试验中,可利用正交表的优点,大幅降低试验的数量并保证试验质量。2.3 应用步骤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优劣的影响因素较多,是许多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前所述,主要的影响因素可归

minitab正交试验设计

食品科学研究中实验设计的案例分析 ——正交设计优选白芨多糖包合丹皮酚最佳工艺以及包合物的鉴定[1] 摘要:本实验采用用minitab软件设计L9(34)正交试验优选白芨多糖包合丹皮酚的最佳工艺,结果显示:以丹皮酚和白芨多糖的物料比、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为考察指标,得到优化工艺为:物料比1:6、反应时间4h、温度30℃,包封率可达29.38%,收得率74.29%。 关键词:正交设计 minitab 1 正交试验因素水平的确定 选择丹皮酚与白芨多糖的A物料比(W/W)、B反应时间(h)、C包合温度(℃)三个对试验结果影响较大的因素为考察对象,每个因素各取三个水平(表1)。采用L9(34)正交试验表进行正交试验。以所得包合物的收得率和药物包封率为考察指标,确定最佳工艺。 表一正交试验因素水平表 水平 因素 A物料比(w/w)B反应时间(h)C反应温度(℃) 1 1: 2 2 30 2 1:4 3 40

3 1:6 4 50 2 正交试验设计步骤: 1 选择统计—>DOE—>田口—>创建田口设计。 2 得出田口设计窗口,在这个窗口中我们可以设计正交试验,本试验选择3水平4因素,其中一个因素作为误差列。 3 点击显示可用设计,进入如下图的窗口,选择L9 2-4

4 点击“设计”选项,选择L9 3**4,这样我们就得到了L9(34) 6 设计完成,得到如下图的正交试验表

7 导入数据(包封率和收得率) 8 点击“DOE”—>“田口”—>“分析田口设计”,得到下图

9 在响应数据位于栏中选择“包封率” 10 在“项”选项中,选中A B C的内容,注意不要选中误差列,按下图进行设计。 11 点击确定,可得出下列的分析数据。(再按上述8-11,对收得率进行分析,可得出另外一个分析数据)

正交实验设计基本思想

正交实验设计法 正交实验设计法 1.正交试验设计法的基本思想 正交试验设计法,就是使用已经造好了的表格--正交表--来安排试验并进行数据分析的一种方法。它简单易行,计算表格化,使用者能够迅速掌握。下边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正交试验设计法的基本想法。 [例1]为提高某化工产品的转化率,选择了三个有关因素进行条件试验,反应温度(A),反应时间(B),用碱量(C),并确定了它们的试验范围:A:80-90℃ B:90-150分钟 C:5-7% 试验目的是搞清楚因子A、B、C对转化率有什么影响,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从而确定最适生产条件,即温度、时间及用碱量各为多少才能使转化率高。试制定试验方案。 这里,对因子A,在试验范围内选了三个水平;因子B和C也都取三个水平:A:Al=80℃,A2=85℃,A3=90℃ B:Bl=90分,B2=120分,B3=150分 C:Cl=5%,C2=6%,C3=7% 当然,在正交试验设计中,因子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而定量因子各水平间的距离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 这个三因子三水平的条件试验,通常有两种试验进行方法: (Ⅰ)取三因子所有水平之间的组合,即AlBlC1,A1BlC2,A1B2C1,……,A3B3C3,共有 33=27次 试验。用图表示就是图1 立方体的27个节点。这种试验法叫做全面试验法。 全面试验对各因子与指标间的关系剖析得比较清楚。但试验次数太多。特别

是当因子数目多,每个因子的水平数目也多时。试验量大得惊人。如选六个因子,每个因子取五个水平时,如欲做全面试验,则需56=15625次试验,这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应用正交实验法,只做25次试验就行了。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讲,这25次试验代表了15625次试验。 (Ⅱ)简单对比法,即变化一个因素而固定其他因素,如首先固定B、C于Bl、Cl,使A变化之: ↗A1 B1C1 →A2 ↘A3 (好结果) 如得出结果A3最好,则固定A于A3,C还是Cl,使B变化之: ↗B1 A3C1 →B2 (好结果) ↘B3 得出结果以B2为最好,则固定B于B2,A于A3,使C变化之: ↗C1 A3B2→C2 (好结果) ↘C3 试验结果以C2最好。于是就认为最好的工艺条件是A3B2C2。 这种方法一般也有一定的效果,但缺点很多。首先这种方法的选点代表性很差,如按上述方法进行试验,试验点完全分布在一个角上,而在一个很大的范围内没有选点。因此这种试验方法不全面,所选的工艺条件A3B2C2不一定是27 个组合中最好的。其次,用这种方法比较条件好坏时,是把单个的试验数据拿来,进行数值上的简单比较,而试验数据中必然要包含着误差成分,所以单个数据的简单比较不能剔除误差的干扰,必然造成结论的不稳定。 简单对比法的最大优点就是试验次数少,例如六因子五水平试验,在不重复时,只用5+(6-1)×(5-1)=5+5×4=25次试验就可以了。 图1 全面试验法取点.......... 考虑兼顾这两种试验方法的优点,从全面试验的点中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点,使试验点在试验范围内分布得很均匀,能反映全面情况。但我们又希望试验点尽量地少,为此还要具体考虑一些问题。

C60细石混凝土配合比报告

C60水泥混凝土配合比报告 一、配制要求和引用标准 1、混凝土配制强度为69.9MPa,用于桥梁铰缝浇注; 2、坍落度为:160mm ~180mm; 3、《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JTG E30-2005); 4、《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55-2000); 5、《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1-2005); 6、《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 041-2000); 7、根据业主要求,在咨询单位共同参与下,按高性能混凝土要求, 设计该配合比如下。 二、原材料 1、水泥:中国长城铝业公司水泥厂P·O52.5水泥; 2、砂:信阳中砂,细度模数2.76; 3、碎石:贾峪石料厂,碎石最大粒径为20mm,采用5-20mm连 续级配碎石,其中10-20mm碎石占70%,5-10mm碎石占30%; 4、水:饮用水; 5、矿渣粉:郑州顺宝水泥股份有限公司S95级矿渣粉; 6、外加剂:江苏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PCA型聚羧酸高效减水剂, 减水率为28%,掺量为1.6%。 8、膨胀剂:南京捷迅建材有限公司YF-3型膨胀剂,掺量为胶凝材料 的7.0% 三、计算初步配合比 1、计算混凝土配制强度值(f cu,o)

设计强度标准值f cu,k=60Mpa,保证率系数t=1.645,准差ó=6MPa f cu,o =f cu,k + 1.645×ó=60+1.645×6=69.9 (Mpa) 2、计算水胶比(W/(C+K)) W/(C+K)=a a.f ce/ (f cu,o+ a a a b. f ce) 式中回归系数a a为0.46,a b为0.07,f ce根据水泥强度等级选为52.5MPa,f cu,o为混凝土配制强度值69.9 Mpa。 则:W/(C+K)=0.46×52.5/(69.9+0.46×0.07×52.5)=0.34 为了保证混凝土强度,根据经验采用W/(C+K)值为0.32。 3、根据施工环境和施工条件两方面的要求,结合以往的经验选取用水量m wo为237.5kg/m3,掺加江苏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PCA型聚羧酸高效减水剂,减水率28%,掺加减水剂的混凝土用水量m wa m wa=m wo(1-β)=237.5×(1-0.28)=171kg/m3 4、计算单位胶凝材料用量(m co) m co= m wa/ (W/(C+K))=171/0.32=535kg/m3 为了能得到和易性优良、耐久性良好的、施工方便的高性能高强度混凝土,根据以往的经验,将该配合比中加入部分矿渣粉来满足这几方面的要求。决定每立方混凝土加入70kg矿渣粉,465kg 水泥。 5、计算外加剂用量(J o) 江苏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PCA型聚羧酸高效减水剂掺量为胶凝材料的1.6% J o= m co×1.6%= 535×0.016=8.56kg/m3 6、计算膨胀剂用量(m p)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