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第四单元16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及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4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基本特点和重要创新,是构建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课程结构,意在连通课内外阅读,整合单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深入融会阅读的方法与策略,构建阅读教学内在的知识和能力体系。
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是语文部编版教材八上第四单元的一篇带星号的自读课文,同时它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回忆性散文。
所以教授此文必然要在课堂上体现出“自读”而非“教读”的独立课型,凸显它自读的活动,使学生在自读后能获得更多的阅读方法,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学习者,并且又要兼顾散文的“本体”教学特征,不仅让学生知道作者所写的人、事、景、物,而且要通过品味它们进而去触摸写作者,触摸作者的情怀,体察作者对社会和人生的思量与感悟。
【学情分析】本单元是散文单元,学生已经接触了几篇经典的散文,对散文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但学生理解能力不强,生活感悟有限,同时散文作为一种文学性体裁,美感有余趣味性可能稍欠,学生要真正深入领悟散文的魅力还任重道远,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师重在引导其自读学习的过程。
【学习目标】1.通过略读全文,找出文中叙写的雨季中的景、事、物、人,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平淡质朴家常的语言特色,以及从“凡人小事”发现美的独到眼光。
3.体会作者对昆明的真切怀念,理解作者闲适自由、平淡如水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1.通过略读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中所写与昆明雨季有关的景、物、事。
2. 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平淡质朴家常的语言特色,以及从“凡人小事”发现美的独到眼光。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对昆明真切的怀念,理解作者闲适自由、平淡如水的人生态度。
【学习过程】教师引言: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汪曾祺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昆明的雨》。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本堂课的自读学习任务单。
【屏显】“走进汪曾祺”自读学习任务单【起】你想读出什么味道?学习任务一:用你喜欢的方式朗读标题,捕捉感觉,说说你想读出什么味道?明确:依据学生对标题的初步感知,谈出感觉即可。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材分析:《昆明的雨》是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的文章或写人或写景,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作者深挚的情感。
作者汪曾祺在这篇散文中,用他特有的江南小令般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记下自己青年时代的足迹,倾诉着对昆明的雨的喜欢与怀念。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水平目标】1、理清行文思路,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不过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注重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教学重点】理清思路,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平淡自不过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
教学过程一、展示描写雨的古诗文名句,说说诗句中的雨具有怎样的特点,那么昆明的雨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昆明的雨》。
(板书)二、读文本,整体感知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随后师生共同探讨交流:1、题为“昆明的雨”,文章开篇为什么要描绘给宁坤的画呢?明确: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仙人掌、菌子、花,既能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
又可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具体的的描绘。
2、昆明的雨与别处的雨有何不同?请圈划出最能概括其特点的那一句。
为何让作者如此念念不忘?明确: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3、本文仅仅仅仅忘不了了昆明的雨吗?作者还忘不了什么,来具体地表现昆明雨季之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特点?明确: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持续,下起来没完”;昆明的雨季是“丰满的”,因为“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度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因为“仙人掌不但多,且极肥大,能够种在菜园的周围代替篱笆,并且倒挂着也能开花。
《昆明的雨》教案一、教学内容《昆明的雨》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本课详细内容主要围绕昆明独特的雨季景象展开,通过描绘昆明的雨,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
具体章节为第四单元第二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昆明雨季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昆明的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眷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昆明雨季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雨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查找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了解昆明雨季的特点。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精彩描写,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写一段关于自己家乡的雨的短文。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昆明的雨》2. 昆明雨季特点:连绵不断、滋润万物、清新宜人3. 作者情感:眷恋、热爱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以“我眼中的昆明雨”为主题的作文。
2. 答案: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进行批改,给出指导意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述自然景观的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 知识与技能目标:应明确指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生字词、课文内容以及朗读技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17昆明的雨1.把握课文叙写景、事、物的线索,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朗读课文,理解文中昆明的雨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
3.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与怀念之情,理解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
一、导入新课有一个作家,他爱吃爱玩,在文艺界独树一帜;他还特别重感情,有一个地方让他心心念念了40多年。
这个地方就是昆明,这个作家就是汪曾祺。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汪曾祺的《昆明的雨》,感受雨中的景、物、人、事的美好,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情味。
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
◎字词积累。
自由朗读,积累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字词部分。
◎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的小说浑朴自然,在清淡委婉中透出浓郁的乡土气息;散文平淡自然,却饶有趣味。
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背景链接本文选自《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汪曾祺早年在西南联大读书,在昆明生活7年,对昆明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都非常了解,对昆明有着很深的感情。
本文是作者选取昆明雨季最有特色也最能触动他思绪的事物写成的,表达了作者40年后对昆明的雨的怀念。
2.目标任务二:初读,感知内容之“散乱”。
请同学们略读课文(注意文章关键部分,如标题、首末段以及每段关键词句等),时间为3分钟,然后回答问题。
◎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情感的语句。
我想念昆明的雨。
◎昆明的雨季有什么特点?雨季长,不使人厌烦,不使人气闷,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浓绿的。
◎作者围绕“昆明的雨”,主要回忆了哪些景、物、人、事?找出相关词句,填写下面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参考答案]①仙人掌②个大、黑红、味甜③戴小花帽、穿绣花鞋、声音娇娇的④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文章标题是“昆明的雨”,为什么又用大量笔墨写以上这些内容?这些内容都与雨有联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昆明的雨》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昆明的雨》一文,使学生更加了解中国的自然环境,尊重自然;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3.启发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生活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生活意识的启发。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表达文中隐含的意义,如何使学生掌握文学表达的技巧,如何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积极参与。
三、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
2.学生课前阅读、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3.学生展示分析思路,教师评价与点拨。
四、教学内容1. 教学准备•导入环节:先简单介绍昆明的气候特点,引起学生对“昆明雨”话题的兴趣,同时让学生了解到每个地方的自然环境都是独一无二的,值得我们去保护和珍惜。
•布置任务: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段文中精彩的句子,解读意义,并且描述对自然环境的感受。
2. 教学过程2.1 阅读理解和讨论1.学生自主阅读《昆明的雨》一文;2.分组讨论,交流感受和理解,分享经验;3.整合每组的精彩内容,展示分析。
2.2 课堂探究1.有同学说“我来自京津冀一带,很少能听到这么美妙的雨声,读完这篇文章,我感到十分自豪,中国的地域之美在南北方可以有不同的感受。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感受身边的自然环境和自然美景;2.有同学说“我们一定要珍爱环境,保护好我们的大自然,因为我们今天的欢乐和生命都受惠于这自然环境。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让他们认识到他们的身体健康与碧水蓝天之间的关系;3.有同学说“通过深入阅读《昆明的雨》,我更加理解了人与自然的交融,体会到了细腻的感觉,感悟到了大自然的神秘而美丽。
”引导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探究文学艺术的奥妙,领略到文学的魅力。
2.3 教学反思1.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需要提高。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包括划重点、做题等;2.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弱。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昆明的雨课堂教案与课后反思【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2.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3.品味文章的语言,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4.把握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体会作者说的“我想念昆明的雨”的深厚情感,理解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
2.教学难点:把握课文叙写景、事、物的线索,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本文作者汪曾祺及本文背景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2.把握作者从哪些方面具体写昆明的雨季。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课件1)你喜欢雨吗?为什么喜欢(不喜欢)呢?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来描述家乡的雨,你会如何回答呢?今天,让我们跟随汪曾祺先生一起感受昆明的雨吧。
教师引出新课,顺势写出课题17*昆明的雨(出示课件2)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本文的作者其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要求:布置预习这课的作者,了解这课作者的情况,在课上交流。
预设:(出示课件4)汪曾祺(1920—1997),作家。
江苏高邮人。
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小说集《邂逅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散文集《蒲桥集》,文论集《晚翠文谈》等。
有《汪曾祺全集》行世。
(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课内容做准备。
预设:(出示课件5)本文选自《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略有改动。
汪曾祺曾在昆明生活了7年,这是他一生中一个重要时期。
他在昆明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的师长和朋友,开始了文学创作之路。
对于作者来说,昆明无异于他的第二故乡。
《昆明的雨》是作者一系列回忆昆明往事的散文中的一篇,文章自然流畅,优美淡远。
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
《昆明的雨》敎學目标:1.了解昆明雨的特点。
2. 學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 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3. 感悟作者对往昔的一种怀念和对生活的热爱。
敎學重点:理清思路,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敎學难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一、导入同學们,雨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也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笔下寄托情感的载体,比如有“潇潇暮雨”、“寒雨连江”的悲情与愁苦,也有“润物无声”、“空山新雨”的喜悦和希望。
那么,今天我们就跟随汪曾祺先生一起走进《昆明的雨》,看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
二、作者简介及生活背景汪曾祺(1920年—1997年),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代表作《受戒》《大淖纪事》等。
曾经在昆明求學、工作生活了7年,对昆明怀有深刻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1、请同學们快速默读课文。
要求:(1)标出段号(楷体字引文部分,不单独成段),不明白,不认识字词的画出来,一起解决。
(2)思考作者对昆明的雨有怎样的感情?2、正字音:重点词语菌(jùn)子择(zhái )净3、回顾问题,作者对昆明的雨有怎样的感情?找出原文中的句子。
明确:“我想念昆明的雨。
”四、合作探究同學们同桌或者小组合作,思考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1、“我想念昆明的雨”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文章的什么位置?为什么作者这样安排?明确:出现了二次,在文章的开始和结尾。
内容上:突出强调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想念至深。
结构上:做到了前后呼应。
2、既然是前后呼应,按理说文章应该是完整的了,为什么作者还要在第一段写给宁坤的画呢?明确:所画的都是有关雨季的事物,仙人掌,菌子,花,突出昆明的雨之多;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具体描述;还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昆明的雨与别的地方的雨到底有何不同,让作者如此的念念不忘?请同學们读一读3—5段,用一句话来表达?明确:“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最新整理八年级初二语文教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昆明雨的特点,体会凡人小事寄寓深情。
2.品味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特点。
3.感受作者的诗意情怀,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与美。
教学重点: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教学创意:学习一篇散文,运用一种方法,品味一种风格,获得一些启发。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引发思考师:上课之前,我们先做个飞花令游戏好不好?我们今天飞花令比拼的主题字是“雨”。
过渡:同样是雨,在不同诗人笔下有不同的感悟。
作家汪曾祺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抒情散文《昆明的雨》。
(设计意图:诗词导入法营造一种美的的氛围,激起学生走进昆明的雨、走进文章的强烈愿望。
让学生带着阅读期待走进文本,与昆明的雨来一场完美的邂逅。
)二、初读课文,体会凡人小事寄寓深情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请同学们用“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阅读课文。
1.圈画关键句,感受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深情。
明确:我想念昆明的雨。
2.圈画出作者围绕“昆明的雨”,主要回忆了哪些景、物和事。
明确:雨中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味道鲜美种类繁多的菌子:一点都不酸的杨梅:娇娇的吆喝声:带着雨珠芬芳馥郁的缅桂花:和德熙喝着酒赏着花的旧时光……3.思考质疑:作者不是要写昆明的雨吗?可雨在哪里?明确:①都是发生在雨中的景象②在雨的滋润下得以生长。
(设计意图:汪曾祺在文中不止一次地吐露心声:我想念昆明的雨,想念昆明的一草一木,想念悠然美好的生活。
”《昆明的雨》看是写雨,其实描绘的是一幅画中的故事,一段怀恋的时光,一段雨而生的淡淡的乡愁以及雨中美景陶醉的闲适恬淡之感。
汪曾祺特别善于捕捉细小的美,在“凡人小事中寄寓深情”,他心怀昆明的雨,笔下的人事景物无不笼罩在温柔细雨中,其情越深沉,寄托情感的载体就越小,昆明的一草一木,生活中“凡人小事”,写出了雨中的点点滴滴,看似散乱,东一笔西一笔,但无一不渗透着作者对往事的思念和怀恋。
16*昆明的雨(导学案课堂教案设计)【教材分析】本文题为《昆明的雨》,却并未用大量笔墨直接写雨,而是从一幅画写起,将昆明雨季的景、物、事一幕幕展现出来。
看起来有些“散”,但其中贯穿着一条情感线索——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
作者用这样一条线索将零散的素材聚拢起来,鲜活、立体地描绘出一个“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
同时,文中有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充满美感和诗意。
【学情分析】经过几个星期的导学案培训,学生已能熟练地运用导学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普遍能勤于思考,积极表达,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及团队精神,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教学目标】1.了解抒情散文的特点,学会阅读和鉴赏抒情散文。
2.了解汪曾祺的昆明情结,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3.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教学难点】了解抒情散文的特点,学会阅读和鉴赏抒情散文。
【教学策略】将传统导学案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教学优势。
同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老师发言不超过10分钟)和老师的主导性。
【教学过程】【教师开讲】一、激情导入:(1分钟)同学们,大家应该还记得这几句话:“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请问这是哪位作家哪篇文章中的语句?(学生齐答:朱自清--《春》)这是朱自清笔下所描绘的江南的雨。
那么,在祖国的大西南,那里的雨又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神游到大西南的昆明,看看那里的雨吧!好,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欣赏著名作家汪曾祺的散文--《昆明的雨》(学生齐答)。
二、检查预习(1分钟)(通过检查,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也可借此补充导学案上所没囊括到的知识点)1.题目、体裁2.作者及相关常识三、展示PPT图片(1分钟)(让学生了解昆明和作者,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视觉支撑;也让教学手段多样化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1.昆明的景致2.汪曾祺肖像四、明确教学目标(1分钟)PPT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老师强调【自主学习】(10分钟)(分题入组,作为各组着重探讨的题目;先思考本组所分的题目,再思考其他组所分的题目,在书中圈圈点点,找出依据)【合作探究】(20分钟)(第一步:学生全员参与,有序热烈地开展探究活动;老师巡回指导,检查和督促。
17.昆明的雨教学目标:1.了解昆明雨的特点,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2.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
3.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品味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感悟作者对往昔的一种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感受作者对昆明雨季的喜爱之情和对淡淡的“乡愁”。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散文语言朴实、平淡、韵味无穷的特点。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春天的雨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各抒己见)昆明是一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昆明的雨会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随同作家汪曾祺一同来欣赏课文《昆明的雨》。
二、自学释疑1.作者简介汪曾祺,江苏省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2.背景知识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直到1946年,汪曾祺一直在昆明学习、生活和工作长达7年之久。
正因为如此,作者对昆明怀有特殊的情感。
于是在1984年,也就是作者阔别昆明40余年后写了这篇文章,来表达自己对昆明的思念之情,抒发自己对以往生活的怀念之情。
3.字词积累青头菌(jùn) 鲜腴(yú) 篱笆(lí bā) 鸡枞(zōng) 黄焖鸡(mēn)扳尖(bān) 炽红(chì) 缅桂(miǎn) 绿釉(yòu) 密匝匝(zā)三、初读课文,整体感悟1.结构分析(1-2)我想念昆明的雨(3-10)具体描绘与昆明的雨相关的人和事(11)点题:怀念昆明的雨2.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本文写的仅仅是雨吗?【交流点拨】不是,还写了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景物,写了为宁坤作画、和德熙去小酒馆喝酒的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的生活及动乱年代里少有的宁静、恬然。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及反思
张芦
一、教学目标:
1. 默读课文,积累鲜腴、方比、密匝匝等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2. 圈点批注文中表现昆明雨季美的语句,通过品味简洁平淡的语言,发现文章所体现出来的昆明雨季的美。
3. 感受作者对昆明雨季、昆明生活深沉而热烈的喜爱、思念之情。
重难点:
1. 圈点批注文中表现昆明雨季美的语句,通过品味简洁平淡的语言,发现文章所体现出来的昆明雨季的美。
(重点)
2. 感受作者对昆明雨季、昆明生活深沉而热烈的喜爱、思念之情。
(难点)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有这样一个地方,它的雨季是这样的,我们一起来把这段文字读一读。
它的雨季好像是相当长的。
但是并不使人厌烦。
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
而且并不使人气闷。
我觉得它的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这个地方是(昆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汪曾祺的散文《昆明的雨》。
(二)预习检测
1.字音字形(请生上去标注拼音,请生批注,请生强调字形,教师补充)
2.作家作品(请生填空,并结合注释补充)
(三)自读课文——走近文本
1.昆明的雨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围绕“昆明的雨”,作者主要回忆了哪些景、物和事?
3.你从本文中,读出了昆明雨季怎样的美?请找出相关的语句或段落,做好批注。
读书方法指导:圈点批注
自读课文后,生展示交流
(四)合作探究——走进文本
1.文章开篇为何要描绘给宁坤的画?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 《昆明的雨》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作者对“凡人小事”的审视,用“以小见大”的视角,折射出了一位老人浓烈如火的情怀,结合本文,试分析课文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展示交流,教师引导
老师将汪曾祺笔下的昆明雨季写进了一首小诗中,让我们一起在这首小诗中体会汪曾祺那份深沉的情感!
(齐)我想念昆明的雨
(男)我想念
雨中倒挂着能开花的仙人掌
(男)我想念
味道鲜美种类繁多的各种菌子
(女)我想念
那空气中娇娇的吆喝声
(女)我想念
带着雨珠、暖暖的缅桂花
(齐)我想念雨中与友小酌的闲适、恬静……
(五)拓展延伸——走出文本
作者在文中满怀深情地说:“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
”在你的生活中,也有这样“忘不了的情味”吧?试写出来,80字左右。
(生写后,展示交流)
课堂小结:
汪曾祺把对昆明的想念,用雨这个带有浪漫色彩的意象传达出来,化抽象为形象,带出了昆明的景、物、事、人,形散神聚,书写了昆明独特的风土人情,表达了它对昆明生活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六)作业布置
完成名校课堂课内精读
《昆明的雨》教学反思
《昆明的雨》是汪曾祺的一篇散文,课型为自读课文。
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自己有如下做得好与不好地方。
一、做得好的方面
1.对学生读书方法(圈点批注)的指导,并提供充分的时间,让孩子们自读课文,个性化解读文章。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在《昆明的雨》中,作者为我们展现了昆明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
每个孩子对于文章美的关注点不一样,对课文所展现的昆明的美的也解读不一样。
所以,我在自读感知环节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从本文中,读出了昆明雨季怎样的美?”,让孩子们完成对课文的个性化解读。
然后全班展示交流。
2.教学环节清晰,课堂结构清晰。
整堂课由导入,课前预习(字音字形、文学常识)检测,自读课文——走近文本,拓展延伸——走出文构成,教学过程环环相扣。
3.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学与思。
在预习检测环节,不仅检测读字音的能力,而且检测他们写的能力,并让学生自己强调某些难点字音字形。
自读课文时,给予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时间,让他们自学完成对课文的个性化解读,并做好圈点批注。
小组合作探究环节,让他们把自己的学习思考所得,在小组内展示交流。
最后,让学生写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忘不了的情味”,引发他们对往事的回忆与思考。
二、做得不好的方面
1.板书设计未在教学过程中完成。
我课前设计的板书是:
昆明的雨
汪曾祺
雨:明亮——丰满——动情
情:喜爱——————怀念
但是非常遗憾,在的教学过程中,忘记了后半部分的板书。
2.引导学生对散文语文的体会不够。
这篇文章语言朴实平淡,但淡中有味。
对于曾琪散文语言的品味不够,对于优美语言和段落的朗读也不够。
3.课堂时间把握不太好,整堂课显得头重脚轻。
由于前面花太多时间进行个性化解读,导致最后一个片段写作环节未能在课堂上完成,未能展示孩子们心中“忘不了的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