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母细胞瘤概述
- 格式:wps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2
103.视网膜母细胞瘤概述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是儿童最常见的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起源于原始视网膜干细胞或视锥细胞前体细胞。
分遗传型和非遗传性型。
遗传型大约占45%,其中主要是双眼患者或有家族史者(大约10%的RB有家族史),还有部分单眼患者以及三侧性RB患者(双眼RB合并松果体瘤);大多数单眼患者属非遗传型。
遗传型RB临床上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子代有大约50%遗传该肿瘤的风险。
病因和流行病学视网膜母细胞瘤由RB1基因纯合或复杂合突变所致。
遗传型RB的RB1基因首次突变发生于生殖细胞,所有体细胞均携带突变,RB1基因第二次突变发生于视网膜细胞并导致肿瘤的发生;非遗传型RB的RB1基因两次突变均发生于视网膜细胞。
RB1基因定位于13q14,全长180kb,含27个外显子,其编码的RB蛋白参与细胞周期调控,抑制细胞异常增殖。
如果在胚胎期RB1突变导致视网膜细胞缺少RB蛋白,便会出现细胞增生而最终发生视网膜母细胞瘤。
新生儿RB的发生率为1/20 000~1/15 000。
75%的病例发生于3岁以前。
全世界每年大约有9 000例新增患者。
我国每年新增患者约为1 100人,且84%为晚期高风险患者。
临床表现RB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白瞳症,俗称“猫眼”,即瞳孔可见黄白色反光。
患眼可因肿瘤位于后极部,视力低下,而发生失用性斜视。
临床上依据RB是否局限在眼内可分为眼内期、青光眼期、眼外期以及全身转移期四期。
也可从发病部位分为单侧性、双侧性及三侧性RB。
早期表现为灰白色,圆形或椭圆形拱状肿物(图103-1),可向玻璃体隆起,或沿脉络膜扁平生长。
肿瘤表面的视网膜血管可出现扩张、出血,甚至发生渗出性视网膜脱离。
瘤组织也可穿破视网膜进入玻璃体,如雪球状漂浮,甚至沉积于前房形成假性前房积脓。
双侧性RB患儿发病较早,通常一岁以内发病,若合并颅内肿瘤(如松果体母细胞瘤、异位性颅内视网膜母细胞瘤、PNET等),则称为“三侧性RB”。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分子机制的研究视网膜母细胞瘤是一种起源于视网膜神经上皮细胞的肿瘤。
由于视网膜是眼球的重要结构,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生会对视力造成严重影响,严重情况还可能导致失明。
因此,研究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分子机制对治疗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基因突变被认为是视网膜母细胞瘤起源的重要因素之一。
RB1基因的突变是视网膜母细胞瘤最重要的分子病理学特征之一。
RB1是一个典型的肿瘤抑制基因,它编码Rb蛋白,这是一个关键的细胞周期调节蛋白。
当Rb蛋白水平降低时,细胞周期会失去正常的调控,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
研究人员发现,除RB1基因突变外,还有其他一些基因可能涉及到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生和发展。
研究人员通过对多个视网膜母细胞瘤样本进行基因组分析,发现MYCN基因的扩增和P53基因的突变与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生和预后密切相关。
MYCN是一种转录因子,它参与细胞增殖和分化的调节,与肿瘤的原发性和转移性有关。
而P53基因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是一个关键的肿瘤抑制基因,可以通过抑制细胞周期的进程和刺激细胞凋亡等多种途径抑制癌细胞的增殖。
研究人员还发现,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肿瘤组织中存在多种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
一个最常见的异常信号通路是Wnt信号通路。
这个信号通路在胚胎中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而其对肿瘤中干细胞的调控作用也已被证实。
肿瘤干细胞是肿瘤中自我更新和再生的驱动力,是肿瘤治疗的一个重要挑战。
除了Wnt信号通路,还有其他多种信号通路可能也参与了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生和发展,如PI3K/Akt信号通路、erbB/HER2信号通路、TGFB信号通路等。
目前,针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多采取综合治疗的方式,包括手术、放射疗法和化疗等方法。
但是,由于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且很容易出现侵袭性和复发性,因此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近年来,分子靶向治疗成为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热点研究方向。
分子靶向治疗是指通过精细的分子设计和特异性配对策略,选择特定的分子靶点和有效的药物,从而精准地作用于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附件 10儿童视网膜母细胞瘤诊疗规范(2019 年版)一、概述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是小儿眼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所有年龄段眼部恶性肿瘤中排第三位,起源于原始视网膜干细胞或视锥细胞前体细胞。
视网膜母细胞瘤是一种婴幼儿疾病,95%的病例发生在5岁之前。
2/3 的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会出现单侧疾病,中位年龄峰值为2~3岁。
主要包含为两种不同临床表型:(1)双侧或多灶遗传型(约占所有病例的40),其特征在于存在R B1基因种系突变,多灶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基因突变可以来源于父辈先证者,也可来源于新的种系突变;(2)单侧或单灶型(约占所有病例的60),其中90%为非遗传性,约15的单侧型病例携带种系突变。
视网膜母细胞瘤是一种独特的肿瘤,基因型可影响疾病的易感性,倾向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外显率极高(85 ~95)。
新生儿RB 的发生率为1/20000~1/15000。
全世界每年大约有 9000 例新增患者。
我国每年新增患者约为1100 例,且84为眼内期晚期高风险患者。
二、本规范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经眼底检查、眼眶 CT、眼眶 MR、头颅 MR、胸部 X 线片、腹部超声临床诊断为眼内期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及眼摘后存在高危病理因素的患者。
除外眼外期患者及难治复发眼内期患者。
三、诊断(一)临床表现由于绝大多数是婴幼儿患者,早期不易被家长注意。
1.白瞳症:俗称“猫眼”,即瞳孔可见黄白色反光。
肿瘤发展到眼底后极部,经瞳孔可见黄白色反光,如猫眼样的标志性白瞳症。
2.斜视:患眼可因肿瘤位于后极部,视力低下,而发生知觉性斜视。
3.继发青光眼:患者因高眼压疼痛,患儿哭闹才被发现就医。
4.“三侧”视网膜母细胞瘤:是指同时存在双眼视网膜母细胞瘤和不同期颅内肿瘤的联合疾病,占所有双眼视网膜母细胞瘤的10以下。
大多数颅内肿瘤为松果体区PNET(松果体母细胞瘤),其中,有20~25的肿瘤位于蝶鞍上或蝶鞍旁。
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的护理及健康教育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又名黑熊猫眼病,是以视网膜内颗粒层、细胞层和外颗粒层为起源的胚胎性恶性肿瘤,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大多数见于3岁以下,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对视力和生命有严重的威胁。
一、发病特点(1)在儿童早期发病,部分患儿出生后即已患病;平均诊断年龄,双眼患者为10个月龄(>3岁少见),单眼患者为24个月龄(>7岁少见)。
(2)以快速生长为特征,数周内瘤体即可充满眼内,未经治疗,肿瘤向眶内或颅内蔓延,经血管或淋巴管向远处转移,患儿数月内死亡。
二、临床表现该病发生于婴幼儿,不易被家属发现,往往丧失早期诊治良机。
(1)白瞳症。
瞳孔区有黄光或白光反射为最常见症状,占所有病例的60%。
事实上瞳孔出现黄白色反光时,病情已经发展到相当程度。
(2)斜视。
为第2位症状,占所有病例的20%。
(3)青光眼。
是由于巨大瘤体推挤虹膜根部或虹膜红变而产生的。
(4)眼球突出。
是肿瘤侵犯眼眶的结果,发生于非常晚期的患儿。
三、治疗原则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目标首先是挽救生命,其次是保留眼球及部分视力。
治疗原则应根据眼部及全身受肿瘤侵犯的情况而定。
方法的选择应根据肿瘤的大小和范围、单侧或双侧,以及患者的全身情况而定。
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包括眼球摘除、眼眶内容物摘除)、外放疗、局部治疗(光凝治疗、冷冻治疗、加热治疗、浅层巩膜贴膜放疗)及化疗等。
四、健康教育要求1.教育内容的要求(1)责任护士首先要给予家属心理支持,并为患儿提供舒适安静和谐的环境。
(2)责任护士告知家属本病的发病特点、临床症状、检查手段、治疗原则、药物相关知识、注意事项等。
(3)责任护士告知家属根据不同的治疗手段,指导相应的护理技能。
2.教育方法的要求(1)责任护士必须使用语言教育的是疾病相关知识、治疗知识、出院注意事项,可同时结合相应的图片教育是伤口护理。
(2)提供相关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相关知识专题讲座,针对不同治疗方案提供个体化指导,对于不同的护理技能给予临床现场指导。
中国视网膜母细胞瘤诊断和治疗指南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严重危害患儿的生命及视功能。
一、流行病学RB是婴幼儿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儿童恶性肿瘤的2%~4%,其患病率为1/20000-1/15000,其中约95%发生在5岁以前。
单侧性RB(单眼RB)约占75%,发病年龄在2~3岁;双侧性RB(双眼RB)发病更早;三侧性RB是指在双眼发病的基础上,蝶鞍或松果体出现原发肿瘤,属于双眼RB的一种特殊类型。
每年全球范围新发患者约9000例,我国每年新增患者约IlOo例。
美国和丹麦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过去的40年里,RB发病率一直保持稳定。
RB的发病没有种族和性别倾向。
低收入国家的RB患者生存率<30%,高收入国家RB患者生存率>95%。
环境因素可能是RB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尤其单眼RB。
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放射暴露、高龄双亲、父母职业、试管受精、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感染等。
二、发病机制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很多影响因素,常因内外环境改变导致调节细胞增殖、黏附、分化和凋亡等重要进程的基因失常而启动。
RB 的发生和发展也受环境、基因、表观遗传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
三、诊断(一)症状和体征RB患者多因眼外观异常就诊,瞳孔区发白(白瞳症)和斜视是最主要的就诊原因,部分患者会出现眼红和眼部不适(揉眼)。
较大年龄患儿会主诉视力下降、眼前黑影等症状。
三侧性RB可出现头痛、呕吐、发热、癫痫发作。
早期病变扁平或隆起于视网膜表面,呈白色或半透明状,表面光滑边界清;随着病情发展,内生型肿瘤向玻璃体腔内突起,肿瘤细胞在玻璃体内播散种植,引起玻璃体混浊。
外生型肿瘤则在视网膜下形成肿块,常常引起明显的渗出性视网膜脱离。
眼内较大的肿瘤会引起虹膜红变、继发性青光眼、角膜水肿、玻璃体出血等;有些坏死性RB会引起明显的眼周围炎性反应,呈眼眶蜂窝织炎表现。
在婴幼儿眼病中,是性质最严重、危害性最大的一种恶性肿瘤,发生于视网膜核层,具有家族遗传倾向,多发生于5岁以下,可单眼、双眼先后或同时罹患,本病易发生颅内及远处转移,常危及患儿生命,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病因
未分化型:瘤细胞围绕着一个血管形成的细胞柱,其中可见部分瘤细胞坏死及钙质沉着,此称为假菊花型(pseudosette)。
该型分化程度低,恶性度较高,但对放射线敏感。
分化型:又称神经上皮型,由方形或低柱状瘤细胞构成,细胞围绕中央腔环形排列,称菊花型(rosette)。
此型分化程度较高,恶性度较低,但对放射线不敏感。
还有一些病例瘤细胞分化程度更高,已有类似光感受器的结构,恶性程度最低。
瘤细胞簇集似莲花型(fleurette),又称感光器分化型,最近称此型为视网膜细胞瘤(retinocytoma),以别于一般的视网膜母细胞瘤。
症状
根据肿瘤的表现和发展过程一般可分四期。
1.眼内生长期:开始在眼内生长时外眼正常,因患儿年龄小,不能自述有无视力障碍,因此本病早期一般不易被家长发现。
当肿瘤增殖突入到玻璃体或接近晶体时,瞳孔区将出现黄光反射,故称黑蒙性猫眼,此时常因视力障碍而瞳孔散大、白瞳症或斜视而家长发现。
2.青光眼期:由于肿瘤逐渐生长体积增大,眼内容物增加,使眼压升高,引起继发性青光眼,出现眼痛、头痛、恶心、呕吐、眼红等。
儿童眼球壁弹性较大,长期的高眼压可使球壁扩张,眼球膨大,形成特殊的所谓“牛眼”外观,大角膜,角巩膜葡萄肿等,所以应与先天性青光眼等鉴别。
3.眼外期:
(1)最早发生的是瘤细胞沿视神经向颅内蔓延,由于瘤组织的侵蚀使视神经变粗,如破坏了视神经孔骨质则视神经孔扩大,但在X线片上即使视神经孔大小正常,也不能除外球后及颅内转移的可能性。
(2)肿瘤穿破巩膜进入眶内,导致眼天津眼科医院网上挂号球突出;也可向前引起角膜葡萄肿或穿破角膜在球外生长,甚至可突出于睑裂之外,生长成巨大肿瘤。
4.全身转移期:转移可发生于任何一期,例如发生于视神经乳头附近之肿瘤,即使很小,在青光眼期之前就可能有视神经转移,但一般讲其转移以本期为最明显。
检查
X线片:可见到钙化点,或视神经孔扩大。
B超检查:可分为实质性和囊性两种图形,前者可能为早期肿瘤,后者代表晚期肿瘤。
CT检查:(1)眼内高密度肿块:(2)肿块内钙化斑,30~90%病例有此发现可作为诊断根据;(3)视神经增粗,视神经孔扩大,说明肿瘤向颅内蔓延。
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早期即动脉期,肿瘤即显荧光,静脉期增强,且可渗入瘤组织内,因荧光消退迟,在诊断上颇有价值。
前房细胞学检查:在荧光显微镜观察下,瘤细胞呈橙黄色,阳性检出率高。
现已作为光化学治疗前明确诊断及治疗后疗效观察指标。
尿化验:患化尿中香草扁桃酸(VMA)和高香草酸(HV A)24小时排泄增多。
故当尿中VMA 和HV A阳性时有助于诊断,但阴性仍不能排除肿瘤。
乳酸脱氢酶(LDH)的活力测定:当房水内LDH值高于血清中值,二者之比大于1.5时,有强烈提示视网膜母细胞瘤可能。
其他:尚可作同位素扫描、巩膜透照法、癌胚抗原等。
Rb发展到三、四期后一般是容易诊断的,但在一、二期时就比较困难,这个时期在它的晶状体后瞳孔区内可出现白色反光或黄白色组织块叫白瞳孔(leuko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