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用就用的糖皮质激素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7
医院激素类药物使用标准激素类药物广义上就是以人体或动物激素〔包括与激素结构、作用原理相同的有机物〕为有效成分的药物。
狭义上讲通常是医生口中的“激素类药物〞一般情况下在没有特别指定时,是“肾上腺素皮质激素类药物〞的简称。
其他类激素类药物,那么常用其分类名称,如“雄性激素〞、“生长激素〞等。
根据我院现有的激素类药物种类和使用情况,特制定以下用药原那么及管理制度。
一、我院糖皮质激素类品种:药品通用名称类型规格考前须知氢化可的松注射液短效0.1g*20ml严重的精神病史,活动性胃、十二指肠溃疡,新近胃肠吻合术后,较重的骨质疏松,明显的糖尿病,严重的高血压,未能用抗菌药物控制的病毒、细菌、霉菌感染。
醋酸泼尼松片中效5.0mg*100片结核病、急性细菌性或病毒性感染患者应用时,必须给予适当的抗感染治疗。
2.长期服药后,停药时应逐渐减量。
3.糖尿病、骨质疏松症、肝硬化、肾功能不良、甲状腺功能低下患者慎用。
4.运发动慎用。
氢化泼尼松注射液中效10mg*2.0ml可抑制患儿的生长和发育,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需十分慎重,如确有必要长期使用,应采用短效或中效制剂。
老年患者用糖皮质激素易发生高血压。
老年患者尤其是更年期后的女性应用时易发生骨质疏松甲泼尼龙片中效4.0mg*30片糖尿病患者:引发潜在的糖尿病或增加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的需求高血压病患者使动脉高血压病情恶化有精神病史者:已有的情绪不稳和精神病倾向可能会因服用皮质类固醇而加重因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并发症与用药的剂量和时间有关对每个病例均需就剂量疗程及每天给药还是隔日给药作出风险/利益评价应尽可能缩短用药期限慢性病的治疗应进行医疗观察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甲强龙〕中效40mg同上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甲强龙〕中效500mg同上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中效0.125g*5.0ml1.诱发感染:在激素作用下,原来已被控制的感染可活动起来,最常见者为结核感染复发。
糖皮质激素合理应用全套一、概述是由肾上腺皮质中束状带分泌的一类苗体激素,主要为皮质醇(CortiSo1)体内糖皮质激素分泌主要受下丘脑-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轴调节具有调节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和代谢的作用还具有抑制免疫应答、抗炎、抗毒、抗休克等作用。
二、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分类1按来源分为内源性的:可的松、氢化可的松外源性的:泼尼松、泼尼松龙、甲泼尼龙、地塞米松2、按作用时间长短分为短效:可的松、氢化可的松中效:泼尼松、泼尼松龙、甲泼尼龙长效:地塞米松3、按给药途径分为口服、静脉、局部外用、吸入4、可的松与氢化可的松区别内源性糖皮质激素可的松和氢化可的松具有生理活性的是氢化可的松无生理活性,需代谢转化为活性代谢物可的松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肝脏代谢转化发生代谢转换的部位肝脏可的松与氢化可的松药代动力学吸收差异氢化可的松生物利用度高于可的松,因此同等疗效,氢化可的松的用量小于可的松代谢差异氢化可的松无需转化,适用于肝功能障碍患者及急性或严重应激状态药效学与内源性皮质激素功能相同,同时具有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活性适用于生理替代疗治疗用于药理作用抗炎治疗时,水钠潴留副作用明显5、泼尼松和泼尼松龙的区别具有生理活性的是泼尼松龙无生理活性,需代谢转化为活性代谢物泼尼松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代谢中相互转化发生代谢转换的部位肝脏药代动力学一代谢差异,肝功能障碍患者直接使用活性成分泼尼松龙药效学一作用完全相同,可等剂量交换6、糖皮质激素药理作用抗炎作用免疫抑制作用抗过敏作用抗毒抗休克作用内分泌系统疾病替代治疗、紧急情况抢救风湿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病多与自身免疫有关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用于支气管哮喘、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等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病、联合化疗方案组分之一肾脏系统疾病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间质性肾炎等严重感染或炎性反应严重细菌性疾病伴有休克或与感染有关的脏器损伤、严重病毒性疾病7、尽量避免使用糖皮质激素的疾病对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过敏严重精神病史癫痫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新近胃肠吻合术后骨折创伤修复期单纯疱疹性角、结膜炎及溃疡性角膜炎、角膜溃疡8、药物相互作用避孕药、雌激素:药理作用增加或减少非苗体类抗炎药:不良反应增加三环类抗抑郁药:毒性反应增加免疫抑制剂抗胆碱药排钾利尿药9、停药反应长期中或大剂量使用减量过快或突然停用可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样症状轻者表现为精神萎靡、乏力、食欲减退、关节和肌肉疼痛重者可出现发热、恶心、呕吐、低血压等危重者甚至发生肾上腺皮质危象,需及时抢救10、反跳现象长期使用减量过快或突然停用可使原发病复发或加重应恢复糖皮质激素治疗并常需加大剂量,稳定后再慢慢减量I1糖皮质激素常见不合理使用主要类型遴选药品不适宜药品剂型或给药途径不适宜用法用量不适宜联合用药不适宜或有配伍禁忌重复给药。
全身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选择、用法及注意事项全身糖皮质激素包括可的松(cortisone)、氢化可的松(hydrocortisone)、泼尼松(prednisone)、泼尼松龙(prednisolone,强的松龙)、甲泼尼龙(methylprednisolone,甲强龙)、曲安西龙(triamcinolone,去炎松)、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XM,氟美松)与倍他米松(betamethasone)。
给药方式:口服(摄入)或胃肠外给药。
全身糖皮质激素的作用机制与吸入糖皮质激素相同,但可能到达与吸入糖皮质激素不同的靶细胞。
【相关药物】1.氢化可的松(hydrocortisone)氢化可的松抗炎作用为可的松的1.25倍,还具有免疫抑制、抗毒素、抗休克等作用,对造血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亦有作用。
此外,还具有一定程度的盐皮质激素活性。
适用于中重度哮喘急性发作的治疗,应早期给予快速静脉糖皮质激素疗法。
急性期快速疗法时应遵循早使用、高剂量、短疗程的原则。
氢化可的松通常在使用后4~6小时起作用。
急性期快速治疗时的血浆可的松浓度应在1000μg/L以上才能达到治疗水平,因此氢化可的松的剂量应在2~4mg/kg,每4~6小时静脉给予方能达到这一水平。
2.醋酸泼尼松(prednisone acetate)醋酸泼尼松又名醋酸强的松、去氢可的松。
药理机制同氢化可的松,水、钠潴留及排钾作用比可的松小,抗炎及抗过敏作用增强。
由于泼尼松的气道抗炎作用是短效制剂的4~6倍,口服制剂吸收良好,作用时间适中,且半衰期较短,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抑制时间较地塞米松短,钠、水潴留较弱,故适宜于重度慢性哮喘的长期维持治疗,是目前临床上使用最为广泛的口服糖皮质激素。
在哮喘急性发作期,静脉滴注甲泼尼龙、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症状缓解后也通常改用泼尼松维持口服。
目前泼尼松治疗主要有短程、中程和长期维持治疗三种方案。
(1)短程口服疗法:适用于慢性发作的重度哮喘经吸入糖皮质激素和支气管舒张剂治疗后仍未能控制的患者,其疗程为2~3周,口服连续用药,第1周为治疗期,第2~3周为撤药期,治疗期间仍然应给予配合足量吸入糖皮质激素。
熟记 6 句口诀搞定糖皮质激素 4 大用法在医疗界内,糖皮质激素尽管它在治疗疾病方面发挥很大的作用,但是名声总是不太好。
人们常说激素不能乱用,最好不用,以免造成体内内分泌紊乱。
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在具体用量不同、施用时机不同时,药效表现迥然不同。
之前我们讨论过长效、中效、短效的糖皮质激素都有哪些,各有何特点(点击查看)。
这次,就来看看糖皮质激素的4 大用法吧!替代治疗糖皮质激素可用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HA)、肾上腺皮质危象等疾病的替代治疗。
对于替代治疗首选是短效糖皮质激素(可的松、氢化可的松),可的松 25 mg 等效氢化可的松20 mg。
这是因为短效糖皮质激素对HPA 轴的危害较轻,作用状态与生理状态较为接近。
使用中需尽量模拟正常生理分泌周期采用不对称服药方式。
如,氢化可的松采用0.3~0.5 mg/kg/d 时,早上8 点前使用总剂量的2/3,下午服用1/3。
1. 应激情况对于有应激的情况,比如轻度应激可以采用剂量加倍的方式,至疾病治愈。
对于重度急性应激,比如大型手术、严重外伤、重度感染等等情况,建议采用静脉给药氢化可的松,一般剂量为 200~300 mg/d。
值得一提的是,该剂量也适用于脓毒症、脓毒症休克患者的救治。
选药时需要尽量选择磷酸或者琥珀酸的氢化可的松制剂。
治疗中应逐步减至维持剂量。
2. 双侧肾上腺切除对于双侧肾上腺切除的患者,维持的药物一般多采用氢化可的松 20~30 mg 口服,建议手术当天和第二天采用大剂量,之后减半。
也可补充氟氢可的松,一般剂量为0.05~0.2 mg,也有推荐直接采用0.1 mg 的剂量。
3.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对于这类患者,儿童和成人患者的药物选择差异较大。
儿童患者的给药剂量小,同样用于成人给药剂量增加较多,不良反应更显著。
因此儿童患者多采用氢化可的松、可的松,而成人多采用相对泼尼松、地塞米松等。
成人患者的地塞米松起始剂量为0.5~0.75 mg/d。
常用糖皮质激素、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及应用糖皮质激素使用注意事项糖皮质激素属于类固醇激素(甾体激素),生理剂量糖皮质激素在体内作用广泛,不仅为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的调控所必需,且具有调节钾、钠和水代谢的作用,对维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起重要作用。
药理剂量糖皮质激素主要有抗炎、免疫抑制、抗毒和抗休克等作用。
全身用糖皮质激素常用药物包括内源性的可的松和氢化可的松,以及外源性的泼尼松(强的松)、泼尼松龙(强的松龙)、甲泼尼龙(甲基强的松龙)、倍他米松和地塞米松。
常用糖皮质激素比较糖皮质激素常见不良反应糖皮质激素可以对多个器官系统造成不良反应,包括:1)皮肤和外貌。
皮肤变薄和瘀斑(最常见的不良反应)、痤疮、轻度多毛症、面部红斑和皮肤紫纹、类库欣表现(水牛背和满月脸)和体重增加等。
较低剂量也会发生这些不良反应,停药后多逐渐自行消失或减轻。
2)眼。
长期应用会增加白内障和青光眼的发生风险。
此外,还可出现眼球突出和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罕见眼科并发症。
长期应用中到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应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及早发现。
3)心血管系统。
激素长期应用所致的液体潴留和高脂血症可引起高血压和早发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使用期间应进行心血管病变相关检测,关注血压及容量状况。
此外,血栓栓塞性并发症(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风险也增高。
血流动力学检查、凝血功能检查和血气分析有助于早期发现,必要时可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
4)消化系统。
可诱发或加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甚至导致消化道出血或穿孔,以及严重中毒性肝损伤。
大剂量使用激素时加用胃黏膜保护剂或抑酸药防治。
少数患者会诱发脂肪肝或胰腺炎。
5)血液系统。
药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常导致白细胞计数增多,主要由于中性粒细胞增多。
使用激素期间应监测血液细胞分析。
6)骨骼和肌肉。
儿童、绝经妇女和老人多见骨质疏松,严重者出现自发性骨折。
高脂血症引起的血管栓塞会导致骨缺血性坏死(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该用就用的糖皮质激素
肾上腺是人体最重要的内分泌器官之一,左右各一,位于两侧肾脏的上方。
肾上腺由髓质和皮质两部分组成,其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其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和性激素等。
在这些激素中,以糖皮质激素药物制剂最多,临床应用最广。
老百姓俗称的激素,例如地塞米松、强的松等,就是指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首次用于临床,是明尼苏达大学教授菲利普?肖瓦特?亨奇将其用于一位类风湿女患者。
短短8天,原来多方治疗无效的患者便能行走如初。
随着糖皮质激素成功应用于风湿性疾病,使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5年的生存率由原来的20%上升到80%,菲利普?肖瓦特?亨奇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生物医学奖。
随后,人们逐渐发现了糖皮质激素对人类机体的诸多作用,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例如退烧、抗炎、抗病毒等等。
其实,糖皮质激素还可以在危难的时候拯救我们,比如重症肝病、严重急性细菌性感染,在应用足量有效抗菌药物的同时服用糖皮质激素,利用其非特异性的抗炎、抗毒作用,可缓解症状,帮助我们度过危险期。
孩子发烧时要慎用糖皮质激素
儿童青少年感冒发烧是常有的事,由于家长心急,在基层医疗单位的一些工作人员常常会给孩子用点诸如地塞米
松之类的激素药物来退烧,其实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
强的松、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上用途广泛,具有抗炎、抗免疫、抗毒素、抗休克的作用。
孩子发烧时,这些药物不仅能提高机体对细菌内毒素的耐受力,减轻细菌对机体的危害,还能抑制炎症所产生的毒性物质的释放,缓解毒血症状,很快将过高的体温降下来。
正是激素类药物的这种作用,一些人就错误地将其当作高热患儿退热的“灵丹妙药”。
其实这样做有很大隐患,比如糖皮质激素会降低免疫功能,用激素降体温,会抑制机体的淋巴细胞发育和分化,降低免疫防御反应,给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以可乘之机,致病情恶化或诱发体内组织器官的感染;甚至可能加重感染。
激素治疗疾病的原理是只抗炎不抗菌,如果单独使用,由于致病微生物依然存在,因而是“治标不治本”同时很容易促使细菌感染灶扩散,加重病情或诱发其他疾病;由于激素退热作用显著,患儿体温骤然下降,易出现大汗淋漓甚至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气短、胸闷、昏厥等虚脱现象;此外,经常或过量使用激素可延缓伤口愈合,激发和加重消化性溃疡,等;当然,更重要的是长期或过量使用激素可能会严重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
研究发现,经常或?^量使用激素对小
儿的生长发育极为不利,因为激素会使体内蛋白质分解代谢加速,蛋白质合成受到抑制,并会引起钙质吸收减少或排出增加,成骨细胞活性降低,造成骨骼发育障碍。
所以,激素类药不能作为常规抗炎退热药应用。
控制哮喘――糖皮质激素使用决不姑息
2006版WHO/NIH支气管哮喘管理指南(GINA)与早期版本比较,在哮喘治疗理念上有了本质的变化,走出了根据哮喘严重程度治疗的被动模式,提出“哮喘控制”的概念,并建议以此作为治疗目标,指导医疗实践。
该目标明确了“哮喘控制”的基本要求,即哮喘患者经过治疗要达到几乎无日间或/和夜间症状,无活动受限,无急救药物使用,无急性加重、急诊就医或住院,恢复正常肺功能,无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
GINA指出,达到上述目标就意味着哮喘的临床治愈,患者可以恢复正常生活。
2009年ATS/ERS Task Force对“哮喘控制”的概念进一步予以更新,“哮喘控制”是指经过治疗疾病对机体的影响被驱除的程度。
新定义指出“哮喘控制”的近期目标是消除症状,恢复肺功能;远期目标在于预防复发,降低死亡率。
达到“哮喘控制”目标需要具备三个基本的条件。
首先,医务人员和患者要提高认识,坚定哮喘是可以临床治愈的信心,以此指导临床实践。
以GOAL为代表的国际多中心大规模临床实验证据告诉我们,80%轻度和60%重度哮喘患者经
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可以达到“哮喘控制”。
临床实践中,医生可以根据各自的条件选择可行的方法,对每个哮喘患者的控制水平进行评估,指导治疗。
其次,纠正“西医不治喘”的错误认知,提高患者对哮喘治疗的期望。
第三,医保体系覆盖有效的治疗,保障患者能够长期接受有效治疗。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芬兰曾经是世界上哮喘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该国针对哮喘治疗积极调整医保策略,覆盖了当时的有效药物(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和哮喘教育。
随后的20年,哮喘住院率下降了90%,死亡率下降80%。
我国的哮喘患者也比较多,芬兰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如何治疗才能达到“哮喘控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治疗药物的选择。
对相当数量的哮喘患者,单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就可以达到“哮喘控制”,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和长效支气管扩张剂联合使用(ICS+LABA)能使更多的患者达到“哮喘控制”。
其次,要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尽可能使患者在治疗一个月内达到症状控制。
哮喘症状一旦得以控制,需不需要维持治疗,怎样维持治疗?维持治疗需要多长时间?这是许多医生和患者关心的问题。
我们见到一些患者由于惧怕激素的副作用,一旦症状缓解就急于停药,结果导致哮喘复发,令人惋惜。
成人哮
喘是复发性很高的慢性疾病,运动、接触过敏原、感冒等多种因素很容易诱发急性加重。
已故澳大利亚学者Wool-cock 早在2001年就指出,哮喘各表现型经过治疗达到控制所需的时间长短不一,气道高反应性作为哮喘疾病的本质,往往需要治疗数年才能控制。
因此,哮喘症状控制后规律用药、长期维持治疗,对预防复发,降低哮喘死亡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于季节性间歇发作的轻度哮喘,如果每年只发作一次,起始药物和剂量的选择应根据发作时严重程度决定,建议维持治疗应该不少于2个月。
因此,哮喘患者必须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激素治疗,不要因为惧怕激素的副作用而拒绝激素,或在治疗稍有好转时就擅自停用激素。
止痛――该出手时就出手疼痛都是由炎症导致的,比如腱鞘炎、肩周炎、膝关节炎、神经炎,哪个不是“炎”?炎症越强,疼痛就越剧烈。
但这种“炎”却不同于肺炎、扁桃体炎等感染性炎症,所以用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是大错特错的。
激素是目前消灭这种无菌性炎症的最好药物,没有之一。
也正因为此,包括美国在内的全世界的疼痛医生都还在使用这个“百年老药”。
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在炎症最厉害的部位,通常是身体最痛的点上注射一点点激素,局部消炎效果最好,全身副作用最小。
所以,打针不单单是临时止痛,更是精确
地消炎、治疗疼痛。
我们治疗过许多患者,腱鞘炎或肩周炎打几次就管10年、20年不疼,这就是激素彻底消除了局部炎症的功劳。
试问,世界上的药成千上万种,有几个药能做到有这么好治疗效果的?
那么,是不是只有用激素才能止住疼痛呢?当然不是,激素是治疗疼痛时的常用药,但并不是唯一药。
我们很熟悉的“芬必得”,就是一种非激素类的消炎药,同种类的药物还包括散利痛、扶他林、消炎痛、乐松、戴芬、英太青、西乐葆等。
还有很多的外用膏药、涂剂,以及热疗、磁疗、电疗、推拿、针灸等等方法,也都可以帮助消除炎症和疼痛。
对于轻、中度疼痛,当然可以选择以上药物和方法;但如果疼痛中重度或上述药物和方法效果不佳了,疼痛医生还是会推荐使用激素,才能快速而有效地消展,对于不适合使用激素者,还可以选择射频消融、吗啡泵、脊髓电刺激等多种方法来治疗顽固性疼痛。
正确对待糖皮质激素
为什么老百姓中会广为流传“激素副作用比天大”的说法?这种观念确实根深蒂固。
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流行“打封闭”,结果滥用激素,不顾剂量和频率,痛了就打,用量大不说而且打的地方还特别不准,甚至只是做肌肉注射,这样做根本起不到局部完全消炎的效果,因此一停药就疼痛复发。
结果只好再打,恶性循环。
时间长了,副作用显现,很多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患者也?_实不少见。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糖皮质激素的药物剂型不断更新,使用剂量和方法越来越精确,激素类的副作用并非以前那样可怕。
而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尽可能地做到合理用药,完全可以避免或减轻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综上所述,激素是把双刃剑,我们不能因某些民间传说就轻易否定这个“百年好药”,该用药时必须用药;而且应当遵从医嘱,严格控制使用剂量和频率,并且不断精进注射治疗技术,让最少的药到达最精确的位置,发挥出最大也最安全的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