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资诈骗罪问题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33.99 KB
- 文档页数:2
2012年第11卷第3期集资诈骗罪的法律问题研究□李艳【摘要】集资诈骗罪是当前较为多见的一种破坏金融秩序的犯罪。
集资诈骗犯罪一旦发生,往往被骗人数多,被骗资金数额巨大。
集资诈骗罪是金融诈骗罪的头号犯罪,其严重地扰乱了国家正常金融秩序和侵犯了公私财产所有权。
集资诈骗案件处理及时、准确、有力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
本文主要对集资诈骗罪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和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以及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比较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我国司法实践有所帮助。
【关键词】危害性;非法占有;诈骗方法;集资诈骗罪【作者简介】李艳(1977 ),女,安徽无为人;安徽警官职业学院警察系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刑法学一、近年来发生的集资诈骗案件的典型案例2012年4月1日,乌鲁木齐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备受关注的马宏江等16人利用汇佰利、国盛等公司进行集资诈骗一案作出一审判决,以集资诈骗罪判处主犯马宏江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其他15名被告人分别处以7年以上不等的刑罚。
2012年2月10日湖南省高院终审判决:曾成杰、曾正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总金额34.5亿元,集资诈骗金额8.3亿元,金额特别巨大,且情节严重,曾成杰、曾正的行为均已构成集资诈骗罪;驳回曾成杰的上诉,维持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即“被告人曾成杰犯集资诈骗罪,判处死刑。
上诉人曾正犯集资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
2009年12月18日,浙江省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认定,被告人吴英于2005年5月至2007年2月间,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以高额利息为诱饵等手段,向社会公众非法集资人民币7.7亿元。
案发时尚有3.8亿元无法归还,还有大量的欠债。
一审以集资诈骗罪判处被告人吴英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吴英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
2011年4月7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开始二审吴英案,吴英所借资金究竟系用于正常经营活动,还是个人挥霍挪作他用,将成为判决的关键。
西南政法大学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论文集资诈骗罪研究导师:马家福副教授*****中国·重庆二○○七年九月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金融体制进行改革与完善,国内金融体系逐步与国际接轨,在金融领域中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越来越多,其中,集资诈骗罪成为近年来涉及面越来越广、社会危害性越来越严重的高频犯罪之一,严重扰乱了国家的金融管理秩序。
在当前的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集资诈骗罪仍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存在一定的争议。
本文从犯罪构成、立法完善等问题着手,对集资诈骗罪进行理论探讨,力求为打击集资诈骗犯罪贡献一点微薄之力。
全文约2.9万字,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集资诈骗罪概述。
该部分对集资诈骗罪的立法沿革进行了简单介绍,列举了目前刑法学界对集资诈骗罪概念的几种表述方式,提出表述集资诈骗罪的概念只需直接引用现行刑法所表述的罪状即可,即集资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行为。
第二部分:集资诈骗罪的犯罪构成。
该部分探讨了集资诈骗罪的犯罪构成,阐明集资诈骗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具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集资诈骗罪的主观要件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且只能是直接故意;集资诈骗罪的客体为复杂客体,其中国家金融管理秩序是主要客体,公私财产所有权是次要客体,且集资诈骗罪的犯罪对象应为不特定范围的自然人和单位的货币资金;集资诈骗罪的客观要件包括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达到“数额较大”。
第三部分:集资诈骗罪的界定。
该部分通过分析集资诈骗罪与合法集资行为、集资借贷纠纷之间的界限,对集资诈骗罪的罪与非罪进行了界定;通过分析集资诈骗罪与诈骗罪、合同诈骗罪、招摇撞骗罪、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以及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等相近罪名的界限,对集资诈骗罪的此罪与彼罪进行了界定;分析了集资诈骗罪各种犯罪形态中的未遂形态、罪数形态和共同犯罪形态,指出集资诈骗罪不存在未遂形态,提出了集资诈骗罪中的连续犯、牵连犯、想象竞合、法条竞合的处断原则,并认为集资诈骗的共同犯罪数额依据犯罪总额说加以确定为宜。
关于非法集资类犯罪的调研分析报告作者:赵光东来源:《法制与社会》2020年第24期关键词非法集资案件特点预防对策作者简介:赵光东,河南省兰考县人民检察院。
中图分类号:D66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DOI:10.19387/ki.1009-0592.2020.08.233五年来,该院共办理非法集资类犯罪45件,其中非法吸收公众存款38件,集资诈骗7件;收到判决35件,其中非法吸收公众存款30件,集资诈骗5件。
各年案件分布情况如图所示。
(一)以同一名义实施性质相同犯罪的情形较为普遍行为人往往同属1个公司,以相同的原由對外吸收资金。
如与河南某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相关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案件共计9件,行为人均是以公司系所在地区重点项目,生产获得专利的新型建材,前景广阔,公司经营需要资金为由,以明显高于银行等金融部门同期利率为诱饵,面向郑州、开封等地市的不特定公众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存款。
行为人打着同一旗号实施犯罪,互相造势,增强了可信度和感染力。
在资金兑付没有出现问题之前,这种行为往往能吸引更多人将资金投入进来,波及面更广,社会危害更大。
类似情况的还有某实业公司、某专业合作社等,共计32件,占案件总数的71%。
(二)涉案金额巨大、涉及人数众多非法集资类案件往往涉及群众面较广,覆盖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一般受害者金额都比较大。
五年以来办理的45件非法集资类案件,涉案金额近3亿元。
以2017年办理的马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骗取贷款案为例,马某以河南某肥业有限公司经营需要资金、公司业务员、化肥代理商、经销肥料需要交预付款、项目款为名,以高息为诱饵,大肆公开吸收公众存款为非法占有,并以种种理由不予还款,据统计共吸收100余户200余笔,涉及河南郑州、滑县、扶沟等地,总金额5600余万元,每户平均为56万元。
I 刑事检察I责任编辑李哲T H K C H I N K S K I'HOCI R A T O I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司法推定研究4*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课题组’7文摘要:司法实务中认定集资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多采取司法推定的方法,但对何种情形能够推定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存在认识分歧,这引发案件定性和量刑差异、案件管辖争议、取证方向不明确、集资参与人权 利保障不充分等问题在推定行为人非法占有目的时,首先应当明确非法占有目的的内涵,其次应当将主客观 相一致、允许反驳反证、多方面评价作为推定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基本原则,最后应当通过客观认定正向 基础事实、核实反驳反证情况并认定反向基础事实、推定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三个步骤进行.关键词:集资诈骗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非法占有目的司法推定非法占有目的是集资诈骗罪的法定构成要件。
非 法占有目的虽存在于行为人的内心,但可通过供述或 者客观事实反映出来。
行为人供认对集资款具有非法 占有目的的情况较少,通过客观事实进行推定是认定 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主要方法。
2001年《全国 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丁作座谈会纪要》(以下简称 《纪要》)、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 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 释》)、2017年《互联网金融犯罪会议纪要》(以下简称 2017年《纪要》)、2019年《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 件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等相关司法 解释和会议纪要对该方法也予以认可。
但是,在司法 实务中对推定标准等问题依然存在诸多认识分歧,本 文就非法占有目的的推定问题进行研究,以期对司法 实务有所裨益。
一、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推定的司法现状司法实务中,不同办案人员、上下级司法机关、 公检法部门之间对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推定标准 存在认识分歧「。
理论研究和司法实务的分歧更大,*部分判决认定为集资诈骗罪的案件常常被学界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