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资诈骗罪犯罪数额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37.62 KB
- 文档页数:3
2012年第11卷第3期集资诈骗罪的法律问题研究□李艳【摘要】集资诈骗罪是当前较为多见的一种破坏金融秩序的犯罪。
集资诈骗犯罪一旦发生,往往被骗人数多,被骗资金数额巨大。
集资诈骗罪是金融诈骗罪的头号犯罪,其严重地扰乱了国家正常金融秩序和侵犯了公私财产所有权。
集资诈骗案件处理及时、准确、有力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
本文主要对集资诈骗罪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和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以及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比较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我国司法实践有所帮助。
【关键词】危害性;非法占有;诈骗方法;集资诈骗罪【作者简介】李艳(1977 ),女,安徽无为人;安徽警官职业学院警察系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刑法学一、近年来发生的集资诈骗案件的典型案例2012年4月1日,乌鲁木齐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备受关注的马宏江等16人利用汇佰利、国盛等公司进行集资诈骗一案作出一审判决,以集资诈骗罪判处主犯马宏江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其他15名被告人分别处以7年以上不等的刑罚。
2012年2月10日湖南省高院终审判决:曾成杰、曾正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总金额34.5亿元,集资诈骗金额8.3亿元,金额特别巨大,且情节严重,曾成杰、曾正的行为均已构成集资诈骗罪;驳回曾成杰的上诉,维持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即“被告人曾成杰犯集资诈骗罪,判处死刑。
上诉人曾正犯集资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
2009年12月18日,浙江省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认定,被告人吴英于2005年5月至2007年2月间,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以高额利息为诱饵等手段,向社会公众非法集资人民币7.7亿元。
案发时尚有3.8亿元无法归还,还有大量的欠债。
一审以集资诈骗罪判处被告人吴英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吴英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
2011年4月7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开始二审吴英案,吴英所借资金究竟系用于正常经营活动,还是个人挥霍挪作他用,将成为判决的关键。
诈骗罪的数额如何认定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类犯罪在刑事犯罪中的比重在不断提高。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2021年,各级法院审结一审刑事案件125.6万件,判处罪犯171.5万人。
排名靠前的五个罪名仍然是危险驾驶、盗窃、毒品、故意伤害、诈骗等罪名。
对于诈骗罪,我们应该都不陌生。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几乎天天能听到“某某某被骗了多少多少钱”的消息,甚至我们自己就曾经上过当,被骗过钱。
而诈骗罪的罪与非罪、量刑轻重都跟诈骗数额有密切的关系。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诈骗罪的数额是如何认定的呢?案发前退还的数额能否认定为诈骗数额呢?在了解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几个相关的司法解释。
1991年4月23日最高法研究室《关于申付强诈骗案如何认定诈骗数额问题的电话答复》(下称《电话答复》),该答复内容是:在具体认定诈骗犯罪数额时,应把案发前已被追回的被骗款额扣除,按最后实际诈骗所得数额计算。
但在处罚时,对于这种情况应当作为从重情节予以考虑。
1996年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称《96解释》)第9条规定,对于多次进行诈骗,并以后次诈骗财物归还前次诈骗财物,在计算诈骗数额时,应当将案发前已经归还的数额扣除,按实际未归还的数额认定,量刑时可将多次行骗的数额作为从重情节予以考虑。
2011年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没有对案发前退还数额应不应该认定位诈骗数额再行规定。
2022年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称《2022年非法集资解释》)第八条规定,集资诈骗的数额以行为人实际骗取的数额计算,在案发前已归还的数额应予扣除。
根据最高法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公开各类司法依据文件”的答复中,针对来信要求公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有关某股权确认纠纷一案中涉及法律问题的请示答复[2013]执他字第12号文件明确提到,“该答复属于具体个案的请示答复,其法律约束力仅限于个案本身,不具有普遍的法律效力,在其他案件中法官不能将上述答复直接作为裁判依据”。
西南政法大学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论文集资诈骗罪研究导师:马家福副教授*****中国·重庆二○○七年九月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金融体制进行改革与完善,国内金融体系逐步与国际接轨,在金融领域中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越来越多,其中,集资诈骗罪成为近年来涉及面越来越广、社会危害性越来越严重的高频犯罪之一,严重扰乱了国家的金融管理秩序。
在当前的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集资诈骗罪仍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存在一定的争议。
本文从犯罪构成、立法完善等问题着手,对集资诈骗罪进行理论探讨,力求为打击集资诈骗犯罪贡献一点微薄之力。
全文约2.9万字,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集资诈骗罪概述。
该部分对集资诈骗罪的立法沿革进行了简单介绍,列举了目前刑法学界对集资诈骗罪概念的几种表述方式,提出表述集资诈骗罪的概念只需直接引用现行刑法所表述的罪状即可,即集资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行为。
第二部分:集资诈骗罪的犯罪构成。
该部分探讨了集资诈骗罪的犯罪构成,阐明集资诈骗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具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集资诈骗罪的主观要件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且只能是直接故意;集资诈骗罪的客体为复杂客体,其中国家金融管理秩序是主要客体,公私财产所有权是次要客体,且集资诈骗罪的犯罪对象应为不特定范围的自然人和单位的货币资金;集资诈骗罪的客观要件包括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达到“数额较大”。
第三部分:集资诈骗罪的界定。
该部分通过分析集资诈骗罪与合法集资行为、集资借贷纠纷之间的界限,对集资诈骗罪的罪与非罪进行了界定;通过分析集资诈骗罪与诈骗罪、合同诈骗罪、招摇撞骗罪、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以及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等相近罪名的界限,对集资诈骗罪的此罪与彼罪进行了界定;分析了集资诈骗罪各种犯罪形态中的未遂形态、罪数形态和共同犯罪形态,指出集资诈骗罪不存在未遂形态,提出了集资诈骗罪中的连续犯、牵连犯、想象竞合、法条竞合的处断原则,并认为集资诈骗的共同犯罪数额依据犯罪总额说加以确定为宜。
浅析集资诈骗犯罪案件侦防对策作者:杨曼牛廉清杨昊亮来源:《法制与社会》2016年第22期摘要近年来,我国集资诈骗案件呈现高发态势,集资诈骗金额越来越大,受害者越来越多,对社会的稳定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文章通过运用文献检索法,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了当前在打击集资诈骗犯罪过程中,办理集资诈骗案件的难点及对策,为公安机关办理集资诈骗犯罪案件提供参考。
关键词集资诈骗侦查难点作者简介:杨曼、牛廉清,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经济犯罪侦查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杨昊亮,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刑事侦查专业在读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D91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ki.1009-0592.2016.08.102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形形色色的公司企业层出不穷,丰富了我国的市场经济的组成。
国民的个人资本越来越多,在社会上形成了大量的闲置资金,而企业的发展正需要不断融入新的资金来扩大本企业的生产规模,创造更大的价值,于是二者就结合在一起。
犯罪嫌疑人利用普通大众急于投资从而获得“超额收益”的心态,编造各种名义的项目实施集资诈骗犯罪行为,侵犯了人民群众的财产权、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公安机关应根据集资诈骗犯罪的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侦查措施,并制定出切实有效的防范对策。
一、集资诈骗犯罪案件的特点要很好地开展对集资诈骗犯罪案件的侦查工作,必须在分析集资诈骗犯罪案件的特点的基础上,针对集资诈骗犯罪案件的一般规律,采取有效的侦查方法。
(一)案件涉及面广,受害人数众多集资诈骗具有涉众型犯罪案件的一般特点,涉及的受害人众多,既有下岗职工、退休老人等弱势群体,也有“白领”精英工作人员;涉及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几万人;从案件涉及的行业来看,已经涉及了金融、农业、养殖业、保健品、高科技、房地产等多个领域;从涉及的地域看,已从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扩展到了偏远地区,有大量此类案件涉及全国十多个省市和地区。
关于非法集资类犯罪的调研分析报告作者:赵光东来源:《法制与社会》2020年第24期关键词非法集资案件特点预防对策作者简介:赵光东,河南省兰考县人民检察院。
中图分类号:D66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DOI:10.19387/ki.1009-0592.2020.08.233五年来,该院共办理非法集资类犯罪45件,其中非法吸收公众存款38件,集资诈骗7件;收到判决35件,其中非法吸收公众存款30件,集资诈骗5件。
各年案件分布情况如图所示。
(一)以同一名义实施性质相同犯罪的情形较为普遍行为人往往同属1个公司,以相同的原由對外吸收资金。
如与河南某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相关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案件共计9件,行为人均是以公司系所在地区重点项目,生产获得专利的新型建材,前景广阔,公司经营需要资金为由,以明显高于银行等金融部门同期利率为诱饵,面向郑州、开封等地市的不特定公众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存款。
行为人打着同一旗号实施犯罪,互相造势,增强了可信度和感染力。
在资金兑付没有出现问题之前,这种行为往往能吸引更多人将资金投入进来,波及面更广,社会危害更大。
类似情况的还有某实业公司、某专业合作社等,共计32件,占案件总数的71%。
(二)涉案金额巨大、涉及人数众多非法集资类案件往往涉及群众面较广,覆盖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一般受害者金额都比较大。
五年以来办理的45件非法集资类案件,涉案金额近3亿元。
以2017年办理的马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骗取贷款案为例,马某以河南某肥业有限公司经营需要资金、公司业务员、化肥代理商、经销肥料需要交预付款、项目款为名,以高息为诱饵,大肆公开吸收公众存款为非法占有,并以种种理由不予还款,据统计共吸收100余户200余笔,涉及河南郑州、滑县、扶沟等地,总金额5600余万元,每户平均为56万元。
集资诈骗罪与诈骗罪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 区别及认定王 媛摘要:集资诈骗罪与诈骗罪的争论主要在于在量刑上两者孰轻孰重,集资诈骗罪关于主观方面“非法占有”的认定引起了集资诈骗罪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之间的争议。
从犯罪目的来看,集资诈骗罪相较于诈骗罪只是为了投资盈利;从认定条件看,集资诈骗罪的认定不能仅仅只根据行为本身来判断;从构成要件层面讲,法定犯的构成要件存在一定的逻辑缺陷。
主观方面,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比集资诈骗罪的主观恶性小;客观方面,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意图和表现没有集资诈骗罪明显和强烈;客体方面,集资诈骗罪比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危害大,影响也比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更深远。
关键词:集资诈骗罪;诈骗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中图分类号:D924.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3-0094-03一、集资诈骗罪概述集资诈骗罪是依据我国法律规定的一种罪名,是指以非法集资并据为己有为目的,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使用诈骗方法进行的非法集资行为,这种行为的主要危害体现在:破坏了国家正常的金融秩序,侵害了国家、单位或者个人的财产所有权,且其数额较大[1]。
集资诈骗罪的主体是指任何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这是一般主体,凡是符合以上条件的自然人均可构成本罪,依《刑法》第二百条的规定,集资诈骗罪主体不仅仅是指个人,也可以是单位。
在通常情况下,将非法募集的资金由募集者自己非法占有、任意挥霍,或获取资金后携款潜逃、销声匿迹等是此种集资目的的具体表现。
集资诈骗罪是在1995年6月30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第八条中首次提出的,1997年《刑法》修订时予以采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规定》中,将此种非法集资行为认定为集资诈骗罪。
集资诈骗罪有以下特点:1.受害者没有特定的群体或个人,犯罪方式具有很强的诱惑性。
集资诈骗的对象既有个体经营者、企事业单位职工、退休人员,也有少数党政机关干部,大多数为45岁左右具有一定积蓄的中年人。
集资诈骗罪司法解释及刑法条⽂集资诈骗罪是我们在⽇常⽣活中经常遇到的罪名,那么有关此罪的司法解释以及刑法条⽂是什么呢?下⾯店铺⼩编将为您解决这个问题。
集资诈骗罪司法解释及刑法条⽂司法解释:最⾼⼈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法律的若⼲问题的解释(⼀九九六年⼗⼆⽉⼆⼗四⽇最⾼⼈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853次会议讨论通过)为依法惩治诈骗犯罪活动,根据《中华⼈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和《关于惩治破坏⾦融秩序犯罪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有关规定,现就审理诈骗案件的⼏个具体问题解释如下:⼀、根据《刑法》第⼀百五⼗⼀条和第⼀百五⼗⼆条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的,构成诈骗罪。
个⼈诈骗公私财物2千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个⼈诈骗公私财物3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
个⼈诈骗公私财物20万元以上的,属于诈骗数额特别巨⼤。
诈骗数额特别巨⼤是认定诈骗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的⼀个重要内容,但不是唯⼀情节。
诈骗数额在10万元以上,⼜具有下列情形之⼀的,也应认定为“情节特别严重”:(1)诈骗集团的⾸要分⼦或者共同诈骗犯罪中情节严重的主犯;(2)惯犯或者流窜作案危害严重的;(3)诈骗法⼈、其他组织或者个⼈急需的⽣产资料,严重影响⽣产或者造成其他严重损失的;(4)诈骗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救济、医疗款物,造成严重后果的;(5)挥霍诈骗的财物,致使诈骗的财物⽆法返还的;(6)使⽤诈骗的财物进⾏违法犯罪活动的;(7)曾因诈骗受过刑事处罚的;(8)导致被害⼈死亡、精神失常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9)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员和其他直接责任⼈员以单位名义实施诈骗⾏为,诈骗所得归单位所有,数额在5万⾄10万元以上的,应当依照《刑法》第⼀百五⼗⼀条的规定追究上述⼈员的刑事责任;数额在20万⾄30万元以上的,依照《刑法》第⼀百五⼗⼆条的规定追究上述⼈员的刑事责任。
对共同诈骗犯罪,应当以⾏为⼈参与共同诈骗的数额认定其犯罪数额,并结合⾏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和⾮法所得数额等情节依法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