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集资诈骗罪
- 格式:docx
- 大小:16.81 KB
- 文档页数:1
当前集资诈骗犯罪案件侦查难点及对策目录1. 当前集资诈骗犯罪案件侦查难点概述 (2)1.1 集资诈骗犯罪案件的特点 (3)1.2 集资诈骗犯罪案件侦查的复杂性 (4)2. 集资诈骗犯罪案件侦查难点分析 (5)2.1 证据收集困难 (6)2.1.1 证据灭失风险 (8)2.1.2 隐匿证据的侦查 (9)2.2 犯罪嫌疑人身份认定困难 (10)2.2.1 网络虚拟身份的识别 (11)2.2.2 犯罪团伙的内部结构 (13)2.3 资金流向追踪难 (14)2.3.1 资金跨境流动 (14)2.3.2 资金洗钱手法多样 (16)2.4 犯罪团伙组织严密 (17)2.4.1 犯罪团伙的组织架构 (18)2.4.2 犯罪团伙的隐蔽性 (20)2.5 法律适用难题 (21)2.5.1 法律条文解释争议 (23)2.5.2 犯罪行为的定性困难 (24)3. 集资诈骗犯罪案件侦查对策 (25)3.1 加强证据收集与固定 (26)3.1.1 完善证据收集程序 (28)3.1.2 提高证据审查标准 (29)3.2 提高犯罪嫌疑人身份识别能力 (31)3.2.1 加强网络安全监控 (32)3.2.2 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 (34)3.3 强化资金流向追踪技术 (35)3.3.1 跨境资金流动监控 (36)3.3.2 资金洗钱手法研究 (37)3.4 打破犯罪团伙组织壁垒 (38)3.4.1 深入打击犯罪团伙 (40)3.4.2 加强国际执法合作 (41)3.5 明确法律适用标准 (42)3.5.1 统一法律解释 (43)3.5.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45)1. 当前集资诈骗犯罪案件侦查难点概述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集资诈骗犯罪案件呈现出日益复杂化的趋势。
在侦查这类案件时,面临着诸多难点,主要包括:犯罪手法隐蔽复杂,集资诈骗犯罪分子往往利用互联网、移动支付等现代科技手段,通过虚构投资项目、虚假宣传等手段,迅速聚集资金,作案手法隐蔽,侦查难度加大。
2012年第11卷第3期集资诈骗罪的法律问题研究□李艳【摘要】集资诈骗罪是当前较为多见的一种破坏金融秩序的犯罪。
集资诈骗犯罪一旦发生,往往被骗人数多,被骗资金数额巨大。
集资诈骗罪是金融诈骗罪的头号犯罪,其严重地扰乱了国家正常金融秩序和侵犯了公私财产所有权。
集资诈骗案件处理及时、准确、有力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
本文主要对集资诈骗罪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和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以及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比较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我国司法实践有所帮助。
【关键词】危害性;非法占有;诈骗方法;集资诈骗罪【作者简介】李艳(1977 ),女,安徽无为人;安徽警官职业学院警察系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刑法学一、近年来发生的集资诈骗案件的典型案例2012年4月1日,乌鲁木齐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备受关注的马宏江等16人利用汇佰利、国盛等公司进行集资诈骗一案作出一审判决,以集资诈骗罪判处主犯马宏江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其他15名被告人分别处以7年以上不等的刑罚。
2012年2月10日湖南省高院终审判决:曾成杰、曾正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总金额34.5亿元,集资诈骗金额8.3亿元,金额特别巨大,且情节严重,曾成杰、曾正的行为均已构成集资诈骗罪;驳回曾成杰的上诉,维持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即“被告人曾成杰犯集资诈骗罪,判处死刑。
上诉人曾正犯集资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
2009年12月18日,浙江省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认定,被告人吴英于2005年5月至2007年2月间,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以高额利息为诱饵等手段,向社会公众非法集资人民币7.7亿元。
案发时尚有3.8亿元无法归还,还有大量的欠债。
一审以集资诈骗罪判处被告人吴英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吴英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
2011年4月7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开始二审吴英案,吴英所借资金究竟系用于正常经营活动,还是个人挥霍挪作他用,将成为判决的关键。
As long as there are things you want to do and people you want to meet, don't think about the outcome, just runhard.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关于集资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有哪些?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既侵犯了公私财产所有权,又侵犯了国家金融管理制度。
在现代社会,资金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不可缺少的资源和生产要素。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必须实施了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行为。
我国是禁止个人与单位进行非法集资的,而与非法集资有关的罪名中又包括了集资诈骗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等等,这些罪名构成的前提是不同的。
其中,集资诈骗罪以其涉案金额大、涉案人数多而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
那关于集资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有哪些?我们来了解一下。
一、关于集资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有哪些?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集资管理制度和公私财产所有权。
2、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行为。
本罪客观方面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使用诈骗方法。
传统的诈骗方法包括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两种。
就集资诈骗罪而言,具体表现为,虚构集资用途,以虚假的证明文件和高回报率为诱饵,骗取集资款。
在实践中,行为人采用的诈骗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如有的行为人以“共同投资”名义欺骗他人,有的行为人采用比银行同期存款利率高出若干倍的方法诱惑他人。
(2)非法集资。
非法集资,是指公司、企业、其他组织或个人未经有权机关批准,违反法律法规,通过不正当的渠道,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的行为。
3、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
4、本罪在主观方面是故意,并且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二、集资诈骗罪的量刑标准1、个人犯集资诈骗罪的(1)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金;(2)情节严重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金;(3)犯集资诈骗罪,情节特别严重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并处5万元以上50万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4)犯集资诈骗罪,数额特别巨大并且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刑商交叉视域下集资诈骗罪构造的背信模式转型1. 刑商交叉视域下的集资诈骗罪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市场日益繁荣,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层出不穷。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对金融产品的认知不足,采用集资诈骗等手段谋取非法利益。
刑商交叉视域下的集资诈骗罪是指在经济活动中,犯罪分子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手段,利用刑法与商业规则的交叉点,实施诈骗行为,从而侵害国家和个人财产权益的一种犯罪行为。
1.1 刑商交叉视域的定义刑商交叉视域是指刑事法律与商事法律在一定范围内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现象。
在刑商交叉视域下,集资诈骗罪的构造和认定需要综合运用刑事法律和商事法律的相关规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创新,集资诈骗罪的形态和手段也在不断演变,对刑商交叉视域下的集资诈骗罪构造的背信模式转型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界定刑商交叉视域下的集资诈骗罪构造的背信模式转型,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背信行为的构成要件;二是背信行为的法律责任;三是背信行为的预防和打击策略。
1.2 集资诈骗罪的定义信息不对称的利用:犯罪分子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通过虚假宣传、隐瞒真相等方式,误导投资者相信其投资项目具有较高的收益和安全性。
金融市场的操纵:犯罪分子通过对金融市场的操纵,如操纵股票价格、汇率等,来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进而实现非法占有资金的目的。
利用科技手段:随着科技的发展,犯罪分子开始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更加隐蔽和高效的集资诈骗活动。
跨国犯罪的趋势:随着全球化的推进,集资诈骗罪逐渐呈现出跨国犯罪的趋势。
犯罪分子通过跨国转移资金、利用国际金融市场等方式,逃避法律制裁。
集资诈骗罪的构造在刑商交叉视域下呈现出背信模式转型的特点。
为了有效打击此类犯罪行为,有必要加强跨部门、跨领域的合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公众的风险防范意识。
1.3 刑商交叉视域下集资诈骗罪的特点跨领域性:集资诈骗罪涉及金融、经济、法律等多个领域,犯罪分子往往利用这些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诈骗活动。
集资诈骗罪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区别是什么?犯罪的目的不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犯罪目的是非法占有所募集的资金;而集资诈骗罪的目的则是企图通过吸收公众存款的方式,进行赢利,在主观上并不具有非法占有公众存款的目的。
这是两罪最本质的区别。
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听说过有的人说是要办大事然后鼓动大家一块出资,到时候一定会给予巨额的回报。
结果有一天他破产了,什么收益也没有了。
这时候就会思考这是犯集资诈骗罪还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呢?接下来请随小编来了解一下集资诈骗罪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区别。
一、什么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集资诈骗罪1、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指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
准确理解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关键在于首先要坚持该罪的行为主体的不特定性和危害金融秩序的具体性的统一。
2、集资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违反有关金融法律、法规的规定,使用诈骗方法进行非法集资,扰乱国家正常金融秩序,侵犯公私财产所有权,且数额较大的行为。
集资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应理解为“非法所有”。
此外,集资诈骗罪和非法集资的含义相近,大家注意区别。
二、区别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犯罪的主观故意不同,集资诈骗罪是行为人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意图永久非法占有社会不特定公众的资金,具有非法占有的主观故意;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行为人只是临时占用投资人的资金,行为人承诺而且也意图还本付息。
1.从筹集资金的目的和用途看,如果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的目的是为了用于生产经营,并且实际上全部或者大部分的资金也是用于生产经营,则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如果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的目的是为了用于个人挥霍,或者用于偿还个人债务,或者用于单位或个人拆东墙补西墙,则定集资诈骗罪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2.从单位的经济能力和经营状况来看,如果单位有正常业务,经济能力较强,在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时具有偿还能力,则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如果单位本身就是皮包公司,或者已经资不抵债,没有正常稳定的业务,则定集资诈骗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基于比较静态分析视角的集资诈骗犯罪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集资活动在社会中变得越发频繁。
由于一些不法分子的存在,集资活动也成为了他们行骗的工具之一。
集资诈骗犯罪是指以非法手段骗取他人财物,并通过借贷或者发行债权的方式,来获取不正当利益的违法犯罪活动。
在进行刑事犯罪的静态分析时,可以通过对案件资料、相关法律文件和行为规律等进行综合分析,来探讨集资诈骗犯罪的特点、危害以及预防措施,并从法律角度对此类犯罪行为进行深入研究。
静态分析集资诈骗犯罪的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集资诈骗犯罪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隐蔽性强:集资诈骗犯罪往往在表面上以高额回报为诱饵,吸引投资者的注意,而实际上是通过虚构的项目或者伪造的利益来骗取他人的财物。
2. 高额回报:诈骗犯罪分子会向投资者承诺高额的回报,吸引他们投资,并通过新投资者的资金来支付旧投资者的回报,形成所谓的“庞氏骗局”。
3. 利用信息不对称:诈骗犯罪分子通常会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获取投资者在知情权上的劣势,从而让其在不充分了解风险的情况下投资。
4. 法律约束弱:由于集资诈骗犯罪行为的复杂性和隐蔽性,导致相关法律约束相对较弱,使得犯罪分子有机可乘。
通过对这些特点的分析,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集资诈骗犯罪的危害程度。
这种犯罪不仅损害了个人权益,还可能会对整个社会的经济秩序产生不利影响。
对于集资诈骗犯罪的防范和打击尤为重要。
从静态分析的角度出发,对集资诈骗犯罪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找到一些预防和打击犯罪的措施。
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
需要完善相关立法,使得对集资诈骗犯罪的惩治更加严格而有力。
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
通过加强对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培养,提高公众对集资诈骗犯罪的警惕性,减少投资者上当受骗的可能性。
加大监管力度。
加强市场监管,防范集资诈骗犯罪,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建立健全风险提示和投资者保护机制。
通过建立风险提示和投资者保护机制,及时发现和制止集资诈骗犯罪,最大限度地减少被骗者的损失。
集资诈骗罪和诈骗罪的区别是什么?1.侵犯的客体不同。
后罪侵犯的客体则是单一客体,即公私财物的所有权;而前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侵犯了国家正常的金融管理秩序和公私财物的所有权。
2.侵犯的对象不同。
后罪侵犯的对象是某一特定人或单位的公私财物;而前罪侵犯的对象则是社会不特定公众或单位的资金。
集资诈骗罪和诈骗罪都属于诈骗犯罪行为,两者都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公私财产为诈骗对象,因此,在司法实践中,有些较为复杂的诈骗案例在判定中很容易就会将集资诈骗罪和诈骗罪相互混淆,导致出现错判的情况,那么,集资诈骗罪和诈骗罪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呢?▲一、区分诈骗罪与集资诈骗罪界限的必要性根据刑法典第二百六十六条、第一百九十二条的规定: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集资诈骗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行为。
从法条可以看出,二者在构成要件方面存在相似之处,都必须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都使用了诈骗的方法,骗取的数额要达到较大的标准。
并且,集资诈骗是从诈骗罪中分离出来,集资诈骗是诈骗的一种,二者是特别法与一般法的关系。
因此在实践中,面对错综复杂的案子,办案人员往往容易混淆二者之间的关系。
例如,尹生华诈骗案,一审、二审法院均认定为集资诈骗罪,但最后经最高人民法院的复核,其行为并不符合集资诈骗罪的特征,依法将其改判为诈骗罪。
这种错误的造成就是因为办案人员混淆了诈骗罪与集资诈骗的区分界限所导致的。
▲二、诈骗罪与集资诈骗罪的区分1、侵犯的客体不同。
前罪侵犯的客体则是单一客体,即公私财物的所有权;而后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侵犯了国家正常的金融管理秩序和公私财物的所有权。
2、侵犯的对象不同。
前罪侵犯的对象是某一特定人或单位的公私财物;而后罪侵犯的对象则是社会不特定公众或单位的资金。
3、客观方面不同。
前罪虽是公开进行诈骗活动但行为人一般在较小的范围内对某一特定的人或单位,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进行;而后罪则是采用大张旗鼓、规模较大、公开的方式,有的甚至运用新闻媒体大造舆论,并以高回报、高利率为诱饵,以便让更多的公众或单位上当受骗。
集资诈骗罪与诈骗罪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 区别及认定王 媛摘要:集资诈骗罪与诈骗罪的争论主要在于在量刑上两者孰轻孰重,集资诈骗罪关于主观方面“非法占有”的认定引起了集资诈骗罪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之间的争议。
从犯罪目的来看,集资诈骗罪相较于诈骗罪只是为了投资盈利;从认定条件看,集资诈骗罪的认定不能仅仅只根据行为本身来判断;从构成要件层面讲,法定犯的构成要件存在一定的逻辑缺陷。
主观方面,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比集资诈骗罪的主观恶性小;客观方面,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意图和表现没有集资诈骗罪明显和强烈;客体方面,集资诈骗罪比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危害大,影响也比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更深远。
关键词:集资诈骗罪;诈骗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中图分类号:D924.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3-0094-03一、集资诈骗罪概述集资诈骗罪是依据我国法律规定的一种罪名,是指以非法集资并据为己有为目的,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使用诈骗方法进行的非法集资行为,这种行为的主要危害体现在:破坏了国家正常的金融秩序,侵害了国家、单位或者个人的财产所有权,且其数额较大[1]。
集资诈骗罪的主体是指任何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这是一般主体,凡是符合以上条件的自然人均可构成本罪,依《刑法》第二百条的规定,集资诈骗罪主体不仅仅是指个人,也可以是单位。
在通常情况下,将非法募集的资金由募集者自己非法占有、任意挥霍,或获取资金后携款潜逃、销声匿迹等是此种集资目的的具体表现。
集资诈骗罪是在1995年6月30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第八条中首次提出的,1997年《刑法》修订时予以采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规定》中,将此种非法集资行为认定为集资诈骗罪。
集资诈骗罪有以下特点:1.受害者没有特定的群体或个人,犯罪方式具有很强的诱惑性。
集资诈骗的对象既有个体经营者、企事业单位职工、退休人员,也有少数党政机关干部,大多数为45岁左右具有一定积蓄的中年人。
集资诈骗案件的特点、成因及防范对策近几年来,集资诈骗案件发案大幅上升,这类案件严重危害我国的金融秩序,损害投资人的利益,并易引发群体性上访,是影响当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繁荣,构建和谐社会,应当依法严厉打击集资诈骗犯罪。
一、近年来集资诈骗案件呈现的特点(一)金额巨大,涉及面广,社会危害性大。
从发案地域来看,遍布全国各省市,近几年,江浙沪尤其突出,正从城市扩展至乡村,涉及的地域迅速蔓延,形势严峻。
从涉案行业来看,主要波及房地产、医疗保健、金融证券、商贸、农业等行业。
从受害群体来看,人员多,少则几十人,多则成百上千人,主要以下岗职工、离退休人员和中老年为主。
从危害后果来看,涉案金额巨大,且基本上都无法追回,从近几年案发的集资诈骗案件来看,涉案金额少则几百万,多则几亿元,近期南京发生的“润在”集资诈骗案涉案金额高达40多亿元。
(二)作案形式多样,手段不断翻新。
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群众投资需求,编造各种名目,以高额回报为诱饵、骗取群众资金,其手法多样,不断翻新。
如以返租、放养或者代养,许诺高额汇报的方式骗取资金;以国家对农业方面采取的鼓励政策为幌子,许以优厚汇报,通过联合开发农业形式非法集资;利用股票或者债券等有价证劵,或者成立“投资咨询”或者“投资担保”等类型的公司,通过金融工具的形式吸收客户资金,进行诈骗;以及利用“拉人头”传销、变相传销等方式非法集资。
(三)合法掩护,编制光环,隐蔽性强。
为给犯罪活动披上合法外衣,犯罪分子往往利用社会公众对单位的信任度,在非法集资过程中成立公司,办理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等手续,成立完整的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执行等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并积极开展公益捐款、举办公益讲座、创办文化节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大力进行广告宣传、投资大的经营项目以及开办分公司、子公司,以貌似合法的经营活动,骗取公众的信任,掩盖其违法犯罪的目的。
浅谈集资诈骗罪
未经有权机关批准,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诈骗方法向社会上不特定的多数人公开、广泛地募集资金的行为,属于“非法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是集资诈骗罪区别于诈骗罪的重要特征之一,数额较大的,构成集资诈骗罪。
集资诈骗罪是从诈骗罪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新型金融诈骗犯罪,从犯罪构成上来看,两罪属于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存在不少共性特征,例如,主观上都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客观上都采取欺骗的手段并要求达到数额较大等等,因此司法实践中易于混淆。
具体认定时,应当注意集资诈骗罪有别于诈骗罪的以下特征:第一,诈骗手段具有特殊性。
最高人民法院在1996年12月16日《关于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曾规定,集资诈骗罪的诈骗方法是指“行为人采取虚构集资用途,以虚假的证明文件和高回报率为诱饵,骗取集资款的手段”。
“虚构集资用途”一般表现为行为人虚构客观上并不存在的企业或者企业发展计划,而且是对投资者具有诱惑力的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的所谓项目。
“以虚假的证明文件”一般表现为行为人往往以所谓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文件、资信证明等欺骗投资者,“以高回报率为诱饵”,往往表现为行为人许诺的利益往往远远高于国家限定的利息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