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008第2课《芦花荡》
- 格式:doc
- 大小:56.50 KB
- 文档页数:2
第2课芦花荡有的记叙正义战争的胜利色彩的小说。
教学目标:1、理清记叙的要素,把握故事情节。
2、把握老头子的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3、通过品味语言,体会景物描写的妙处。
教学重点:1、把握老头子的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2、通过品味语言,体会景物描写的妙处。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语言,体会景物描写的妙处。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新课讲解内容:一、课前预习(5分钟)快速浏览课文,要求:1.为文章标示段落序号;2.圈出“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词并为它们注音。
二、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昨天9月3日是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吗?你们一定听到过许多英雄的故事吧,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抗日英雄“老头子”的故事。
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可谓智勇双全,让我们走进《芦花荡》去见识见识这位神奇的老人。
请大家翻开课本前面的彩色插图《白洋淀》,白洋淀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四十多万亩,水道纵横,芦苇万顷,俯仰吐穗,风光旖旎。
面对浩淼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我们可曾想到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的故事,让我们在芦花丛中,寻找英雄的足迹,追随他们高大的身影。
三、作者简介,复习旧知识1、作者资料: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
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
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反映抗战时期的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
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2、复习小说知识:小说的三要素:(一)人物要素:(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芦花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作品主题。
1.3学习并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3.2理解作品中的人物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
三、教学难点1.感悟作品主题,体会作者情感。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孙犁及其创作背景。
1.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了解课文大意。
2.课堂阅读2.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把握故事情节。
2.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3.理解内容3.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梳理故事情节。
3.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
4.学习生字词4.1教师逐个解释生字词,学生跟读并记忆。
4.2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含有生字词的句子,进行朗读。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1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课时内容。
1.2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分析人物形象2.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如芦花荡、老爷爷、小女孩等。
2.2学生分组讨论,从文中找出描写人物形象的关键语句。
3.感悟作品主题3.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主题,如家乡之美、亲情、友情等。
4.欣赏文学作品4.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如描写自然风光、人物形象等。
4.2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练习。
5.课堂小结5.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短文。
2.摘录课文中的精彩语句,进行仿写。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感悟,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孙犁周立溉“四大缰辫BMI i火则笔議議第越酬忌瞬魏劭星那JU■剔・j, r 匸二[| •“r •./ — A \A I t t :Ur IJ >r/ )窖』y力I^4ByVBs^KfflDM fi^til£■(//<p》7匚叮/1)纟二J J ~ r "尸丿J xj “wJ ■・J / 7 • P J W 7 \\ J厂_A•」」"*"*f~*▲/ / / :\八、// 一u 2 2 弋/ —/r r r /*±-i-Li r!/*r J-{-^ —>X7^ V\ II r^t n/i±L /rri^ y yL kJ J J Z",、1 厂◎ M- \\ WJ x«^9MB:/7 ((—¥1 匸U \\ 心三y -| rj 厂厂I 匚D*. •( i 刁匸I «C7Xa、(丿J〃J "丿」J 〃亠 J ) J 厂"uJ S J x ^2zi4 ■ L-* 上.厂f 0=厂I t f J v f [ ; f "严f | t f 『■lb /; 二j— i ・f ■ 广i ■ I = ■ ”巧_ 肢I 鋼•宀 _ .〜. 严. ."US…- 「、・r4ir二,TU 匚S' 水一I 升 S一.* np ;.: a - ■K >Trin<| r?[ //p口:丿〃v丿LH 厂ru 三氏” rrj zjy'i 心w丿)~ TCS > /J i J 1 "厂」一> —i 匚-ir *j —R1 Q yJ力yr多瞰出i尼闕超in略匕amni^Kin爭亏■恰仏厨莒■MJM* •、丿丨* * 丿 '丿k * • —/' • '^F T" k* l -IF —丿/J 、丿j J 、丿#■ ' J Ji u-r i r t \^Sz\^KW^S^^E2^^glWOBBBE^W3^MBKBBI/[<4・「| i \ | 乂f- 刖事据gf | ' i°4 ♦ i ■r ~ ■y ■・・■了. k 7 . * ■彳十:[KI j壬三j i^|lj|ES|^K^BSSi^fK^^nQS^91■gsJK^^lJn9?i|ll^M一I 1二二^「才I:•亡三!二巧fcjit□^j^p^H^j-^-tnj H »»r i M/^ I /! b L^j Jl mi BvL ^l</Tvv A^4 .—I r F> I_」孑」_ J 7 7 »■ ————. • ■ 一「■ t^flK 二J"" ■■&//___< 二 _」_ 」H宀亠八 \“Lr 十亠 | ・■ I I 1■\\ I ■ I [ ■ 1 M . . Mr I —;」」」Pn hV j \\上空,i , “—于,,e F j I | r | Jr厠『2 I ■」■ t IJ 19 ■ 1j|Wj . J| .j)JJb/ J』」—7 / *>-J -r-」」」M圏母E=±±AclL!亞屯斗nX上R,■ ■ T <r &一■」□!M J!_ [■ As ■ ▼, br^ j |^| u小说:t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节和环境的描写,形象而广泛地现实生活O小说EftJ ^7 — “ R二匚 r/ i -厂肌 • ■ j "zH ・ 丄R —— 丿 三弓二^ ; 丿R ——> i 豊 较完整、生动的情节; 具体的、典型的环境描写。
第2课《芦花荡》(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教材分析:《芦花荡》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是“荷花淀派”创始人孙犁的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说。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
文中“老头子”的形象因其个性鲜明而丰满,在充满神奇色彩的芦花荡的映衬下,尤为奇特。
这篇小说很有点传奇色彩,人物形象鲜明,环境描写也很有特色,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3、中招考点:记叙文是河南中招的必考内容。
近5年写人叙事类散文共考过3次,抒情类散文考过1次,小说考过1次。
4、学情分析:对于八年级的学生,己不是第一次接触小说,己有了初步的基础,但不够深入。
仍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对小说的三要素、小说人物的性格特征的把握,环境描写在小说屮的作用进行更深一步的学习。
二、学习目标:1、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2、品读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揣摩其作用。
3、探究小说的写法特色及作者意在表达的主题。
三、评价任务:针对目标一:学生能概括出“老头子”的性格特征,并结合文屮具体的语句说出自己的理解。
针对冃标二:学生能找出几处环境描写,并能揣摩出其在刻画人物、表达主旨上的作用。
针对目标三: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篇小说在写法上的特色,并能概括出作者创作这篇小说意在表现怎样的主题。
四、教学过程:学习目标教学活动评价任务评价要点导入设计检查学生关于小说的文体常识。
1、小说的文体特点;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屮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为主要要素。
2、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小说屮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从描过于自信表现在:第5段: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芦花荡》示范课教案(通用《芦花荡》示范课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芦花荡》。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分析小说主题、品味精彩语言及人物形象。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小说主题。
2. 分析课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了解其对表现人物形象和渲染气氛的作用。
3. 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品味精彩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芦花荡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分享学习心得。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第一段,讲解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其他自然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
6. 精讲点拨: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7. 情感升华:讨论课文主题,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家乡。
六、板书设计1. 课文《芦花荡》2. 自然环境描写:芦花荡、河流、天空、野鸭等3. 精彩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诗意4. 小说主题:热爱大自然,珍惜家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课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谈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2. 答案要求:语言通顺,观点明确,不少于2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关于大自然和家乡的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自然环境描写的分析2. 精彩语言品味3. 小说主题的理解与讨论4. 作业设计及课后反思一、自然环境描写的分析1. 描述方式:课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芦花荡的景色生动形象。
第2课、《芦花荡》导学案
科目:八年级语文编写人:周慧娟审核组长:周慧娟
时间:2010-8-28
温馨寄语: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久。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理清思路。
2、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3、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学习重点】
1、复述本文的故事情节,理清思路。
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学习难点】
1、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2、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法指导】
1、自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2、小组讨论,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人物,并说明原因。
【知识储备】
1、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在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
(主题概括:这篇小说通过写的故事,反映/ 表现/赞美社会现实。
)
2、小说的三要素:①人物、②环境、③情节。
①人物:刻画人物的方法:侧面烘托、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描写)
②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描写是为了交代背景、衬托人物、推动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
③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悠.闲()疟.子()寒噤.()吆喝
..()蹿.()
仄.歪()飒飒
..()泅.着()转弯抹.角()张皇.失措()2、请结合语言环境解释下面的词语。
寒噤:
转弯抹角:
张皇失措:
3、了解作者:
《芦花荡》是________(作者)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姊妹篇《》。
本文故事发生在________的岁月里。
在充满诗情画意的________里,一个干瘦的老头子,整天自如地穿梭着,他让________感到快乐,让________感到胆寒。
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________。
4、熟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提示: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事情开始怎样,接着怎样。
从记叙文六要素入手,尽可能精彩的复述,就像把你喜欢的故事讲给同学听一样。
)
第二课时
二、合作探究
1、你最喜欢本文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这个人物?
2、本文环境描写富有诗情两画意,充满水乡气息,雅致隽永。
试着从文中找出几处你最喜欢的环境描写,并说明其作用。
3、语段点将。
读课本16页课文46—54段,解决下面的习题。
(1)上文的第二段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
A.神态描写 B.动作描写 C.心理描写 D.语言描写
(2)填空。
①“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
”这个句子形象地写出了老头子________到了极点。
②“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这句话写出了老头子强烈的________心理。
③“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这句话写出了老头子深深的________心理。
(3)上面老头子的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热闹哩!”这个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从下文看,指的是哪件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延伸
①那天的风雪真暴,外面像是有无数发疯的怪兽在呼啸厮打。
大家都在喊冷,读书的心思似乎已被冻住了。
一屋的跺脚声。
②鼻头红红的欧阳老师挤进教室时,等待了许久的风席卷而入,墙壁上的《中学生守则》一鼓一顿,开玩笑似的卷向空中,又一个跟头________了下来。
往日很温和的欧阳老师________:满脸的严肃庄重甚至冷酷,一如室外的天气。
乱哄哄的教室静了下来,我们________地望着他。
③“请同学们穿上胶鞋,我们到操场上去。
”
④几十双眼睛在问。
⑤“我要求同学们到操场上站立5分钟。
”
⑥教室外,卷地而起的雪粒雪团呛得人睁不开眼张不开口。
脸上像有无数把细窄的刀在拉在划,厚实的衣服像铁块冰块,脚像是踩在带冰碴的水里。
我们挤在屋檐下,不肯迈向操场半步。
欧阳老师没有说什么,面对我们,脱下羽绒衣,线衣脱到一半,夹着雪的狂风帮他完成了另一半。
“到操场上去,站好。
”老师脸色苍白,一字一顿地对我们说。
⑦谁也没有吭声,我们老老实实地到操场排好了队。
瘦削的欧阳老师只穿一件白衬褂,衬褂紧裹着的他更显得单薄。
我们规规矩矩地站着。
5分钟过去了,老师吃力地说:“解散。
”
⑧就在我还未能透彻地理解欧阳老师这一课时,仅有“中师”文凭的他,考取了北京一所师范大学的研究生。
⑨以后的岁月里,我时时想起那一课,想起欧阳老师课后的一番话:“在教室时,我们都以为自己敌不过那场风雪,事实上,我们不是都顶住了吗?面对困难,许多人戴着放大镜,但和困难拼搏一番后,你会觉得,困难不过如此……”我很庆幸,那天我没有像个别的同学那样缩在教室里,在那个风雪交加的时候,在那个空旷的操场上,我上了终身难忘的一课。
1.在文中第②段的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丢今非昔比惊叹 B.落神态自若惊恐
C.栽一反常态惊异 D.飘判若两人惊诧
2.下边没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个句子是()
A.厚实的衣服像铁块冰块。
B.满脸的严肃庄重甚至冷酷,一如室外的天气。
C.外面像是有无数发疯的怪兽在呼啸厮打。
D.大家都在喊冷,读书的心思似乎已被冻住了。
3.下列对本文描写人物方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主要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
B.用对自然界暴风雪的描写来衬托人物。
C.对欧阳老师用了正面、形象描写。
D.对同学们用的是侧面、概括的描写。
4.文章第①至⑦段写的内容是________。
作者详写了________,略写了________,目的是为了通过________的渲染,突出文章的中心。
5.文章中揭示欧阳老师在操场上给学生上这“一课”用意的一句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在第⑧段补充叙述了“一课”之外的另一件事,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给这篇短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________________。
检测题。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提(dí)防寒噤(jìn)泅水(sì) B.疟(yào)子疟(nüè)疾仄(zè)歪C.一蹿(cuān)飒飒(sà)丝绒(yíng) D.撑(chēng)船蹲(dūn)着淀(díng)里
2.指出下列句子的描写方法。
(1)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2)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我没脸见人。
”()
(3)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
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苇塘深处。
( )
(4)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 )
(5)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 )
3.“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强调天气闷热的原因:
4.“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好像”一词能否删去?
5. 老头子的性格核心是“过于自信和自尊”,如何理解“过于”二字?
6.“记住历史,珍惜和平”成了青少年的共识。
假如一位抗日老战士来到你的身边,你将对他说些什么?
五、课堂小结。
(师生总结,本课你学到了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