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史记_看司马迁的生死观
- 格式:pdf
- 大小:64.14 KB
- 文档页数:2
【课外阅读】司马迁的生死抉择游历在司马迁的人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太史公自序》说:“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
”在这段简要的文字中,司马迁向我们清晰地描述了他的人生地理。
在某种程度上,地理决定一个民族的气质,一个人的性格以及艺术创造的风格等,类似的道理,丹纳等美学家早已作了论述。
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塑造了人,给人们的精神和行为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一个人的人生地理不仅包括赖以生存的家乡,而且也包括其所游历的路线。
在司马迁的人生地理中,公元前125年开始的漫游之旅无疑是重要的一笔。
从京师长安起程,出武关,经南阳,至湖北江陵,然后顺江而下,到达会稽、姑苏,随后北上淮阴、彭城、沛县、曲阜,最后经开封回到长安。
在这段行程中,既有名山大川,也有先贤遗迹,更有丰富的民间生活资源,给了司马迁不尽的滋养。
余至江南,观其行事,问其长老司马迁一路走过,对民风民俗及其历史根源进行了透彻的了解。
郑樵认为《史记》的缺陷在于“间以俚语”、“时插杂言”,“所可为迁恨者,雅不足也。
”(《通志•总序》)学者张大可一针见血地指出:“观郑氏之意,不过是借《史记》以自重其书,一抑一扬皆为自衬。
”(张大可:《史记研究》)郑樵所谓的“雅不足”正是《史记》的魅力所在。
司马迁自觉地克服了知识分子历史写作的矫饰之弊和附庸风雅之病,用民间视角来凸显历史的原生态。
他每到一地,首先要拜访当地的长老,他们的沧桑人生经历和所见所闻,就是一部活的历史。
司马迁做了大量的口述史工作,将这些散落和蕴藏在民间的丰富史料积累保留下来。
“吾适丰、沛,问其故老,观故萧曹樊哙膝公家,及其素,已哉所闻。
”(《史记•樊郦膝灌列传赞》)“余至江南,观其行事,问其长老。
”(《史记•鬼策列传》)时间长河淹没了多少往事,而长老们的智慧却因为这位年轻旅人的记载而流传万世。
司马迁的人生观与生死观司马迁的人生观、生死观是非常积极,非常壮烈的,这贯穿在《史记》的各个篇章、人物、事件上。
扩而言之,说《史记》全书就是对司马迁本人的人生观、生死观的深刻阐释,也未为不可。
试从几个方面看:司马迁认为:人生一世,应该不失时机地艰苦奋斗,以期为社会,为国家作出一番贡献,扬名声,显父母,使自己列于“立德、立功、立言”的士君子之林《太史公自序》在表述《史记》选择什么人入“列传”时说:“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
”毫无疑问,《史记》所敬佩、歌颂的都是轰轰烈烈,为社会、为人世作出了突出贡献,或是在“立德”、“立言”上有突出表现的人。
在司马迁笔下,不只他所敬佩的人是如此艰苦奋斗,勇于事功,即使那些受他批判的人也几乎都具有这种积极奋斗的精神。
如李斯人生哲学的要义就是“得时勿怠”,就是“因瑕衅而遂忍之”。
司马迁这样看别人,也这样要求自己。
他在《报任安书》中说:“立名者,行之极也。
”又说:“君子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他在《太史公自序》中引用父亲的话说:“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他感于时代的要求与父亲的教导,立志要继孔子之后写第二部《春秋》。
志大才疏是许多知识分子的通病,司马迁的认识也难免有不少偏颇,但不可否认,这里所表现的那种积极入世、艰苦奋斗、勇于建功立业的精神是极为可贵的。
人类社会正是靠着这种锐气、力量,才得以不断前进,如果都像庄周那样把一切都看穿了,都去追求个人的自由与潇洒,那人类社会还能有什么创造,有什么进步呢?司马迁认为:人在困难面前,应该百折不挠;在灾难与逆境中要忍辱发愤,而困难与逆境恰好是激发人前进,鞭策人夺取最后胜利的绝好动力正是本着上述精神,《史记》写了越王勾践、伍子胥、苏秦、张仪、范雎等一系列忍辱奋斗的人。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事已为人们所熟知。
范雎早年,曾被魏齐所害。
魏齐“令人笞击雎,折胁拉齿。
雎佯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
史记:司马迁生命的壮怀与悲叹公元前110年,汉元封元年,晚春的一天。
洛阳城中,一对父子执手而泣。
这对父子就是弥留之际的司马谈和他的儿子司马迁。
司马氏父子的诀别,开启了一段壮丽的生命旅程,成为中国史学史上的佳话,催生了逸响千载的皇皇巨著。
司马氏的先辈曾长期担任周朝的史官。
司马谈在汉武帝建元(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35年)年间到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长期担任太史令。
他通晓史籍,精通诸子之学,矢志继承孔子的《春秋》史学,创作一部贯通古今的通史,但生前未能如愿。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述父子诀别的情景: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父子诀别的场景中,我们可以窥看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原始动机,就是承袭家族事业和完成父亲遗愿。
从春秋时期开始,中华大地经历了长达五百多年的战乱。
汉王朝立国后,国家从混乱走向盛世。
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原因何在?什么样的治国方略才能够使国家长治久安?这两个问题成为当时汉王朝上下关注的热点。
司马氏父子屹立于时代的潮头,他们著史的一个重要宗旨就是反思治乱兴替的原因和探索治国安邦的方略。
情感是创作的原始动力,理性思考是将内心热情转化为具体创作成果的必由之路。
司马迁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提炼升华《史记》的内涵,使《史记》成为富于时代风貌,彰显个人思想的煌煌巨著。
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司马迁正在“论次其文”,专心撰写《史记》。
正当此时,祸从天降。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而被处腐刑,身心受到巨大的创伤,修史动机发生了重大转变。
历经磨难后的司马迁,对人生和历史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开始将自己于郁结中体会到的生命激情融入创作中,使《史记》成为闪烁着人性光辉的历史巨著。
一、李陵:五千孤军战万骑力战覆没迫降敌李陵(?--公元前74年)的事迹主要记录在《史记·李将军列传》《报任少卿书》《汉书·李陵传》和《汉书·苏武传》四篇文献中。
从《史记》浅析司马迁的生死观【内容摘要】每一个生命都是历史的传承,高贵、低贱、正直、邪恶、伟大、平庸……生命存在的意义在哪里,这是每一个处在历史长河中的人们用毕生的实践所探讨的问题。
培根说:“史鉴使人明智。
”作为“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史记》,塑造了一个个富有悲剧色彩的历史人物。
而司马迁本身就是一个悲剧英雄。
从《史记》中太史公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和分析,我们可以探寻到太史公超然的生死观,从而鞭策仍在人生道路上迷茫的人们……【关键词】史记生死观古往今来,追问生死是几乎每一个圣贤哲人不断探索和不懈追寻的主题。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孟子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孟子•告子上》)”庄子说:“死生亦大矣。
”(《庄子•德充符》)屈原亦云:“亦余心之所惩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
”(《离骚》)老子则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道德经》)作为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不朽巨著,《史记》自然无法回避生死的问题;司马迁,作为一位学识渊博、身经磨练的旷世文学家、史学家,更是有着卓越的生死观。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这是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一句震古烁今,洞彻生死的精辟警句。
司马迁写下这句为无数后人所奉行,彪炳千古,震响史册的警句时,他已因“李陵之祸”而被施以宫刑,“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重为乡党所笑,以侮辱先人”,任安也因戾太子事件被判为腰斩,即将行刑。
由此可见,这个阐明人生意义的罕见的譬喻,是司马迁从自己独特悲惨的命运中感悟得出的。
很多人将《史记》看作是一座充满悲剧式英雄的历史人物长廊。
司马迁生死观与《史记》选文的人物命运司马迁是经历过生死抉择的人,当他面临汉武帝集团的死刑判决时,他是有深切思考的:“假令仆(当时)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仆诚以着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于是,他为了留着生命写《史记》而自请受宫刑。
他说:“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仆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所以,他的生死观是:“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人生只有一次,生命是有限的,所以在面临死亡的时候,就需要慎重选择,既不能为了活命而毫无底线,也不能受到挫折就自怨自艾冲动自杀,司马迁通过他笔下的历史人物,向后人揭示了这方面的人生哲理。
以《屈原列传》为例,屈原因为小人的挑拨,多次被君王疏远、流放,一腔政治抱负无法得到施展,又因为他的满腔爱国之情使他无法眼睁睁地看着山河破碎、国破家亡,最后只能决绝地抱石沉江!这种死不是逃避现实,也不是对君王的愚忠,而是因为理想破灭了,不愿过随波逐流,苟且偷生的生活,他宁愿身赴江河被鱼虾所食,也不愿与这黑暗的社会同流合污。
屈原的人格是高贵的,屈原的死更是崇高的,故司马迁倾心歌颂屈原:“其志洁,故其言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总之,《史记》在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一个个大写的历史人物,他们书写了昂扬向上、永不言败、惊天动地、激烈悲壮的生命主题。
这让后世的人们懂得了怎样才能实现自我生命的价值,才能让生命绽放出最璀璨的光芒。
中学语文教师如以上述思想为中心,来选择、优化、重构《史记》选文的教学内容,不仅能对高中生进行人格的教育,也是培养其“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重要抓手,值得认真尝试。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论司马迁之生死观与《史记》的自杀描写[论文摘要]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有着鲜明的生死价值观。
他认为人应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时刻不忘其社会责任感;为了理想和道德标准,必要时应“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司马迁在著述《史记》时,倾注这种人格理想。
即使是《史记》中近百处的自杀悲剧描写,也洋溢着古代英雄主义豪迈进取的精神。
司马迁的积极入世和与强烈的批判性,与孟子思想一脉相承。
他所接受的儒家观念,异于以董仲舒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正统”。
《史记》是我国最具人文主义光辉的历史著作。
[关键字] 司马迁《史记》生死观自杀人格的崇高美[Abstract]"Human beings are doomed to die someday, but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e society will commemorate them as significant as mountains, or as trivial as feathers." Si Maqian, one of China's greatest historians, possesses prominent values of life and death. He believes that people shall take their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and try their best to contribute to the society. To his eye, every person should stick to a noble goal and their moral principles, even at the expense of their lives. Si Maqian's great work, Shi Ji, has noticeably reflected his belief in such ideals. Even the more than 100 cases of suicide he depicted in Shi Ji carry a strong admiration for the ancient heroes' enterprising soul. Though educated with Confucianism, Si Maqian's critical point of view is more close to that of Mencius, rather than the conventional Confucianism. Undoubtedly, Shi Ji is one of China's most significant literary works that shines with salient humanism.[Key words] Si Maqian Shi Ji values of life and death suicide the sanctity of noble personality一.司马迁生死观的主要内容历史充满血腥,是死亡与新生的不断交替。
从报任安书看司马迁的生死观灵魂的拷问生命的思考——从《报任安书》看司马迁的生死观夜深人静,再次翻开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细细想来,文章思路开阔,气势起伏跌宕,言辞真切感人,心中默默替司马迁和任安鸣不平。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而被判为宫刑,任安也因戾太子事件被判为腰斩。
可见,他们的遭遇是那么的相似,那么的悲惨,都是关乎人的生命的重大遭遇。
面对同病相怜的友人,司马迁以满腔的悲愤,叙述了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了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了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他“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创作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生死观。
司马迁的生死观是其特殊遭遇与伟大人格的产物。
他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个阐明人生意义的罕譬,片言居要,百意烛照,感悟生命,洞明人生,彪炳千古,震响史册,成为照亮后人奋斗之途的火炬,激起一个个创造人生价值者的生命巨浪。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生死观寻求表达形式的偶然结果。
如果当时司马迁无需给友人任安写信,他必须要用其他形式来表达他当时的思想感情。
不过,用书信形式表达,在司马迁看来,在我们看来,是当时最恰当不过的形式。
因为书信是一种亲切的,心与心直接交流的方式。
所以,他运用书信的形式可以和有过不幸遭遇的知心朋友面对面地、像促膝谈心一样地娓娓道来,弹奏心曲,使文章更真切、更感人、更容易叩响自己和友人灵魂深处那根最为亢奋人心的琴弦。
于是乎,在《报任安书》中,那种刚柔相济的谈吐,鞭辟肯綮的伦理,敏于思辨的睿智,游刃有余的言辞,简直有“惊风雨,泣鬼神”之势,表现了司马迁的无辜之冤、愤激之情、生死之观,显示了他伟大的人格,在我国文坛上激起了石破天惊的反响。
在司马迁遭受极为不人道的宫刑时,他可以选择以一死来求得自己的清白,求得后人的赞誉。
但他并没有选择死亡,在人生的十字路上来了个急转弯。
他想到死去的父亲司马谈遗命他完成自己尚未完成的史书,他要立志继承父业,他要忍辱负重,顶着极大的压力和痛楚来完成《史记》。
夜深人静,再次翻开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细细想来,文章思路开阔,气势起伏跌宕,言辞真切感人,心中默默替司马迁和任安鸣不平。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而被判为宫刑,任安也因戾太子事件被判为腰斩。
可见,他们的遭遇是那么的相似,那么的悲惨,都是关乎人的生命的重大遭遇。
面对同病相怜的友人,司马迁以满腔的悲愤,叙述了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了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了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他“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创作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生死观。
司马迁的生死观是其特殊遭遇与伟大人格的产物。
他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个阐明人生意义的罕譬,片言居要,百意烛照,感悟生命,洞明人生,彪炳千古,震响史册,成为照亮后人奋斗之途的火炬,激起一个个创造人生价值者的生命巨浪。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生死观寻求表达形式的偶然结果。
如果当时司马迁无需给友人任安写信,他必须要用其他形式来表达他当时的思想感情。
不过,用书信形式表达,在司马迁看来,在我们看来,是当时最恰当不过的形式。
因为书信是一种亲切的,心与心直接交流的方式。
所以,他运用书信的形式可以和有过不幸遭遇的知心朋友面对面地、像促膝谈心一样地娓娓道来,弹奏心曲,使文章更真切、更感人、更容易叩响自己和友人灵魂深处那根最为亢奋人心的琴弦。
于是乎,在《报任安书》中,那种刚柔相济的谈吐,鞭辟肯綮的伦理,敏于思辨的睿智,游刃有余的言辞,简直有“惊风雨,泣鬼神”之势,表现了司马迁的无辜之冤、愤激之情、生死之观,显示了他伟大的人格,在我国文坛上激起了石破天惊的反响。
在司马迁遭受极为不人道的宫刑时,他可以选择以一死来求得自己的清白,求得后人的赞誉。
但他并没有选择死亡,在人生的十字路上来了个急转弯。
他想到死去的父亲司马谈遗命他完成自己尚未完成的史书,他要立志继承父业,他要忍辱负重,顶着极大的压力和痛楚来完成《史记》。
因为他懂得,人生可以创造价值,人只要不死,脚下便有路,尽管他“腐刑”后的躯体是卑微的,然而,他有伟大的思想和满腹的文才,只要通过奋斗,创造出非凡的人生价值,就可以反卑微为伟大,使生命“重于泰山”!在这一思想的支配下,现实生活中的烦恼、犹疑、苦闷、凄凉、孤独、失落、痛楚、绝望等等,都不能搅乱他内心深处的宁静。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从《史记》的洪水神话看司马迁的天命观张师军 长春理工大学王磊平 长春理工大学摘 要:洪水神话是指以洪水为背景或主题的神话故事,是原始先民通过想象对洪水这一自然现象作出的解释。
我国的洪水神话有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主要以治水为主题,反映了原始先民主动抗争、改造自然的精神。
在《史记》中,司马迁记载了有关鲧禹治水的神话,与其他古籍所载的洪水神话相比有所变化。
在洪水神话的取舍之中,隐含着司马迁复杂的天命观。
《史记》中的洪水神话,对于我们更深入地研究司马迁的天命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史记》;洪水神话;司马迁;天命观作者简介:张师军(1991-),女,北京人,长春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062-02在《中国神话的分类与“山海经”的文献价值》中,赵霈霖曾指出,“洪水神话是指人类诞生不久,遇到重大的洪水灾难,人类如何躲避和战胜洪水的神话。
不受洪水侵害,人类才得以生存和延续,所以洪水神话往往具有救世的意义。
作为对于人类幼年时期所经历的重大灾难的朦胧回忆的洪水神话,具有真实的背景和根据,并且是各民族神话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中国的洪水神话主要是指鲧、禹治水的神话。
”[1]司马迁在被誉为“实录”的《史记》中,也有关于洪水神话的相关记载,本文试图从《史记》的洪水神话来分析探究司马迁的天命观。
一、《史记》中有关洪水神话的记载《史记》中关于洪水神话的记载主要集中在《五帝本纪》和《夏本纪》中,其中《夏本纪》最为详细,从中可以看出洪水神话演变的痕迹。
这里主要以鲧、禹治水为例。
关于治水背景,《夏本纪》记载:“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
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
”[2]在尧为帝王时发生了规模宏大的洪水灾害,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存与生活。
尧在这里是作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召集大臣们商议由谁来治理水患,已不带有神话色彩。
从《史记》名篇看司马迁的生死观作者:华云刚来源:《语文建设·上旬》2018年第03期自杀现象在《史记》中的大量出现,已引起诸多学者的关注。
他们首先对自杀现象进行分类,进而深入探讨种种自杀现象背后的政治、文化原因,再进一步地探寻司马迁记录、写作这一现象的深层次价值及意义,从而研究司马迁本人的生死观。
历史的如实记载是史学的本质要求,而生死观念还应包括作者本人的独特想法和价值判断。
一个是理性的客观介绍,一个则是带有个人价值观念的态度和想法,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微妙的。
高中课本中有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节选)、《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屈原列传》(节选)、《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等篇幅,我们且从这几篇经典名篇出发,进而扩充到整部《史记》来研究司马迁的生死观。
一、问题的提出首先,《史记》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传主生平的介绍是其主要内容。
除此之外,还需对该传主的历史地位作出评价与分析,同时展示和再现当时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等。
这其中当然少不了对传主出生与死亡的记载。
也就是说,死亡,不管以何种方式结束生命,都应该是传记必不可少的内容。
因此要分析自杀现象,就不能忽略史学本身的影响。
其次,若落实在《史记》这部书上,司马迁通过自己的“浪漫的自然主义”笔法记录中国历史,自然也融入了许多个人的情感,更是他这位“抒情诗人”的情感发泄。
如组麂刺杀赵盾死亡之前的自言自语,项羽自杀前的种种渲染,等等。
这些文学因素是历史学家不能容忍的,因为从历史发生的角度看,司马迁不可能知道这些。
当然,历史的生命是真实,为了体现真实的历史,应该从历史的本来面貌来记录一切所能看到、知道的事情。
若从另一方面来说,有些事情以某种原因被掩盖,若能够推测出事件的可能发展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是宁可拘守事件可见材料而忽略这些过程不记,还是想象出一条最合理的解释办法,从而更加真实地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呢?司马迁在写作中对某些人物的富有情感的介绍和渲染,尤其对死亡的描写,是司马迁个人情感和思想的最真实体现。
简论司马谈对司马迁的影响李福燕(福建省财会管理干部学院,福建福州350001)摘 要 《史记》是应时代需要而产生的巨著,而司马迁能成为巨著的执笔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父亲司马谈。
司马谈要求司马迁“绍时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使司马迁在述史时具有了哲理性和时代性的特点;而司马谈述史欲论载的是“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这使司马迁在人物塑造选择方面有所取舍,又能做到以人折射历史发展的态势;司马谈身为太史有着中国史学家高尚的品德和执着精神这深深地影响着司马迁,以致他身处逆境时仍能隐忍苛活,以史学家的正直实录精神记载历史,并能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思考历史,重视人事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司马谈 司马迁 《史记》 影响中图分类号: K20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5963(2004)01-0073-05Abstract A record of History ,the remarkable book ,meets the needs of the age.What makes SimaQian ,the writer of works ,is mainly due to Sima Tan ,his father.The requirements of Sima Tan make Sima Qian depict the history with special characters of philosophy and the times.Influenced by the view of Sima Tan ’s ,Sima Qian make his choices while moulding his char 2acters who reflect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As an imperial historian ,Sima Tan with noble moral character and persistent spirit influences Sima Qian greatly and enables him to bear pa 2tiently under adverse circumstances.Being an upright historian ,Sima Qian records history faithfully ,ponders deeply over history in a higher position and shows great concern for the im 2portance of humans in history.K ey w ords Sima Tan Sima Qian A Record of History influence 伟大的著作是伟大时代的产物。
《史记》中人生观和生死观的现代启示汉武帝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已潜心撰述《史记》七年之久的司马迁因替名将李陵败降匈奴的事辩白,触怒了汉武帝,惨遭宫刑,这是人生的奇耻大辱。
从身体上说,“大质已亏缺”,失去了做人的尊严;从心态上说,与宦官为伍,被视为无行之人。
因此活下来比死去更要痛苦百倍,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说:“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但是,司马迁硬挺着活下来了,他忍辱含垢,发愤著书,耗尽毕生的才华和心血,为自己、为时代、为民族写出了《史记》这部超迈古人,凌驾百世的历史巨著。
司马迁忍辱著书的动力来源于哪里呢?这主要取决于他气势恢弘的人生观和悲壮浓烈的生死观。
以“立德、立功、立言”为核心的激进人生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曾剖析自己在受宫刑以后所以隐忍苟活的原因:“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这句话直接脱胎于孔子的“君子疾末世而名不称焉”。
他又曾用儒家非常激进的“立德、立功、立言”来鼓励自己的好友挚伯陵勇于事功。
好名,尤其好身后之名,追求所谓不朽,是很有价值的。
庄子的等死生、齐万物、泯是非,自然是不好名的;佛教讲弃世出家,当然也不好名,但这种消极无为怎么能够作为人类主流思想推动社会进步呢?勇于事功的人生追求,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引用父亲司马谈的话:“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这种见解标志着司马迁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形成了以“三立”为核心的人生观,同时又将其升华为发愤著书说。
司马迁身上有一种“天降大任于斯人”的气概,“铁肩担道义,秉笔写春秋”。
这种自信,既是司马迁的性格特点,也是他在《史记》中所描写的许多人物的共同特征。
三千年的历史长河,其间活跃的人物如鲤鱼跳龙门,什么人才可以有幸跳跃司马迁手中这只如椽大笔的龙门,青史留名呢?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表述他选人入传的标准:“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
由《报任安书》解读司马迁的生死观渭水秋风的博客/s/profile_2363136512.html摘要: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这一衡量生死的标准。
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表现出的生死取向,一是重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勇于牺牲一死;二是弃小义,雪大耻,隐忍就功名,避免无谓牺牲这两方面分析探讨了这一生死观的积极性及鞭策意义。
关键词:《报任安书》司马迁生死观Abstract:Sima Qian in "A Letter" proposed a "human natural death, or weightier than Mount Tai or lighter than a feather, have used the divergence," the measure of standard of life and death. Sima Qian in "Historical Records" shown by the life and death approach, one important Shashenchengren, sacrifice meaning of the spirit, the courage to sacrifice one death; second, abandoned small justice, snow big shame, Tolerance to fame, to avoid the unnecessary expense of both analysis of this a life and death, and spur the enthusiasm of significance.Keywords: Letter to Ren," Life and Death Sima Qian死是人类最原始的恐惧,也是所有恐惧的终极指向。
司马迁的生死观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他的生死观主要体现在他所著《史记》中。
司马迁的生死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对生死的看重:司马迁认为生命是宝贵的,他在《史记》的
开篇中就强调“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表明生命
的脆弱和宝贵,并提醒人们要珍惜生命。
2. 对死亡的接受:虽然司马迁看重生命,但他也对死亡持有较
为平淡的态度。
他认为,人的生死是不可避免的,生命终究会走向终结,死亡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人无法改变。
因此,他在《史记》中对历史人物的死亡并不过多渲染,而是更加注重对其生平事迹的描述。
3. 对成就的重视:司马迁认为,生命有限,而人的成就可以超
越生命的终结。
他在《史记》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以其所取得的成就为主要标准,而非个人的生死。
他认为,历史上的伟人应该以其对社会、国家的贡献来评价,而不仅仅是看重其个人的生死。
综上所述,司马迁的生死观可以概括为珍惜生命、平淡对待死亡,并强调个人的成就在评价一个人价值时的重要性。
他的生死观也体现在他的作品《史记》中,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述和评价,展现了他对生命和成就的思考和认知。
由《报任安书》看司马迁的生死观作者:周菊琴来源:《语文学刊》 2015年第4期周菊琴(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714000)[摘要]《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任安的一封信,从信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司马迁的生死观念。
他既不主张自我维护,也不反对他人躲避灾祸、保全自身;他倡导的是人的尊严;主张有价值的死亡;赞扬虽受他人迫害但却坚持自我、无怨无悔的大无畏的精神。
[关键词]《报任安书》;司马迁;生死观[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5)04-0078-02[作者简介]周菊琴,女,陕西渭南人,渭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第九版“浩然正气”一章中选取了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回复有人任安的一封书信,当时好友任安因受巫蛊之乱的牵连而喊冤入狱,他写信给司马迁,希望司马迁能够帮助他“尽推贤进士之义”,将自己从牢狱中解救出去。
然而一直到任安受到腰斩处决时,司马迁才写下了这篇回信。
从这封回信中可以看到,司马迁怀着愤恨不满的情绪,讲述了自己受到的屈辱,充分表达出他内心的痛苦,并向好友解释了自己“苟活”于世的原因,倾诉了其“就极刑而无愠色”,一定要帮助父亲完成《史记》的原因,也从另一方面表现出司马迁的生死观念。
因此可以说,《报任安书》是研究司马迁生死观念的重要文章。
一、《报任安书》中有关司马迁生死观的名句解读在《报任安书》一文中,司马迁写下了千古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这句话简明扼要地表达出司马迁的生死观念,也为研究司马迁生死观念的后人指明了方向。
从这句话中看出,司马迁认为生命是否能够发挥出价值,主要是个人主观意愿的选择。
在司马迁看来,自己的身份极其卑微,只是一名小小的官员,因此一直受到旁人的冷眼相对。
但如果自己伏法被诛的话就如同动物身上掉下的鸿毛一般,显得十分微不足道,生命显得丝毫没有价值。
【司马迁与《史记》研究】从《史记》看司马迁的生死观张 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 要:司马迁对于生死的看法深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同时也与他自身的经历密切相关。
司马迁珍视生命,但反对无意义的苟全生命;司马迁赞赏慨然赴死的勇气,但反对随意地放弃生命。
他对生死的看法具体体现在对《史记》人物的评价中。
关键词:司马迁;生死观;《史记》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05)01-0019-02收稿日期:2004-03-09作者简介:张黎(1980—),女,湖北荆州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自先秦以来,关于人的生死问题就引起了无数人的思考与探求,由此引出的对待生死的态度也就各不相同。
就先秦儒家和道家来说,儒家是重仁义,轻生死;道家是求养生,避祸患。
在西汉时期,司马迁受到了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对生死的独特看法。
他的观点就不再单纯的属于先秦儒家或道家,而是融合了儒家与道家,而又高于儒、道。
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提到“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这句话表现了司马迁对生死的评价,而对这句话意义的理解长期以来都存在着不同的说法。
一种是偏向于解释为勇者往往不能为节义而死,怯懦的人在义理的感召下,反而能为义舍生。
另一种恰恰相反,认为真正的勇者不是会激于意气而死的人,而怯懦的人因为一时的血气之勇也会慷慨赴死。
对这句话的不同解释就会影响到对司马迁生死观的理解。
“勇者不必死节”这是一个肯定句,而解释“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这句话的分歧就在于“何处不勉焉”的“勉”是勉死还是勉生。
从这句话的下文看,司马迁说:“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这样联系起来理解,“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就应该是怯夫勉励自己去死。
在司马迁心目中“勇者”和“怯夫”分别代表什么样的人呢?这一点《史记》中有着明确的答案。
在《史记》的人物长廊里,有的让人赞赏,有的博人同情,也有的遭人轻视,但是,作为历史人物,他们最终都难免一死。
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这一观点将人的死分为泰山之重与鸿毛之轻,区分的标准就在于死得是否有价值。
所谓千古艰难唯一死,这句话并不是在强调死亡的可怕,而是为了说明人一生只有一次死亡,如何面对死亡和如何使死亡变得有价值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司马迁赞叹那些为理想和道德而慷慨赴死的义勇之士,也赞赏那些功成身退,逍遥远祸的明智之士,但更让他由衷敬佩的则是那些能够忍辱就功名的英雄,因为只有在面对生死抉择之时,仍能保持冷静,慎重决定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勇者。
不论他们最后是成功还是失败,他们的事迹都足以让人为之感动。
因为司马迁推崇有价值的死,所以对于那些只是单纯的因为一时困辱而轻易放弃生命的人,司马迁决不认同,认为这样的死毫无价值,也算不上是真正的勇者。
在他看来,生命是可贵的,不应该轻易放弃,但如果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也不应贪图生存而畏惧死亡。
真正的勇者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常会经历各种困境,需要忍受各种折磨,有时还会给人以贪生怕死的错觉。
但只有慎重对待生死才能使自己的人生价值有机会实现。
所以在《季布栾布列传》中司马迁说道:“贤者诚重其死。
夫婢妾贱人感慨而自杀者,非能勇也,其计画无复之耳。
”因此在《伍子胥列传》中司马迁才会对伍子胥不吝赞赏,“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
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
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就此哉?”有时候对于一个人来说,最困难的不是选择死,而是选择生。
对伍尚来说,从父而死是以仁孝为人生价值,而对伍子胥来说,不从父召是以报仇为人生目的。
一死一生都是出于理智的选择。
虽然对于伍子胥的作法有很多人认为是不符合忠孝之道的,而且他对楚王的报复还祸及楚国百姓,但司马迁对他的评价更着重于他对生死的抉择2005年1月第20卷第1期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W einan T eachers Co llegeJan.2005V o l.20 N o.1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所以伍子胥依然是司马迁眼中的勇者。
在《鲁仲连邹阳列传》中司马迁通过鲁仲连之口说出了“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的话,并以管仲和曹沫为例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
由此可以看出,季布、栾布、伍子胥都是司马迁眼中的勇者。
《史记》可以说是司马迁自身人生理想的实现,尤其在遭受李陵之祸后,他更是焚膏继晷以此为生存的意义。
在这部浸透了他的心血,充盈着他的感情的《史记》中自然也清楚的体现了他的生死观。
《季布栾布列传》中的季布是忍辱负重终于成就功名的英雄,司马迁对他的评价是“以项羽之气而季布以勇显于楚,身履典军擒旗者数矣,可谓壮士。
然至被刑戮,为人奴而不死,何其下也!彼必自负其才,故受辱而不羞,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故终为汉名将。
”与季布相反的是基于忠义情愿慷慨赴死的栾布。
司马迁评价他是“栾布哭彭越,趣汤如归者,彼诚知所处,不自重其死。
虽往古烈士,何以加哉!”司马迁将这两人放入同一列传,清楚的说明了他的生死观。
面对生或死的问题,决定的标准在于是否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没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时,决不因为一时的冲动而放弃生命。
孔子说过“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也说到“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使自己成为一个倜傥非常之人而留名后世就是司马迁的人生理想,但李陵之祸使司马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他只有将全部生命都寄托在《史记》的写作上,期望以此来洗刷所受的耻辱。
所以在司马迁看来,能忍辱就功名,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勇者”,而轻易放弃生命的人在他看来是不足取的。
他之专注于《史记》的创作也正是为了成为一个真正的“勇者”。
司马迁这种生死观的形成有着他自己的时代背景与思想背景,同时与他的人生经历也有很大关系。
在司马迁的青少年时期,他还能感受到诸子思想的流风余韵,并且司马迁从小就受到了父亲的很大影响。
他的父亲司马谈的思想以道家为主,他的重要著作《论六家要旨》对儒、墨、法、道、名、阴阳六家进行了评论,指出了儒、墨、法、名、阴阳五家思想的缺陷,独对道家推崇备至。
另外司马迁从小诵读儒家经典,还曾求教于董仲舒,学习《公羊春秋》,问故于孔安国,学习《尚书》古文。
虽然没有正式的师承关系,但这两位儒学大师对他的影响仍是很大的。
儒道两家的思想直接影响了他的生死观的形成。
司马迁重视生命,更重视生命的意义。
所以他并不反对道家全身避祸,功成身退的思想。
而且孔子在《论语・述而》中也曾说道“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彼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说明儒家同样不主张无意义的浪费生命。
在《史记》中他对于像张良、曹参这样可以在成就功业后,激流勇退得保全身的人进行了肯定。
而对像韩信、周亚夫那样无法脱难的人,更是为之叹惋。
另外,司马迁非常推崇儒家的三不朽“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太上有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左传・襄公十四年》)。
认为生命不在长短,重要的是有价值。
所以司马迁不赞成庄子无意义的保存生命的观点,而是希望能留名后世,因此他看重生命是为了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在司马迁的一生中,四十八岁时遭受李陵之祸促成了他思想上的一大转折,使他的创作不仅仅是为继承先父遗志,同时也为了洗刷耻辱,以明其志。
人生于世,如白驹过隙,司马迁以他的《史记》向人们说明了生死的真谛。
生固不易,死则更难,司马迁珍视生命,但反对无意义的苟全性命;他赞赏慨然赴死的勇气,但反对随意的放弃生命。
不论是生还是死,最重要的是是否有价值。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是否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就是司马迁生死观的核心之所在。
参考文献:[1]司马迁.史记[M ].北京:中华书局,1999.[2]南怀瑾.论语别裁[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3][梁]萧统.[唐]李善注.昭明文选[M ].长沙:岳麓书社,1992.[责任编辑 连杨柳]Si m a Qi an ’s V iew on L ife and D ea th i n H istorica l R ecordsZHAN G L i(Co llege of Ch inese L anguage and L iterature ,H uazhong N o r m al U niversity ,430079W uhan ,Ch ina )Abstract :Si m a Q ian’s view on life and death is influenced by the though t of the Confucianis m and the T ao is m as w ell as h is ow n life experience .Si m a ho lds the view to cherish one’s life but no t to p reserve one’s ow n life ai m lessly ;Si m a adm ires to die a m artyr’s death but no t to give up one’s life carelessly .H is judgm ent is concretely em bodied into evaluating h isto rical figures in H istorical R ecord s .:;;・02・ 张 黎:从《史记》看司马迁的生死观 第2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