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炼油化工厂节能技术12 (1)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5.05 MB
- 文档页数:40
目录化工节能技术 (1)分离过程选论 (3)化工流程机械 (5)高等化工热力学 (7)化学反应工程选论 (9)《化工节能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化工节能技术学分数:2学分课程名称(英文):Energy-saving Technology in Chemical Engineering课内学时数:32(最低要求)上机(实验)时数:2小时课外学时数:4 (最低要求)教学方式:课堂授课+ (上机)教学要求: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下列要求1.掌握可逆过程、火用、夹点等重要的基本概念。
2.掌握能量转换遵循的基本定律。
3.掌握单元过程和能量系统用能状况的基本分析及计算方法,以及提高能量利用经济性的基本原则和主要途径。
4.逐步树立工程观点,具有对实际问题建立能量系统模型的能力,并能用理论分析解决与化工节能有关的实际问题。
课程内容简介( 500字以内):化工节能技术是研究节能的原理以及化学工程中常用的节能技术的一门课程。
主要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能量的火用计算,火用损失与火用衡算方程式,装置的火用效率与火用损失系数;流体流动与流体输送机械、换热、蒸发、精馏、干燥、反应等化工单元过程与设备的节能;过程系统节能中的夹点技术,夹点的形成及其意义,换热网络设计目标,换热网络优化综合,蒸汽动力系统优化综合。
课程大纲(具体到章、节、小节):第1章总论1.1 能源与能源的分类1.2 节能的途径第2章节能的热力学原理2.1 基本概念2.2 能量与热力学第一定律2.3 火用与热力学第二定律2.4 能量的火用计算2.5 火用损失与火用衡算方程式2.6 装置的火用效率与火用损失系数2.7 节能理论的新进展第3章化工单元过程与设备的节能3.1 流体流动与流体输送机械3.2 换热3.3 蒸发3.4 精馏3.5 干燥3.6 反应第4章过程系统节能—夹点技术4.1 夹点的形成及其意义4.2 换热网络设计目标4.3 换热网络优化设计4.4 换热网络改造综合4.5 蒸汽动力系统优化综合4.6 分离系统优化综合4.7 反应器的热集成…..参考教材名称:冯霄,《化工节能原理与技术》,第2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区域治理综合信息炼油化工企业的节能降耗技术李俊红 田野青岛安邦炼化有限公司,山东 青岛 266111摘要:近年来能源和环境问题得到了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节能降耗成为炼油化工企业实现发展的必要途径,炼油化工企业需要结合行业特点和企业技术水平制定合适的节能降耗技术方案,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炼油化工企业节能降耗的相关技术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炼油化工企业;节能降耗;技术结合对炼油化工管理工作以及节能降耗的研究得出,积极扩展节能降耗能够有效降低炼油生产损失,且有着保护环境的效果。
以前人对炼油化工的节能技术研究为基础,提出改进工艺、降低工艺用能、提高能量回收率与转化率等方法,希望能够对炼油化工的节能降耗予以一定参考,进一步强化我国炼油化工业的总体实力[1]。
一、高效节能设备应用1加氢裂化装置优化加氢裂化装置是炼油厂中十分重要生产装置,但是同时也是耗能较大的装置,而针对加氢裂化装置的节能优化,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可以采用性能更佳的加氢裂化催化剂,在加氢裂化装置的运行过程中,催化剂的性能会直接影响到装置的氢气消耗、产品的收率、反应率以及气体产率,同时催化剂还会影响到加氢过程的反应压力与温度,因此提高催化剂的质量,能够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加氢裂化装置的工作耗能。
其次,还应当提高加热炉的热效率,加热炉是加氢裂化装置的主要环节,通过提高加热炉的热效率,做好余热的回收工作也能够有效降低装置能效。
最后还应当使用炉管清灰剂,实行在线清垢。
通过使用炉管清灰剂可以使炉管壁的灰尘大量脱落,显现出其本来的金属色,同时加热炉的烟气温度也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2换热设备作为炼油化工企业生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合适的换热设备的应用在促进企业生产效率提高的同时还可以降低能源消耗,促进企业能源转换效率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需要注意的是换热设备的种类较多,不同换热设备的成本、运行特点以及节能降耗效果都存在差异。
石油化工行业节能原理和节能技术讲义目录目录 (1)前言 (2)第一节节能的基本原理 (100)第二节典型例题分析 (222)第三节节能的基本概念 (32)第四节企业节能的原则和基本途径 (43)第五节企业通用节能技术 (50)第六节石化行业节能技术 (855)前言节能是指在满足相等需要或达到相同目的的条件下,通过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接受的措施,减少从能源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中的损失和浪费,提高能源利用的经济效果。
一、我国的能源发展和供求问题1、能源供应压力大“十五”期间,由于能源需求增长迅速,我国能源市场由“九五”时期的供需基本均衡转向供不应求。
按可比价格计算,这期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高达9.7%,而相应的能源消费量年均仅增长4.6%,远低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其中1997至1999三年能耗为负增长。
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从2002年开始,我国能源消费增长迅猛,超过了经济发展速度。
我国2005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20.6亿吨标准煤。
其中发电量24747亿千瓦小时,比2004年增长12.3%;原煤21.9亿吨,增长9.9%;原油1.81亿吨,增长2.8%。
2005年能源消费总量22.2亿吨标准煤,比2004年增长9.5%。
其中,煤炭消费量21.4亿吨,增长10.6%;原油3.0亿吨,增长2.1%;天然气500亿立方米,增长20.6%;水电4010亿千瓦小时,增长13.4%;核电523亿千瓦小时,增长3.7%。
“十五”期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从2001年的13.49亿吨标准煤增长到2005年的22.2亿吨标准煤。
如今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约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1%。
图1 “十五”期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和能源消费总量对比表1 “十五”期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和能源消费总量对比年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亿吨标准煤)能源消费总量(亿吨标准煤)2001 12.1 13.52002 13.8 14.82003 16.0 17.12004 18.5 19.72005 20.6 22.2但我国人均能源消费量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