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代戏剧
- 格式:pptx
- 大小:1.79 MB
- 文档页数:16
对曹禺的戏剧《日出》的赏析曹禺的戏剧《日出》创作于二十世纪年代。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是中国社会最为黑暗的时期。
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最突出的政治和经济的现象,是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四大家族寡头统治和垄断资本的形成和集中。
他们凭借特权操纵金融,把魔爪伸向各个领域。
他们掀起的投机事业,使全国金融界都卷入投机狂潮之中。
这不仅使民族资本家身受兼吞之灾,更把全国人民推入苦难的深渊。
四大家族统治集团的魔影笼罩全国,操纵亿万人民的命运。
《日出》戏剧中的金八就是蒋介石独裁统治的社会支柱,反映出四大家族金融垄断的某些侧影。
《日出》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诞生,并反映了这段时期的历史,具有现实主义的精神。
《日出》中对现实的真实而深刻的揭露,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漆黑的世界”的图画,深刻的揭露了最黑暗的卖淫制度,揭露了金钱统治的罪恶、金钱制度的残酷,以及由此造成的人间的种种惨剧。
从小东西被逼身亡,黄省三全家的服毒自杀直到陈白露的死,这大大小小的悲剧,都昭示着是社会制度的窳败。
造成社会的大大小小悲剧的根源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以及国民党官僚资本的黑暗统治。
这个时期的贫富分化的矛盾更加尖锐化,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日出》可以说是三十年代的社会的一面镜子。
戏剧中的各种人物就是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典型代表。
各种人物处在当时黑暗的社会中,都表现出了一种心灵的扭曲。
人伦道德被抛弃,代之出现的是赤裸裸的现金交易。
不择手段的捞钱,不择手段的玩钱,成了金钱拥有者和崇拜者生活的至高无上的信条,形成了一种拜金主义。
人性的扭曲达到了至高点。
《日出》整个戏剧中,充满了鲜明的对比和种种矛盾的冲突。
对于“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贫富分化的揭露,主要通过“不足”与“有余”两个社会阶层的对比来实现。
在作品中,潘月亭、李石清和黄省三,不但很好地表现了“有余者”和“不足者”的对立和变化,而且还构成了一个既互为对照又互为补充的“三段式”人物链。
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历程1、新兴话剧的萌芽--文明戏(1899一1918)中国戏剧概念的产生是学习西方戏剧理论的结果。
中国近代学者王国维较早地使用了戏剧概念,并与戏曲区分开来。
严格地说,中国戏剧发端于话剧。
中国新兴话剧萌芽于戊戌变法(一八九八年)至辛亥革命(一九一一年)年间。
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下,伴随着传统戏曲的改良和文明戏的崛起中国戏剧迈出了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第一步。
在当时盛行日本的新派剧影响下,一部分爱好文艺的留学生于一九○六年底,在东京成立了春柳社。
这是一个以戏剧为上的综合性艺术团体。
春柳社的发起人为李叔同和曾孝谷。
欧阳予倩、陆镜若也相继加入,并成为该社的主要领导者。
不久,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第三幕。
接着在一九○七年六月初,经过扩充后的春柳社,又在东京本乡座戏院演出了根据林纾、魏易的同名翻译小说由曾孝谷改编的大型剧本《黑奴吁天录》。
这是第一出由中国人创作演出的话剧,也标志着文明戏的正式开端。
一九○七年秋,上海出现了由著名的新剧活动家王钟声领导的春阳社,以及第—所新剧教育机构—通鉴学校。
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将文明戏推向了高潮时期。
这种新生的话剧形式以其迅速反映现实的特长,有力地配合了现实斗争。
在文明戏高潮时期,众多的剧团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是任天知创办并领导的进化团。
一九一四年以后辛亥革命随着其果实被哀世凯之流窃取而归于失败,文明新戏也从鼎盛走向衰落。
对后期文明戏的转变起直接影响作用的是郑正秋组织的新民社。
2、现代戏剧观念的确立与新兴话剧的发展(1918-1929)胡适的《终身大事》发表于一九一九年三月《新青年》第六卷第三期,同南开学校新剧团的《新村正》一起,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话剧剧本。
它们已经脱离了话剧的早期形式—文明戏。
一九二一年三月,第一个“爱美的”戏剧团体在上海成立,五月,它创办了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专门性的戏剧杂志—《戏剧》。
最初的成员除发起人和主持者汪仲贤外,尚有沈雁冰、郑振铎、陈大悲、欧阳予倩、熊佛西、徐半梅等,共十三人。
八个样板戏阿庆嫂”事件引起大家对样板戏的重新审视。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对样板戏知之甚少,而这之前出生的人们则有着各样的深刻记忆。
这里我们来看看样板戏的方方面面。
访谈受访者:谭志湘,女,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八个戏不都是京剧记者:请问我们通常所说的八个样板戏是指哪些?谭:我们所说的样板戏其实并不都是京剧,而是包括五个京剧两个芭蕾舞和一个交响乐。
五个京剧是指上海京剧院的《智取威虎山》、山东省京剧团的《奇袭白虎团》、中国京剧院的《红灯记》、北京京剧院的《海港》以及《杜鹃山》,两个芭蕾舞是指上海芭蕾舞团的《白毛女》、中央芭蕾舞团的《红色娘子军》,交响乐是指中央交响乐团的《沙家浜》。
记:样板戏这个名字是怎样产生的?谭:1964年全国京剧现代戏汇演出现了《红灯记》《芦荡火种》《智取威虎山》等比较好的剧目,到1965年江青在接见《智取威虎山》的主创人员时把这些戏攫取为自己抓的“样板”,这是有关样板戏的最早的提法。
后来《戏剧报》《解放日报》等报纸纷纷刊登文章称其为“样板”,1966年2月林彪委托江青在上海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领导人要亲自抓,搞出好的样板”,于是“样板戏”一词很快在各地传开了。
江青多次把这些戏称为“我的样板戏”并给与特别重视,称这些剧团为“样板团”,他们穿的衣服叫“样板服”,后来大家把这些演员喝水的大罐头瓶子都叫做“样板杯”。
在四人帮覆灭以前还在搞《春苗》等第二批样板戏。
江青严格规定每场戏时间记:您能不能简单谈一下样板戏的改造?谭:这几个戏在经过江青改造之前就在艺术上非常成功了。
江青自称是“文艺革命旗手”,她本人也在延安时演过京剧,但是她水平有限,而且为人刁钻,比如她在看了《奇袭白虎团》以后认为节奏太拖沓,就严格规定了每一场戏每个段落甚至道白和动作的时间,然后就披着大衣捏着秒表看戏,演员们如果违反了她的时间规定就是“破坏革命样板戏”,因此大家的动作道白都非常快,演完了以后江青哈哈大笑,说“就像一群狗在掐架”。
第八章20年代的戏剧二十年代戏剧概况20世纪初,梁启超(1873-1929)首先倡导戏剧的改革,他从伏尔泰戏剧对法国社会的影响,认为戏剧对社会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率先提出了以戏剧改造社会的观点。
另一方面,一些具有资产阶级民族进步思想的文化人(无涯生、陈独秀等),也对传统戏曲的腐败表示强烈不满,斥之为“红粉佳人,风流才子,伤风之事,亡国之音”,要求舞台剧“改革恶俗,开通民智,提倡民族主义,唤起国家思想”,以体现文艺的社会教化作用。
陈独秀说:“戏园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教师也。
”现代戏剧的改革势在必然。
但是中国古典戏剧本身并不具备改革的因素,推动中国戏剧改革的形式是外来文化影响下的产物——话剧。
话剧,作为一种西方的戏剧样式,最早(19世纪末)由西方侨民传入中国,1866年上海西人业余剧团建立了第一个正规的剧院——上海兰心剧院。
中国人的演出话剧,首先是从教会学校学生的业余演出开始,而后才从校园逐步走向社会。
早期上演的剧目有《官场丑史》《六君子》《张文祥刺马》等。
可以说,中国现代社会文化的现代性和新发展,话剧的崛起是重要的标志和代表之一。
1、文明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文明戏:又称“文明新戏”或“新剧”,中国话剧初创时期的名称。
“文明戏”是辛亥革命前在西方戏剧影响下的中国现代戏剧艺术新样式。
“文明新戏”的发端:“春柳社”1906年在日本演出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第三幕。
1907年6月,借东京本乡座剧院演出林纾、魏易翻译的《黑奴吁天录》,这是国人首次创作并演出的话剧,作为最早的文明戏,它标志着中国话剧的开端。
“文明戏”1910年盛行于上海、汉口等地,后扩展到北京、天津一带。
它的表演,起初依据剧本演出,后来大多仅凭幕表,由演员即兴发挥。
辛亥革命以后(1914年前后),文明戏逐渐走上商业化道路,日趋衰落。
主要剧团有春柳社、春阳社、进化团等。
2、早期戏剧团体春柳社、春阳社、进化团(1)“春柳社”1906年底成立于日本东京。
二十世纪英国女性戏剧综述作者:王琼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9期摘要:本文参照女性主义运动的三个重要时段,即二十世纪初到二战前后、七十年代以及八十年代至世纪末,并以英国戏剧的三次浪潮为背景,对二十世纪英国主要女性剧作家及其作品进行了分析和介绍。
关键词:女性运动;戏剧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7-0066-03二十世纪前的英国戏剧舞台历来鲜有女性剧作家的身影,按著名的女性剧作家和评论家米琪莲·旺达(Michelene Wandor)的话说,这不仅是因为戏剧与更为私人化的小说和诗歌创作相比,是一种公共艺术,它意味着要在作为公共领域的剧院里与占主导地位而且在性别问题上持有偏见的男性艺术家打交道,而且女性经验的文化根源传统上很少涉及公共社会政治斗争(Wander,62)。
男性一统戏剧舞台的局面在二十世纪才逐渐有了改变,而这一改变是女性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公共领域中奋力争取的结果。
英国二十世纪初女性戏剧的兴起与女性争取权利运动的发端几乎在同一时期,女性主义理论与戏剧批评家盖尔·奥斯丁(Gayle Austin)就提到戏剧在表达女性主义诉求方面的优势:比较直观,为提高女性的政治意识提供支持,为表现女性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范例场域(Austin, 2-3)。
在七十年代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的热潮中,女性戏剧的政治性功用也发挥到顶点,女性集体创作和女性剧团的活跃与妇女解放运动的口号相得益彰,为女性争取到一定程度的话语权。
虽然八十年代,尤其是撒切尔夫人执政以后,女性戏剧开始向个人创作、多种族和多文化分化,但戏剧形式和内容的多样性反而契合了所谓“第三波”女性主义多元化的精神。
本文所讨论的英国二十世纪女性戏剧因此参照女性主义运动的三个重要时段,即二十世纪初到二战前后、七十年代以及八十年代至世纪末,并以英国戏剧的三次浪潮为背景,对主要女性剧作家及其作品进行介绍。
在20世纪初创作的主要戏剧作品
20世纪初创作的主要戏剧作品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知名的作品:
1.《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由莎士比亚创作的喜剧,讲述了一个关于贸易、信任、宽容和爱情的故事。
2.《长日之旅入夜》(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由尤金·奥尼尔创作的戏剧,以自传式的形式展现了一个家庭在心理上的痛苦和破裂。
3.《虚无的十年》(The Waste Land):由T·S·艾略特创作的诗歌剧,以复杂的象征手法描绘了当时社会的虚无和破碎。
4.《到达伊藤园》(At the Ito-Yokado):由谷崎润一郎创作的日本话剧,探索了爱情、婚姻和性别角色在现代社会中的困惑和挣扎。
这些作品代表了20世纪初戏剧的不同风格和主题,对后来的戏剧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