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第六章 20年代戏剧
- 格式:pptx
- 大小:5.92 MB
- 文档页数:43
第六章20年代戏剧第一节早期话剧创作一、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话剧,作为一种西方戏剧形式,是在19世纪末经由西方侨民传入中国的:1866年上海西人业余剧团建立了第一个正规剧院——上海兰心剧院,每年公演数次。
中国人演话剧是从教会学校学生的业余演出开始的。
先后上演的剧目有《官场丑史》《六君子》等,都有很强的时事政治性。
以后几校学生联合组成业余剧团——“文友会”,从校园走向社会演出。
1907年2月,中国留日学生组织春柳社(主要成员有李叔同、曾孝谷、欧阳予倩等)在东京演出了《茶花女》第三幕,接着又在东京著名的剧场本乡座公演了根据林纾翻译小说改编而成的五幕剧《黑奴吁天录》,引起了东京戏剧界的的轰动。
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自觉探讨与创造正是由春柳社开始的,他们注重演出的布景、道具、服饰、化装、表演的“写实性”,以建立新的演出方式,注重翻译改编外国的剧作。
文明新戏从国外演到国内,从沿海城市扩大到内地,具有了全国性的影响。
以演出社会剧为主。
1.文明新戏:是春柳社所创造的,不同于中国传统戏曲的,适应现代文明的需要的,主要借鉴西方的,以语言、动作(而非歌舞)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新的戏剧形式,当时称之为“文明新戏”。
2.进化团:1910年底,由任天知发起,聚集了汪仲贤、欧阳予倩、陈大悲等优秀戏剧人才的“进化团”,这是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团体,他们打着“天知派新戏”的旗帜,以《血蓑衣》(据日本的新剧派《血之泪》改译)、《东亚风云》(写朝鲜爱国者安重根刺杀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事件)、《新茶花》(写知识分子投笔从戎的故事)一炮打响,演遍大江南北。
“天知派新剧”事实上创造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早期创作与演出模式。
他们以宣传革命、攻击封建统治为首要职责,把戏剧的教化功能发挥到极致,带有强烈的政治性。
3.新民社:1914年4月创办,主持人郑正秋,以演出“家庭戏”为主的。
代表作《恶家庭》即开创了文明新戏的最高票房价值。
戏剧教化功能淡出,突出了戏剧的娱乐性和表现性,题材倾向于世俗生活。
第六章20年代戲劇一、概述(一)文明戲或新劇階段(萌芽階段)二十世紀初,在日本新劇的影響下,中國部分留日學生曾孝谷、李叔同等人組織了我國第一個話劇團體“春柳社”。
(二)“愛美劇”階段(初創階段)“愛美劇”意為業餘的、非職業的戲劇。
1921年5月,五四文學革命後最早的話劇社團“民眾戲劇社”成立於上海,由鄭振鐸、歐陽予倩、沈雁冰等十三人發起,並發表宣言,明確了戲劇的“為人生”而創作的任務。
“民眾戲劇社”的主要工作(1)抨擊傳統舊戲和墮落的文明戲;(2)提出戲劇理論建設的問題,主要是針對戲劇商業化、庸俗化的弊病,大力宣導“非營業性質的,提倡藝術的新劇”。
二、早期話劇劇本創作簡述(一)探討社會問題的劇作1、“中國社會問題劇”的開山之作胡適《終身大事》2、洪深(1894—1955)的《趙閻王》主人公趙大(二)歷史題材的劇作歐陽予倩:我國現代話劇的奠基人之一《潘金蓮》:一出翻案歷史題材劇作(三)追求戲劇趣味的劇作四、田漢與創造社的浪漫戲劇(一)田漢的戲劇1898—1968,湖南長沙人。
從小深受中國傳統戲曲的影響,對戲劇藝術產生的濃厚興趣。
1、浪漫抒情劇1920年田漢發表了四幕劇《梵峨嶙與薔薇》,“重象徵,重哲理,重(主觀)抒情” 。
一是藝術,一是愛情,二者成了其早期浪漫劇的中心主題。
2、美的幻滅與毀滅(摧殘、扭曲)美(愛情、藝術)(1)《咖啡店之一夜》(2)《名優之死》是田漢早期的代表性劇作3、田漢早期劇作的特色(1)“藝術家”形象系列。
性格共性:具有濃重的“精神至上”、“藝術神聖”色彩,多具“精神流浪漢”氣質。
(2)唯美主義的語言風格。
4、田漢的《獲虎之夜》(1)結構完整緊湊,通過蓮姑、黃大傻的愛情悲劇,鞭撻了封建的門弟觀念和家長專制。
(2)以捕虎作為全劇線索,富有傳奇性,充滿了強烈的抒情色彩,體現了初創時期戲劇創作的浪漫傾向。
(二)創造社其他成員的戲劇1、郭沫若的浪漫戲劇體現在歷史劇創作領域《三個叛逆的女性》(三)丁西林與早期的獨幕劇丁西林(1893—1974)原名丁燮林,江蘇泰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