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20年代的戏剧
- 格式:ppt
- 大小:1005.51 KB
- 文档页数:33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一、本大纲适用专业本大纲适用于广告学本科专业。
二、编写本教学大纲的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在20世纪持续获得现代性的长期、复杂的过程中形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文化的、政治的、世界的、本土的、现实的、历史的国量都对文学的现代化发生着影响,这些外因影响着它的萌生、兴起,影响着文学运动、文艺论争、文学创作,形成中国现代文学种种迅速、纷纭的变化,构成一部能折射历史的方方面面的多姿多彩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广告学本科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它的主要任务是系统的讲授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知识以及代表作家、作品,而其中又以叙事性的作品为这,突出名家名作和有特色的作家作品,突出散文和报告文学,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学现代的发生和发展,认识现代文学史上纷呈的文学思潮和文学论争。
2、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知识,了解众多作家作品的基本情况,尤其是名家名作,学会分析作品和人物形象。
(三)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1、鲁迅的作品分析。
2、沈从文作品分析。
3、80年代、90年代文学思潮和创作。
(四)本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和后续课程。
本课程与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联系紧密。
(五)学时分配安排本课程为72学时,每周4学时。
(六)本课程为的教学方式和其它教学环节的安排本课程通常采用课堂教学方式,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多看原文、多讨论,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大纲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2学时)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的背景以及创作实绩。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1学时)1、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
2、20年代文学论争的内容。
第二章 20年代小说(一)(4学时) 1、鲁迅生平及创作道路。
2、《呐喊》与《彷徨》的内容与艺术特点。
第三节综合艺术学习目的1.通过西方话剧与中国戏曲的比较,了解它们作为综合艺术的共性,以及各自具有的审美特性。
2.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掌握影视艺术基本的艺术语言、表现手法,以及影视艺术的文化特征和艺术特征。
一、综合艺术的主要种类。
综合艺术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等一类艺术的总称。
它吸收了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各门艺术的长处,将时间艺术和造型艺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再现艺术与表现艺术、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的特点融会到一起,具有更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一)戏剧艺术从广义上讲,戏剧包括话剧、中国戏曲、歌剧、舞剧、乃至目前欧美各国影响广泛的音乐剧等。
从狭义上讲,戏剧主要是指话剧。
这里所讲的戏剧即指话剧,是从狭义理解的。
话剧在欧美各国通常被称为戏剧。
戏剧是在舞台上由演员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为观众当场表演故事情节的一门综合艺术。
戏剧艺术作为二度创作的艺术,包括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作为舞台演出基础的戏剧文学和演员创造舞台形象的表演艺术。
戏剧的分类戏剧艺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
按照作品容量大小,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按照作品题材不同,可以分为历史剧、现代剧、儿童剧等;按照作品的样式类型划分,又可以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三大类型。
悲剧,作为戏剧艺术的主要类型之一,悲剧历来被认为是戏剧之冠,具有崇高的地位。
作为戏剧的一种类型,悲剧常常通过正义的毁灭、英雄的牺牲或主人公苦难的命运,显示出人的巨大精神力量和伟大人格,正如鲁迅所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悲剧正是通过毁灭的形式来造成观众心灵的巨大震撼,使人们从悲痛中得到美的熏陶和净化。
戏剧的特征戏剧除了具有综合艺术共同的审美特征外,还有自身独具的特征。
戏剧性,在戏剧的所有特征中,戏剧性无疑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所谓戏剧性,就是戏剧艺术通过演员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冲突来展开剧情、刻画人物,借以吸引观众,实现其艺术效果和审美作用的特性。
构成戏剧性的中心环节是戏剧动作和戏剧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第八章20年代的戏剧二十年代戏剧概况20世纪初,梁启超(1873-1929)首先倡导戏剧的改革,他从伏尔泰戏剧对法国社会的影响,认为戏剧对社会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率先提出了以戏剧改造社会的观点。
另一方面,一些具有资产阶级民族进步思想的文化人(无涯生、陈独秀等),也对传统戏曲的腐败表示强烈不满,斥之为“红粉佳人,风流才子,伤风之事,亡国之音”,要求舞台剧“改革恶俗,开通民智,提倡民族主义,唤起国家思想”,以体现文艺的社会教化作用。
陈独秀说:“戏园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教师也。
”现代戏剧的改革势在必然。
但是中国古典戏剧本身并不具备改革的因素,推动中国戏剧改革的形式是外来文化影响下的产物——话剧。
话剧,作为一种西方的戏剧样式,最早(19世纪末)由西方侨民传入中国,1866年上海西人业余剧团建立了第一个正规的剧院——上海兰心剧院。
中国人的演出话剧,首先是从教会学校学生的业余演出开始,而后才从校园逐步走向社会。
早期上演的剧目有《官场丑史》《六君子》《张文祥刺马》等。
可以说,中国现代社会文化的现代性和新发展,话剧的崛起是重要的标志和代表之一。
1、文明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文明戏:又称“文明新戏”或“新剧”,中国话剧初创时期的名称。
“文明戏”是辛亥革命前在西方戏剧影响下的中国现代戏剧艺术新样式。
“文明新戏”的发端:“春柳社”1906年在日本演出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第三幕。
1907年6月,借东京本乡座剧院演出林纾、魏易翻译的《黑奴吁天录》,这是国人首次创作并演出的话剧,作为最早的文明戏,它标志着中国话剧的开端。
“文明戏”1910年盛行于上海、汉口等地,后扩展到北京、天津一带。
它的表演,起初依据剧本演出,后来大多仅凭幕表,由演员即兴发挥。
辛亥革命以后(1914年前后),文明戏逐渐走上商业化道路,日趋衰落。
主要剧团有春柳社、春阳社、进化团等。
2、早期戏剧团体春柳社、春阳社、进化团(1)“春柳社”1906年底成立于日本东京。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1、文学史,就是在创作主体、创作对象(文学形象)、接受主体(阅读与批评)的三个层面上,实践与表现着对人的不断发现。
2、“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革命观念都是有梁启超倡导的。
“诗界革命”在梁启超1899年的《夏威夷游记》中提出。
“小说界革命”在梁启超1902年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
3、清末小说四大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
4、民初小说以鸳鸯蝴蝶的言情结合休闲通俗的《礼拜六》风格为主流。
民初言情小说的代表作:徐枕亚《玉梨魂》鸳鸯蝴蝶派作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五虎将”):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其作品“四大说部”《玉梨魂》、《广陵潮》、《江湖奇侠传》、《啼笑因缘》9、《语丝》派:(1)时间:1924年11月(2)主要成员:鲁迅(“语丝派主将”)、周作人、林语堂、章川岛、孙伏园(3)代表刊物:《语丝周刊》(4)风格: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11、新月社:(1)时间地点:新月社活动1923年始于北京,1924年夏成立新月社,最初主要戏剧活动。
(2)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余上沅等新月诗派:闻一多、徐志摩、饶孟侃、朱湘、孙大雨、于赓虞、刘梦苇等后吸收:陈梦家、方玮德、林徽因、方令孺等新诗人(3)代表刊物:徐志摩《诗镌》《剧刊》;《新月》月刊、《诗刊》季刊(4)主张:自由文学团体,倾向复杂,受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影响较深,倡导新格律诗。
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1、问题小说代表作家:叶绍钧、许地山、冰心、王统照、庐隐等(1)冰心:“爱的三部曲”《超人》、《烦闷》、《悟》,其中《超人》(1921)标志着冰心对社会问题开出了她的“药方”,这就是“爱的哲学”(爱、童心、自然是“爱的哲学之鼎的三足”)(4)叶绍钧:20年代出版了《隔膜》《城中》等5个短篇小说集;《倪焕之》(1928)是其唯一长篇小说,显示现实主义趋向,被誉为“扛鼎的工作”。
案例一课时详解课时1详解预习导引课前思考1.你了解契诃夫的生平与创作吗?2.你知道契诃夫在西方戏剧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吗?3.你了解他对中国戏剧的影响吗?4.你知道《三姐妹)的剧情梗概吗?5.你了解契诃夫戏剧的特点吗?6.你诵读课文第一幕和第四幕了吗?了解人物、情节和矛盾冲突了吗?课前疑惑:诵读文本·整体感知作品解读《三姐妹)是“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戏剧奠基人”契诃夫的传世巨著中很有分量的代表作,是半个多世纪中久演不衰的经典剧目。
该剧从内容到形式给予人们跨时代的心灵认同与艺术感受。
剧中紧密交织着平凡生活中的快乐与悲伤、渴求与失落,使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发现自己生活的写照和心灵的印迹。
《三姐妹》剧情梗概是,三个姐妹生活在一个小城镇,她们一心一意想到莫斯科去,却老是去不了。
三姐妹当中,有一个精通六国语言的。
在理想与现实的痛苦碰撞下,她感慨地说,在这样闭塞的小地方,懂得六国语言,如同一个人长了六个指头一样,是一种累赘。
主题思想《三姐妹)写俄罗斯个外省城市的生活。
三姐妹发现,她们对生活爱情、事业的期望如同她们迁居莫斯科的希望一样渐渐破灭了。
幸福以及社会与文化进步是否可能实现是这里的核心问题。
俄国戏剧家丹钦科1940年排演(三姐妹)时,曾作过一个关于(三姐妹)的主题的说明,他把此剧的“种子”(即主题)归结为:“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
”后来俄国的学术界普遍接受了丹钦科的这个观点。
2019年中国著名导演林兆华排演(三姐妹。
等待戈多》,等于是对(三姐妹)的主题在表述上作了个微调:由“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改变为“对于美好生活的等待”,或简洁地说是“等待明天”。
这样的主题揭示是受启发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两个流浪汉要等待的“明天会来”的戈多,其实也是三姐妹企盼的日“明天要去”的莫斯科。
永恒明天决定了永恒等待。
《三姐妹)里有五个最重要的人物中姐妹外还有名叫图森巴赫与维尔希宁的两个军官。
他们都是知识分子。
他们之所以是知识分子,不仅因为三姐妹懂得英、法、德三门外语(小妹还懂意大利语) ,两位军官属于全城“最有教养的人”三姐妹和两位军官的知识分子气息,弥漫在他们的对于现实的痛苦反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