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20年代戏剧
- 格式:ppt
- 大小:964.00 KB
- 文档页数:52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各章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一)本课程教学目的:①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历史知识,包括现代文学是如何发生、发展的,经历了多少个时期,每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形成每个时期的原因是什么,每个时期之内有哪些主要文学现象,开展了哪些文学运动,进行了哪些文艺论争,提出了哪些文学主张和口号,出现了哪些文学思潮、社团、流派,产生了哪些作家、哪些重要作品等等。
②探索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规律,总结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的种种历史经验、历史教训,作为今天发展社会主义文学的借鉴。
③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评价复杂的文学现象,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重点引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教学内容:①19世纪末到20世纪1917年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期。
②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的外部条件是近代以来的民族危机感促使整个社会发生剧烈变革,这变革也影响到文学。
③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的内部条件是近代以来各种文学观念的变革(如“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以白话代文言等)和在新的文学观念影响下产生了一大批各种体裁的作品(如梁启超的“新文体”政论、曾朴等人的谴责小说、林纾等人的翻译小说)。
教学重点:①这一时期文学观念的变革。
②这一时期散文、小说创作实绩。
思考题:现代文学发生期有哪些文学观念的变革?关键词:现代文学发生期文学观念变革梁启超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教学内容:①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是文学革命的宣言,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及其他人的文章开展了如何建设新文学的讨论。
②在众多外来文艺思潮和外来作品影响下,出现众多新文学社团,如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等。
③新文学阵营与林纾、学衡派、甲寅派等守旧文学思想发生论争,批判胡适及现代评论派。
④文学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①胡适的文学改良“八事”、陈独秀的“三大主义”、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所包含的内容。
1960年代的“戏剧中心”问题洪子诚1960年代当代文学的“戏剧中心”问题,我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走向“文革文学”》a这一章中曾经提出过。
不过限于文学史体裁特点和篇幅的限制,我并没有展开论述。
现在重提这个当代文学的“古典”问题,主要是经由关注当代社会政治情况、思想潮流、生活风尚与文学形态变动之间发生什么样的关系,以加深对当代文学的认识。
一、视角和方法首先要对两个概念做出说明。
一个是“戏剧”,一个是戏剧中心的“中心”。
在说到“戏剧”的时候,文学批评家和文学史研究者指的往往是戏剧的文学文本形式,大多数情况下没有或较少涉及舞台实践。
但戏剧的实现要靠演出,它的“完整生命”是在舞台上,是导演、演员、灯光、布景、化妆、音响等集体创造的整体。
对戏剧工作者和观众而言,严格说来,剧本只是引起、实现戏剧演出的根据。
以北京的文学艺术研究界为例,一般大学的文学系,中国社科院的文学所的研究者,他们对戏剧(包括戏曲)的研究,主要关注文本,而中国艺术研究院和戏剧学院,除关注文学文本之外,更重视舞台演出的实践。
在当代,老舍的三幕话剧《茶馆》无疑是经典之作;它的这一地位不仅来自剧本,也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集体创造密不可分。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个演出时期,导演焦菊隐、夏淳,演员于是之(饰王利发)、郑榕(饰常四爷),蓝天野(饰秦仲义),英若诚(饰刘麻子、小刘麻子),黄宗洛(饰松二爷)以及舞台工作人员的出色工作,为《茶馆》的艺术风格确立了基调;简括地说,这个《茶馆》,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老舍、焦菊隐的《茶馆》。
1980年代之后的演出,导演和演员有新的风格,那就是《茶馆》的另一“版本”了。
这样说当然不是忽视戏剧的文本价值,也不是说不存在供阅读的“书面”的戏剧文学。
举例说,谈到莎士比亚、契诃夫、曹禺等的作品,以至古代的《长生殿》《牡丹亭》,大多情况下指的是它们的文学文本;因为演出处于不同的、变化着的时空中,作为舞台实践的戏剧可以说是无定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