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代戏剧
- 格式:ppt
- 大小:781.00 KB
- 文档页数:45
第八章20年代的戏剧二十年代戏剧概况20世纪初,梁启超(1873-1929)首先倡导戏剧的改革,他从伏尔泰戏剧对法国社会的影响,认为戏剧对社会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率先提出了以戏剧改造社会的观点。
另一方面,一些具有资产阶级民族进步思想的文化人(无涯生、陈独秀等),也对传统戏曲的腐败表示强烈不满,斥之为“红粉佳人,风流才子,伤风之事,亡国之音”,要求舞台剧“改革恶俗,开通民智,提倡民族主义,唤起国家思想”,以体现文艺的社会教化作用。
陈独秀说:“戏园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教师也。
”现代戏剧的改革势在必然。
但是中国古典戏剧本身并不具备改革的因素,推动中国戏剧改革的形式是外来文化影响下的产物——话剧。
话剧,作为一种西方的戏剧样式,最早(19世纪末)由西方侨民传入中国,1866年上海西人业余剧团建立了第一个正规的剧院——上海兰心剧院。
中国人的演出话剧,首先是从教会学校学生的业余演出开始,而后才从校园逐步走向社会。
早期上演的剧目有《官场丑史》《六君子》《张文祥刺马》等。
可以说,中国现代社会文化的现代性和新发展,话剧的崛起是重要的标志和代表之一。
1、文明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文明戏:又称“文明新戏”或“新剧”,中国话剧初创时期的名称。
“文明戏”是辛亥革命前在西方戏剧影响下的中国现代戏剧艺术新样式。
“文明新戏”的发端:“春柳社”1906年在日本演出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第三幕。
1907年6月,借东京本乡座剧院演出林纾、魏易翻译的《黑奴吁天录》,这是国人首次创作并演出的话剧,作为最早的文明戏,它标志着中国话剧的开端。
“文明戏”1910年盛行于上海、汉口等地,后扩展到北京、天津一带。
它的表演,起初依据剧本演出,后来大多仅凭幕表,由演员即兴发挥。
辛亥革命以后(1914年前后),文明戏逐渐走上商业化道路,日趋衰落。
主要剧团有春柳社、春阳社、进化团等。
2、早期戏剧团体春柳社、春阳社、进化团(1)“春柳社”1906年底成立于日本东京。
第8讲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代戏剧代表:曹禺与《雷雨》、《日出》一、30年代戏剧(一)、30年代戏剧与20年代戏剧1.20年代戏剧春柳社,1910年任天知、汪仲贤、欧阳予倩、陈大悲组建的“进化团”1914年,出现了以上海为中心的“职业化”剧团新民社等所谓“甲寅中兴”。
它以职业化、商业性为特色。
春柳社以演出社会剧为主(强调艺术性)(《茶花女》),天知派带有强烈的政治性(强调政治教化意义《血蓑衣》、《东亚风云》),新民社以家庭商业剧演出为主(追求商业性《恶家庭》)。
一是“把戏剧做传播思想,组织社会,改善人生的工具”二是提倡现实主义,要求戏剧在“当今社会里”取材,表现当时人们每日的生活,描写普通平常人,打破大团圆结局模式,如实反映现实。
力主建设“西洋式的新剧”。
因此,以《新青年》的“易卜生号”为开端,迅速形成了介绍外国戏剧理论、翻译和改编外国戏剧创作的热潮。
针对文明新戏职业化与商业化的问题——“爱美剧”(Amateur)(业余剧),强调非营业性质,追求艺术性的戏剧观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交通大学等学校纷纷成立业余剧社,并在特定的场合、特殊的时间演出新剧。
这即是所谓的“中国小剧场运动”。
由于小剧场运动十分重视剧本创作,因此培育了田汉、丁西林等话剧文学作家。
20年代代表性剧作:《终身大事》(胡适),《幽兰女士》(陈大悲)、《泼妇》(欧阳予倩)、《道义之交》(蒲伯英),《赵阎王》(洪深),田汉的《名优之死》、《湖上悲剧》、《苏州夜话》,丁西林的《一只马蜂》、《压迫》等。
2.30年代戏剧30年代话剧的最大特点是在早期文明戏与“五四”新话剧发展中已经孕育的广场戏剧与剧场戏剧。
出现了以曹禺、夏衍为代表的成熟剧作家。
当时上海活跃着五大剧社:田汉领导的南国社、洪深领导的复旦剧社、应云卫领导的上海戏剧协社、朱襄丞与罗鸣凤领导的辛酉剧社、陈白尘领导的摩登剧社。
1930年8月,以上海艺术剧社为基础,集合了辛酉、南国、摩登等剧团,成立了中国左翼剧团联盟,以后又改组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在“演剧大众化”的口号下,努力将戏剧大众化。
在20世纪初创作的主要戏剧作品
20世纪初创作的主要戏剧作品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知名的作品:
1.《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由莎士比亚创作的喜剧,讲述了一个关于贸易、信任、宽容和爱情的故事。
2.《长日之旅入夜》(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由尤金·奥尼尔创作的戏剧,以自传式的形式展现了一个家庭在心理上的痛苦和破裂。
3.《虚无的十年》(The Waste Land):由T·S·艾略特创作的诗歌剧,以复杂的象征手法描绘了当时社会的虚无和破碎。
4.《到达伊藤园》(At the Ito-Yokado):由谷崎润一郎创作的日本话剧,探索了爱情、婚姻和性别角色在现代社会中的困惑和挣扎。
这些作品代表了20世纪初戏剧的不同风格和主题,对后来的戏剧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