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演绎推理
- 格式:pptx
- 大小:271.37 KB
- 文档页数:79
演绎推理(教案)上课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演绎推理的定义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演绎推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逻辑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演绎推理的定义、方法和应用。
2. 教学难点:演绎推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演绎推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例掌握演绎推理的应用。
3. 开展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案、PPT、教学案例。
2. 学生分组,每组4-5人。
3. 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谜语,引发学生对演绎推理的兴趣。
2. 讲解演绎推理的基本概念:介绍演绎推理的定义、特点和基本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几个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演绎推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演绎推理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与评价: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演绎推理的关键点和注意事项。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运用演绎推理解决问题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1.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解演绎推理的基本形式,包括三段论、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
2. 课时安排:共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演绎推理的基本形式:a. 三段论:介绍三段论的结构和规则。
b. 假言推理:讲解假言推理的定义和条件。
c. 选言推理:介绍选言推理的种类和应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几个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演绎推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演绎推理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课堂练习:布置一道运用演绎推理解决问题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六章:演绎推理1、推理:根据已知的判断得到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分前提和结论两部分。
前提是推理所依据的判断,结论是推理所得到的判断。
表达前提与结论关系的语句有:“因为……所以……”,“由于……因此……”,“根据……可知……”,“既然……就……”等。
2、推理的种类:(1)根据推理中的前提和结论的思维进程不同,可分为:1、演绎推理(从一般到个别),2、归纳推理(从个别到一般),3、类比推理(从个别(或一般)到个别(或一般))。
(2)根据推理中前提和结论之间是否有蕴涵关系,可分为:必然性推理(如果前提真,那么结论一定真)和或然性推理(如果前提真,结论仅仅可能真)。
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一般是或然性推理。
3、推理的有效性:推理的有效或无效,不是就推理的内容和意义而言的,而是就推理的形式结构而言的,因此,推理的有效性,也称为形式有效性。
如一个推理形式有效,当且仅当具有推理形式的任一推理都不出现真前提和假结论。
为确保运用推理获得真实结论,必须满足两条:1、推理有效,2、前提真实。
4、直接推理:是以一个判断为前提推出结论的推理,直接推理的前提和结论都是性质判断。
5、对当关系的直接推理:就是依据逻辑方阵,在同一素材的各种性质判断之间进行推理。
(1)矛盾关系的推理:矛盾关系,存在于A和O,E和I之间,存在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因此根据矛盾关系,可以真推假,也可以假推真。
由真推假:(表示推出),(读作“并非”)。
SAP SOP ,SEP SIP,SIP SEP,SOP SAP。
由假推真:SAP SOP,SEP SIP,SIP SEP,SOP SAP。
(2)差等关系的推理:存在于A和I以及E和O之间,存在差等关系的两个判断分别是全称判断和特称判断,全称真则特征真,全称假则特征真假不定,特称假则全称假,特称真则全称真假不定,因此可由全称真推特称真,也可由特称假推全称假。
由全称真推特称真:SAP SIP,SEP SOP。
《演绎推理》讲义一、什么是演绎推理在我们探索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推理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思维工具。
而演绎推理,则是推理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简单来说,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
它是一种必然性推理,也就是说,如果前提是真实的,并且推理形式是正确的,那么得出的结论一定是真实可靠的。
比如,“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是恒温动物,狗是哺乳动物,所以狗是恒温动物。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从“所有哺乳动物都是恒温动物”这个一般性的前提,结合“狗是哺乳动物”这个具体陈述,得出了“狗是恒温动物”这个必然的结论。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演绎推理过程。
二、演绎推理的组成演绎推理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大前提是一般性的原理或规则,它涵盖了一个广泛的类别或情况。
例如,“所有的金属都能导电”就是一个大前提。
小前提则是关于某个特定对象或情况的陈述,它属于大前提所涵盖的类别。
比如,“铜是一种金属”就是小前提。
结论是基于大前提和小前提推导出来的关于这个特定对象的陈述。
像“所以铜能导电”就是结论。
这三个部分相互关联,缺一不可。
只有当大前提、小前提都正确,并且推理形式符合逻辑规则时,演绎推理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
三、演绎推理的常见形式1、三段论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最基本形式,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推理形式。
例如:“凡人都会死,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会死。
”在这个三段论中,“凡人都会死”是大前提,“苏格拉底是人”是小前提,“所以苏格拉底会死”是结论。
2、假言推理假言推理是根据假言命题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
假言命题有三种类型: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形式为:如果 A 则 B,A 成立,所以 B 成立;或者如果 A 则 B,B 不成立,所以 A 不成立。
例如:“如果下雨,地面就会湿。
现在下雨了,所以地面湿了。
”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形式为:只有 A 才 B,B 成立,所以 A 成立;或者只有 A 才 B,A 不成立,所以 B 不成立。
演绎推理(教案)上课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理解演绎推理的定义和基本形式。
2. 培养学生运用演绎推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演绎推理的定义及特点2. 演绎推理的基本形式3. 演绎推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演绎推理的定义、特点和基本形式。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演绎推理解决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演绎推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案、PPT、教学素材(案例、题目等)2. 投影仪、音响设备3. 笔记本、黑板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推理方法,如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等。
1.2 提问:同学们认为演绎推理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2. 新课导入(10分钟)2.1 讲解演绎推理的定义及特点。
2.2 介绍演绎推理的基本形式,如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等。
3. 案例分析(15分钟)3.1 给出典型案例,让学生运用演绎推理进行分析。
3.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过程,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练习(10分钟)4.1 布置练习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4.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讲解。
5. 小组讨论(10分钟)5.1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演绎推理的理解和应用。
5.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6. 课堂小结(5分钟)6.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巩固知识点。
6.2 提问:同学们能否运用演绎推理解决实际问题?7. 作业布置(5分钟)7.1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演绎推理解决问题。
7.2 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注意推理的严谨性和逻辑性。
8. 课后反思(课后)8.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
8.2 针对不足之处,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