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
- 格式:ppt
- 大小:225.50 KB
- 文档页数:14
《中考文言文《秋水》全文详细翻译》秋水选自《庄子》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
于是乎黄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
顺着流水往东走,到了渤海,脸朝东望去,看不到水边。
于是乎河伯才收起(改变)了欣喜的脸色,抬头看着渤海神若叹息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即是说的我呀。
并且我曾经听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来,那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渤海神若说:“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关于大道理的问题,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
如今你从河岸流出来,向大海观看,才知道你的浅陋,这就可以与你谈论大道理了。
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
万千条江河归向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满盈;尾闾排泄它,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虚空;春天、秋天它没有变化,洪水、大旱它不知道。
这表明它的容量超过长江、黄河的容量,不可计数。
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夸耀,因为自以为列身于天地之间,从那里汲取阴阳之气,我在天地里面,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正存有自己所见很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计算一下四海在天地间,不象小洞在巨大的水泽里吗?计算一下中原在天下,不象梯米在大仓里吗?称事物的数量叫做‘万’,人类只是占其中的一类;人类遍布天下,谷物所生长的地方,车船所通达的地方都有人,令人只是占其中的一千;这表明人与万物相比,不象毫毛的末梢在马体上吗?五帝所连续统治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担忧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所劳碌的,全不过如此而已。
庄子《秋水》原文及译文庄子《秋水》篇从道的高度来审视世界,认为客体对象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下面店铺给大家带来庄子《秋水》原文以及译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庄子《秋水》原文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泾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4)。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6)。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叹曰(8):“野语有之曰(9),‘闻道百(10),以为莫己若’者(11),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3)。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14),拘于虚也(15);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6);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7),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8),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19);尾闾泄之(20),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1)。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23),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4)?计中国之在海内(25),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26)?号物之数谓之万(27),人处一焉;人卒九州(28),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29);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30)?五帝之所连(31),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32),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33),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4)?”庄子《秋水》译文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于是河神高兴地自得其乐,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庄子《秋水》原文翻译《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
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
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
这个长长的对话根据所问所答的内容,又可分成七个片断,至“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是第一个片断,写河神的小却自以为大,对比海神的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认识事物的相对性观点。
至“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是第二个片断,以确知事物和判定其大小极其不易,说明认知常受事物自身的不定性和事物总体的无穷性所影响。
至“约分之至也”是第三个片断,紧承前一对话,进一步说明认知事物之不易,常常是“言”不能“论”,“意”不能“察”。
至“小大之家”是第四个片断,从事物的相对性出发,更深一步地指出大小贵贱都不是绝对的,因而最终是不应加以辨知的。
至“夫固将自化”是第五个片断,从“万物一齐”、“道无终始”的观点出发,指出人们认知外物必将无所作为,只能等待它们的“自化”。
至“反要而语极”是第六个片断,透过为什么要看重“道”的谈话,指出懂得了“道”就能通晓事理,就能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
至“是谓反其真”是第七个片断,即河神与海神谈话的最后一部分,提出了返归本真的主张,即不以人为毁灭天然,把“自化”的观点又推进了一步。
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不关联,跟前一部分海神与河神的对话也没有任何结构关系上的联系,对全篇主题的表达帮助也不甚大,似有游离之嫌。
篇之强调了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即事物本身的相对性和认知过程的变异性,指出了认知之不易和准确判断的困难。
但篇文过分强调了事物变化的不定因素,未能揭示出认知过程中相对与绝对间的辩证关系,很容易导向不可知论,因而最终仍只能顺物自化,返归无为,这当然又是消极的了。
【原文】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泾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4)。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6)。
⾼中语⽂⽂⾔⽂《秋⽔》赏析 ⾼中语⽂⽂⾔⽂《秋⽔》是《庄⼦》⼀书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篇,是道家的经典之⼀,下⾯是店铺给⼤家带来的⾼中语⽂⽂⾔⽂《秋⽔》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语⽂《秋⽔》赏析 全⽂可分成七个⽚断,这⾥选⽤的是第⼀个⽚断,写河神的⼩却⾃以为⼤,对⽐海神的⼤却⾃以为⼩,说明了认识事物的相对性观点。
进⽽说明了⼈类对于⾃⾝的认识是受到严重局限的,⼈应该清楚⾃⾝的渺⼩和认识的局限性。
全⽂可分成两个层次,第⼀,为了讲清楚相对论的观点,作者⾸先⽤河神和北海若作了⼀个⼩⼤之⽐,⼀⼩⼀⼤对⽐⼗分鲜明,然⽽,北海若却不敢“⾃多”,因为他“⽐形于天地”,“犹⼩⽯⼩⽊之在⼤⼭也”阐明了事物的相对性的观点。
第⼆,在此基础之上,说明了⼈与外物相⽐,⽆论是从数量上和其所占据的空间上,都是⾮常渺⼩,认识因⽽⼗分有限,因此,不可以“⾃多”。
作者虚构⼀个寓⾔故事,以此展开说理,深奥抽象的哲理得以准确⽣动的阐释。
另外,作者在寓⾔故事中⼜⽤连类设喻和多重对⽐的⽅式,使其说理既形象⽣动,容易明⽩,同时⼜逻辑严密,⽆懈可击。
寓⾔中⼏乎所有的事物均被逻辑说理紧密地联系为⼀体,互相关联,从⽽构成了⼀个寓⾔的整体,⾮常奇妙。
语⾔⽅⾯,景物描写的运⽤衬托了河神前后不同的认知境界;⼤量的排⽐句和反诘句配合使⽤,造成了⽂章滔滔莽莽的⽓势,强化了说理的⼒量。
⾼中语⽂《秋⽔》原⽂ 秋⽔时⾄(1),百川灌河(2),泾流之⼤(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马(4)。
于是焉,河伯欣然⾃喜(5),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6)。
顺流⽽东⾏,⾄于北海,东⾯⽽视,不见⽔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7),望洋向若⽽叹⽈(8):“野语有之⽈(9),‘闻道百(10),以为莫⼰若’者(11),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之难穷也,吾⾮⾄于⼦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之家(13)。
” 北海若⽈:“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14),拘于虚也(15);夏⾍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6);曲⼠不可以语于道者(17),束于教也。
庄子《秋水》原文及译文庄子《秋水》篇从道的高度来审视世界,认为客体对象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下面店铺给大家带来庄子《秋水》原文以及译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庄子《秋水》原文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泾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4)。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6)。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叹曰(8):“野语有之曰(9),‘闻道百(10),以为莫己若’者(11),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3)。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14),拘于虚也(15);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6);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7),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8),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19);尾闾泄之(20),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1)。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23),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4)?计中国之在海内(25),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26)?号物之数谓之万(27),人处一焉;人卒九州(28),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29);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30)?五帝之所连(31),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32),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33),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4)?”庄子《秋水》译文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于是河神高兴地自得其乐,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中考文言文《秋水》全文详细翻译秋水选自《庄子》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
于是乎黄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
顺着流水往东走,到了渤海,脸朝东望去,看不到水边。
于是乎河伯才收起(改变)了欣喜的脸色,抬头看着渤海神若叹息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即是说的我呀。
并且我曾经听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来,那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渤海神若说:“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关于大道理的问题,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
如今你从河岸流出来,向大海观看,才知道你的浅陋,这就可以与你谈论大道理了。
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
万千条江河归向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满盈;尾闾排泄它,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虚空;春天、秋天它没有变化,洪水、大旱它不知道。
这表明它的容量超过长江、黄河的容量,不可计数。
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夸耀,因为自以为列身于天地之间,从那里汲取阴阳之气,我在天地里面,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正存有自己所见很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计算一下四海在天地间,不象小洞在巨大的水泽里吗?计算一下中原在天下,不象梯米在大仓里吗?称事物的数量叫做‘万’,人类只是占其中的一类;人类遍布天下,谷物所生长的地方,车船所通达的地方都有人,令人只是占其中的一千;这表明人与万物相比,不象毫毛的末梢在马体上吗?五帝所连续统治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担忧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所劳碌的,全不过如此而已。
《秋水》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秋水》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秋水》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1《秋水》原文翻译秋季的霖雨如期而。
《秋水》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秋水》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
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下面,店铺为大家提供《秋水》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秋水原文阅读出处或作者:《庄子》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北海若曰:“否。
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
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曏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塗,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
庄⼦《秋⽔》原⽂及译⽂ 庄⼦《秋⽔》篇从道的⾼度来审视世界,认为客体对象⽆时⽆刻不在变化。
下⾯店铺给⼤家带来庄⼦《秋⽔》原⽂以及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庄⼦《秋⽔》原⽂ 秋⽔时⾄(1),百川灌河(2),泾流之⼤(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马(4)。
于是焉,河伯欣然⾃喜(5),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6)。
顺流⽽东⾏,⾄于北海,东⾯⽽视,不见⽔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7),望洋向若⽽叹⽈(8):“野语有之⽈(9),‘闻道百(10),以为莫⼰若’者(11),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之难穷也,吾⾮⾄于⼦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之家(13)。
” 北海若⽈:“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14),拘于虚也(15);夏⾍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6);曲⼠不可以语于道者(17),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海,乃知尔丑(18),尔将可与语⼤理矣。
天下之⽔,莫⼤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不盈(19);尾闾泄之(20),不知何时已⽽不虚;春秋不变,⽔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1)。
⽽吾未尝以此⾃多者(22),⾃以⽐形于天地⽽受⽓于阴阳(23),吾在于天地之间,犹⼩⽯⼩⽊之在⼤⼭也。
⽅存乎见少,⼜奚以⾃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泽乎(24)?计中国之在海内(25),不似稊⽶之在⼤仓乎(26)?号物之数谓之万(27),⼈处⼀焉;⼈卒九州(28),⾕⾷之所⽣,⾈车之所通,⼈处⼀焉(29);此其⽐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30)?五帝之所连(31),三王之所争,仁⼈之所忧,任⼠之所劳(32),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33),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多也;不似尔向之⾃多于⽔乎(34)?” 庄⼦《秋⽔》译⽂ 秋天⾥⼭洪按照时令汹涌⽽⾄,众多⼤川的⽔流汇⼊黄河,河⾯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中沙洲之间连⽜马都不能分辨。
于是河神⾼兴地⾃得其乐,认为天下⼀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