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共长天一色
- 格式:doc
- 大小:16.02 KB
- 文档页数:4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啥意思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是:正值雨过天晴,虹消云散,阳光朗煦,落霞与孤雁一起飞翔,秋水和长天连成一片。
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
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
这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
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扩展资料
这句话出自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
汉族,字子安。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公元675年(唐高宗上元二年)为庆祝滕王阁新修成,阎公于九月九日大会宾客,让其婿吴子章作序以彰其名,不料在假意谦让时,王勃却提笔就作。
阎公初以“更衣”为名,愤然离席,专会人伺其下笔。
初闻“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公觉得“亦是老生常谈”;接下来“台隍枕夷夏之郊,宾主尽东南之美”,公闻之,沉吟不言;及至“落
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乃大惊“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出立于勃侧而观,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孤鹜与落霞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意思
《孤鹜与落霞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一句典故,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诗
篇《环波蛇山·系列》,全诗如下:
孤鹜寄余信陪落晖欺晓霞
秋水共长天一色山川何限小樊笼
过雨小鳞倒影入云轻翼连空
谁家玉笛无人听百鸟何人共醉蒲?
注:环波蛇山指的是浙江绍兴的东南部,为运河、千岛湖、溪口等地。
孤
鹜为一种野生鸟,落晖即夕阳,晓霞即早霞。
樊笼为鸟笼,蒲为一种植物。
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思乡之情,同时也表达出对自由和宁静的向往。
孤
鹜乘风远航,远赴他乡,而他所寄的信却充满了思念之情,表达了他对故乡的
眷恋和思念。
落晖欺晓霞,秋水共长天一色,山川何限小樊笼,表现出诗人内
心的无限想象和自由追求,为自由而翱翔于天际之间。
诗人把过雨小鳞倒影,
入云轻翼连空的意象与自己的心境相契合,表达了对超脱俗世,游离于困境之
外的向往。
最后两句“谁家玉笛无人听百鸟何人共醉蒲?”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表达出很深的感情,虽然美妙、深情,但又无处寄托,将彻底的孤独刻画得淋
漓尽致。
这一典故或许可以引发我们对于自由和追求的思考。
人生中对于自由的向往,对于幸福与满足的追求,在追求中体验其中的快乐,甚至是孤独的时刻,都值得我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与体会。
相信这也是唐代诗人所想要告诉我们的。
孤鹜与落霞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意思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是:正值雨过天晴,虹消云散,阳光朗煦,落霞与孤雁一起飞翔,秋水和长天连成一片。
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
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
这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
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此句色彩对比鲜明,落霞是绚丽的,多重的,孤鹜是清淡的,单一的,落霞是自上而下的,孤鹜是自下而上的,秋水长天,天水相接,浑然一体,远近、上下、立体式的展现出一幅深秋江天图。
此外,动静结合。
动写“落霞”、“孤鹜”,动写“秋水”、“长天”,使人的视野中出现一幅绚丽的“江边初晴”的画面。
另外句中有对,对中又有对。
“落霞”与“孤鹜”对,“秋水”和“长天”对,他们结合在一块儿又是对仗。
作者登高望远的畅快之情并没有直接的宣泄出来,而是寓情于景,使整句变得意境深远,让人回味无穷,从而成为千古绝唱。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赏析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
它描绘了一幅壮美的秋景,让人们感受到了自然与生命的和谐。
这句诗的意境深远,画面感极强。
它描绘了夕阳西下,天空中的彩霞如同被点燃的火焰,热烈而明亮。
而在这些彩霞中,有一只孤独的野鸭,展翅翱翔,与落霞共同舞动。
这是一幅充满动感的画面,既有落霞的静态美,又有孤鹜的动态美。
同时,这句诗也展现了秋天的独特魅力。
秋水是清澈的,明净的,它倒映着天空的色彩,形成了一片美丽的蓝色。
而长天则是广阔无垠的,它包容着万物,与秋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两者相互衬托,相互辉映,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这句诗的美感在于它所表达的自然与生命的和谐。
它描绘了自然界的壮美景色和生命的活力,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生命的美丽。
同时,它也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尊重,让人们更加珍惜生命和自然。
总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诗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它描绘了秋天的独特魅力,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尊重。
它让人们感受到自然与生命的和谐,是一句极富哲理和美感的诗句。
秋水共长天一色意思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是: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连成一片,浑然一色。
出自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翻译:落霞与孤雁一起飞翔,秋水长天连成一片。
傍晚渔舟中传来歌声,响彻彭蠡湖滨,雁群因寒意而长呜,到衡阳岸边方止。
文章由洪州的地势、人才写到宴会,写滕王阁的壮丽,眺望的广远,扣紧秋日,景色鲜明;再从宴会娱游写到人生遇合,抒发身世之感;接着写作者的遭遇并表白要自励志节,最后以应命赋诗和自谦之辞作结。
全文表露了作者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
王勃(650年—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县(今山西省河津市)人。
唐朝文学家,文中子王通之孙,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共称“初唐四杰”。
擅长五律和五绝,著有《王子安集》等。
秋水共长天一色正确读法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读音:luòxiáyǔgūwùqífēi ,qiūshuǐgòng ch áng tiān yísè。
出处:《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篇骈文。
节选: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翻译:
打开雕花的阁门,俯视华美的屋脊。
山峰平原尽收眼底,湖川曲折令人惊叹。
房屋密集,不少富贵人家,船只塞满了渡口,都是雕刻着青雀黄龙花纹的大船。
雨过天晴,虹消云散,阳光朗照。
落霞与孤雁一起飞翔,秋水长天连成一片。
傍晚渔舟中传来歌声,响彻彭蠡湖滨,雁群因寒意而长呜,到衡阳岸边方止。
全文赏析:
全篇采用对偶句,不但字面相对,而且音韵大体相对。
如“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一句中平仄交替,上下句之间又平仄相对。
如此讲求音律,又不影响意义表达,写出来的句子抑扬顿挫,富于乐感,富于诗意。
这篇序文,如“物华天宝”“俊采星驰”“紫电青霜”“钟鸣鼎食”“青雀黄龙”“睢园绿竹”“邺水朱华”等,都是讲求辞采的典型例子。
这样,文章辞采华美,赏心悦目。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自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的《滕王阁序》,作者以落霞、孤鹜、秋水和长天四个景象勾勒出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
历来被奉为写景的精妙之句,广为传唱。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寓意: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
意思是: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连成一片,浑然一色。
《滕王阁序》通过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了作者“无路请缨”之感慨。
对仗工整,言语华丽。
《滕王阁序》原文如下: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四美具,二难并。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翻译:雨后的天空中,乌云消散,阳光再次普照大地。
阳光下的彩霞和野鸭一起飞翔。
大雨过后,河水异常的满。
从远处看,这条河似乎与天空相连。
这句话的色彩形成鲜明对比,晚霞绚烂,多重,独狼轻盈,单一,晚霞自上而下,独狼自下而上,秋水长,天与水相连,浑然一体,由远及近,上下,立体地呈现出一幅深秋的江天画卷。
此外,动静结合。
动写“落霞”、“孤鹜”,动写“秋水”、“长天”,使人的视野中出现一幅绚丽的“江边初晴”的画面。
另外句中有对,对中又有对。
“落霞”与“孤鹜”对,“秋水”和“长天”对,他们结合在一块儿又是对仗。
登高望远的畅快之情并没有直接的宣泄出来,而是寓情于景,使整句变得意境深远,让人回味无穷,从而成为千古绝唱。
全文:张家县洪都新厦。
星星被分成翅膀,地球与鲁恒相连。
三河五湖,控蛮荆,引瓯越。
华天宝,龙射牛斗的市场;人杰地灵,许茹下到陈帆的榻上。
州有雾,群星灿烂。
夏末之交,宾主共赏东南美景。
杜风雅望,戟远;宇文新洲的樊沂,大幕暂留。
十天假,赢友如云;千里相逢,婚礼。
孟词中的滕奇峰:殿清霜,王将军的军械库。
家是屠夫,路是有名的,小子什么都不懂,每弓都赢。
当九月,序列属于三秋。
水流尽寒池清,烟凝山紫。
在路上闲逛,参观崇加的风景。
面对帝子长洲,你可以看到天人合一的老亭。
舞台青翠,天空沉重;费向丹,无处可去。
汀朱富,一个穷岛的缠绵;桂兰宫,也就是小山的姿态。
绣雕:山原满视野,川泽满视野。
钟鸣·石鼎的家扑倒在地;葛船迷宫,青雀黄龙轴。
云与雨滴,鲜艳的颜色。
夕阳和寂寞的齐飞,秋水是一样的。
渔舟唱晚,响穷栗鹏岸边;严阵被寒冷惊呆了,声音震破了衡阳的蒲。
异地恋,随和。
风一吹,微风吹来,细歌凝,白云停。
绥远青竹,彭泽之瓶;华之笔,轻临川。
四美,二难。
穷人在天中间消磨时光,闲暇时享受游泳。
天地宽广,我感受到宇宙的无限;当你悲伤的时候,有很多事情需要知道。
阳光下看长安,云里看武辉。
地势南极深,天柱高,北辰远。
晚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
这句诗意的描述表达了晚霞和孤鹜同在一片秋水上飞翔的景象,整个天空变得一片色彩斑斓的景象。
这句诗句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象和情感。
晚霞的出现代表了夕阳西下,天空开始染上暖暖的红色、橙色和紫色。
晚霞是夕阳的余晖,它的存在让人感到温暖、宁静和美好。
而孤鹜则是一种孤独的鸟类,独自在秋水上飞翔。
孤鹜代表了寂寞和孤独,但它与晚霞一起飞翔,给人一种平静和宽慰的感觉。
晚霞与孤鹜共同出现的画面,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思考。
秋水是指秋天的湖泊或河流,它与晚霞和孤鹜一起形成了一幅壮丽的景象。
秋水清澈见底,宛如镜面一般,反射着晚霞的美丽光影。
秋水也象征着变幻多样的生活,它与晚霞和孤鹜的共同存在,暗示着生命的无限可能和丰富性。
诗句中的“天一色”表示整个天空都被晚霞的色彩所覆盖,没有一点杂色。
这种美丽的景象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也暗示着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和神奇之处。
这句诗意的描写了晚霞、孤鹜和秋水共同交织的美丽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生命的丰富。
它传递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思考,引发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生命的思索。
秋水共长天一色意思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意思是秋天的水与长天融为一体,呈现出同样的颜色。
这句诗表达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统一,也寓意了人与自然的融合。
秋水共长天一色,描述了秋天的景色。
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大地上的一切都变得丰满、丰富而美丽。
在这个季节里,水的颜色也随之变化,呈现出与天空相似的颜色。
秋水的颜色常常是蓝色或者灰蓝色,与秋天的天空相映成趣。
这种景色给人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让人心旷神怡。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并不仅仅局限于自然景色的描绘,它还有更深层的寓意。
秋水共长天一色,可以理解为人与自然的统一。
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我们与自然息息相关,相互依存。
秋水与长天融为一体的景象,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
正如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所写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种自然景色的壮丽与恢弘,使人感叹自然的伟大,并让人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依赖于自然的恩赐和资源。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
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严重,给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义就在于提醒人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们应该意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保护环境,减少对自然的破坏。
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地球家园。
秋水共长天一色也可以引申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系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观念。
但是,我们应该学会尊重他人,包容不同的声音和观点。
只有在和谐共处的基础上,人类社会才能稳定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追求物质的满足,忽视了与自然的联系和和谐。
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关注环境问题,保护生态平衡。
只有当我们与自然共享一片蓝天,共同呼吸清新空气时,我们才能真正享受到生活的美好。
秋水共长天一色
画卷风
青天碧水,天水相接,浑然一色;彩霞满天,孤鹜高飞,相映增辉。
多美的一幅绝妙好图啊!“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画与诗的完美结合便在王勃的《滕王阁序》中……
个人小档案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少时即才华出众,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
《滕王阁序》脍炙人口,是其代表作。
唐代,有一年秋天,一位姓阎的都督在洪都(今江西南昌市)附近的滕王阁上大宴宾客。
滕王阁位于赣江之滨,当时又正值傍晚,雨过天晴,彩虹消散,天宇明净。
置身于高阁之上,放眼眺望,四周是一片迷人的景色。
近处,大小船只停满渡口,樯桅如林,白鹤和野鸭悠闲地栖息在江边和水中的沙洲上。
远方,层叠起伏的山峦,笼罩在一团团淡紫色的暮霭中。
空中,一队队南飞的大雁,映着晚霞,不时从蓝天飞过。
江上,归来的渔船上,渔夫的歌声,在波光闪动的水面上荡漾。
阁楼上,宾客们正举杯畅饮。
酒席的末位坐着一位唇红齿白的少年,他就是年仅十四五岁的王勃。
宴会的主人阎都督,头一天就打算为他这次在滕王阁上大宴宾客的盛举写一篇文章,并且早已经暗中嘱咐女婿孟学士把文章写好了。
他想借此机会,在客人们面前把女婿的才华夸耀一番。
酒过数巡,阎都督满面酡(tuó)红,举杯离席,兴奋地环视四周,朗声说道:“今日是九九重阳佳节,诸位贵客欢聚一堂,真是千载难逢,但有酒不可以无诗,有诗又不可以无序。
哪位高手能即兴挥毫,为这次盛会写篇序文,以添雅兴呢?”
满堂的客人,有的不敢出头,有的或许猜中了主人的用意,担心自讨没趣,好半天也没人吱声。
当问到第三遍时,阎都督满以为他女婿孟学士会第一个站出来答话,谁知坐在末席的少年王勃却出人意料地站起身来,彬彬有礼地说道:“小侄王勃无知,愿意抛砖引玉。
”
阎都督看见站起来的不是自己的女婿,而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少年,内心非常恼怒,但当着众宾客的面又不便发作,
只好忍气吞声,无可奈何地让王勃去写这篇序文。
王勃幼小的心灵,还不懂得什么客套、应酬。
他从小时候起,就认真读书,从书本中汲取知识的营养,坚持不懈地作文练笔,经常用诗文抒发自己的抱负,得到了“山西神童”的美誉。
这一次,他是到南方去探望远游的父亲。
路经此地,他并不想和达官贵人周旋,只是想借此登临滕王阁,饱览胜景,才应邀参加宴会的。
面对眼前的景色,从书本中读到的人文历史地理掌故,竟一下子涌上心头,他眼前出现了一幅壮阔无比的画面,使他想一吐为快,欲罢不能。
王勃信步走到临窗的一个书桌前坐下,铺开纸,提起笔,凝望着窗外,沉思了片刻,便动手在宣纸上写下了一行潇洒的行书。
阎都督不相信这个年幼的王勃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即席写好这篇序文,便暗中派了一个书童到王勃身边打探。
不一会儿,书童跑过来报告说:“大人,第一句话是:‘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
阎都督冷冷一笑,不停地摇头说:“不过是老生常谈,没有新意,没有新意!”
书童又跑过来报告说:“接下去写的是‘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
“唔,星分……地接……”阎都督不禁沉吟起来。
他心里在嘀咕:“想不到开头虽平,可这三四句,竟一句写天,一句写地,大气磅礴,豁然开朗起来!”
“大人,大人,王少爷越写越快,我记不全,说不清,只看到他写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大体上能读懂文章的书童似乎被这两句文字感动了,所以喜气洋洋地报告说。
“什么?你说什么?”阎都督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了。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书童又重复了一遍。
阎都督吃惊得瞪大眼睛站起来,当着众人,禁不住连连夸奖说:“了不起,了不起,真是天才!”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多美的画面,多美的意境呀!此时的你,是否还在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徜徉而不知归路?是否已被王勃的旷世才华所打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