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图片欣赏
- 格式:ppt
- 大小:1.64 MB
- 文档页数:16
名句鉴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作者:杜东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4年第02期深秋的傍晚,西下的夕阳映红了晚霞,一只孤鹜正向南方飞去;遥远的天际,清澈的秋水接近天边,相互交融为美丽的一线。
这幅来自王勃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秋景图,宁静中蕴含生机,动态中流露安谧,将自然的和谐勾画得如在眼前。
清代诗人尚镕有诗云:“自到江湖来,外人咨不休。
倘非子安序,此阁成荒陬!”因为王勃,使一座阁楼千年不朽,也因为一座阁楼,让不得志的文人发了一回对命运的感慨。
不知是滕王阁成就了王勃,还是王勃成就了滕王阁,总之,得之于生命血墨而成的《滕王阁序》,写出了气象万千、如梦如幻的唐代大景致,写出了初唐人的雍容放达和雄浑豪迈,写出了那个时代的少年壮志和青春之歌,永远灿烂!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灿烂应从多个角度去涵泳体味:1.色彩对比鲜明,画面呈现立体近景落霞是绚丽的、多重的,孤鹜是清淡的、单一的,落霞是自上而下的,孤鹜是自下而上的,造成蓝天上一红一白对照,相映成趣。
背景远景秋水碧而连天,长天净而映水,故曰一色。
秋水长天,天水相接,浑然一体,远近、上下,立体式地展现出一幅深秋江天图。
2.点线面结合,极富层次性孤鹜尽管不一定只有一只,但总之是不会太多的几点;落霞也只能是天边的一线或一小片(位于西天)而非满天;而秋水与长天却是地道的一个广阔的面了,由此,点线面巧妙结合,写景极富层次性。
3.视野开阔,意境雄浑秋天的水与广阔的天空相接,“落霞”,视角由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视野开阔。
秋水、广阔的天空、“落霞”“孤鹜”组成了一幅天地浑然一体的广袤而又深远的画面,意境雄浑,表现了作者广阔的胸襟和气度。
4.动静搭配,以动衬静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
上句写动,霞、鹜“齐飞”;下句写静,水、天“一色”,一动一静,以动衬静。
上句侧重于目随景而动,突出景物神态;下句侧重于心因景而静,突出景物色彩。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在这幅画卷中,落霞和孤鹜一同飞翔,秋水与天空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壮美的景象。
这幅画卷不仅仅是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观,更是一种人生哲学和生活态度的表达。
落霞与孤鹜齐飞,是一种自由和无拘束的表达。
落霞和孤鹜一同飞翔,没有任何羁绊和束缚,自由自在地展翅翱翔,表达了一种人生追求自由和无拘束的精神。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人们往往被各种事物所束缚,无法自由地展翅飞翔。
而落霞和孤鹜的自由飞翔,让人们感受到了一种自由和无拘束的美好。
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一种宁静和平和的表达。
秋水与天空融为一体,构成了一片宁静和平和的景象。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人们往往感受到了太多的嘈杂和不安。
而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宁静和平和,让人们感受到了一种安静和平和的美好。
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可以放下心中的杂念和烦恼,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一种人生哲学和生活态度的表达。
在这幅画卷中,人们可以感受到自由和无拘束的美好,也可以感受到宁静和平和的美好。
这样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让人们更加懂得如何享受生活,更加懂得如何面对人生。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里,我们需要学会如何在自由和宁静中寻找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一幅美丽的画卷,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的表达。
在这样的画卷中,人们可以感受到自由和无拘束的美好,也可以感受到宁静和平和的美好。
这样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让人们更加懂得如何享受生活,更加懂得如何面对人生的挑战和机遇。
让我们一起学会如何在自由和宁静中寻找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展翅飞翔,享受生活的美好。
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学校:江苏省东台市实验小学姓名:何春芹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1、王勃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课文中都督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夸奖王勃的?请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交流。
2、(板书:奇才)相机理解“奇才”。
3、正是因为少年王勃很有才气,才被邀请来参加宴会,那么课文中的哪几自然段我们可以具体的感受到王勃是个奇才呢?(学生交流)4、请学生自由轻声读2、3、4小节,看看那些词语可以看出王勃是个奇才?5、学生交流。
(板书: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理解第二、三自然段:(1)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王勃写文章时写得快?(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相机指导学生理解)(2)王勃为什么能在写文章的时候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呢?是他以前就到过滕王阁吗?他的文思是从哪里来的呢?(学生回答)(3)当其他人在那儿你看我,我看你的时候,王勃却站在窗前“凝望”。
他看到了什么?谁来把王勃看到的美景读一读?(4)王勃站在窗前仅仅就是为了欣赏江上的美景吗?如果只看不想会怎么样?(学生回,引出“胸有成竹”,相机理解。
)(5)正是因为王勃想好了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该怎么样写,所以他提笔的时候才会(引读:文思如泉、笔走如飞)理解第四自然段:(1)王勃写文章的时候速度特别快,那他写的文章到底好不好呢?你是怎么知道的?(2)拍案叫绝是什么意思?那你们也拍着桌子把都督夸奖王勃的话读一读!(3)王勃的这篇滕王阁序写得非常好,尤其是哪一句让都督拍案叫绝?(学生齐读并出示句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这两句话是滕王阁序中最出名的两句,至今人们还在传诵着。
它所展现的美景就是刚才王勃站在窗前,凝望到的迷人的秋景。
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再来细细体会一下这迷人的景色!(齐读)(5)如此美丽的奇景,使王勃的心中充满了创作的热情,当即就用这两句话把它描述下来了。
(再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深秋东平湖: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深秋时节的东平湖,微风习习,波纹道道,湖面如同一幅迎风飘舞的绸缎,成群的鸟儿在湖面上迎着阳光逐风而行,欢快惬意。
真正上演了一幅“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丽画卷。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出自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
解释:落日映射下的彩霞与孤独的野鸭一齐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连成一片,浑然一色。
赏析
此文重点描绘滕王阁雄伟壮丽的景象。
状写宴会高雅而宏大的气势,抒发自己的感慨情怀。
文章在交待了“故郡”、“新府”的历史沿革后。
便由阁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环境写起。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滕王阁就坐落在这片吞吐万象的江南大地上。
接着,作者的笔由远及近,由外景转而描绘内景。
“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桂殿兰宫”、“绣问”、“雏登”。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王勃按捺不住心头的激动一个“路出名区”的“童子”,“幸承恩于伟饯”,他为自己有机会参加宴会深感荣幸。
但面对高官显耀,不免又有几分心酸悲怆。
他转而慨叹自己的“不齐”的“时运”、“多舛”的“命途”。
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郁闷和不平,倾吐自己“有怀投笔”、“请缨”报国的情怀和勇往直前的决心。
情由景生,写景是为抒情、景、情相互渗透,水乳交融。
浑然天成,恰似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自然流畅。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美句的赏析(康有山)常常感受到画图的美妙,但也深深觉得画卷的有限。
用文字构画图景,让人展开思维的想象,可能意境的效果会更加广阔,展示的情境会更加灵动,显现的画面也许会更加神奇与蚀魂。
千古奇文《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句联,历经了千年的流传,无数的巨搫才隽都曾经予以解析,但是却没有释尽其含蕴。
到如今,依旧以它无尽的的美妙,辉散着其琳琅的风采。
文学语言是构画形象和意境的,但文学语言却不是万能的,有很多事与物,用语言都不可能尽言其精妙与美好。
南宋词人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有“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之句,其实,他对着“近中秋”的“青草”对洞庭的景色、自己彼时彼地的心怀感受已经说得很到位了,表达得已经十分透彻了,然而连他自己都还觉得“意犹未尽”、“语焉不详”,觉得“难以言表”。
所以,王勃仅以“落霞”与“孤鹜”,“秋水”与“长天”来烘托岳阳楼畔周遭的景象之美,都督阎公,虽意甚感钦佩,却也只有赞叹发出“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而“出立于勃侧而观”之而已。
观乎自然,天地之大、山川之秀、人世景物之美,无可胜诉。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也止有发出“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的慨叹。
在刻画景物时,他也习惯于“轻言舒感”,用“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16字来表现江上月色的清寂、夜景中心情的怡怀。
李白在《春日宴桃李园序》中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意思是说,天地无非是万物包括人等有生命的生物的肆舍,光阴无非是来去匆匆的过客,宇宙也只是时间和空间的总和,所以尽人都认为宇宙是无限的。
天之下,是为“红尘”。
在人类未发现其他星系之前,只见太阳、月亮、繁星等天体,也只是在地上生活。
世间最为神圣的当然只数太阳。
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学中,太阳也因此荣膺了一连串的美名,多至几十个。
每个别名之后,都拖着长长一串故事。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句诗句是唐代诗人张孝祥所作的诗句,它生动
地描绘了秋天的景色,也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落霞与孤鹜齐飞,是形容夕阳下,一群鸟儿和夕阳一起飞翔的美丽景象。
夕阳下的天
空染上了深浅不一的红色,像是一幅流动着的画作。
在这幅画作中,孤独的鹜鸟在天空中
翱翔,与满天的霞光交相辉映,把这个秋日的晚晨变得更加美好。
秋水共长天一色,则是指秋天的天空和水面的颜色是一致的。
秋日的天空非常的蓝,
湖泊的水面也呈现出了一种蓝色。
天空和水面融为一体,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似乎
整个世界都沉浸在秋天的气息中,一切都变得那么美好和安详。
这两句诗句不仅形象地描绘了秋天美丽的自然景象,还寓意了人类包容和谐的境界。
我们身处社会,身处自然,应该学会体察自然,把一切视为自己的同伴,和谐交融。
同时
也传递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要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秋天,作为四季之一,有着它独特的魅力,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也让
我们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让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更要发扬人类智慧,尊重自然环境,让更多的人们获取到秋的美好,享受自然生命。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秋水的书法1.引言秋水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元素,其自然之美和文化意义都深深地吸引了很多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秋水的书法,作为一篇经典的七言诗,其丰富的意境和哲理含义也获得了众多书法家和文学爱好者的赞誉。
本文将以这一主题为出发点,探讨秋水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其在书法艺术中的表现。
2.秋水的意义秋水光景,既有其自然之美,也有着深刻的哲理意义。
在中国文化的传统中,秋水常被认为是生命的象征,表现出人们面对诸多变幻的世事时仍能坚定不移地顽强向前的精神。
同时,秋水在道教文化中也有着特殊的地位,被视为联系天地神魂和人类紧密的桥梁。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秋水的书法“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句七言诗由唐代著名诗人张继所作,是其代表作之一。
在这首诗中,作者用深情的笔触描绘了秋水的自然美景,而隐含的意义则是表达了对生命不离不弃的关怀。
而这句诗的书法,则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代表之一。
其洒脱飘逸又充满气息的风格,将诗句的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
4.秋水在书法艺术中的表现秋水不仅仅是一个自然元素,同时也是书法艺术中常用的主题之一。
在中国书法中,秋水常常被用于书写诗词文赋与杂文笔记,以表现出静态美和流动之美。
在山水画同样如此,艺术家们往往会利用墨水、笔尖等表现手法,将秋水的自然之美和生命意义表现得淋漓尽致。
5.结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秋水的书法,不仅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秋水意象和哲学思想,更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积淀和独特气质。
通过秋水的表现和书写,艺术家们可以非常好地传递出自己对于生命和世界意义的理解,展现出对自然、社会和个体的深刻关爱和追求。
而秋水的美,更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追求和欣赏,感受其中的哲理和艺术魅力。
几度夕阳红:六首著名诗词,欣赏大诗人们的最美夕阳情“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意思是,夕阳西下,一直孤独的野鸭伴随着绚丽的晚霞在天空中翩翩飞舞,极目远眺,青天碧水,在远处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
这是王勃在《滕王阁序》里描写傍晚景色最著名、最精彩的句子,历来被奉为落日写景的精妙之句,广为传唱。
对于落日的景象,诗人们有着不同的情怀、感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是白居易轻松愉悦的审美体验。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马致远作为漂泊在天涯的游子发出的悲叹。
同样是面对夕阳,如果是用乐观的心态去看待的话,那么这意味着下一个明天崭新的开始。
如果是用悲观的心态去看待的话,那么这意味着是黑夜的降临,一天的结束。
境由心生,情随事迁,良好的心态、乐观的情怀,对于人们的影响极大,愿人们每天都拥有这样的好心情。
笔者精心选取了六首著名的诗词,一起来欣赏大诗人们的最美夕阳情吧:一、《登乐游原》唐: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傍晚时分心情不适,便驱车登上古原。
夕阳虽然无限美好,只不过已经接近黄昏。
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的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地势最高的地方。
登上它可观赏长安城全貌,是京城人游玩赏景的好去处。
李商隐尽管有才华、有抱负,但是因为他陷入牛李之间的党争,不能自拔,牛李双方都排挤他,所以他在官场之中异常失意。
那时的晚唐已经是国运将尽,李商隐透过当时的暂时繁荣,已经敏锐地预见到社会的严重危机,因此他登上乐游原排解心中的郁闷,写下这首诗借此抒发一下内心的无奈感受。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千古名句极力赞叹晚景之美:在夕阳余晖的照耀下,天空中布满的晚霞,被夕阳涂抹的流光溢彩。
暮色之所以如此妖娆,正是因为在接近黄昏之时才显得无限美好。
这是李商隐无力挽留美好事物而发出的深长叹息。
这一句诗的涵义十分深刻,不仅是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晚唐时代所发出的感叹。
由于这一句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因而脍炙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