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人类与海洋环境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4
课时22海洋与人类一、海洋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资源1.海洋生物资源概念又称海洋水产资源,是指海洋中蕴藏的经济动物和植物群体,是有生命、能自行增殖和不断再生的海洋资源种类约有20万种,主要有鱼类、虾类、贝类、藻类等作用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食品、生活用品和工业原料;可以生产化学药品、保健品和基因工程药物等2.海洋矿产资源(1)海洋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大陆架,大陆坡的深水、超深水域的油气资源潜力可观。
(2)可燃冰: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永久冻土)中,是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
3.海洋空间资源海洋空间资源的利用①运输空间:传统的交通运输和港口建设、现代化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海上机场。
②海上生产生活空间:海上工厂和人工岛、海上博览会等。
③海底通信、海底仓储、海洋军事基地、近海利用。
思考海洋空间利用难度大的原因有哪些?答案海洋环境不同于陆地,它的环境和生态条件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
人类活动在近海和海洋表面,要应对多变的海洋气象状况和海水的运动;深海活动要能适应黑暗、高压、低温、缺氧的环境;海水的腐蚀性强、海冰的破坏性大,对工程设备材料和结构有严格的要求。
因此,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科学技术和资金投入的依赖性大、技术难度高、风险大。
二、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1.主要影响方式:捕捞、养殖、生物栖息地改造、工农业和人类生活的污染。
2.主要影响地区:海岸带。
3.产生的问题:海洋环境问题包括海洋生态破坏和海洋污染两个方面。
4.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环境问题是困扰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我们应深刻认识到海洋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让海洋长久地为人类服务。
思考海洋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答案①人口和资源对海洋的压力巨大。
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口的急剧增加,使资源的需求量相应增加,但陆地资源具有稀缺性,人类不得不到海洋中去获取资源。
②现代技术的应用。
例如,人类排放的放射性污染物进入海洋,通过食物链富集,辐射整个海洋环境,危害人类及其他生物。
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与保护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显著,而保护海洋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探讨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具体影响,并提出一些保护海洋环境的方法。
一、海洋环境受人类活动的直接影响1. 污染物排放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工厂排放大量废水和废气,其中一部分污染物被运输到海洋中。
水体中的废水和沉积物会导致海洋水质恶化,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2. 垃圾排放大量的塑料被排入海洋中,形成了所谓的“塑料岛”,对海洋生物造成严重威胁。
此外,人们对海洋中的垃圾处理不当,也导致了海洋环境的恶化。
3. 渔业活动过度捕捞导致了海洋中许多物种数量的减少,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同时,不合理的渔业活动也损害了渔民的生计。
二、海洋环境受人类活动的间接影响1. 全球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引发的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导致温室效应,进一步引发全球气候变化。
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洋生态系统受到威胁。
2. 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人类活动破坏了海洋生物栖息地,包括珊瑚礁、海草床等。
这些栖息地的破坏导致了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威胁到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三、保护海洋环境的方法1. 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减少工业废水和废气的排放。
加强监管,严禁将污水直接排入海洋,推动废水进行适当的处理。
2. 垃圾分类与回收利用鼓励公众进行垃圾分类,促进塑料的回收和再利用,减少对海洋的威胁。
同时,加强对海洋垃圾的治理,推动有效的垃圾处理方法的研究和应用。
3. 合理渔业管理加强对渔业资源的管理,制定合理的捕捞政策,保护濒危物种,维护海洋生态平衡。
同时,鼓励渔民采用可持续的捕捞方式,减少过度捕捞的现象。
4.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对海洋环境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在学校、社会各个层面加强环境教育,培养人们爱护海洋的意识。
结论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而保护海洋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通过减少污染物排放、垃圾分类与回收利用、合理渔业管理和加强环境教育等方法,我们可以保护海洋环境,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人类与海洋生态的和谐共处引言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历来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话题。
在这其中,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承担着重要的生态功能。
海洋不仅是无数生物的栖息地,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深入,海洋生态系统正遭受着不同程度的破坏。
因此,探索人类与海洋生态的和谐共处之道,显得尤为重要。
一、海洋生态的重要性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约______%(填空),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
根据_______(填空),海洋中生活着超过230,000种已知生物,同时估计还有数以百万计的未知物种。
海洋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渔业资源,还在调节气候、吸收二氧化碳、生产氧气和支持全球水循环等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二、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的影响变得日益显著。
主要包括:1.过度捕捞:研究显示,全球约______%(填空)的鱼类资源已被过度捕捞,导致许多鱼种面临灭绝风险。
2.海洋污染:塑料废物、工业排放及农业化肥的流入,使得海洋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根据________(填空),每年大约有______吨(填空)塑料进入海洋,对海洋生物造成了严重威胁。
3.气候变化:全球气温升高导致海洋酸化和海平面上升,影响着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的生存环境。
4.栖息地破坏:城市扩展、滨海开发以及海洋交通的增加,使得重要的海洋栖息地,如珊瑚礁和红树林,面临毁灭性打击。
三、实现和谐共处的方法鉴于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的影响,保护海洋生态、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变得至关重要。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方向:1.可持续渔业管理:通过实施科学合理的捕捞配额和禁渔期,促进鱼类资源的恢复与可持续发展。
2.减少海洋污染:加强立法,限制一次性塑料的使用,鼓励公众进行海洋清理活动,企业则应推行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以减少对海洋的污染。
3.保护海洋生态系统:设立海洋保护区,通过法律手段保护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高中地理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海洋在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重要性。
2.分析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3.探讨如何实现人类与海洋的协调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海洋的重要性,分析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探讨实现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的措施。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简要介绍海洋的概念。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海洋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吗?2.海洋的重要性(1)讲解海洋在地球系统中的地位,如调节气候、提供生物资源等。
(2)引导学生举例说明海洋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如渔业、旅游业等。
3.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1)分析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正面影响,如海洋资源的开发、海洋环境的保护等。
(2)讨论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负面影响,如过度捕捞、海洋污染等。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减少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负面影响?4.实现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1)讲解实现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的意义。
(2)探讨实现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的措施:①合理开发海洋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②加强海洋环境保护,防治海洋污染。
③推广海洋科技,提高海洋管理水平。
④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维护海洋权益。
5.课堂小结(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如何才能实现人类与海洋的协调发展?6.课后作业(1)查阅资料,了解我国海洋资源的现状及开发情况。
四、教学反思1.加强与学生互动,提高课堂气氛。
2.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4.加强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理解海洋的重要性: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海洋覆盖地球表面的比例是多少吗?”(学生回答)“海洋不仅覆盖了地球表面的71%,还维持着地球的气候平衡,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资源,那么请大家想想,海洋为什么对人类如此重要呢?”分析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教师展示图片:“这张图片显示的是海洋污染,你们能指出污染的来源吗?”(学生回答)“是的,工业排放、石油泄漏、塑料垃圾等都是主要污染源。
《海洋环保三部曲》读书记录1. 第一章海洋环境概况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海洋环境的概况,开篇先阐述了海洋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人类与海洋的密切关系。
详细描述了海洋环境的构成和特点,包括海水的物理特性、海洋生物的多样性以及海底地貌的多样性等。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介绍,让我对海洋环境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提到了一些影响海洋环境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为后续的环保话题铺垫背景。
特别是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的问题引起了特别的关注,以及它可能给全球环境带来的严重后果和影响。
在第一章的结尾部分,强调了对海洋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为后续的深入讨论打下了基础。
也提到了海洋环保的重要性和人类未来的生存息息相关,让我深感责任重大。
这一章内容广泛,为读者打开了关于海洋环保这个话题的视野。
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会更深入地探讨相关的环境保护策略和方法等内容。
阅读第一章后,我深感海洋环境的脆弱和易受破坏的特性,同时也意识到了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且日益显著。
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园和未来生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海洋环保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应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让我产生了继续深入学习此书的动力与责任感,接下来的章节中,我期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如何保护海洋环境、如何减少污染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维护海洋生态平衡等问题。
1.1 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作为地球生命的摇篮,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食物、能源、药物和工业原料,它还维持着全球气候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宝库,从微小的浮游生物到巨大的鲸鱼,无数生物在海洋中繁衍生息,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和生态网络。
这些生物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食物,还为人类提供了许多重要的药物和其他生物资源。
海洋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具有调节作用,海洋通过吸收、储存和分配太阳能,对地球的气候系统产生深远影响。
海洋还通过其巨大的热容量,调节了全球的温度和湿度。
第三节海洋与人类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洋资源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1.利用图文资料,正确理解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
(综合思维)2.利用海洋资源分布图,正确认识海洋资源的分布特点。
(区域认知)3.收集相关资料,针对某海域的海洋资源开发或海洋地理环境问题,撰写一篇相关的小论文。
(地理实践力)4.根据所学知识和原理,关注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增强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人地协调观)一、海洋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资源1.海洋生物资源(1)含义:又称海洋水产资源,是指海洋中蕴藏的经济动物和植物群体,是有生命、能自行增殖和不断再生的海洋资源。
(2)种类:鱼类、虾类、贝类、藻类等。
(3)用途①为人类提供丰富多样的食品、生活用品和工业原料。
②提取用于生产各种化学药品、保健品和基因工程药物等的有效成分。
2.海洋矿产资源(1)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主要分布在大陆架。
(2)可燃冰: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永久冻土)中,是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
(3)滨海砂矿:是在海滨地带或陆架区沉积富集而成的矿藏,可分为非金属砂矿、重金属砂矿、宝石及稀有金属砂矿三大类。
3.海洋空间资源(1)运输空间,如传统的交通运输和港口建设,现代化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海上机场等。
(2)海上生产生活空间,如海上工厂和人工岛、海上博览会等。
(3)海底通信、海底仓储、海洋军事基地、近海利用等方面。
错误!二、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1.表现(1)造成海洋污染,对海岸带的影响尤为突出。
(2)沿海地区的工农业生产,直接影响近海生态环境。
2.海洋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海洋环境问题是困扰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
错误!(1)远洋航行是近代才出现的海洋交通方式。
()(2)渔业资源广泛分布在深海海盆。
()(3)未来可利用的潜力最大的海底金属矿产资源是石油。
()(4)海上发生石油泄漏,只要清污便会消除海洋污染。
()(5)我国的四个领海中,全部属于大陆架且拥有丰富的海洋水产和油、气资源的海域是() A.渤海B.黄海C.东海D.南海提示:(1)×远洋航行早在几百年前就已实现。
海洋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约 71%的面积,是生命的摇篮,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
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渔业资源、矿产资源、能源等,还在调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海洋环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过度捕捞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对海鲜的需求,捕捞业的规模日益扩大,捕捞技术也越来越先进。
这导致了许多鱼类种群的数量急剧减少,甚至濒临灭绝。
一些传统的渔业资源已经出现了枯竭的迹象,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也因此受到了破坏。
其次,海洋污染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化肥和农药等污染物通过河流、管道等途径排入海洋,给海洋生态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石油泄漏事故更是时有发生,大片的海域被油污覆盖,不仅对海洋生物造成直接的毒害,还影响了海洋的生态平衡和生态服务功能。
塑料垃圾也是海洋污染的一大难题,大量的塑料废弃物进入海洋后,难以降解,形成了所谓的“塑料海洋”,威胁着海洋生物的生存。
再者,沿海地区的开发建设也给海洋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
填海造地、港口建设、海滨旅游开发等活动,改变了海岸线的自然形态,破坏了沿海湿地和红树林等生态系统。
这些生态系统原本具有抵御风暴潮、净化水质、提供栖息地等重要功能,它们的破坏使得海洋的生态平衡受到了冲击。
此外,气候变化也在影响着海洋环境。
全球气温升高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了沿海低地,同时也加剧了海洋的酸化。
海洋酸化会影响贝类、珊瑚等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进而破坏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海洋环境的变化反过来也对人类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
渔业资源的减少直接影响了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渔民的生计。
海洋污染不仅危害了人类的健康,还导致了海洋旅游资源的质量下降,影响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海平面上升威胁着沿海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人类与海洋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人类与海洋的关系教学目标:1. 了解人类与海洋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依赖、利用和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2. 认识海洋的重要性,了解海洋的生态系统和资源。
教学内容:1. 人类与海洋的相互关系:a. 人类对海洋的依赖:海洋是重要的食物来源,提供多样化的自然资源,如鱼类、贝壳类、海带等。
此外,海洋还能提供能源资源,如石油和天然气。
b. 人类对海洋的利用:海洋为人类提供了交通运输、旅游、娱乐和体育等多种活动场所。
c. 人类对海洋环境的影响:过度捕捞、废水排放、塑料污染和海洋酸化等因素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
2. 海洋的重要性:a. 海洋生态系统:介绍海洋的生态链、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以及它们对全球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b. 海洋资源:讨论海洋资源的类型和可持续利用的必要性,以及如何保护和管理海洋资源。
教学活动:1. 观看教学视频:播放与海洋生态系统、人类与海洋相互关系以及海洋资源利用相关的视频片段,帮助学生对海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 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就人类与海洋的相互关系及对海洋环境的影响进行讨论,并提出改善的措施。
3. 实地考察或网络研究: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研究,了解当地海洋生态系统和资源的现状。
4. 制作海洋保护宣传海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并制作海洋保护宣传海报,以此来提醒他人保护海洋环境。
评估方式:1. 学生小组讨论时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
2. 学生设计的海洋保护宣传海报的创意和可行性。
3. 学生对海洋生态系统和资源的理解程度,可以通过小测验或口头问答进行评估。
教学延伸:1.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邀请海洋生态学家或环境保护专家来校内进行讲座,进一步深入了解海洋保护的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法。
2. 安排参观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海洋生物馆、海洋研究中心或当地渔港,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海洋生态系统。
注:该教案适用于初中或高中阶段的生物、地理或环境科学课程。
三年级海洋教育教案第一章:认识海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海洋的基本概念,知道海洋的特点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海洋的兴趣和保护海洋的意识。
教学内容:1. 海洋的定义和特点2. 海洋的重要性3. 海洋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海洋的美丽景色,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海洋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海洋的特点和重要性。
3. 举例说明海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提供食物、原料等。
4. 学生分享自己对海洋的了解和感受。
5. 总结并强调保护海洋的重要性。
第二章:海洋生物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海洋生物的种类和特点,培养学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海洋生物的种类和特点2. 海洋生物的适应能力3. 海洋生物的保护意义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海洋生物的多样性。
2. 讲解海洋生物的种类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海洋生物的适应能力。
3. 讨论海洋生物的保护意义,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
4. 学生分享自己对海洋生物的了解和观察。
5. 总结并强调保护海洋生物的重要性。
第三章:海洋环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海洋环境的特点和现状,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海洋环境的特点2. 海洋环境的现状3. 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海洋环境的美丽和现状。
2. 讲解海洋环境的特点和现状,引导学生了解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 讨论海洋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4. 学生分享自己对海洋环境的了解和感受。
5. 总结并强调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
第四章:海洋资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海洋资源的种类和利用,培养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海洋资源的种类和利用2. 海洋资源的开发与保护3. 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海洋资源的丰富性。
2. 讲解海洋资源的种类和利用,引导学生了解海洋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第四章人类与海洋环境
●第一节:海洋污染物
●第二节:富营养化与赤潮
●第三节:污染物在海洋中的迁移与转化
●第四节:海洋的环境容量与自净能力
海水中的物质
●80多种元素。
●常量元素有Cl、Na、Mg、S、Ca、K、Br、C、Sr、B 、F 11种。
●氯化钠27.2、77.7 氯化镁3.8、10.9 硫酸镁1.7、4.9 硫酸钙1.2、3.6 硫酸钾0.9、
2.5 碳酸钙0.1、0.3 溴化镁及其他0.1、0.3 。
●海水中的气体主要由氮、氧和二氧化碳组成。
第一节:海洋污染物
●营养盐和有机物
●石油及其产品
●金属和酸、碱
●农药及其他合成有机物
●放射性物质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固体废物和热污染
营养盐和有机物
●农田排放的N、P。
●各种污水。
石油及其产品
●原油的开采与运输。
●石油化工企业排放入海。
●船舶对海洋、港口的污染。
金属和酸、碱、盐
●重金属:镉、铬、汞、铅、铜、锌。
●非金属:砷、磷、硫。
●酸:硫酸、磷酸、硝酸。
●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钾。
●盐:碳酸盐、醋酸盐。
农药及其他合成有机物
●农药:DDT、六六六、狄氏剂、有机磷农药。
●除草剂:百草枯、蔬草灭。
●其他:多氯联苯、洗涤剂。
放射性物质
●核工业:锶-90、铯-137、钚-239和碘-131。
●自然:氡-222
●工业:钴-60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工业污水:造纸、电镀、印染。
●生活污水:(有机物、洗涤剂、油污、酚)。
●医院污水:(有机物、消毒剂、大肠杆菌)。
固体废物和热污染
●固体废物:城市垃圾、工程残土、疏浚底泥。
(各种污染物、海滨环境)
●热污染:发电、冶金、化工企业排放冷却水。
(破坏近岸海域生态)
第二节:富营养化与赤潮
●“赤潮”,又称红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
它是由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繁殖造成的。
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呈现红、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
被喻为“红色幽灵”。
赤潮的历史
●古今中外颇多记载。
●最近几年比过去发生的频率更高。
赤潮的成因
●海水富营养化: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田排水。
●海水理化因素:
温度、盐度、风力。
●海水养殖污染:
过量的饲料、排泄物。
赤潮的发生过程
●起始阶段
●发展阶段
●维持阶段
●消亡阶段
起始阶段
●海域内有一定数量的赤潮藻物种,海水环境的物理、化学条件适合这些赤潮藻生长、繁殖。
发展阶段
●当海域内的某种赤潮生物种群有了一定个体数量时,且温度、盐度、光照、营养等外环境达到该赤潮生物生长、增殖的最适范围,赤潮生物即可进入指数增殖期,就有可能较快地发展成赤潮。
维持阶段
●即赤潮藻维持在规模较大的阶段。
台风、阴雨,水体稳定性差或因营养盐被消耗殆尽,赤潮现象就可能很快消失。
消亡阶段
●当营养盐被消耗殆尽,或遇强风、海流冲击扩散。
此时海水状况最差,对渔业危害最严重。
赤潮的影响
●赤潮对海洋生态平衡的影响:
赤潮初期,高叶绿素、高溶解氧;后期限有毒和有机物质增多。
●赤潮对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的影响:
赤潮造成海水缺氧、藻类窒息鱼鳃、产生各种有毒物质,使鱼类大量死亡。
●赤潮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贝毒,贝类或鱼类摄食一些含毒藻类积聚毒素被人食用后出现的中毒现象。
记忆缺失性贝毒、西加鱼毒、腹泻性贝毒、神经性贝毒、麻痹性贝毒、氨代螺旋酸贝类毒。
赤潮
赤潮
第三节:污染物在海洋中的迁移与转化
●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
●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迁移转化分类
迁移形式
●机械迁移:
①水的机械迁移作用;
②气的机械迁移作用;
③重力的机械迁移作用。
●物理-化学迁移:溶解-沉淀、吸附-解吸、化学反应。
●生物迁移:通过生物体的吸收、代谢、生长、死亡等过程所实现的迁移。
转化的形式
●物理转化:蒸发、渗透、凝聚、吸附、放射性。
●化学转化:光化学氧化、氧化还原和络合水解。
●生物转化:生物的吸收和代谢。
迁移和转化举例
●各种污染物随海流移动;
●轻质石油的挥发;
●三价和六价铬的转化;
●三价和五价砷的的转化;
●DDT光分解为DDE和DDD;
●无机汞变为甲基汞;
●重金属元素在酸性条件下以离子状态存在;
●硫、氮的氧化物成光化学烟雾。
第四节:海洋的环境容量与自净能力
环境容量
●在充分利用海洋的自净能力和不造成污染损害的前提下,某一特定海域所能容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
容量的大小即为特定海域自净能力强弱的指标。
海洋自净能力
●海洋自净能力(marine self-purification capacity),是指海洋环境通过自身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而使污染物质的浓度降低乃至消失的能力。
海洋拥有自净能力的原因:
●依靠海水中的微生物分解;
●海水水体很多,稀释后大部分物质的毒性可达到不影响环境的标准;
●水中污染物的沉淀、底泥吸附和底质中污染物的分解等。
物理净化
●物理净化是指污染物质由于稀释、扩散、混合
和沉淀等过程而降低浓度。
化学净化
●主要由海水理化条件变化所产生的氧化还原、化合分解、吸附凝聚、交换和络合等化学反应实现的自然净化。
●有机物—CO2+水
●Cr6+-- Cr3+
生物净化
●微生物和藻类等生物通过其代谢作用将污染物质降解或转化成低毒或无毒物质的过程。
●甲基汞—汞。
●石油—CO2+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