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_环境伦理观
- 格式:ppt
- 大小:227.00 KB
- 文档页数:42
环境伦理观(一)道教中的环境伦理智慧保护动物:“道教五戒,一者不得杀生”,保护森林植被“慎无烧山破石,延及草木,折华伤枝,实于市里,金刃加之,茎根俱尽”,保护土地及水资源“泉者,地之血;石者,地之骨也;良土,地之肉也。
地者,万物之母也,……妄穿凿其母而往求生,其母病之也” 。
植树护林,重视宫观自身生态环境的营造,植树护林。
宫观建筑与环境保护,天人合一、返璞归真。
维护人、社会、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和谐,尊重生命,维护生态平衡,崇尚自然,保护生态环境,适度消费,人道主义地利用资源。
(二)儒家思想中的环境伦理观“天人合一,和谐发展”“遵循自然规律,节约自然资源”“友善对待万物”“保护生态环境的中庸之道”(三)佛教中的环境伦理思想主张人与自然之间无明显界限。
善待万物,尊重生命。
“扫地不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佛家八戒,首恶杀生。
“鸢飞于天,鱼跃于渊”,“绿满窗前草不除”,天地“生物成物”的大生之德和广生之德。
作为一种生存伦理人类中心论可视为环境道德的“底线伦理”;作为人类完善自我的一种方式,非人类中心论可视为环境道德的“高级伦理”。
前者的现实性品格可防止后者由理想蜕化为空想,后者的理想性品格则可以提升前者的价值追求,减少环保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使外在的环保行为获得内在德性的支持和保障。
协调远离人类中心主义:让高山低头,让河水让路”、“人定胜天”、“让地球抖三抖”、“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与天斗、与地斗”、“改造自然,适应人类的需要”。
人类不是自然的征服者、破坏者,人类只能是自然的合作者,人类应该建立一种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的生态文明体系。
三种观点(一)生命中心主义认为所有形式的生命具有同等的价值,所有生命都应该受到尊重,人类不是万物的中心。
提出进化论的达尔文被认为是此种信念的最佳代言人,因为他在演变笔记中说:“如果我们不要对生命的臆测设限的话,那麼那些遭受痛苦、疾病、死亡等苦难的动物同胞们…它们可能是和我们人类源自同一个祖先的…”代表人物:泰勒《尊重自然》(保护野生动植物)(二)地球整体主义不仅生命体具有内在的价值,包括土地、岩石、自然景观都有固有的价值和权利。
问题三:环境伦理学的主要思想与内容是?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应遵循哪些环境伦理观。
一环境伦理学产生的背景及原因环境伦理观源于日益增长的环境危机意识,这种危机主要源于人类与自然的冲突即不和谐的人地关系。
人类在自然界中占有并发挥着重要作用,自有能力起就在主动地利用自身力量改造自然。
渔猎社会,崇拜自然,人地关系和谐发展;进入农业社会后,人们开始试图改造自然,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工业的发展,大机器时代的到来,人类大范围的改造自然并试图征服自然,人地关系极其恶化,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的灾难。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开始意识到自然的重要性及强大力量。
并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试图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追求人地关系和谐可持续发展状态。
创建一种适合21世纪人类生存的新的文明即“生态文明”。
对当前生态现状的忧虑何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期望,环境伦理学应运而生。
有关伦理学的一系列书籍、杂志、言论等相继问世。
二环境伦理学的主要思想及观点国际环境伦理学会主席罗尔斯顿说:“在实践中,环境伦理学的根本要求是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在理论上,它的根本要求是确立意义深远的价值理论,以此为它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环境伦理学主要涉及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的行为准则和责任义务。
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虽未表现出具体的体系系统,但也是伦理学的宝贵资源。
孔子的“天地之性人为贵、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王阳明“大人者,有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之一”都是在提倡尊重服从自然界的一切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荀子提倡变革自然,但同时指出需兼得天时地利等,认识到了自然规律的重要性;这一系列的言论都具有现实意义,对现代环境伦理学的形成发展有促进作用。
现代环境伦理学的代表性观点有:生命中心主义,即地球上一切生物包括动植物都具有自身的固有价值,因此都应当得到同等的尊重;地球整体主义,它认为不仅生命具有其内在价值,土地岩石等甚至整个自然界都有其“固有的价值”和“权利”;代际均等的环境伦理观,以人类为中心,但考虑到了人类各成员之间的平等关系,而且从“代内”扩大到了“代际”。
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当代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是把当代环境伦理学关于自然的价值和自然的权利作为伦理基础,形成的以发展为核心,以公平与和谐为前提的现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思想。
它不仅是一种新的发展观,而且是一种新的伦理观,是一种立足于解决当代人与未来人所寻求的代际和谐的伦理,是一种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是建立在一种新的生态自然观的基础之上,确立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互利共生的思想,它需要生态伦理道德,而生态道德则促进人类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标签: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基于人类对于自然的不当态度和掠夺行为,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随着人类面临的环境日益恶化,并且逐渐发展为全球生态系统危机,这就迫切要求人们从多方位深层次寻求解决生态环境危机的途径。
于是人们注意到了造成生态环境危机更深层次的伦理道德原因,并提出从伦理道德的角度研究和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来建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
因此,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既是当代环境伦理学的应用和实践,也是当代环境伦理学的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是新型的环境伦理观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不惜破坏生态的平衡。
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阴影,环境污染的公害灾难把人类的生存推向了危险的边缘,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实质上是没有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而在人类思想发展中对这两种关系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大对立的观点。
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只有人类才具有内在价值,只有人才有资格获得伦理关怀,人作为理性存在物,是唯一的道德代理,其道德地位优越于其他物种,其他存在物都无内在价值,只具有工具价值,它们存在于人类道德共同体范围之外。
这样人类中心主义就高估了人类理性的力量而低估了自然界的有限性和自然规律的复杂性,从而把自然界看成人类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库,在利用自然界的浅层规律的时候违背了自然界深层规律。
第七章应用伦理学一、应用伦理学概述(一)什么是应用伦理学?所谓应用伦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才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的任务是分析现实社会中不同分支领域里(如政治、经济、生命、生态、媒体、科技、性关系、国际关系等等)出现的重大问题的伦理维度,为这些问题所引起的道德悖论的解决创造一种对话的平台,从而为赢得相应的社会共识提供伦理上的理论支持。
作为一门伦理学的分支学科,应用伦理学不仅拥有自己的基础理论形态,而且包含了包括政治伦理、经济伦理、生命伦理、生态伦理、媒体伦理、科技伦理、性关系伦理、国际关系伦理等在内的诸多分支领域。
这些应用伦理学的分支的任务,在于试图对各自领域中涌现出的紧迫的伦理道德问题,提出某种有说服力的解答。
(二)应用伦理学的产生1、应用伦理学在西方的产生应用伦理学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在西方得到蓬勃发展的一种伦理学理论范式。
其兴起有着深刻的学理背景和深厚的社会历史背景。
理论背景:元伦理学的衰落元伦理学是20世纪西方伦理学的主流,特别是在20世纪 70年代之前,在西方伦理学界占据着统治地位。
社会背景:新的社会矛盾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所带来的问题。
就社会方面来看,第一,日渐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需要伦理学界的系统反思。
第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需要,但承受之而来的却带来了全社会的纵欲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利巳主义等一系列新的社会道德问题。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了许多伦理学必须回答的问题。
人们在享受到新科技革命带来成功果实的喜悦时,也面临着新科技革命所提出的一系列伦理难题。
2、应用伦理学在中国的兴起我国应用伦理学的研究是从对国外学术成果的追踪、译介开始的,应用伦理学在中国的勃兴归因于伦理学内部的发展遭遇到的困境及外部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两大因素。
正是在这两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应用伦理学应运而生。
应用伦理学产生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价值观念发生重大变革的历史背景下,与此同时,应用伦理学的勃兴反过来又对社会价值理念(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政治的民主生态以及中国道德哲学本身的与时俱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浅议生态文明时期的环境伦理观[摘要]走过黑色的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步入生态文明时代。
生态文明是对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一种变革和颠覆,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基本目标和存在方式。
党的十八大首次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标志着我国开始全面步入生态文明建设时期。
作为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科学的伦理价值观支撑,而树立和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伦理观无疑是生态文明时期环境伦理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一、生态文明的内涵1972年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唤起了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最早享受工业文明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尝遍工业化带来的生态环境恶果之后,率先开始反思自己,从而逐步由工业文明时期进入生态文明时代。
如今,愈演愈烈的生态环境问题要求全人类转变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式,寻求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积极向生态文明社会转型。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沉痛反思工业文明时期带来深刻教训的基础上,重新认识和探索到的一种可持续发展路径。
生态文明是对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一种深刻变革,也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它是人类现代工业高度发展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里程碑。
生态文明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基本原则,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最终目标。
[1]生态文明的本质是当代知识经济、生态经济和人力资本经济相互融通共同构成的整体性文明。
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的话,那么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
生态文明遵循的是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人们树立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观念,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价值和秩序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人类的永续生存为着眼点。
[2]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它与可持续发展一贯追求的发展理念密切相关。
第七讲环境伦理道德[课题] 环境伦理道德[课时]二[教学目的]1、了解环境伦理观的演化过程,知道我国古代环境伦理思想以及现代环境伦理学的主要观点;理解环境伦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从环境道德的目标、环境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等几个方面,掌握环境伦理对现代人类生产生活提出的要求。
2、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积极贯彻落实环境伦理对人们提出的道德规范,做环保的先锋者。
[教学重点]环境伦理与人类生活方式变革[教学难点]环境伦理学基本观点[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教学内容及过程]〈检查学习准备情况〉检查笔记整理情况。
〈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课时第七讲环境伦理道德如果从深层次剖解当代环境问题的缘由,可以认为人类不正确的价值观是其根本原因,所以,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道德观,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关键。
第一节环境伦理观的演化伦理是指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伦理学则是一门研究这种道德准则的古老的学科。
自古以来,环境伦理观的演化过程与人类自身所具有的认知水平有关,与人类科学进步有关,也与自然界的演化有关。
人类早期对自然的认识是极为有限的,因而产生了以顺应自然为主的环境伦理思想,中国古代的环境伦理学思想反映了我们的祖先们对自然的认识水平和态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主(人定胜天)的环境伦理观占据了主要地位,在这种世界观的支配下,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最终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繁衍。
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新的环境伦理思想不断出现,并对人类中心主义提出批判,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天人合一)为目标的环境伦理观成为了主流思想,并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全人类在社会进步和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这里所说的“自然”,也即通常所指的“环境”,它包括了人类以外的客观物质世界,我们所呼吸的空气、沐浴的阳光、喝的淡水、吃的食物、脚踩的大地以及各种自然与人文景观。
环境伦理观的主要内容包括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是学术界研究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伦理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环境伦理理论。
环境伦理学是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70年代获得定位的一门新兴学科。
与环境伦理学产生与发展的时期基本相同,可持续发展战略酝酿于20世纪60至70年代的第一次环境革命,成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第二次环境革命。
这种重合并不是时间上的巧合,而是因为环境伦理学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从不同的理论层面,在相同的历史背景下,为解决人类社会所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而相继产生的。
二者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互补性。
当代环境伦理学是一个富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新学科,形成了多种理论模式和学说。
这些模式、学说既包括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即浅环境论,也包括非人类中心主义即深环境论,还有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在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价值观方面与深环境论中的环境整体主义是一致的,不同之处在于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更承认人类对自然的保护作用和道德代理人的责任,以及对一定社会中人类行为的环境道德规范研究。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对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采取了一种整合的态度。
一方面,它汲取了生命中心论、生态中心论等非人类中心主义关于“生物/生态具有内在价值”的思想,承认自然不仅具有工具价值,也具有内在价值,但又不把内在价值仅归于自然自身,而提高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性质。
这样,由于人类和自然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那么,不仅是人类、还有自然都应该得到道德关怀。
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整体价值观的基础之上,承认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关于人类所特有的“能动作用”,承认人类在这个统一整体中占有的“道德代理人”和环境管理者的地位。
这样,就避免了非人类中心主义在实践中所带来的困难,使之更具有适用性。
在共同承认自然的固有价值和人类的实践能动作用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价值观是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理论基础。
建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与环境伦理观——生态规划的哲学思考前言:生态学已经被广泛社会化,流行化,泛滥化,更被误解化,甚至妖魔化——甚至成为新形势下的棍棒,被不懂生态的人用来维护生态反对建设的依据,生态学已经走到了让生态学家无奈的时代。
我们遇到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质是:我们处于经济决定论时代,一俊遮百丑,对GDP,GNP 疯狂的追求;发展机遇的压力,来自世界列强的压力,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处于高科技时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时代的压力;我们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后面搞现代化,模仿学习,抄袭拷贝,多使用淘汰技术与落后产业与工业方式;全国奔小康、大康以及豪康的压力;我们搞了几十年的生产,特别是污染工业与传统工业,高能耗,高物耗,高强度开发建设使得环保历史欠账太多;高消费促进生产的压力,我们处于高消费,高浪费的时代,消费刺激生产理论的影响;中国社会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制社会,社会经济发展压力;中国城市化的压力;中国脆弱的生态系统与自然灾害较多……。
人类最终的出路——改变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人类发展速度与生命的价值问题。
而不是创造一堆无限正确的名词与中看不中用的所谓理论。
1、生态学的重要性与颠覆性:1)生态学理论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支持;2)生态学已经成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桥梁;3)生态学已经成为本世纪影响政治家、科学家以及工程技术专家决策的重要理论;4)生态哲学已经成为我们适应世界、改造世界以及创造世界重要的新价值观与世界观;5)没有生态学理论支撑的理论与方法将成为旧的世界观与方法论;6)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土地关系等等,将是我们永恒的研究内容;7)东方文化将是我们研究生态学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2、生态约束与生态支撑2.1生态学与生态问题的特征:1)认识环境——了解环境的系统性和区域性认识生物——了解生命的价值认识生态学—了解生态学的建设性2)认识生态问题的特点累计效应;显著的放大效应;很强的滞后效应;空间转移效应;3)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协调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统筹协调。
环境伦理意识在当今社会,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环境伦理意识,作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道德关怀和责任担当,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环境伦理意识的内涵、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和提升这一意识。
环境伦理意识的内涵环境伦理意识是指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价值、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和态度。
它包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环境伦理意识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倡导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环境伦理意识的重要性1. 维护生态平衡:环境伦理意识有助于人们认识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复杂性,从而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2. 促进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意识强调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子孙的生存和发展权益,有利于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提高生活质量:良好的环境伦理意识有助于改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 增强国际责任感:环境问题往往具有全球性,环境伦理意识有助于各国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履行国际责任。
培养和提升环境伦理意识的途径1. 加强环境教育: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宣传等途径,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公众的环境伦理意识。
2.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节能减排、垃圾分类等绿色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3. 参与环保活动: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清洁河流等环保公益活动,亲身体验环保行动的意义和价值。
4. 推动政策法规建设:完善环保法律法规,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营造良好的环保法治环境。
5. 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分享环保经验和技术,提升全球环境治理水平。
总之,环境伦理意识是当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绿色、美丽、可持续的地球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