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7例唾液腺肿瘤临床特点探析
- 格式:pdf
- 大小:1.75 MB
- 文档页数:28
唾液腺瘤样病变一唾液腺粘液囊肿二腮腺囊肿三唾液腺良性肥大唾液腺粘液囊肿1、粘液囊肿可分为粘液外渗性囊肿和粘液潴留囊肿两种类型。
2、外渗性粘液囊肿通常是机械性创伤致涎腺导管破裂,粘液外溢进入结缔组织支架之中,粘液池被炎性肉芽组织和结缔组织包绕或局限,无上皮衬里的假囊,占粘液囊肿的80%以上。
3、潴留性粘液囊肿被认为是涎腺导管受阻塞,涎液潴留致导管扩张形成囊性病损。
囊腔内含有潴留的粘液团块,有上皮衬里,结缔组织被膜。
#涎腺粘液囊肿(-)临床表现1.多见于青少年,且以下唇和舌尖腹侧为多见。
2.病史中常可追问到咬唇习惯,或其他轻微外伤史。
3.囊肿增大后可自行破裂,流出粘液而消退,不久又可复发,反复发作可形成如瘢痕组织的白色小硬结。
(二)体检l、囊肿通常位于下唇内侧粘膜,或舌系带两侧的口底粘膜,亦可位于舌尖腹面。
2.囊壁薄,囊肿呈半透明、浅蓝色水泡,内含粘液,且突出于粘膜面,触诊有囊性感。
【治疗】(一)手术为主1.完整摘除囊肿。
2.将切口周边的粘液腺一并切除,可减少复发。
(二)其他治疗1.囊肿冷冻治疗、激光治疗。
2.硬化治疗:囊腔内注入2%碘酊或20%氯化钠,破坏上皮细胞,使之纤维化。
#舌下腺囊肿(一)临床表现1. 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
2.囊肿壁薄呈浅紫蓝色,柔软有波动感,囊肿增大后可自行破裂,流出粘液而消退,但反复发作,穿刺有淡黄色粘稠液体。
3.囊肿巨大可形成重舌,严重者可影响进食、说话、甚至呼吸。
(二)体检1.囊肿多位于舌系带一侧,亦可超过中线在对侧口底同时隆起。
2.囊壁薄,透过粘膜可见呈淡蓝色、半透明状的囊性肿块隆起,触诊柔软,有囊性感。
3.囊肿可通过口底肌肉间隙向颌下,颏下扩展,形成囊性肿物。
少数仅表现为颌下区的囊性肿块。
4.囊肿穿刺液为蛋清样粘稠液体。
分型单纯型:囊肿位于下颌舌骨肌以上的舌下区口外型(潜突型):囊肿位于颌下区哑铃型(混合型):颌下区及舌下区均可见囊肿治疗(-)手术治疗手术摘除舌下腺和囊肿。
一、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常规用于涎腺肿瘤鉴别诊断1.淀粉酶用于确定腺泡细胞癌之透明细胞变异型;2.S-100蛋白、肌动蛋白、肌球蛋白用于鉴别肌上皮细胞来源的肿瘤;3.细胞角蛋白用于区分未分化癌和恶性淋巴瘤与肉瘤;4.癌胚抗原和甲状腺球蛋白鉴别原发性涎腺腺癌和转移性甲状腺癌。
二、涎腺肿瘤1.多形性腺瘤据报道,全部涎腺上皮肿瘤的50%以上,占其全部良性肿瘤的87%以上。
病理:浅蓝色的软骨样区域,半透明胶冻状的粘液样区域以及灰白色圆形的小块角化物。
有囊性变时,囊腔大小不一,内含无色透明或褐色液体。
偶见出血和坏死灶。
肿瘤持续时间较长可出现纤维化和钙化。
混合性:肿瘤性上皮,粘液,软骨样基质,上皮细胞常组成腺管样结构或肌上皮和鳞状细胞团片。
肿瘤细胞可分为:腺上皮细胞、肌上皮细胞、未分化导管上皮细胞以及其间呈过度状态的细胞。
2.肌上皮瘤导管样结构少于5%-10%为肌上皮瘤,超过者多为多形性腺瘤。
细胞位于不等量粘液样基质中,但一般不形成软骨样结构。
粘液软骨样基质是肿瘤性肌上皮细胞的产物。
3.腺淋巴瘤约占腮腺全部肿瘤的5%-10%。
病理:剖面大部位实性,灰白色,质地均匀,有时呈干酪样。
部分为囊性,囊内含有粘液样或乳汁样物;有时囊液稀薄,色黄,呈云雾状,并可闪光的胆固醇结晶。
肿瘤由上皮和淋巴样间质组成。
上皮成分形成不规则的大腺管或囊腔并呈乳头状突入官腔内,其上皮细胞排列成假复层。
腺淋巴瘤由嗜酸性上皮细胞及淋巴样间质组成。
其超微结构特点是上皮细胞内含大量畸形线粒体。
4.嗜酸性腺瘤亮细胞、暗细胞5.基底细胞腺瘤无神经麻痹症状。
病理:上皮团块或条索周边层细胞呈栅栏状排列,有明显的基底膜样物包绕。
分为小梁型、管状型、实性型及膜性型。
6.管状腺瘤剖面呈棕黄色,有大小不等的囊腔,内含粘液。
管腔或小梁周围无肌上皮细胞管状腺瘤也是单形腺瘤,且同样好发于上唇。
管状腺瘤的管壁由双层柱状细胞组成,胞浆嗜酸性,而基底细胞胞浆少,嗜碱性;管状间质疏松,缺乏纤维,富于血管;管状腺瘤的基底膜不如基底细胞腺瘤明显;7.乳头状囊腺瘤腮腺最多见。
〖涎腺恶性肿瘤、唾液腺恶性肿瘤〗之21首涎腺恶性肿瘤又称为唾液腺恶性肿瘤,是指起源于唾液腺腺体或间质、血管和淋巴网状组织的恶性肿瘤。
本病的发生一般认为与放射线有关。
〖临床表现〗不同类型涎腺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不同:1. 混合瘤:恶性者好发于腮腺与腭部,多见于40~60岁,病程为1个月至4年。
肿瘤生长较快,局部常有疼痛或麻木感,有些伴有神经功能障碍,如面神经麻痹、舌下神经瘫痪等,肿物可溃破,巨大肿块可阻塞口咽或鼻腔,影响饮食和呼吸。
良性混合瘤主要见于腮腺,肿块活动,边界清楚,呈结节状,质中,可有淋巴结转移。
2. 黏液表皮样肿瘤:好发于腮腺,多见于20~40岁,病程一般较长,肿块较硬,边界不清,活动性小。
3. 腺样囊腺癌:好发于小唾液腺,好发年龄为40~50岁。
肿瘤生长缓慢而侵袭性强,常循神经束扩展,早期即可出现疼痛、感觉异常、麻木及面瘫等,且疼痛与否可作为是否复发的重要特征。
常发生血行转移。
4. 乳头状囊腺癌及腺泡细胞癌:好发于腮腺,肿瘤生长缓慢,病程7年左右,但常有近期肿物生长加快和疼痛,多有淋巴结转移。
5. 腺癌、未分化癌及鳞状细胞癌:肿物生长较快,局部疼痛,常有肿瘤溃破及神经受累表现,淋巴结和血行转移多见。
体征:良性肿瘤可触及肿块,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并且活动; 恶性肿瘤局部可触及肿块,多与周围组织粘连甚至固定,并有压痛。
〖辅助检查〗涎腺X线造影、CT扫描、放射性核素检查、超声波检查、病理学检查等可帮助诊断。
【名方验方集萃】方1【处方】白术10克,法半夏10克,天南星10克,山慈菇9克,夏枯草30克,重楼30克,茯苓15克,薏苡仁30克,川贝母30克,白芥子9克,白花蛇舌草30克。
【主治】涎腺恶性肿瘤,证属痰湿壅结型,症见头晕,口黏,涎多,身困,耳下肿胀或有隐痛,舌体胖,质暗红,苔白厚腻,脉滑。
【用法】上药加水煎煮2次,2煎相合,早晚分服,每日1剂。
方2【处方】柴胡10克,白芍15克,郁金10克,枳壳 10克,八月札30克,猫爪草30克,赤芍15克,丹参15~30克,牡蛎10克,浙贝母30克。
涎腺混合瘤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多形性腺瘤所属部位:口就诊科室:肿瘤科,口腔科,内分泌科病症体征:持续性疼痛,咽部异物感,皮肤粘连,面神经瘫痪,生长缓慢,颈部淋巴结肿大疾病介绍:涎腺混合瘤又名多形性腺瘤,是涎腺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好发部位是腮腺,颌下腺,腮部小涎腺,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以30-50岁为多见,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混合痼镜下组织像复杂,可见肿瘤性上皮组织与黏液样组织或软骨样组织,有人认为瘤变的上皮细胞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因而形成了多形性腺瘤的复杂形态症状体征:临床表现1.好发于腮腺,其次为颌下腺及腭腺。
2.生长缓慢,周界清楚,质地中等硬度,表现呈结节状,活动,与周围组织无粘连,但腮腺深叶及腭部者由于周围组织的夹持固定作用而不活动。
3.涎腺造影显示为良性占位元性病变。
4.生长加快、硬度增加、活动度下降甚至固定、面神经麻痹、皮肤溃疡等恶变征象。
诊断依据1.涎腺部位之无痛性肿块,生长缓慢。
2.肿物小者表面光滑,大者呈结节状,质地中等偏硬,无压痛,活动(发生于腭腺者可不活动),无面瘫。
3.涎腺造影示良性占位性病变。
4.B型超声波见境界光滑的反射图像,内部回声波分布光点均匀。
化验检查:1、临床检查首先注意观察两侧颈部是否对称,有无局部肿胀,瘘管形成等现象。
然后进行颈部扪诊。
检查时受检者头略低,并倾向病侧,使颈部肌肉松弛,便于肿块之扪摸。
检查时注意肿块之部位、大小、质地、活动度、有无压痛或搏动,并应两侧对照比较。
如前所述,成人颈部肿块应考虑转移性恶性肿瘤可能,因此,应常规检查耳鼻咽喉、口腔等处,以便了解鼻咽、喉等处有无原发病灶。
必要时可作鼻内窥镜或纤维鼻咽喉镜检查。
2、影像学检查颈部CT扫描除可了解肿瘤部位、范围外,并有助于明确肿块与颈动脉、颈内静脉等重要结构的关系,为手术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但较小之肿块,常不能显影。
为查找原发病灶,可酌情作鼻窦、鼻咽和喉侧位等X线拍片检查。
对于颈部鳃裂瘘管或甲状舌管瘘管,可行碘油造影X线拍片检查,以了解瘘管走向和范围。
临床价值论文:腺瘤的临床特点及价值探索本文作者:张丹吕发金张丽娟姚开情工作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7例发生于腭部小涎腺者,均位于粘膜下,粘膜完整,4例发生于硬腭者,邻近骨质出现弧形受压、凹陷吸收改变,骨皮质光整,无破坏中断(表3)。
2.3CT表现病灶具体分布:发生于腮腺者以浅叶为主,发生于颌下腺者以腺体内为主,发生于腭部者硬腭略多于软腭,发生于颊部者颊肌前外侧多于后外侧(表4)。
数目及大小:89.4%(42/47)为单侧单发,10.6%(5/47)为单侧多发,无1例双侧发病者。
腮腺病灶大小均值为(1.9±0.9~2.6±1.0)cm,颌下腺(2.6±1.0~2.9±1.5)cm,腭部(1.5±0.5~1.9±0.7)cm,颊部(1.9±0.2~2.5±0.5)cm。
形态及边界:74.5%(35/47)病灶形态规则(包括圆形、类圆形)、边界清楚,25.5%(12/47)形态不规则(包括分叶状)、边界欠清,其中有6例患者邻近皮肤出现增厚改变(腮腺5例,颌下腺1例)。
平扫及增强:平扫87.2%(41/47)病灶密度均匀,14.9%(7/47)密度不均,其中6例位于腮腺,4例为复发或多发者,95.7%(45/47)增强后呈持续性强化(表5)。
4例发生于硬腭,其中3例病灶较小(长径<1.5cm),于常规CT轴位图像显示不清,而在多平面重建(MPR)的冠状位及矢状位上,清楚显示了病灶的部位、形态、大小及邻近骨质的改变,利用容积再现(VR)下切下视还可直观显示邻近骨质的压迫吸收改变,及准确测量骨质吸收的范围。
见图1。
多形性腺瘤是最常见的涎腺肿瘤,占全部涎腺上皮性肿瘤中的56.8%,涎腺良性肿瘤中的80.9%,以腮腺最多,约占85%,其次是颌下腺,约占8%,舌下腺极少见,发生于小涎腺者,以腭部为最多,约占7%,颊腺、上唇、磨牙后腺和舌等均可发生。
唾液腺肿瘤病例讨论范文(通用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合同协议、条据书信、讲话致辞、规章制度、策划方案、句子大全、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 letter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sentence summari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text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唾液腺肿瘤病例讨论范文(通用3篇)唾液腺肿瘤病例讨论范文第1篇口腔门诊病历书写模板两篇篇一、口腔门诊病历书写模板牙龈炎主诉:刷牙出血半年现病史:患者近半年,刷牙及甲嚼食物时牙龈出血,含漱可止血,现要求诊治。
涎腺肿瘤的病理诊断陈国璋,、刘晓红、周晓军1 涎腺肿瘤概述正常涎腺导管上皮的cytokera tin、CEA ( 多克隆)、EMA免疫组化染色为阳性表达, S-100蛋白阴性表达, 肌上皮和基底细胞为cytokeratin、p63阳性表达, S-100蛋白和GFAP表达常不确定, calpon in(图1) 和ac tin只表达于肌上皮。
但是在涎腺肿瘤中, 腺上皮和非腺上皮可出现异常的免疫表型, 如actin在肿瘤性肌上皮可呈阴性表达, 以及在正常涎腺阴性表达的CD117在肿瘤性腺上皮常阳性表达(图2)。
此外, 正常的涎腺导管细胞常分泌中性黏液( PASD阳性)、肌上皮常分泌酸性间质型蓝色黏液( alcin阳性) 和基膜样物质( PASD阳性) 。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 腮腺是涎腺肿瘤最常发生的部位,多形性腺瘤则是最常见的涎腺肿瘤(占60% )。
涎腺恶性肿瘤呈现涎腺越小, 发生肿瘤恶性可能性越大的趋势。
涎腺肿瘤中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多见于老年人, 儿童和年轻人也可发生。
涎腺肿瘤可以出现良性向恶性、低度恶性向高度恶性以及去分化的转化。
2 常见涎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2. 1 多形性腺瘤和癌在多形性腺瘤中多形性腺瘤是指界限清楚, 以镜下结构多形性为特征的良性肿瘤。
诊断要点:①肿瘤境界清楚; ②两种主要的细胞类型( 上皮和肌上皮);③与黏液样间质呈/ 融合0形式的肌上皮( 图3)。
其他一些具有诊断价值但并不恒定出现的特征是, 可以看到浆细胞样透明细胞, 软骨黏液样基质和(或) 厚的绒毛状弹力纤维(图4) 。
诊断时还应注意, 小涎腺肿瘤(尤其是腭部) 在大体上可呈境界不清; 多形性腺瘤病灶周围可出现卫星结节(图5) ; 镜下肿瘤的局灶区域可呈现类似于腺样囊性癌或黏液表皮样癌的图像, 但其周围为典型的多形性腺瘤结构。
镜下以软骨黏液样基质为主的多形性腺瘤易于复发, 而富于细胞者有恶性变的倾向。
对于不能确定的多形性腺瘤恶变, 可命名为/ 非典型多形性腺瘤0。
涎腺肿瘤主要的诊断方法
一、概述
涎腺肿瘤是常见的口腔颌面部肿瘤。
虽然大家对这个病名称有点陌生,但是一旦发生这种疾病就会对生活带来很多的困扰。
某同事的邻居就患了涎腺肿瘤,刚开始可能以为是口腔,后来发展到了吞咽困难,进食都感觉到很艰难,就不得不到医院检查,原来是得了涎腺肿瘤。
所以涎腺肿瘤是一种极其影响生活的肿瘤。
大家平时还是得注意预防和治疗。
那么,请问涎腺肿瘤主要的诊断方法是什么?
二、步骤/方法:
1、可以进行超声检查来诊断。
分析涎腺肿瘤的声像图特征,以提高超声定性诊断正确率。
超声检查对涎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有较大的诊断价值,但对部分较小的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局部恶变者诊断缺乏特征性,是导致定性困难和误诊的主要原因。
2、还可以进行高频二维声像图来诊断。
高频二维声像图和CDE 相结合是检查涎腺肿瘤的一种有效方法。
这种方法对涎腺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可对良恶生肿瘤作出初步诊断。
所以这方法是病人的首选。
3、另外,可进行细针吸取细胞学和细胞块切片诊断。
对涎腺肿瘤诊断的准确率非常高。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并无痛苦,针对病情轻重并无要求,结果显而易见,所以这方法操作起来更方便,病人都比较容易接受。
三、注意事项:
病人需要家人的护理,所以家人应该尽量细心呵护,多加安慰和鼓励病人。
随时关注病人的病情,如果感到病人有什么异常,就应该立即去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