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12
⼈教版历史⾼中必修⼀第13课⾟亥⾰命教学设计1最全版新⼈教版⾼中历史必修⼀第四单元第⼗三课《⾟亥⾰命》教学设计学习⽬标:知识与能⼒:1.清朝的“新政”与“预备⽴宪”;传播西⽅资产阶级思想的重要⼈物;兴中会与同盟会;武昌⾸义。
2.中华民国的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袁世凯篡夺⾟亥⾰命胜利果实的过程;对⾟亥⾰命的评价。
过程与⽅法:1.⾟亥⾰命发⽣有着极复杂的原因,引导学⽣学会从多种⾓度驾驭重⼤历史重⼤事件的背景。
2.体会南京临时政府作为资产阶级政府的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亥烈⼠的鲜⾎、孙中⼭愈挫愈奋的精神,对学⽣进⾏⼈⽣观教育。
.体会法为国根,民为邦本2重点难点重点:⾟亥⾰命爆发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亥⾰命。
难点同盟会政治纲领、袁世凯就任临时⼤总统、⾟亥⾰命的局限性。
3.学法指导:1、⾃主学习解问与合作探究、展⽰交流、聆听释疑。
2、及时笔记,养成发问习惯,培养独⾃解问能⼒。
4.课时:1教学过程:导⼊新课:(课件1、2)有⼀个⼈被称为:(1)中国国民党“国⽗”;(2)中国民主⾰命的先⾏者;(3)20世纪中国三⼤伟⼈之⼀。
你知道他是谁吗?教学过程:【⾃主学习】请同学们在规定时间看书按要求完成填空。
⼀、武昌起义(课件3、4)1、⾟亥⾰命的定义::⼴义的⾟亥⾰命是指以孙中⼭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因武昌起义发⽣于旧历⾟亥年,⼈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亥⾰命武昌起义2、武昌起义的过程:(课件5、6)⼆、中华民国成⽴(课件8--12)【课内探究与展⽰】据难点拟定问题,据学情适时开展探究展⽰和增减探究。
三、探究⼀:如何理解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师⽣共同完成)(课件9)四、探究⼆:怎样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课件10、11)材料⼀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材料⼆国内各民族⼀律平等;国民有⼈⾝、居住、财产、⾔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共3篇)第1篇: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湖南省新化县第三中学秦爱叔一、设计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管理,加强师生互动,使之形成良好的自主、合作、探究之能力。
另通过情境教学、角色扮演与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史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关于辛亥革命,学生在初中已经有所知晓,这对我们开展教学较为有利,只是学生对辛亥革命史实的了解一般都停留在电影电视中有关描述辛亥革命的一些认知,这属于一种感性认识。
我们要真实全面的掌握相关史实,还须进一步学习与挖掘。
三、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它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史进程中的里程碑。
本课在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还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2.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与影响,《临时约法》教学难点: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孙中山推举袁世凯为总统的原因。
四、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才问题,探究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通过学习孙中山在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五、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导入]:一张近代服饰、发型的图片导入。
教师阐述:从课件上这张图片,我们可看出是何政治事件造成了这种近代服饰、发型的变迁这次政治事件发生的背景当时有无具备条件2.新授(教学内容)(一)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及条件:投影:图一:中国被众多条约捆绑图。
人教版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高一的同学对学习大多保持比较高的学习热情,期待在成绩上得到提高来增强学习信心,也希望在历史课堂上得到趣味从而增强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使用生动的图片、视频、以及学生表演来提高兴趣,增加学生的参与,也发掘和鼓励对表演有兴趣天分的学生,实践“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多一批优秀学生”的理念。
并结合现实时事,增强学习的现实感并促进学生对现实的关注思考。
在教学内容的实施上,首先从学生较为熟悉也较为容易理解的事件过程(亦即武昌首义的视频材料)入手,使学生对事件有一定了解和兴趣,再引导学生探讨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对中华民国和《临时约法》的评析,进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讲出自己的看法。
比较符合从已知到未知,不断深入的学习规律。
本课主要通过丰富的材料,以及设计问题、提供思路、深化认识等方式,引导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增强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和主动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从辛亥革命兴起的过程中,剖。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课题:第13课辛亥革命课标要求: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
2、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考向指引:1、辛亥革命对中国民主政治的推动作用及局限。
2、《临时约法》的内容及评价。
教时:两课时导入:猛回头,祖国鼾眠如故。
外侮侵陵,内容腐败,没个英雄作主。
天乎太瞽!看如此江山,忍归胡虏?豆剖瓜分,都为吾故土。
——秋瑾《如此江山》这首词仿佛使人回到了20世纪初风雨如晦的中国。
正当中华民族濒临灭亡的时候,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了,它以暴力推翻清王朝,代之以民国,堪称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次巨变。
授新:一、武昌起义1、背景:(1)经济上(即物质基础):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②《辛丑条约》签订后,迫于形势,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上: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②随着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
(3)思想上: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
(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
②“2地3人”:上海和东京成为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章炳麟、邹容和陈天华是民主革命的宣传家。
(4)组织上:①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
②1905年,在日本东京建立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相关知识: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聚集东京成立;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5)军事上:①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②筹备新军:革命党人深入湖北新军,做宣传组织工作。
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③保路运动等人民群众的斗争风起云涌。
(6)时机上: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湖北防备空虚。
2、起义爆发:(1)时间:1911年10月10日(2)经过:①占领武昌: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起义,攻占楚望台军械库。
一夜占领武昌。
②三镇光复:10月12日,占领武汉三镇。
人教版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了解武昌起义的时间、经过,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性质;能说出1912年元旦这一天的重要性,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概述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情况;能分析说明武昌起义很快取得胜利的原因,辛亥革命的性质、伟大功绩和失败的主要原因。
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总结辛亥革命的教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归纳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使学生认识到这次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通过分析说明辛亥革命的性质,使学生认识到它是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通过分析说明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使学生明白由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勾结破坏,以及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通过总结辛亥革命的教训,使学生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导入:大家在初中就接触过“辛亥革命”,那么,那位同学能用一两句话给大家说说什么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1911年武昌起义广义: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期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者为推翻清朝统治,追求民主共和的全过程。
一、武昌起义阅读教材P62的内容,请同学们说说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也就是背景有哪些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1、历史条件:(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首先从外部环境来看,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列强不断加紧侵略,甚至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外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原则,辛亥革命的评价。
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封建反动统治史实的讲述,使学生认清国情,增强对中国革命只有由无产阶级领导才能取得胜利的深刻认识,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难点:辛亥革命的评价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设计:【导入】同学们,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次巨变是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它。
首先走进我们今天的第一篇章。
第一篇章探索爆发原因一、背景之一:危机!危机!危机!朗读陈天华的《警世钟》,感受材料揭示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怎样的政治现状?材料一: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
法兰西,占广州,窥伺黔桂;德意志,胶州领,虎视东方。
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美利坚,也想要,割土分疆。
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
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材料二:学生分析材料后得出,政治背景:《辛丑条约》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一、背景之二:经济、阶级材料二: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
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的速度为15%——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一、背景之三:团体、政党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华兴会等团体及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成立,为革命的成功奠定了组织基础。
一、背景之四:革命思想传播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宣传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一、背景之五: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一系列军事起义,奠定了军事基础。
一、背景之六:四川保路运动的发生总结:辛亥革命的背景:1.《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识记】民主革命宣传家、兴中会、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袁世凯篡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深刻原因、中华民国的资产阶级政府性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辛亥烈士的英雄事迹、孙中山先生屡败屡战的革命精神,认识到中国的进步趋势不可阻挡【教学重点】: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教学难点】:袁世凯篡权、辛亥革命的局限性1、导入新课:视频: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2、新课讲授:一、辛亥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1)原因:①社会基础:《辛丑条约》腐败无能推翻材料一:《辛丑条约》及其签订的情景材料二:《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最终没有把慈禧太后列为“祸首”,这使慈禧太后感激涕零,立意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材料三:清末革命志士陈天华在《辛丑条约》签订后,痛斥清政府已成为了“洋人的朝廷”,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②经济基础:“新政”“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清末“新政”有奖励实业等内容,┉┉并进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投资和开放政策,财政政策,铁路政策。
┉┉经济体制改革是清末新政经济改革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法制的建设,二是公司制度的初创。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发展.③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
④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上海日本。
章炳麟陈天华邹容⑤组织基础:A.1894年,兴中会资产阶级革命团体B.1905年,同盟会资产阶级革命政党⑥军事基础:A武装起义 B湖北新军⑦直接原因(导火线):保路运动(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二、辛亥革命的高潮——中华民国成立(1)、中华民国的成立(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体内容见教材)三、辛亥革命的结局以讨论题呈现某校高一学生举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会,研究辛亥革命的两个小组的观点截然不同:甲组:辛亥革命成功了。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及实施一、课前准备(一)本课概述《辛亥革命》是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的第13课。
作为一场近代中国完全意义的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走出了数千年循环轮回的历史旧轨,是实现社会转型的关键节点。
而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武昌首义就发生在我们武昌,因此对于武汉的学生来说,辛亥革命并不陌生,不少学生也参观过武昌的辛亥革命博物馆。
但是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如何正确理解辛亥革命这段历史,如何从历史中体会今天“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大武汉精神,尤其是让学生能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是本课的难点。
为此,笔者以理科班执教的一堂公开课为蓝本,结合经验和反思,重新整合了本课的教学设计。
本着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精神,糅合本校“两主四环”教学模式的精髓,笔者设计了本课导学案式的教学设计,力图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掌握辛亥革命中的重大事件,通过学生对历史人物袁世凯的探究,体会民主化已经成为时代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时代强音。
(二)教学目标课程标准: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知识与能力: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知道清末改革,同盟会,武昌首义,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临时约法》等重大历史事件;阅读辛亥革命形势示意图,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充分发掘历史地图所包含的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通过研读袁世凯培养多角度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体会教材、材料的研读概括以及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多角度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孙中山愈挫愈勇的奋斗精神;民主化是历史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难点:革命成果为什么会被袁世凯所夺取?重点的确定是根据课标而定;难点是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和学生的疑问而定。
关于重难点的突破,主要是通过导学案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配合教师的指导、点拨完成。
人教版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了解武昌起义的时间、经过,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性质;能说出1912年元旦这一天的重要性,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概述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情况;能分析说明武昌起义很快取得胜利的原因,辛亥革命的性质、伟大功绩和失败的主要原因。
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总结辛亥革命的教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归纳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使学生认识到这次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通过分析说明辛亥革命的性质,使学生认识到它是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通过分析说明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使学生明白由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勾结破坏,以及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通过总结辛亥革命的教训,使学生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导入:大家在初中就接触过“辛亥革命”,那么,那位同学能用一两句话给大家说说什么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1911年武昌起义广义: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期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者为推翻清朝统治,追求民主共和的全过程。
一、武昌起义阅读教材P62的内容,请同学们说说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也就是背景有哪些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1、历史条件:(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首先从外部环境来看,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列强不断加紧侵略,甚至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外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在辛亥革命前,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多大500多个,其中8次主要赔款达19亿银元,相当于清政府19年财政收入的19倍。
尤其是《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厚颜无耻的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各国志欢心!”此时的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和不满。
(2)、经济基础: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辛亥革命的加速剂)内外交困的清政府感到再也不能照原样统治下去了,便推行“新政”以挽救清政府的统治,新政的内容有: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
但它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
在实行的过程中,清政府大量增加捐税,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更促使人民群众不断起来反抗。
但是它鼓励兴办实业的政策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为了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清政府决定实行”预备立宪”。
在1906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共有23条,其中维护君上大全的就有14条,其余9条规定了广大人民有当兵、纳税、服从清政府统治的义务,但是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权利。
清政府又在1911年,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在13个内阁成员中,皇族就占了7个人,被称为“皇族内阁”。
“预备立宪”实际就是一个骗局。
在“预备立宪”的骗局暴露后,清政府内部也是矛盾不断。
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此时,要挽救民族危亡寻求中国的发展新道路,就必须彻底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上面我们讲到清政府在“新政”中有“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这就为革命知识分子队伍的不断壮大创造了有利条件。
(4)、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条件、武器、中心、代表)由于革命知识分子队伍的不断壮大,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进行大力宣传。
中心是上海和日本东京。
当时主要的民主革命宣传家有章炳麟、邹容、陈天华(代表人物)。
这些新思想的的传播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思想条件。
【过渡】革命风潮是风起云涌,这样一来结果就是成立了一些革命团体。
主要就是兴中会和同盟会。
(5)、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及政党的建立兴中会:成立时间是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兴中会,(性质)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目标是: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在这之后,民主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
同盟会:时间是1905年地点:日本东京成员组成: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员政治纲领:(十六个字)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两点就是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
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走狗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把斗争矛头直指清王朝,也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势力),创立民国(就是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
就是要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之所以说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是因为它表达了资产阶级最迫切的要求>它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平均地权(即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
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
“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主要领导人: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机关刊物:《民报》性质: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意义: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6)、军事基础:黄花岗起义、四川保路运动同盟会的成立使得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同盟会的领导之下,反清武装起义此起彼伏。
影响较大的有萍浏里起义、黄花岗起义、四川保路运动,教材重点介绍了黄花岗起义和四川保路运动。
那么黄花岗起义是在什么时候呢?它对革命的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黄花岗起义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在这里大家要注意一下,黄花岗起义是由谁领导的啊?是黄兴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那么在1911年5月谁又展开了什么运动呢?是四川保路运动,那四川的保路运动又对革命产生了怎样的作用?由于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使湖北防务空虚,于是革命党人决定发动起义。
2、爆发:但是在革命发动之前,由于文件泄漏,清政府派兵镇压,造成革命形势危急,1911年10月10日湖广总督向清政府告捷,但是不到5个小时,起义在下层青年士兵的带动之下仓促爆发,由于双方实力相当,在加上革命党人的视死如归的精神,一夜之间起义军就占领了武昌城。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武昌起义,也成为“双十革命”。
武昌起义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并选举了都督,更改了国号。
(【问题】反清斗争在中部地区湖北武昌打开局面,那么武昌起义能够一举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武昌起义取得成功不是偶然的,它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十几年不断奋斗的结果,同时也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密切相关。
总的来讲,武昌起义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革命派武装起义对革命形势的推动、文学社和共进会的长期工作、湖北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人民群众的配合,清政府陷入空前孤立。
)【过渡】:在湖北独立的影响下,南方各省纷纷响应,从10月22日湖南首先响应,到11月底四川宣告独立为止,全国共有14个省先后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的统治。
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
为了加强对各省革命力量的领导,有必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全国性革命政权,在这样的背景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了。
现在请同学们看课本的第二目二、.中华民国的成立1、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采用五色旗,并且定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过渡】1912年,孙中山曾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
想一想,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指的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讲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项最重要的法令,这就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这部约法主要规定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呢?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内容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主权在民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自由平等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④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⑤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⑥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三权分立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⑦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问题】在对临时约法有一个了解之后,你怎样看待《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性质),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意义)。
民主宪法:都哪里体现了民主?【过渡】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中国革命党人终于建立了梦寐以求的民主共和国,但是这个共和国真正由革命党人掌权的是时间仅仅有2个多月。
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讲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辛亥革命后,尽管革命发展迅速,但全国政局混乱。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袁世凯能够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1、原因(1)袁世凯:武力威胁,政治讹诈。
势力强大——拥有北洋军阀,被清政府任命为内阁总理,掌握了清朝的全部统治大全。
(为什么说他奸诈呢?)奸诈——一面对命令北洋军猛攻汉口、汉阳,一面向南京临时政府提出议和。
(2)帝国主义各国: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为手段,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并制造舆论替袁世凯撑腰。
军事威胁——英美德日等过军舰使进长江,炫耀武力;俄日两国屯兵我国东北,集结待命。
外交上——他们拒不承认南京临时政府,而以袁世凯出来统一南北作为成人中华民国的条件。
在财政上,他们拒绝讲海关税收等款项交给南京临时政府,致使南京临时政府的财政、军费极度困难。
(3)革命营垒:立宪派和旧官僚趁机攻击革命党人。
(面对这些压力,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是如何做的呢?)孙中山被迫妥协。
这一点也说明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过程过程是什么样的呢?让学生看书归纳【教材P65】1912年2月,宣统皇帝宣布退位诏书,清王朝灭亡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向南京临时参加议院提出迟职推举联合政府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职3、结果:辛亥革命是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夜没有得打彻底的改变,革命果实业被袁世凯窃取了,所以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四、功绩: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推翻了从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