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政府论 胡叔宝
- 格式:doc
- 大小:67.50 KB
- 文档页数:18
西方行政学说史评述黑堡宣言之读书笔记姓名:吴文才学号:2015201242读书笔记“黑堡宣言”是指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及州立大学公共行政与政策中心沃姆斯利、顾塞尔、怀特、罗尔、沃尔夫五位教授合著的一篇文章《公共行政与治理过程:改变政治对话》。
因为作者学校所在地为“黑堡”,故称为“黑堡宣言”,“黑堡宣言”的发表主要有两个时代背景:首先,在实务层面,美国政治文化中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反政府、反权威和贬斥官僚的的传统,结果造成了政府工作的无序、混乱,政府的治理能力遭遇到严重损害。
其次,在公共行政学界,早期的公共行政学理论建立在政治——行政分离的原则之上,管理主义和行为主义大行其道。
这种把行政仅仅看作是政策执行的工具,这一工具性理论那是使得公共行政无法对20世纪60年年代以来的社会问题作出有效的回应。
杨炳霖分析了黑堡学派的逻辑思路,首先,他认为黑堡学派的逻辑起点是美国当时面对的社会和对解决途径的探索。
黑堡学派认为当时美国社会的根本问题是“利益集团自由主义”,这有利于强者而不利于保护社会的弱者,不利于公共利益的实现,而公共行政能够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因此要为公共行政正名,重建公共行政的理论基础。
黑堡学派之所以选择公共行政来解决“利益集团自由主义”问题在于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公共行政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大量的、遍布各地的公共行政人员基本上可以反映美国所有人口的特征;二是公共行政既不过于分散也不完全集权,每个行政机关储存着关于这个领域的专业知识。
没有这样的公共行政,在各种相互冲突的利益诉求之下,所谓的公共利益只能是各大利益集团利益的最低重合。
其次,黑堡学派的方法论是重视人和制度的相互建构作用,黑堡学派秉承着与新公共行政相同的价值理念,认为社会变革必须从个人和社会制度两个方面来同时进行。
黑堡学派较为认可新制度主义,认为制度和个人具有相互建构的作用,重视社会制度推动社会变革的作用,强调通过制度变革来影响人的观念,而人们新的观念和认知体系可以进一步推进社会制度的前进。
第十一章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11.1 复习笔记一、格劳秀士论自然法是理性的准则和国家产生于社会契约1.生平和著作胡果•格劳秀士(1583—1645),荷兰政治思想家和法学家,近代资产阶级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的奠基人,格劳秀斯一生勤于写作,著述十分丰富。
在法学和政治学方面比较重要的著作是《论海上自由》和《战争与和平法》(又译《战争与和平的权利》)。
2.政治思想格劳秀士的政治思想是在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其内容主要有:(1)自然法是正确的理性准则,是一切法的依据。
自然法的主要原则是维护私有财产。
他把法分为两大类:自然法和意志法,自然法是一切法律的依据,它是建立在人性基础之上的。
自然法是正确的理性准则,它指明任何与我们理性和社会本性相合的行为是道义上公正的行为。
(2)国家产生于社会契约,国家是一群自由人为着享受公共的权利和利益而结合起来的完善的团体。
格劳秀士的社会契约论以自然法理论为基础,他认为建立国家的目的在于谋求公正,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为了运用公众的力量,并征得公众的同意,保证每个人使用自己的财产,另一方面是为了保障个人的人身安全,让人们能够过和平安宁的社会生活。
3.评价格劳秀士的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他开始摆脱神学政治论的羁绊,用人的眼光来看待财产、国家、法律和其他政治问题,但格劳秀斯仍继续反对人民掌握国家主权,坚持君主主权的陈旧理论,并且认为神法仍高于人为法,这就具有一定的保守性。
二、霍布斯论可怕的自然状态及伟大的利维坦的产生1.生平和著作托马斯•霍布斯(1588—1679),英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和唯物主义哲学家,近代西方政治学理论的开创者之一,其主要著作有《论公民》和《利维坦》。
2.政治思想(1)自然状态是极其可怕的、恐怖的、人与人互相残害的敌对状态。
他提出产生这种互相为敌的混乱局面的原因有以下两点:①人类是自私自利的,在人类的天性中便存在着导致人们互相斗争的种种因素。
1西方政治思想史著名人物对于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复习,重要人物一定要总结出来,还有他们的学术著作,比如今年就考到了博丹的《共和六书》一、名词解释:1.波利比阿(前201一120年)希腊化时期的史学家,政治思想家。
主要思想:1.政体循环论,认为历史上的政体是一个周而复始的更替过程;2.混合政体论,认为混合政体就是结合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因素而形成3.主张:罗马国家应该通过执政官、元老院以及平民三种权力相互牵制,以保证政治上的持续与稳定。
主要著作:《历史》2.格老秀斯:1583-1645,17世纪,荷兰人,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先驱,近代自然法理论创始人、近代国际法学奠基人,开创“论证体系”时代,是主权学说的发展者。
主要思想:第一次把国际关系问题引入政治学说,把主权国家作为国际法的主体,改变了古罗马以个人权利和契约为基础的万民法概念,奠定了近代国际法的基础。
提出了自然法学说,国家和主权学说,政治学方法论,否定人民主权原则。
主要著作:《战争与和平法》3.《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英国人莫尔的著作。
全名《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集有理又有趣的金书》。
乌托邦,即实行财产公有,共同劳动的力量社会制度。
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生产,家庭是基本经济单位,农业劳动实行义务制,公民有大量的业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文化学习或艺术活动,人人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
实行政治民主制度,最高首脑是一位哲学王,城市权力在人民大会手中,法律极为简单明了,公民人人精通。
此书深刻的批判当时的专制君主、封建贵族和教会僧侣,指出国家无非是在为一伙私人利益谋划,法律不过是把富人的阴谋规定成大家必须遵守的东西。
(这个已经考过了,不知道会不会重新再考)4.《上帝之城》中世纪神学家奥古斯丁的著作。
在神学的框架内阐述了一整套政治哲学,从理论上总结了基督教政治价值观。
奥古斯丁以《圣经》为基本依据,从神学的角度研究国家,从上帝与人的关系中来考察人,考察国家和政治问题。
胡伯三原则的主要内容
简述胡伯三原则的内容:
1、任何主权法律都必须在其境内行使,约束其臣民,但在境外无效。
2、在其领土内居住的任何人,包括永久居民和临时居民,都可以被
视为主权的臣民。
3、如果每个国家的法律已经在本国领土上实施,按照礼让,行使主
体权力的人也应当允许其在本国领土内保持效力,只有这样做才能不损害其臣民的权力或利益。
这就是国际上流传甚广的“胡伯三原则”。
同时,这一原则也首次表明了国际私法的国内法性质,从而使国际私法只具有国内法性质的观点占据了统治地位。
扩展内容:
1.优利克·胡伯(Ulicus Huber,一六三六年-一六九四年),荷兰
国际私法学者。
他创立国际礼让说,该学说认为,法律原则上只具有域内效力,但在一定条件下(即不损害内国的主权权力和其臣民的利益),根据“礼让”,一国也是可以承认外国法的域外效力的。
2.这三项原则的提出,把国际私法纳入了特殊主义——国家主义的轨道。
荷兰学派在这里提出了一项重大原则,就是承认还是不承认外国法的域外效力、适用还是不适用外国法,全取决于各国的主权考虑,这种理论,已经把适用外国法的问题放在国家主权关系和国家利益的基础上来加以考虑了,这是它的一项重大贡献。
胡伯的第三原则,还强调了一个后来对英美学派发生重大影响的观点,就是既得权的观点。
3.胡伯的主张与此前法国学者达让特莱的学说在形式上相似,但却有着实质性的区别。
学者张潇剑认为,胡伯的学说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有利于维护荷兰共和国的独立、主权和促进经济的发展,有一定进步意义;而达让特莱的学说则主张闭关自守,代表的是封建领主的利益,不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西方政治思想史1,柏拉图柏拉图是古希腊城邦时代的政治哲学家,主要的政治哲学作品有《理想国》(或译《国家篇》),《政治家篇》,《法律篇》。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理想国》。
(1)理念论是柏拉图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
在柏拉图那里,理念被赋予特定的涵义,是现实世界的原型,范式,本原,是唯一真实的存在。
而被人们感觉到的经验事物和现象世界则是不真实的,不属于存在的范畴。
理念只能被某种高超的智慧所把握,真正的知识是对理念的认识。
政治哲学是对国家理念的认识和把握。
柏拉图首先从探讨个人正义开始,继而探讨城邦正义,认为合乎正义的城邦就是实现了至高的“善”的城邦,就是城邦的理念。
国家的正义体现在社会分工上,国家是社会分工的产物,社会分工是国家的基础。
国家应该有“统治”,“保卫”和“生产“三种职能,相应地,国家也应该分为三个等级,即是统治者(哲学家),辅助者(军人)和生产者等级。
一个好的国家应该具备四种美德,即智慧,勇敢,节制,正义,哲学家的美德是智慧,军人的美德是勇敢,节制不专属任何一个等级,它贯穿于全体公民,这几个等级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城邦就实现了正义。
(2)哲学家执政是柏拉图理想国家的核心内容。
哲学家是最有智慧的人,是掌握了真知识和具备完美德行的人。
柏拉图提出废除私有制和家庭,对公民(哲学家和军人)实施教育,以哲学家的人治代替法治。
柏拉图最理想的政体是由哲学家执政的“贤人政治”,批评平民政体和僭主政体.(3)《法律篇》在坚持《理想国》的最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结合当时希腊的政治现实,对这些原则在国家体制和政策方面的具体实施进行了重要调整。
《法律篇》中,柏拉图仍然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但主张实行法治,接受了有限民主原则,在“第二等好的国家”里引进混合政体。
(4)柏拉图的政治思想对后来的新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教义,对文艺复兴时期的乌托邦主义和17至18世纪资产阶级政治学说,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2,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和思想家,西方政治学的创始人。
《西方政府论》胡叔宝第一章导论政府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三个问题:第一个是我们根据什么理念建立政府,也就是政府建立的理论基础问题,也称为政府起源问题;与之密切相关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根据这种理论所建立的政府的治理效果如何,也就是政府与社会(包括个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而不同的政府理论的载体和治理的手段都离不开政府权力,因而政府的权力结构问题就成了政府理论研究的第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涉及哲学与政治哲学(当然也包括经济学的思想),后两个问题则涉及政府设计与政府权力结构分析。
从逻辑上说,只有第一个问题解决后,才有必要研究第二和第三个问题;从思想史的角度而言,西方人更为关注第一和第二个问题,第三个问题的重要性只是在最近几个世纪才凸显出来,其原因也与第一个问题有关一现代思维方式的变化。
根据当代西方哲学的观点,近现代西方的思维方式是“计算”式的思维方式,自然科学向自然最大限度地索取,社会科学则仿照自然科学,以个人的权利(潜伏在权利之后的则是欲望)最大化为研究的出发点。
于是,人类就进入了自然科学和权利制造的“第二洞穴”。
而在古希腊和中世纪时期,主流的思维方式则是非计算式的,它们非常重视常识,以美德即至善为判断个人和社会的标准,所以施特劳斯称那时的理论为“至善理论”。
古希腊时期盛行的是世俗的至善论,中世纪时期则是神学至善论占主要地位。
与这个思维方式相对应,本书就参照施特劳斯的理论模式,将西方政府理论分为以德性为核心的政府理论和以权利为核心的政府理论,分别简称为“德性主义政府理论”和“权利主义政府理论”。
德性主义政府理论是西方古代的政府理论,包括古希腊的德性政府理论和中世纪的神学政府理论;权利主义政府理论则是西方近现代政府理论,从其理论发展史看,包括契约政府理论、理性主义政府理论和功利主义政府理论。
介绍、分析这五种政府理论就构成了第二和第三章的内容。
第一和第四章则主要研究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政府权力结构问题,其中,第一章主要分析衡量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的两个变量——政府对社会的干预与社会对政府的制约,以及衡量政府权力结构的两个变量——政府权力配置和纵向政府权力配置。
第四章则在前三章的基础上分析各种政府起源理论的优缺点、西方政府理论存在的极权主义问题以及政府权力结构问题。
此外,有关政府变迁的理论(包括传统政府向现代政府的变迁和现代政府向后现代政府的变迁)及作者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抵制极权主义的意见也放在第四章中供读者参考。
第一节政府理论研究的两个前提这一节在我们准备回答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政府是必需的吗?与这个问题相关的第二个问题是:政府形式是可以选择的吗?我们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当然都是肯定的,因为如果政府不是必需的,我们的研究就是多余的;如果政府形式不能选择,我们只须直接采用既定的政府形式,也就无需研究各种政府理论的利弊了。
对第一个问题,我们不需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只须证明契约政府和功利主义政府是必需的就对该问题作出』,回答;对第二个问题则要采用当代哲学的一些理论加以分析。
一政府是必需的吗在研究政府理论之前,我们首先要分析什么是政府,我们为什么需要政府。
在现实社会中,很多人可能不关心这些问题,但是在社会生活中,只要有人类存在,基本上就有政府存在,它的触角伸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忽视政府的存在。
因此,我们要研究政府,了解政府的基本特性。
政府有哪些基本特性呢?首先,政府享有一定的强制性特权,这种特权可能建立在暴力基础之上,也可能建立在公民的意志基础之上,否则就不是政府,至少不是正常的政府。
在历史上,有很多非政府组织也享有一定的特权,比如在中世纪,教会组织享有与政府平行的特权;在中国传统的家庭组织巾.父母特别是父亲享有对子女的某些特权;传统帮会内部也可能存在一些合法的特权。
但在这些组织中,使用特权的目的与政府是不同的。
这就涉及政府的第二个特征——它的功能是为了治理社会。
在上述特殊的非政府组织中,它们所享有的特权并不是为了治理社会,而是为了管理组织内部问题(教会虽然管理宗教事务,但却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的)。
政府组织则不一样,管理政府内部问题不是政府存在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运用特权治理社会。
理想的民主政府是这样,专制政府和极权政府也是这样,它必须具有治理社会的功能,虽然它要为少数人的利益服务。
享有暴力强制性特权和负有治理社会的责任是将政府与其他组织区别开来的两个主要标准。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将政府定义为享有某种强制性特权以治理社会的组织。
④对这个定义我们有两点需要说明。
首先,这里的政府概念同国家的概念不同。
国家包括一定的领土、特定的人广f以及由特定人口组成的社会,同时也包括了治理社会的政府。
其次,因为本书要分析不同思想家的理论,而在不同的思想家那里,政府所亨有的权力以及政府的功能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本书开始时,我们只给出简单的定义,以期能涵盖不同思想家的观点。
但随着本书的展开,我们将对这个定义加以充实。
根据政府的定义,我们就可以开始回答政府理论的第一个问题:政府是必需的吗?对此我们当然可以简单地回答说,政府是必需的,因为政府本来就存在;也可以回答说,因为政府拥有暴力或政府首脑凭借暴力建立了政府,所以它就是必需的。
但是,这种回答称不上政府理论,至少不是好的政府理沦。
真正的政府理论必须经过系统的论证。
但本书对政府理论的论证过程不展开全面的论述。
按照政府权力的来源,可以将政府划分为契约政府(广义的契约政府包括功利主义政府)和非契约政府两种形式,于是,只要我们能证明契约政府存在的必要性,就证明了政府存在的必要性。
我们首先从传统契约理论开始。
传统契约理论共有三种论证模式。
第一种是博弈政府理论。
我们用一个故事来说明这种理论。
假设一个丰十会只有两个人A和B,A是养牛者,B是种谷者,他们都是理性经济人。
对他们而言,每个人有两种与对方打交道的方式:一是偷窃;二是不偷窃。
一般而言,在没有外部力量制约的情况下,根据理性经济人的原则,A会偷B的谷子,B也会偷A的牛。
这时他们二人都不会增加收益,甚至反而会减少收益,这种博弈就是非正和博弈(双方博弈后的收益不会大于博弈之前的收益)。
如果一方的所得正是另一方的所失,博弈为零和博弈(双方博弈后的收益与博弈之前的相等);如果因偷窃和防盗降低了他们各自的生产能力,博弈就成了负和博弈(双方博弈后的收益小于博弈之前的收益)。
我们用博弈语言‘来表达这个故事,就变成了表1—1的情形[表中的数据是假设的,如“1(10,9)”表示在第一种选择的情况下,A 的获利为10,B的获利为9]。
从表1—1可以看出,对A而言,他选择的顺序将会是2>1>3>4(“>”是“优于”的意思);对B而言,他的选择顺序将会是4>1>3>2,所以,A不会选择1和4,只会选2和3(2>1,3>4),即不会选择不偷窃。
同样,B不会选1和2,只会选3和4(4>1,3>2),也不会选择不偷窃。
于是,A、B二人共同的选择是3,即都选择偷窃。
我们可以设想,假如他们二人中有一方不偷窃,而对方却偷窃的话,那么不偷窃者的损失比他偷窃时会更大,所以从长期看,作为理性经济人,不偷窃的一方最终也将被迫偷窃。
于是,在没有任何约束的情况下,A、B都只能生活在互相偷窃的状态中。
这种状态类似于霍布斯所说的自然状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狼与狼之间的关系。
对这种自然状态有没有改进的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
一种方法就是双方都不偷窃,这就是表1~1中第一种状态。
但是,这种状态是不稳定的,因而不能采用。
另一种改进的方法是二人达成互不偷窃的协议。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如果没有外在的力量,这种协议双方都不会遵守。
这时我们只有采取这样的方法:A、B将执行权委托给第三方,执行的费用则LhA、B二人承担。
可以想象,如果采用这种方法比双方偷窃有利,那么,这种方法就会为A、B所采纳。
现在我们改变前提,将这个故事中的两个人变成很多的人,那么可以想象在没有第三方约束时,偷窃依然是所有人的选择。
但一旦采取订立契约,委托第三方执行的方法,这些人就有可能走出单靠自己无法解决的困境。
回到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第三方是为了A、B的利益,那么A、B的状态虽然比状态1要差,但比状态3要好。
一旦第三方不是为了A、B的利益,而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或某种抽象的利益,那么A、B的状态可能比状态3还要差。
联系到实际,这种第三方就是现实中的专制政府和极权主义政府,这时,存在政府的社会可能比霍布斯所说的自然状态更糟糕。
这里有人可能会问:是否存在这样的第三方,它只为A、B的利益服务却没有自己的利益呢?现实的回答是不存在,即使存在也不具有一般性,因为如果普遍存在这样的第三方,那么这个故事也就不会这样发生。
我们不能想象,一方面社会中的一般个人A和B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偷窃,另一方面却又一般性地存在不为自身利益着想的第三方。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为了社会的冲突,我们必须付出成本政府税收,惟一能够努力的方面就是尽量少付出剩余成本。
第二种是诺齐克的契约政府理论。
诺齐克认为,上述政府理论的论证方法存在着问题——它采用的是最大极小值法,即先确定无政府状态下的最差状态,然后再确定有政府情况下的最差状态,最后比较这两种最差状态,淘汰更糟的那种。
但问题在于,这些理论家都认定无政府的最差状态更糟,所以他们都一致认为政府是必需的,无政府主义理论不成立。
但是,在诺齐克看来,我们这些生活在有政府状态之中的人对无政府状态知之甚少,因而仅凭这些知之甚少的知识就采用最大极小值的淘汰方法来证明政府的必要性就是不可靠的,同时,也无法让无政府主义者信服。
诺齐克认为,必须采用最大极大值的论证方法,即先找出最好的无政府状态,然后再判断是否需要政府。
而这种最好的无政府状态就类似于洛克所说的自然状态,因此他从洛克的自然状态开始讨论。
在洛克的自然状态中,个人是自由、独立的,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但在这种状态中,一个人“可能缺少强行他的权利的力量,他可能无力惩罚一个侵犯了他的权利的较强对手,或者无力从他那里索取赔偿”(!=_,为J,解决这个问题,个人就可能以各种方式与其他人进行联合,组成相互支援、相互保护的社团。
于是,社团的存在就能弥补个人力量不足的缺陷。
不过,它也存在诸多不便,它要求:“(1)每个人都总是要准备随时应召来履行一种保护功能(还有,在并不需要所有成员服务的情况下,如何决定由哪些人来做出响应呢);(2)任何成员都可以向他的同伴呼吁,说他的权利正被侵犯或曾受侵犯”,这就免不了会出现一些不良的情形:一些脾气恶劣和患偏执症的成员可能滥用呼吁权,也有一些成员可能以自卫为幌子侵犯他人的权利。
此外,同一社团内部的两个成员发生争执时,他们也可能会呼吁同伴来帮助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