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辛亥革命最新公开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70.50 KB
- 文档页数:7
一、教学目标: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三民主义;与改良派的论战;武装起义;武昌起义;中国民国的成立;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重点难点:1 重点分析:同盟会建立的条件和性质的分析是重点。
一建立条件:1、经济基础:20世纪出,民族资本主义的比较迅速的发展。
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4、组织基础:兴中会等革命团体的建立。
二同盟会的性质:它是在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员的基础上组成的,但它不同于以上各团体,从其组织形式、组成人员成分、政治纲领和章程上看,它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 难点分析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导入: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对中国的革命有什么启示?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最终证明了农民阶级不能完成反帝发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革命需要新的阶级来领导,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
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他们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开始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讲授新课:教师:十九世纪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得到了发展壮大。
这时,中国的民族危急进一步加深。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开始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主革命。
那么,同学们结合教材和千米那学习的内容,分析资产阶级革命能够发生的历史背景使怎样的?学生:阅读教材,思考!教师:(1)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其统治危机。
(2)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兴中会等革命团体,决心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教师: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
最重要的是成立了革命政党同盟会。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关于同盟会的内容,掌握同盟会的概况和革命纲领三民主义的内容。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1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说出辛亥革命的背景、主要过程和重大意义。
- 掌握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包括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 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能够对辛亥革命中的重要人物进行客观评价。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 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比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 培养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意识,鼓励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 分析历史事件和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2. 教学难点- 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 客观评价辛亥革命中的重要人物。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等重要知识点。
2. 角色扮演法:组织学生进行历史事件角色扮演,如模拟辛亥革命中的重要会议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情境。
3. 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加深对辛亥革命的理解。
4.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问学生对辛亥革命中重要人物的评价以及辛亥革命对当今社会的启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 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10 月10 日是什么日子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 教师讲解:“10 月10 日是辛亥革命纪念日。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运动,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辛亥革命这一重要历史事件。
”2. 背景介绍(10 分钟)-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状况图片,如农民生活困苦、列强侵略、清政府腐败等。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崛起第15课辛亥革命【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教学重难点】重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难点: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我想图片上的人,大家都认得,这是我们的“国父”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9时30分),本名孙文,谱名德明,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
孙中山出生在广东香山翠亨村(今广东中山),是中国政治家、医师、革命家、中华民族主义者。
其流亡日本时,曾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化名“中山樵”,之后转化成为后世常用的“孙中山”惯称。
曾任中国国民党总理、第一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等职,亦为三民主义思想的创建者。
1892年7月23日,孙中山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
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在北京逝世,陵墓位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师:孙中山先生为什么救国?学生讨论归纳:工业革命期间,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的战争,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鸦片战争后,农民阶级代表洪秀全发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发动洋务运动失败;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产阶级康有为等发动戊戌变法失败,农民阶级再发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侵华后,《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沦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社会危机空前加深,于是便有了孙中山同志的辛亥革命。
一、清末民初革命风潮(辛亥革命的原因)合作探究:材料一: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统治危机。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兴中会等革命团体,决心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材料二:1905年,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革命团体的相继出现,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
《辛亥革命》的课堂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从multiple perspectives 审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3. 提高学生对中华民国成立和民主共和观念的认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清朝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困境民族危机的加深民众反抗运动的兴起2. 辛亥革命的过程武昌起义各省响应起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3. 辛亥革命的结果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民主共和观念的普及社会变革与改革4.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推翻封建帝制,开启民主共和时代促进民族觉醒,提高民族自尊心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基础5. 辛亥革命的影响政治体制改革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文化教育的进步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结果、意义和影响。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辛亥革命的相关问题,培养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 案例分析法:教师展示辛亥革命的相关案例,引导学生从multiple perspectives 审视历史事件。
4. 观看视频:组织学生观看关于辛亥革命的电影或纪录片,增强直观感受。
四、教学资源1. 教材:《辛亥革命》相关章节2. 课件:教师自制的教学课件3. 视频资源:关于辛亥革命的电影或纪录片4. 网络资源:相关的历史论文、图片、资料等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单元测试成绩:对学生的单元测试成绩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辛亥革命知识的掌握程度。
4.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纪律、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讲解背景:介绍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清朝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困境。
第15课辛亥革命课题:辛亥革命学校:大方三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对象:高一学生教师:曹飞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立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 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根底知识;b5E2RGbCAP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水平;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plEanqFDPw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教学难点:评价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第二次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下的改革开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位伟大人物和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孙中山和辛亥革命.DXDiTa9E3d知识链接:辛亥革命的概念:⑴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⑵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彳门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RTCrpUDGiT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爆发原因〕社会背景:1、?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5PCzVD7HxA2 、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开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革命准备:1、思想根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课本62页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陈天华和章炳麟.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邹容那么在?革命军?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jLBHrnAILg2、组织根底: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课本63页〔兴中会、同盟会等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性质〕〔1〕兴中会一一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时间:1894年创立人:孙中山地点:美国檀香山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入会誓词是:“驱除懿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同盟会一一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A、时间:1905年B、地点:日本东京 C 、成员组成: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员D、政治纲领:“驱除勒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三民主义〞〕E、主要领导人:孙中山、黄兴 F 、机关刊物:?民报?G性质: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H、意义:使中国革命运动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3、军事根底: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黄花岗起义〔课本63页〕最为壮烈. 与此同时,革命党人深入湖北新军,做宣传组织工作.参加革命团体的新军官兵达五六千人.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xHAQX74J0X同盟会领导和影响下的几次武装起义:二、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革命爆发导火线:四川的保路运动.1911年5月,清政府秉承列强旨意发布“铁路国有〞法令,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粤汉、川汉铁路,引起轰轰烈烈的保路风潮.四川同盟会会员组织保路同志军起义.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人川镇压.鉴于湖北防务空虚,湖北革命党人乘机筹划起义, 但消息泄漏,湖广总督下令搜捕革命党人, 形势异常严峻.LDAYtRyKfE 就在这时,辛亥革命爆发了.1、时间:1911年10月10日2、结果:革命军攻克武昌,湖北军政府成立,国号“ 中华民国〞.三、革命的开展:全国十几个省区相继宣布独立;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四、革命的高潮:中华民国成立㈠成立概况:1、时间:1912年1月1日;2、临时大总统:孙中山3、都城:南京4、国旗:五色旗〔旗面为按顺序是红、黄、蓝、白、黑五色横长方条,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要内容:①主权在民②自由平等③三权分立责任内阁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公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Zzz6ZB2Ltk2、目的:限制袁世凯专制,维护共和制度.3、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4、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五、革命结束: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课本64页1、条件:①帝国主义各国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助袁篡权.②.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向革命派进攻.③ 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妥协退让〔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妥协性〕.如孙中山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宣布赞成共和,可以保举他为临时大总统.④袁世凯自身条件:拥有当时中国实力最大的北洋新军,善于玩弄政治手腕. dvzfvkwMI12、步骤:第一步:袁世凯逼清帝退位.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清朝覆灭;第二步:袁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第三步: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标志:辛亥革命到此结束.五、历史功绩: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课本65页㈠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㈡功绩: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所以说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进程的一座丰碑;rqyn14ZNXI2、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3、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开展创造了条件.4、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比拟广泛的影响.〔三〕局限性: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EmxvxOtOco板书设计: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爆发原因〕1、政治条件: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2、经济和阶级根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开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3、思想根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4、组织根底: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1)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894(2)同盟会一一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05 “三民主义〞5、军事根底: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6、有利时机:四川的保路运动.二、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1、时间:1911年10月10日2、结果:革命军攻克武昌,湖北军政府成立,国号“中华民国〞.3、影响:全国十几个省区相继宣布独立;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三、革命的高潮:中华民国成立㈠成立概况:1、时间:1912.1.1 ;2、临时大总统:孙中山3、都城:南京 4 、国旗:五色旗★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主要内容:①主权在民②自由平等③三权分立2、目的:限制袁世凯专制,维护共和制度.3、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4、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四、革命结束: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条件:2、步骤:五、历史功绩: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㈠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㈡功绩(三)局限性:。
第15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民国的建立以及革命的历史意义;了解武昌起义的爆发以及袁世凯篡权等史实;学会分析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之处。
(2) 过程与方法:提前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预习;分析图片、史料等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通过观看视频了解武昌起义的过程;利用材料分析并结合课本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主要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革命党人“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奋斗精神,坚定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1) 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中华民国的建立及革命的历史意义。
(2) 难点:全面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分析】本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比较重视,使得上高一的学生能提出一些问题,而且他们性格较为活跃,课堂上能积极回答问题,由于内容多,时间紧,因此宜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即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探究、讨论,得出结论,需要注意的是基本概念要了解清楚,以免考试混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设计】【导入】展示中国近代四个时期国旗的变化由此引出国旗背后的故事即政权的变更,吸引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大清帝国的国旗——铁血十八星旗——五色旗——中华帝国的国旗)【课标解读】:知道辛亥革命的背景及大致的过程,认识革命带来的历史意义。
【预习检查】:让学生纵向把握这节课所出现的标志性事件,形成总体的印象。
【概念把握】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指1911年武昌起义。
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指以孙中山为首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一系列的努力。
[板书]:一、背景[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分析中国面临的问题,用材料证明此时的清王朝已丧失民心,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利用多媒体并结合课本讲述革命党人的探索,加深学生的印象,理解革命党人的奋斗精神。
第15课辛亥革命教学案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三民主义;与改良派的论战;武装起义;武昌起义;中国民国的成立;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重点难点一、重点分析同盟会建立的条件和性质的分析是重点。
(一)建立条件:、经济基础:20世纪出,民族资本主义的比较迅速的发展。
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4、组织基础:兴中会等革命团体的建立。
(二)同盟会的性质:它是在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员的基础上组成的,但它不同于以上各团体,从其组织形式、组成人员成分、政治纲领和章程上看,它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二、难点分析武昌起义的条件是重点。
、经济基础:汉口的自然经济解体早,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成长早,此外这一地区,交通便利,煤铁资源丰富,也便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基础:随着武汉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形成了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
这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
3、群众基础:武汉地区帝国主义入侵较早,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封建主义的压榨,使人民的反抗怒潮不断高涨,这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较好的群众基础。
4、起义准备:武昌起义前,革命党人在武汉地区进行了长期的起义准备。
5、熊秉坤、金兆龙等人的革命主动精神。
自主探究通过阅读教材预习掌握这些问题,上课时由教师或各小组进行预习检测。
、辛亥革命兴起的历史背景有哪些?(阅读课本第一目第一段找出两点,除此之外,你认为还有哪些?)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其性质和目标是什么?(第一目第一段大字和小字)3、中国同盟会的性质、宗旨、机关刊物。
(第一目第二大字)4、三民主义革命纲领的内容和评价。
(第一目第二段小字)5、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内容和影响。
6、广州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
7、武昌起义爆发于何时?起义胜利后采取了哪些措施?起义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教材第二目)8、中华民国建立的概况。
第15课辛亥革命课题:辛亥革命学校:大方三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对象:高一学生教师:曹飞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评价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第二次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下的改革开放。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位伟大人物和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孙中山和辛亥革命。
知识链接:辛亥革命的概念:⑴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⑵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爆发原因)社会背景: 1、《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革命准备: 1、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课本62页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陈天华和章炳麟。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辛亥革命》优质教学设计(6页)《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辛亥革命》是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Ⅰ第四单元第15课的内容。
本课上承太平天国运动,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一部分,它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同时,它与必修二和必修三的内容联系非常紧密,也是众多考试中考察的一个重点。
因此,学习这一课非常有必要。
2、教学目标课程标准:认识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根据课程标准和高考考纲的要求,我设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辛亥革命背景,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知道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性质、指导思想,三民主义的内涵,武昌起义爆发,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等内容;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景、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成果展示,教师汇总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关于《辛亥革命》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辛亥革命,感受孙中山的革命决心和历史贡献;体会成立民国、结束帝制的重大意义,认识到要想民主富强只有先实现民族独立。
3、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以及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一、革命背景第一步:①展示两张图片——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形势图与慈禧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②思考: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革命前作了哪些准备呢?提示:阅读课本第一目二三四段从组织、思想、实践等方面归纳。
③展示文字材料:资产阶级的发展情况④对比清政府与革命党人力量论从史出。
培养学生通过图文和教材内容分析史料的能力。
同时教师以问题引领学生阅读教材,挖掘教材,落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