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辛亥革命最新公开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70.50 KB
- 文档页数:7
一、教学目标: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三民主义;与改良派的论战;武装起义;武昌起义;中国民国的成立;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重点难点:1 重点分析:同盟会建立的条件和性质的分析是重点。
一建立条件:1、经济基础:20世纪出,民族资本主义的比较迅速的发展。
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4、组织基础:兴中会等革命团体的建立。
二同盟会的性质:它是在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员的基础上组成的,但它不同于以上各团体,从其组织形式、组成人员成分、政治纲领和章程上看,它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 难点分析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导入: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对中国的革命有什么启示?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最终证明了农民阶级不能完成反帝发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革命需要新的阶级来领导,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
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他们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开始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讲授新课:教师:十九世纪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得到了发展壮大。
这时,中国的民族危急进一步加深。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开始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主革命。
那么,同学们结合教材和千米那学习的内容,分析资产阶级革命能够发生的历史背景使怎样的?学生:阅读教材,思考!教师:(1)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其统治危机。
(2)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兴中会等革命团体,决心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教师: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
最重要的是成立了革命政党同盟会。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关于同盟会的内容,掌握同盟会的概况和革命纲领三民主义的内容。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1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说出辛亥革命的背景、主要过程和重大意义。
- 掌握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包括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 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能够对辛亥革命中的重要人物进行客观评价。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 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比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 培养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意识,鼓励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 分析历史事件和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2. 教学难点- 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 客观评价辛亥革命中的重要人物。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等重要知识点。
2. 角色扮演法:组织学生进行历史事件角色扮演,如模拟辛亥革命中的重要会议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情境。
3. 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加深对辛亥革命的理解。
4.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问学生对辛亥革命中重要人物的评价以及辛亥革命对当今社会的启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 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10 月10 日是什么日子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 教师讲解:“10 月10 日是辛亥革命纪念日。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运动,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辛亥革命这一重要历史事件。
”2. 背景介绍(10 分钟)-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状况图片,如农民生活困苦、列强侵略、清政府腐败等。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崛起第15课辛亥革命【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教学重难点】重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难点: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我想图片上的人,大家都认得,这是我们的“国父”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9时30分),本名孙文,谱名德明,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
孙中山出生在广东香山翠亨村(今广东中山),是中国政治家、医师、革命家、中华民族主义者。
其流亡日本时,曾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化名“中山樵”,之后转化成为后世常用的“孙中山”惯称。
曾任中国国民党总理、第一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等职,亦为三民主义思想的创建者。
1892年7月23日,孙中山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
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在北京逝世,陵墓位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师:孙中山先生为什么救国?学生讨论归纳:工业革命期间,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的战争,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鸦片战争后,农民阶级代表洪秀全发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发动洋务运动失败;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产阶级康有为等发动戊戌变法失败,农民阶级再发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侵华后,《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沦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社会危机空前加深,于是便有了孙中山同志的辛亥革命。
一、清末民初革命风潮(辛亥革命的原因)合作探究:材料一: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统治危机。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兴中会等革命团体,决心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材料二:1905年,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革命团体的相继出现,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
《辛亥革命》的课堂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从multiple perspectives 审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3. 提高学生对中华民国成立和民主共和观念的认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清朝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困境民族危机的加深民众反抗运动的兴起2. 辛亥革命的过程武昌起义各省响应起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3. 辛亥革命的结果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民主共和观念的普及社会变革与改革4.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推翻封建帝制,开启民主共和时代促进民族觉醒,提高民族自尊心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基础5. 辛亥革命的影响政治体制改革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文化教育的进步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结果、意义和影响。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辛亥革命的相关问题,培养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 案例分析法:教师展示辛亥革命的相关案例,引导学生从multiple perspectives 审视历史事件。
4. 观看视频:组织学生观看关于辛亥革命的电影或纪录片,增强直观感受。
四、教学资源1. 教材:《辛亥革命》相关章节2. 课件:教师自制的教学课件3. 视频资源:关于辛亥革命的电影或纪录片4. 网络资源:相关的历史论文、图片、资料等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单元测试成绩:对学生的单元测试成绩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辛亥革命知识的掌握程度。
4.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纪律、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讲解背景:介绍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清朝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