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6
《辛亥革命》教案教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的基础知识:掌握兴中会、同盟会、革命党与改良派论战、广州黄花岗起义、武昌首义、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等基本知识。
2.解和运用(1)从文本、络等获取信息的能力。
(2)依据史实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三民主义的评价,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看图,培养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生独立思考和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习,使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重点(1)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对辛亥革命的客观评价。
教过程导入新课每逢重大节日,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都会摆在天安门广场,与天安门城楼正中的毛主席的巨幅画像遥相而对。
这既是永恒的纪念,更是崇高的敬仰。
因为孙中山先生与时俱进,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杰出代表。
我们应继承发扬辛亥革命精神,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新课习一、清末民主革命风潮(辛亥革命的酝酿阶段)1.清末民主革命风潮的背景(1)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挽救其统治危机,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这是一次整顿图强的自救运动,也可以说是洋务运动的继续。
主要内容有派遣留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它没有从根本上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吏治腐败依旧,兼之实行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年,但它对当时的政局产生某些重要影响。
新政的重点在军事方面,但编练新式军队却造成两个意想不到的结果,一是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集团的兴起;二是革命党人争取了大量士兵。
所以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却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1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说出辛亥革命的背景、主要过程和重大意义。
- 掌握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包括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 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能够对辛亥革命中的重要人物进行客观评价。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 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比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 培养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意识,鼓励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 分析历史事件和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2. 教学难点- 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 客观评价辛亥革命中的重要人物。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等重要知识点。
2. 角色扮演法:组织学生进行历史事件角色扮演,如模拟辛亥革命中的重要会议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情境。
3. 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加深对辛亥革命的理解。
4.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问学生对辛亥革命中重要人物的评价以及辛亥革命对当今社会的启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 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10 月10 日是什么日子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 教师讲解:“10 月10 日是辛亥革命纪念日。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运动,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辛亥革命这一重要历史事件。
”2. 背景介绍(10 分钟)-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状况图片,如农民生活困苦、列强侵略、清政府腐败等。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共3篇)第1篇: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湖南省新化县第三中学秦爱叔一、设计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管理,加强师生互动,使之形成良好的自主、合作、探究之能力。
另通过情境教学、角色扮演与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史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关于辛亥革命,学生在初中已经有所知晓,这对我们开展教学较为有利,只是学生对辛亥革命史实的了解一般都停留在电影电视中有关描述辛亥革命的一些认知,这属于一种感性认识。
我们要真实全面的掌握相关史实,还须进一步学习与挖掘。
三、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它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史进程中的里程碑。
本课在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还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2.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与影响,《临时约法》教学难点: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孙中山推举袁世凯为总统的原因。
四、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才问题,探究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通过学习孙中山在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五、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导入]:一张近代服饰、发型的图片导入。
教师阐述:从课件上这张图片,我们可看出是何政治事件造成了这种近代服饰、发型的变迁这次政治事件发生的背景当时有无具备条件2.新授(教学内容)(一)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及条件:投影:图一:中国被众多条约捆绑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13课于海侠
课程标准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以下基本知识和概念:革命兴起的背景、中国同盟会、革命纲领、黄花岗等武装起义、武昌首义、中华民国成立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王朝的覆灭、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发展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学会结合史实分析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概括和阐释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史论结合的分析中,培养学生崇尚科学、探求本质的科学精神,以及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培养以史为鉴的历史意识。
2.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为理想而奋斗的顽强毅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过程、中华民国成立及辛亥革命的意义。
革命者经过长期的革命实践,最终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并成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的君主专制制度,推动了近代中国的进步。
教学难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孙中山辞职、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的原因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体现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否定,体现了资本主义民主宪法的特点。
对内容的理解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另外对孙中山为什么辞去临时大总统,及当时复杂的形式学生分析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情境体验分析法、多媒体教学等
[教学过程设计]
学活动流程内容教学策略
及手段
详细设计
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中山路思考孙中山先生重大的贡献,
以引入本课《辛亥革命》。
武昌首义录相
教师:播放录相,并要求学生搜集录相中的重要信息。
学生:观看录相,并在录相中搜集重要的历史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用课件呈现:
1.武昌首义1911.10.10
2.湖北军政府成立
3.十几省宣布独立
教师概括,这正是辛亥革命的高潮时期的重大事件。
以“你认为武昌首义的成功以及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清王朝的土崩瓦解是历史的偶然吗?”这一问题转
入到关于清末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及酝酿发展情况的学
习内容。
可以根据情况,引导学生从清政府的统治、革
清末资产
阶级革命的背景及革命的酝酿发展教师语言
表达;
学生讨论,
发表看法。
命党人力量发展、保路运动所起的作用等方面进行思考
和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概括。
用“清政府越来越孤立”来概括背景所呈现的内容,即:
1.民族危机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3.清末新政、预备立宪
用“革命党人不断斗争”来概括革命酝酿发展的三个
方面的内容,即:
1.组织:
1)兴中会等建立——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
2)中国同盟会成立——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2.思想:1)宗旨:十六字
2)论战,促进宣传
3.实践:各地武装起义
用“导火线”来概括保路运动在这次革命中的作用。
以上分析可以使学生学习了这些基础知识,并学会运
用这些知识来分析这一事件发生的偶然和必然性所在。
同上文字和图
片资料;
学生阅读
体验教师:呈现秋瑾的头像及其爱国诗歌,渲染秋瑾就义场景;呈现林觉民头像以及其《与妻书》节选的一段文字。
学生:阅读《与妻书》选文,感受革命党人舍小家顾大家,敢为天下先,救国救民的英雄气概、勇于牺牲生命追求革命理想的精神。
辛亥革命
的成果1.中华民国成立1912.1.1 3.帝制结束1912.2.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图片:孙中
山头像、五
色旗,各地
庆祝中华
民国成立
的场景;
课本材料;
小组讨论
交流
1.以图片简要讲述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概况。
2.从革命者的理想入手,思考新的政权的性质,以此引
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的有关内容。
指导学生并简要分析课本正文以及小字文中所反映的
《临时约法》体现的基本原则,以认识其性质和意义。
3.简要回顾清帝退位,清王朝灭亡,帝制终结。
接着以“在1912,处在孙中山的位置,如果是你,你会把革命党人苦心斗争得来的政权给袁世凯吗?为什
么?”引入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袁世凯夺取权力的原因。
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应注意①在讨论中,引导学生从
客观形势、袁世凯、革命党人以及孙中山自己等方面进
行思考。
②引导中注意拓展思路,发现学生创新观点,
合理的予以充分肯定,不合理的给予引导。
③教学生要
史论结合。
这样处理的意图,通过这个转变合理性的分析,让学
生了解当时的复杂的形势,另一方面也了解孙中山先生
的维护共和,不居功自敖,一切以革命需要出发的伟大
精神以及丰富的个性。
(不简单地用“资产阶级的软弱
性”教条来束缚学生的思维。
)
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学生思考
评价
以“你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啦?”这个问题进行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探究。
落脚点之一,是认识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之二是认识评价资产阶级结果的几个标准,并形成评价历史
事件一般的方法的认识,注意史论结合。
小结本课
布置作业教师总结
升华;
投影地图;1.小结:归纳知识结构。
可联系前面义和团运动,看到中国各个阶层都在为解救中国的危机进行着革命,与义和团等以前的斗争相比,辛亥革命更能反映时代的潮流,并突破了忠君就是爱国的藩篱,在中国政治民主化建设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引导学生认识中国革命任务非一次革命可以解决,要经过几代人不懈的斗争,最终取得成功的。
2.作业:寻找汕头市还有哪些地方的名称与辛亥革命或孙中山有关。
你认为为什么会这样命名?
[附:教学要点及板书要点]
革命背景
1.民族危机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清末新政、预备立宪
酝酿发展
1.组织:1)兴中会等建立——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2)中国同盟会成立——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2.思想:1)宗旨:十六字
2)论战,促进宣传
3.实践:各地武装起义
高潮
1.武昌首义1911.10.10
2.湖北军政府成立
3.十几省宣布独立
成果意义
1.中华民国成立1912.1.1
2.清王朝灭亡,帝制结束1912.2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1912.3——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4.意义:推翻建立观念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