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6
辛亥革命教案(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第13课辛亥革命一、学情分析: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善于思考,理性思维能力已有较大提高。
通过影视媒体对革命的主要领导人物孙中山较为感兴趣,但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
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背景,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知道兴中会、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的爆发、中华民国成立的简况;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分析其失败的原因;了解并分析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经过和原因。
培养学生阅读、识记、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2.方法与过程:①运用情景材料、影音资料、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思维;②使学生学会结合史实分析问题的方法。
③通过历史辩论等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历史,思辨历史。
④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概括和阐释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让学生体会烈士的鲜血、孙中山愈挫愈奋的精神,认识到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仁人志士的鲜血铺垫而成的,因而要倍加珍惜。
②学习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会法为国根,民为邦本。
③辛亥革命为中国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我们应该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努力、不断拼搏。
④通过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体会中国民主革命道路的曲折性和政治斗争的复杂性,逐渐感悟中国民主革命的力量必须团结起来,否则无法战胜中外反动势力基本道理。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孙中山辞职、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的原因;评价辛亥革命。
四、教学策略与手段教学用具:多媒体演示。
人教版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了解武昌起义的时间、经过,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性质;能说出1912年元旦这一天的重要性,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概述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情况;能分析说明武昌起义很快取得胜利的原因,辛亥革命的性质、伟大功绩和失败的主要原因。
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总结辛亥革命的教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归纳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使学生认识到这次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通过分析说明辛亥革命的性质,使学生认识到它是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通过分析说明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使学生明白由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勾结破坏,以及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通过总结辛亥革命的教训,使学生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导入:大家在初中就接触过“辛亥革命”,那么,那位同学能用一两句话给大家说说什么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1911年武昌起义广义: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期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者为推翻清朝统治,追求民主共和的全过程。
一、武昌起义阅读教材P62的内容,请同学们说说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也就是背景有哪些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1、历史条件:(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首先从外部环境来看,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列强不断加紧侵略,甚至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外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1.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掌握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的学习方法。
(2)通过探究历史事件的过程,掌握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3)学会阅读,提升从历史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3)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2. 教学重点/难点2.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2.2教学难点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3.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4. 标签教学过程引入新课1925年3月12日,一位伟大的医生病逝于北京的协和医院,他就是孙中山。
在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十几万民众自发前去悼念,更有数万群众护送其灵柩一路步行到西山下葬,充分表达了各界对孙先生的高度拥戴。
3月12日是植树节,当我们播种绿色的生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时,别忘了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烈士们洒下的鲜血。
新知介绍一、背景:1、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思想武器: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3、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重要阵地:上海和日本东京著名的民主革命宣传家:章炳麟、邹容、陈天华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革命政党的建立①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其它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华兴会、光复会成立:1905年8月,日本东京②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地位: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5、军事准备: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其中最为壮烈的是黄花岗起义)6、有利时机:保路风潮的兴起7、其它条件: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二、经过:1、爆发:武昌起义( 1911 年10月10日)2、高潮: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时间: 1912年元旦①中华民国成立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国都、国旗:南京、五色旗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内容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及人身、居住等自由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体②《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总理由议会多数党产生(实行责任内阁制的直接目的:限制袁世凯的权力,防止他专制独裁)影响: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3、结局: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其原因:①袁世凯实力强大;②帝国主义的支持;③革命党人的软弱妥协三、评价1、性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2、功绩:①推翻了清王朝,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②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③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局限性:①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4、教训在帝国主义时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可能走西方的老路,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1第13课辛亥革命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通过学习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重点难点:重点分析:武昌起义的爆发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临时约法的评价。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难点分析: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师:同学们,人们对孙中山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
毛泽东说:“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晚年有个伟大转变”。
鲁迅说:“中山先生,生来[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近乎完全的革命工作。
”在先生诞辰140年的时候,社会各界都举办了纪念活动,先生毕生从事民主革命,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先行者]。
他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师:欲学习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缅怀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就必须了解先生的革命事迹。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识记】民主革命宣传家、兴中会、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袁世凯篡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深刻原因、中华民国的资产阶级政府性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辛亥烈士的英雄事迹、孙中山先生屡败屡战的革命精神,认识到中国的进步趋势不可阻挡【教学重点】: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教学难点】:袁世凯篡权、辛亥革命的局限性1、导入新课:视频: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2、新课讲授:一、辛亥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1)原因:①社会基础:《辛丑条约》腐败无能推翻材料一:《辛丑条约》及其签订的情景材料二:《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最终没有把慈禧太后列为“祸首”,这使慈禧太后感激涕零,立意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材料三:清末革命志士陈天华在《辛丑条约》签订后,痛斥清政府已成为了“洋人的朝廷”,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②经济基础:“新政”“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清末“新政”有奖励实业等内容,┉┉并进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投资和开放政策,财政政策,铁路政策。
┉┉经济体制改革是清末新政经济改革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法制的建设,二是公司制度的初创。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发展.③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
④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上海日本。
章炳麟陈天华邹容⑤组织基础:A.1894年,兴中会资产阶级革命团体B.1905年,同盟会资产阶级革命政党⑥军事基础:A武装起义 B湖北新军⑦直接原因(导火线):保路运动(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二、辛亥革命的高潮——中华民国成立(1)、中华民国的成立(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体内容见教材)三、辛亥革命的结局以讨论题呈现某校高一学生举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会,研究辛亥革命的两个小组的观点截然不同:甲组:辛亥革命成功了。
辛亥革命高中历史教案【篇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李丽雯】13课辛亥革命课程标准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直到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设计案例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内容分析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是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秋民主的潮流”中的内容,本课分为三个小标题,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主进程的丰碑。
19世纪末,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岌岌可危,孙中山首倡民主革命,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分分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着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断发动武装起义,促使革命形势不断高涨。
革命首先在武昌爆发,各省纷纷响应。
在此基础上,中华民国成立。
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利用革命派和清政府之间的矛盾,逼迫清帝退位,自己当选为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在此期间,孙中山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权分立,限制总统权力,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三次巨变之一,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完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之后,学生进一步了解学习将倾的清政府,为导出革命活动作铺垫。
学生虽然在初中阶段学过本课,但高中阶段他们对于革命类型的课程理解、归纳能力比较弱,历史认知能力有待提高,教学中,要注意史论结合,以史实导出结论,提高学生总结归纳能力以及学会分析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由于课程内容的乏味,在教学中可创设情景,采用讨论法,引用故事等,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识记兴中会、同盟会的成立,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清帝退位。
第13课辛亥革命一、知识点拨(一)知识网络(二)历史解析历史合力与辛亥革命的最终结局资产阶级之所以要发动辛亥革命,是为了建立资产阶级掌权的民主共和国。
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的政体,部分实现了资产阶级的愿望。
但是,最后掌权的却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袁世凯。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局呢?恩格斯曾指出:“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
”按照这段话来分析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辛亥革命的这种结局实际上就是历史合力作用的结果。
如图所示,辛亥革命期间,各种政治势力围绕中国的政体问题展开了反复斗争。
当时中国各种政治势力大致可以划分为革命阵营和反革命阵营。
革命派是革命阵营的中坚力量,力主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在清政府预备立宪被证明是一场骗局之后,一些立宪派分子转而拥护革命,成为革命的同盟者。
但是,立宪派与革命派之间并非完全同心同德,在推翻君主专制方面二者是一致的,但是立宪派却不希望革命派掌权。
满清贵族、袁世凯、帝国主义属于反革命阵营。
满清贵族假借“立宪”之名加强君主专制,并借机排斥袁世凯等汉族地主官僚,导致满清贵族与汉族地主之间矛盾激化。
袁世凯掌握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北洋集团,在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一方面欲取满清贵族而代之,一方面又声称自己及子孙“不愿为革命党”。
帝国主义为了维护其在华侵略权益,抛弃了风雨飘摇的清政府,开始扶植袁世凯为其代理人。
两大阵营之间及其内部充满了错综复杂的矛盾。
袁世凯和孙中山都不会放弃本阶级的根本利益,但又都无法忽视对方的要求。
斗争的最终结果是:为早定共和,争取袁世凯支持革命,孙中山允诺将总统之位让与袁世凯;为独揽大权,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假称拥护共和──二者暂时达成了表面的一致。
二、学习自评(一)知识掌握1.20世纪初,革命知识分子主要集中在国内哪座城市宣传民主革命思想?()A.上海B.北京C.广州D.东京2.孙中山首次明确提出“恢复中华”是在()A.1894年B.1905年C.1911年D.1912年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①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②内阁总理由国民直接选出③中华民国实行总统责任制④参议院有弹劾总统的权力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按照民国纪年,1937年是()A.民国25年B.民国26年C.民国27年D.民国28年(二)能力提高1.1912年清朝统治的结束,意味着中国()A.君主专制政体的结束B.专制统治的结束C.封建统治的结束D.君主立宪制的破产2.武昌起义后,袁世凯之所以能够左右清政府,原因在于()①帝国主义的支持②立宪派的支持③掌握了北洋新军④革命党人的妥协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3.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的根本”是指()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C.创立民国D.平均地权4.在20世纪初出现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中,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这是因为它()A.成立时间最早B.实现了所有革命团体的大联合C.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D.有明确的纲领、公认的领袖和全国性的组织系统(三)延伸拓展1.武昌起义后,孙中山电告国内:“文(即孙中山)已循途东归,自美徂(到)欧,皆密晤要人,中立之约甚固……”这段话表明孙中山()A.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B.要兼程回国,亲自参加武装起义C.对国内发生的事情一度保持中立态度D.要革命党人争取袁世凯中立2.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为这次革命()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C.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3.1906年,孙中山说:“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
第13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性质、革命纲领及指导思想,辛亥革命的简要过程,中华民国成立的简况;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分析其失败的原因;了解并分析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经过和原因。
培养学生阅读、识记、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师注重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与激励,正确地引导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高级思维;通过比较分析《临时约法》所确立的政体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差别,从而提练出《临时约法》的意义。
引导学生掌握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比较的正确方法,理性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分析其失败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革命先烈的诗文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学习历史中感受孙中山、秋瑾等民主革命先驱者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毕生精力敢于抛头颅、洒热血的光辉事迹和英雄气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革命先驱们站在时代前列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通过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体会中国民主革命道路的曲折性和政治斗争的复杂性,逐渐感悟中国民主革命的力量必须团结起来,否则无法战胜中外反动势力基本道理。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知识链接:辛亥革命的概念:
⑴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⑵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爆发原因)
1、政治条件:《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和阶级基础: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课本62页
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
主阵地:上海和日本东京;
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陈天华和章炳麟。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
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课本63页
(兴中会、同盟会等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性质)
(1)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时间:1894年创立人:孙中山
地点:美国檀香山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
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同盟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A、时间:1905年
B、地点:日本东京
C、成员组成: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员
D、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三民主义”)
E、主要领导人: 孙中山、黄兴
F、机关刊物:《民报》
G、性质: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H、意义:使中国革命运动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5、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黄花岗起义(课本63页)最为壮烈。
与此同时,革命党人深入湖北新军,做宣传组织工作。
参加革命团体的新军官兵达五六千人。
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同盟会领导和影响下的几次武装起义:
6、有利时机:四川的保路运动。
1911年5月,清政府秉承列强旨意发布“铁路国有”法令,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粤汉、川汉铁路,引起轰轰烈烈的保路风潮。
四川同盟会会员组织保路同志军起义。
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人川镇压。
鉴于湖北防务空虚,湖北革命党人乘机策划起义,但消息泄漏,湖广总督下令搜捕革命党人,形势异常严峻。
就在这时,辛亥革命爆发了。
二、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
关于辛亥革命的爆发,可以充分利用辛亥革命形势示意图,让学生充分发掘本图所包含的历史信息: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全国响应、南京政府、南北对立、台港澳的殖民化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率先起义,攻占楚望台军械库。
新军炮兵、步兵闻风响应。
经过一夜激战,革命军占领武昌。
12日,占领武汉三镇。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结果:革命军攻克武昌,湖北军政府成立,国号“中华民国”。
3、影响:全国十几个省区相继宣布独立;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三、革命的高潮:中华民国成立
请学生边听讲边在课本中划出相关概况。
㈠成立概况:
1、时间:1912年1月1日;
2、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3、都城:南京
4、国旗:五色旗(旗面为按顺序是红、黄、蓝、白、黑五色横长方条,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主要内容:①主权在民②自由平等③三权分立
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2、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3、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4、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四、革命结束: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课本64页
1、条件:①帝国主义各国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助袁篡权。
②.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向革命派进攻。
③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妥协退让(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妥协性)。
如孙中山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宣布赞成共和,可以保举他为临时大总统。
④袁世凯自身条件:拥有当时中国实力最大的北洋新军,善于玩弄政治手腕。
那么,袁世凯是如何一步步篡夺革命果实的呢?
2、步骤: 第一步:袁世凯逼清帝退位。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清朝覆灭;
第二步:袁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第三步: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标志:辛亥革命到此结束。
五、历史功绩: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课本65页
㈠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㈡功绩: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所以说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进程的一座丰碑;
2、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3、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三)局限性: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关于辛亥革命胜利还是失败:
对辛亥革命的结局,传统观点一般认为,这场革命既胜利,又最终失败。
言其胜利,主要是鉴于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言其失败,主要是因为革命胜利果实未能保持和巩固,南京临时政府很快完结,政权最终落于袁世凯等军阀之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近年来有的学者对这种观点提出异议,认为既胜利又失败的表述似有自相矛盾之嫌,衡量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应当主要从革命者所应担负和所能担负的两项基本任务,既推翻清王朝的民族革命和建立民权政治的政治革命所完成的情况去考察:就推翻清王朝而言,辛亥革命无疑是胜利了;就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来说,尽管不能说辛亥革命取得彻底胜利,但也不能说它的结局就意味着失败。
有的论者更明确提出,辛亥革命作为近代中国一次有广泛群众参加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已经成功地完成了它应该完成的历史使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它有终结,但不是失败。
辛亥革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无论从哪个方面讲,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都不具备彻底铲除腐败社会机制,建立更新机制的能力。
从主观角度看,中国民族资本自身发育严重不良。
从客观角度看,阻碍中国进步的反动力量远远大于资产阶级,辛亥革命的失败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尽管如此,辛亥革命仍可称是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为它对封建体制的冲击、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对进步意识的弘扬、对风俗习惯的革故鼎新与激浊扬清都是空前的,尽管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最根本的
任务,但是它留下的经验和教训成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为薪火相传的后来者提供了极好的借鉴。
毛泽东同志正是从前辈的革命历程中悟出了革命纲领、革命政党、农民问题、武装斗争、革命中心等关键性问题的解决方法,才积小胜为大胜,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由此可见,简单地讲辛亥革命成功还是失败都不是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应该进一步拓宽历史的视界,而不是简单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