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反复发作原因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13.64 KB
- 文档页数:2
支气管哮喘的常见病因130021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在易感者中此种炎症可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或凌晨发生;此类症状常伴有广泛而多变的呼气流速受限,但可部分地自然缓解或经治疗缓解;此种症状还伴有气道对多种刺激因子反应性增高。
近年来,由于现代化工业急剧发展,大气环境恶化,加之吸烟等不良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参与,使哮喘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该病病因复杂,致病因素是支气管哮喘发生的基本因素,是疾病发生的基础,大多数主张是一种基因遗传病,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双重影响,所以近年来对哮喘的遗传因素研究的较多。
哮喘的诱发因素也较多且复杂,多与变应原、感染因素、环境因素、饮食因素、职业因素、药物因素、运动因素、精神心理因素、内分泌因素等有关。
但哮喘的本质是气道的慢性变态反应性炎症。
家族遗传因素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哮喘特应性基因及其染色体定位是目前国内外哮喘分子遗传学研究重点。
许多调查资料表明,哮喘患者亲属患病率高于个体患病率,并且亲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
哮喘患者的特应性素质、气道高反应性和血清总IgE水平均与遗传因素有关。
随着免疫遗传学的发展,哮喘与遗传的关系以及遗传规律的研究日益深入。
目前认为哮喘是一种有明显家族聚集倾向的多基因遗传疾病。
近年来,对哮喘机理研究的一个重大的发现是哮喘基因的发现,即位于人类的第5号和11号染色体上存在着决定哮喘遗传方式和涉及哮喘病免疫遗传学的调节应答基因,以及免疫应答调节基因,5号染色体上存在着许多细胞因子基因对哮喘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而11号染色体可能存在与气道高反应性有关的IgE高亲和性受体基因。
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多种基因参与哮喘的发病机制,不同基因在不同种族中表达不同,对于哮喘基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四大领域:抗原特应性IgE抗体、气道高反应性的表达、炎症介质和Thl/Th2细胞免疫反应。
哮喘病例过程分析报告1. 病史回顾患者X,女性,年龄32岁,自幼有哮喘病史。
患者表示,近期哮喘症状频繁发作,且呼吸困难程度明显加重。
她提到最近经常咳嗽,尤其在夜间睡眠时更为明显,同时还出现了胸闷、喘息及气急的症状。
此外,她还有过敏性鼻炎的病史。
患者表示,她的哮喘症状对生活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希望能够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2. 体格检查患者的血压、心率和体温均在正常范围内。
听诊肺部,发现呼气性哮鸣音较明显,同时肺部呼吸音减弱。
患者的脉搏氧饱和度为92%,这表明存在轻度低氧血症。
3. 实验室检查血液常规检查显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提示可能存在过敏性哮喘。
患者还进行了肺功能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峰流速下降明显,肺活量降低。
4. 诊断及分析患者的病史回顾、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表明,该患者可能存在哮喘发作。
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在遇到过敏原或刺激物时,呼吸道会发生痉挛,引起气道变窄和炎症加重,最终导致呼吸困难和其他哮喘症状。
5. 治疗方案针对该患者的哮喘发作,应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采取控制性哮喘治疗策略:建立个人的哮喘治疗计划,包括长期控制治疗和急性发作时的急救治疗。
- 使用长期控制性药物:例如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和长效支气管舒张剂,以减少气道炎症和减轻哮喘症状。
- 应用急性发作的急救药物:如吸入型短效支气管舒张剂和吸入型抗胆碱药物,以缓解急性发作时的症状。
- 排除并处理过敏原:对患有过敏性鼻炎的患者,要考虑过敏原的存在,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避免接触过敏原。
- 提供哮喘自我管理教育:教会患者如何正确使用吸入器设备,如何监测病情并调整用药剂量。
- 管理并纠正气道炎症:如果哮喘症状无法控制或频繁复发,可能需要进行进一步检查,如气道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HRCT),以排除其他肺部疾病或并发症。
6. 随访与预后对于哮喘患者,定期随访非常重要。
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处方,及时复诊,监测哮喘症状和调整治疗方案。
哮喘误区大盘点目前,我国许多哮喘患者对哮喘的认识不深,进而导致在治疗上存在诸多不规范的地方。
专家提醒广大患者及家属要提高认识,走出误区,坚持长期规范化治疗。
误区一:得了哮喘就要终身服药,治不好。
患者和家属常因此产生消极情绪,失去治愈信心,甚至产生绝望思想。
实际上,目前虽然哮喘无法根治,但是通过规范治疗也较容易得到临床好转,甚至从临床症状来讲是可以治愈的。
通过正确有效的治疗,可使患者症状消失,像健康人一样正常生活和工作。
误区二:发作时就治疗,没有症状时不治疗。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马艳良说,这是典型的只治标不治本的做法。
哮喘加重是发作性的,但气道炎症是长期存在的。
作为慢性病,哮喘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不仅包括在发作期快速缓解症状,还包括在稳定期的维持治疗。
稳定期治疗是哮喘患者长期管理的重点内容,可以明显减少患者哮喘急性发作次数,保护肺功能,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她强调哮喘治疗应持之以恒,长期坚持下去,才能获得良好效果。
误区三:盲目使用抗菌药。
有的患者认为既然哮喘发作是因为气道慢性炎症,那么,一旦哮喘发作,就要使用抗菌药来消炎。
实际上,气道炎症并不同于细菌感染。
所用到的抗炎药物也不是抗菌药。
导致哮喘发作的原因很多,包括过敏、劳累、情绪激动、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
当患者哮喘发作并伴有发热、咳浓痰,或者白细胞增高的情况,临床存在细菌感染证据时,才需要使用抗菌药。
在其他情况下使用都是滥用。
不恰当地使用抗菌药不仅不能控制哮喘症状,反而容易造成细菌耐药。
误区四:谈激素色变,拒绝接受激素治疗。
一些患者担心出现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等问题,而拒绝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伍蕊介绍,实际上,哮喘的本质是气道炎症,糖皮质激素是哮喘治疗的基石,有静脉、口服和吸入三种剂型,大多数患者应用吸入糖皮质激素就可以控制症状。
吸入治疗为局部用药,剂量小,直接作用于靶器官,起效快,全身不良反应少,是慢性持续期哮喘治疗的首选。
哮喘讨论案例哮喘是一种慢性疾病,通常表现为气道的慢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
哮喘患者常常会出现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胸闷和气急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哮喘患者,他们的病情表现和治疗方案都有所不同。
下面,我将结合实际案例,对哮喘进行讨论。
案例一,小明,8岁,哮喘发作频繁。
小明是一个8岁的男孩,自幼就患有哮喘。
他经常会出现气促、喘息、咳嗽等症状,尤其在天气变化或者遇到过敏原时症状更为明显。
经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我们发现小明的哮喘症状与过敏原有关,因此我们建议他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同时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还对小明进行了哮喘教育,教他如何正确使用吸入器和急救药物,以及如何监测自己的哮喘症状。
经过持续的治疗和教育,小明的哮喘症状得到了有效控制,生活质量也有了明显改善。
案例二,张女士,35岁,孕期哮喘。
张女士是一位怀孕的孕妇,她在怀孕期间出现了哮喘症状。
由于怀孕期间对药物治疗有一定限制,我们在治疗上需要更加慎重。
我们首先对张女士进行了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了解她的哮喘症状和过敏史。
在确认她的哮喘症状属于孕期哮喘后,我们采取了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避免接触过敏原、调整生活方式、进行合理的药物治疗等。
同时,我们还对张女士进行了哮喘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帮助她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哮喘症状。
在孕期哮喘的治疗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密切监测张女士的病情,确保她和胎儿的安全。
最终,张女士成功度过了怀孕期间的哮喘病情,顺利生下了健康的宝宝。
案例三,李先生,50岁,难治性哮喘。
李先生是一位50岁的哮喘患者,他的哮喘症状经过多年治疗仍然得不到有效控制,被诊断为难治性哮喘。
在治疗上,我们采取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合理使用吸入器、长效支气管舒张剂、免疫调节剂等。
我们还对李先生进行了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了解他的哮喘症状和病史,排除其他可能的并发症。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与李先生建立了密切的医患关系,定期进行随访和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支气管哮喘哮喘全称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又称气喘,是一种以可逆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被世界医学界公认为四大顽症之一,被列为十大死亡原因之最。
哮喘严重危害人们身心健康,减弱劳动能力,降低生活质量,且难以得到根治,易反复发作,轻者伤身,重者致人丧命,因此防治哮喘刻不容缓。
编辑摘要哮喘- 概述哮喘哮喘的英文名称asthma的词源是古希腊文aazein,意指“急促的呼吸〞,这个名词首次出现于?木马屠城记?。
在前450年,希波克拉底是第一个用这个字来描述这种病况。
希波克拉底认为,结合哮喘的痉孪大都可能是发生在裁缝、钓鱼者和金属工身上。
六个世纪以后,盖伦写了关于哮喘的文章,特别提及它是由部份或完全的支气管阻碍所造成。
1190年,一名有影响力的中世纪犹太教教士、哲学家与医师摩西·迈蒙尼德〔Moses Maimonides〕写了一篇有关哮喘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论文。
在17世纪,伯纳迪诺·拉马齐尼〔Bernardino Ramazzini〕注意到了哮喘和有机粉尘之间的关连。
1901年开始使用支气管扩张剂来治疗哮喘,而直到60年代开始发现到哮喘不只是单纯的支气管收缩,而是一连串的发炎反响,因此才将消炎药参加疗程之中。
哮喘是世界公认的医学难题,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疾病中四大顽症之一。
1998年12月11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第二届世界哮喘会的开幕日上,全球哮喘病防治创议委员会与欧洲呼吸学会代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开展世界哮喘日活动,并将当天作为第一个世界哮喘日。
从2000年起,每年都有相关的活动举行,但此后的世界哮喘日定为每年5月的第一个周二,而不是12月11日。
据调查,在中国至少有2000万以上哮喘患者,但只有缺乏5%的哮喘患者接受过标准化的治疗,结合中国哮喘防治情况,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会长、呼吸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钟南山在“世界哮喘日〞前夕指出:哮喘虽然不能根治,但实施以控制为目的的疾病评估、疾病治疗和疾病监测的“三步骤〞,特别是使用经全球循证医学证实的联合治疗方案,哮喘是能够控制的。
哮喘的持续状态的名词解释哮喘是一种慢性的呼吸系统疾病,通常表现为呼吸道狭窄和气流限制。
它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全球范围内影响着数百万人的健康。
患有哮喘的人往往会体验到呼吸困难、呼吸短促、咳嗽和喘息等症状。
然而,哮喘并非一种单一的状态,而是存在不同的持续状态。
首先,我们有稳定的哮喘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患者的呼吸道狭窄和气流限制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他们可能会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暴露在过敏原中)感受到轻微的呼吸困难或咳嗽,但在日常生活中并不会频繁出现严重的哮喘发作。
这种稳定状态需要患者遵循医生的指导,采取正确的控制措施,如定期使用防止哮喘发作的药物。
然而,当遇到诱因或触发因素时,患者可能会经历间歇性哮喘状态。
这种状态下,患者的呼吸道会突然收缩,气流限制严重,导致呼吸急促和喘息。
触发因素可以是过敏原、气候变化、感染、剧烈运动或某些化学物质等。
当患者暴露于这些刺激因素时,他们往往会突然出现哮喘发作,这可能需要立即采取急救措施。
进一步说,还有一个持续的哮喘状态,被称为不控制的哮喘。
在这种状态下,患者的症状变得顽固且难以控制,哮喘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相对较高。
患者可能会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感受到呼吸困难、气短和咳嗽等症状。
此外,他们可能需要经常依赖急救药物来缓解症状。
当哮喘不受控制时,患者应尽快就医,接受专业的治疗和调整药物计划。
除了上述的持续状态,哮喘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过敏性哮喘。
过敏性哮喘是与过敏反应密切相关的一种哮喘类型。
当患者暴露于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宠物皮屑等)时,他们的免疫系统会产生过度反应,导致呼吸道发炎和收缩。
过敏性哮喘的治疗重点是避免过敏原,并通过药物管理和过敏免疫治疗来减轻症状。
最后,对于某些患者而言,哮喘可能会进展到严重的持续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患者的呼吸症状非常严重且难以控制,可能需要长期住院治疗和重度药物治疗。
这种持续状态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还需要更严格的监测和管理以减少症状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哮喘(哮病)临床路径一、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支气管哮喘(非危重)(ICD-10:J45)(二)诊断依据。
根据《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
3.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试验阳性:(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2)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ml;(3)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或2周)变异率≥20%。
符合1、2、3、4条者或4、5条者可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1.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反应选择方案。
2.必要时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45支气管哮喘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沉、C反应蛋白(CRP)、血气分析、D-二聚体(D-dimer)、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肺功能(病情允许时)。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血清过敏原测定、胸部CT、超声心动图、血茶碱浓度、痰病原学检查等。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一般治疗:氧疗,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
2.支气管扩张剂:首选速效β2受体激动剂吸入制剂,也可使用抗胆碱能药物(吸入制剂)、茶碱类药物。
118走出哮喘的几大认识误区张次西哮喘是非常常见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该病发病率相对较高,且易发于各个年龄段,所以哮喘患者的总体数量是非常庞大的,随着哮喘患者人数不断增加,人们对于哮喘疾病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升高,很多哮喘患者在日常生活以及治疗过程中都存在很多误区,这些误区是导致哮喘患者病情控制不佳哮喘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
哮喘患者想要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就一定要在生活中注意哮喘治疗的科学方式,不论是衣食住行还是用药方面都应该根据自身病情以及医生意见妥善进行安排。
分析解读哮喘的几大认识误区之前,首先我们就要对哮喘疾病本身有一定了解。
哮喘是一种慢性支气管炎症且伴有支气管痉挛变态反应的呼吸系统疾病,哮喘也分为各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哮喘患者在治疗偏重上有所差异,但是从整体上来讲,哮喘患者基本都有以下病情表现:反复发作的咳嗽、喘息、胸闷等症状;夜间或者早晨发病或者症状加剧,病情相对较轻的患者在白天症状非常轻微甚至没有任何症状;多数患者在出现一系列哮喘症状后能够在用药后明显缓解,也有很多患者即使没有用药其症状也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轻。
时至今日我们也尚未发现哪种药物能够有效治愈哮喘,因此我们当前对哮喘患者的治疗方案还是针对具体症状进行针对性治疗,以控制症状保障患者生活质量为主要目的。
随着我国哮喘患者不断增多,人们对于哮喘相关知识的了解也越来越多,但是在生活中仍然有很多关于哮喘认识的误区存在,这些认识误区严重影响着哮喘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本文将针对几大哮喘认识误区进行分析。
第一,慢性咳嗽未受到充分重视。
慢性咳嗽的原因非常多,可能是其他支气管疾病也可能与肺部疾病等有关,很多人咳嗽持续时间比较长,有些患者慢性咳嗽的症状甚至已经持续数年,一般情况下这些慢性咳嗽患者白天咳嗽症状明显缓解,但是在夜晚就会加重,不断地咳嗽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睡眠,同时也让其家人备受困扰。
这类患者中很大一部分即使到医院去进行相应的影像学检查也不能发现明显的异常,在治疗上一般也会按照支气管炎进行给药治疗,但是效果不甚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多数患者在后续也就没有再去进行检查治疗,但是这种慢性咳嗽一直伴随着患者,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让其苦不堪言。
婴幼儿反复或持续喘息病因分析及诊疗程序
(1)
婴幼儿反复或持续喘息是儿科常见病之一,其发生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正确的病因分析及诊疗程序对于早期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一、病因分析
1.遗传因素:家族中有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疾病史,婴幼儿患喘息的
概率会更高。
2.环境因素:空气污染、潮湿、室内装修等均可能引起婴幼儿喘息。
3.感染因素:如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等可引发呼吸道感染,导致喘息
出现。
4.过敏因素:常见的过敏原包括花粉、尘螨等,比较容易引起婴幼儿
过敏性反应,而过敏性反应又是引发喘息的重要原因。
二、诊疗程序
1.定期复查:对于有反复喘息现象的婴幼儿,应定期到医院进行检查,排除其他病因,了解疾病的发展情况。
2.调整生活环境:对于有喘息现象的婴幼儿,需要调整生活环境,尽
量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并注意室内通风,不要让室内湿度过高。
3.药物治疗:对于严重喘息的婴幼儿,可以采用短效β2激动剂进行
紧急治疗,对于长期反复喘息的患儿,应选用常规控制性治疗或气管扩张剂进行治疗。
4.免疫干预:婴幼儿反复喘息的患者大多存在免疫异常,可以通过接种疫苗、免疫减重治疗等方法提高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反复喘息的目的。
5.中药治疗:对于一些慢性反复喘息的婴幼儿,可以采用中药治疗,效果较好,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以上就是婴幼儿反复或持续喘息病因分析及诊疗程序。
对于婴幼儿的健康,我们应该重视预防,增强免疫力,保持好生活环境,及时就医治疗,避免情况的恶化。
患上哮喘不要怕,这样做可以缓解“齁”作者:罗霞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版》 2019年第7期李先生,男,今年65岁,他讲述平常在家不活动还好,只要一活动就会感到呼吸不均且有点困难,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有点“齁”。
此前,王先生自己没太在意,一直也就没有当回事,直到现在一运动或者慢走上街都会感觉到越来越“齁”,还会伴随有咳嗽、胸闷等症状,特别是上楼梯,更为明显。
因此到医院做了肺部、呼吸道等相关检查后诊断为哮踹。
哮喘是一种慢性疾病,也是一种我们常见的疾病。
主要表现为呼吸道发生剧烈的反应,同时带来反复咳嗽、呼吸不畅的现象。
引起这种慢性炎症的原因有很多,近几年,哮喘的发病率也出现了上升的趋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儿童患上了哮喘疾病。
目前医院里治疗哮喘的药物和方法也越来越完善,药物治疗依旧是治疗哮喘最主要、最有效、最普遍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针对该病的形成特点总结治疗经验,药物治疗方案也逐步完善更新,治疗手段越来越高效、科学,为广大哮喘患者带来了福音。
那么哮喘的形成特点是什么呢,根据哮喘的发病特点有哪些有效的治疗手段,一起来看看如何根据哮喘病因更有效地控制哮喘发作吧。
我们先认识什么是哮喘?哮喘是一种慢性炎症,炎症发作部位主要是在呼吸道和支气管,因此哮喘的全名是支气管哮喘。
哮喘发作时的慢性炎症会带来呼吸道和支气管的剧烈反应。
哮喘的发病表现一般是反复发作的胸闷、气短、咳嗽等,这是患有哮喘的人很明显的患病特征,当然也有部分患者也有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哮喘常在夜间和(或)凌晨发作,大多数患者可在不进行治疗的情况下逐渐缓解或在治疗之后缓解。
哮喘是一种诱因复杂的疾病,它的的发病原因很多多,可以大致分为一下几种: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卫生服务因素。
根据这些哮喘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正确全面地认识哮喘,也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全方面、科学有效的治疗哮喘这种疑难杂症。
很久以前,许多学者便对哮喘已经有初步认识,并且把哮喘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内部因素引起的哮喘,另一种是外部因素引起的哮喘。
5月1日是第十四届世界哮喘日,哮喘反复发作和慢性迁延性是其发病特点,如控制不好可造成肺功能损害,严重急性发作还可致病人猝死。
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全球哮喘负担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的哮喘患者已近2000万,而其中获得正规治疗的仅占1%。
据对北京、广州、上海等城市的调查显示,在一年内有33%的哮喘病人看过急诊,16%曾住院,42%从未做过肺功能监测,哮喘死亡率高达10万分之36.7,位居全球第一。
哮喘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严重的会猝死
哮喘的发生有明显季节性。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冬季尤多,春季复发最高。
大多数哮喘的发作或加重时间是有规律的,总的趋势为夜间多于白天,后半夜多于前半夜。
83%的患儿在午夜发作或加重。
哮喘反复发作和慢性迁延性是其发病特点,如控制不好可造成肺功能损害,严重急性发作还可致病人猝死。
2015年11月12日11:24 北京晨报报道
支气管哮喘是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常见慢性疾病之一。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会长、中日友好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林江涛教授介绍,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约有3亿人罹患哮喘。
哮喘造成的疾病负担与日俱增,许多政府已将控制哮喘列为优先发展的卫生战略项目。
据估测,我国约有3000万哮喘患者,计算下来人群发病率大约为2.3%,哮喘死亡率达36.7/10万,哮喘死亡率远高发达国家。
2012年全国居民慢性病死亡率为533/1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86.6%。
心脑血管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为主要死因。
其中心脑血管病死亡率为271.8/10万,癌症死亡率为144.3/10万(前五位分别是肺癌、肝癌、胃癌、食道癌、结直肠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为68/10万。
经过标化处理后,除冠心病、肺癌等少数疾病死亡率有所上升外,多数慢性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
哮喘患者中约5%为重症/难治性哮喘
北京市哮喘流行病学调查2011年数据表明,较2002年相比,市区居民成人哮喘患病率增长1倍,郊区居民增长1.5倍,而达到的哮喘控制率仅为34.9%。
北京这么多的三甲大医院尚且如此可怜的控制率,何况是在农村。
由于哮喘疾病负担的加剧,我国于2008年将支气管哮喘列为重点防治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并且列入“健康中国2020”防治计划主要控制的呼吸道疾病。
随着哮喘发病的不断增加,重症/难治性哮喘也不断增加。
哮喘患者中约5%为重症/难治性哮喘,其急诊就医频率和住院频率分别为轻中度哮喘的15倍和20倍,是造成哮喘治疗费用增加和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是哮喘治疗中的难题。
因此,提高难治性哮喘的诊治水平对改善哮喘的整体控制水平和预后,降低医疗成本有着重要的意义。
那对于剩下的95%的患者都是轻中度患者,在控制不佳的情况下对生活质量有非常大的影响。
下面我做一些分析看看到底是什么环节出现了问题导致治疗的效果如此差的原因。
80%的哮喘起始于3岁前,70~80%的患儿同时合并有过敏性鼻炎,或者鼻窦炎以及胃食道反流,据2013年公布的第三次中国城市儿童哮喘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主要城市城区0—14岁儿童哮喘的总患病率为3.02%,只是略高于成人,与2000年的调查数据相比,我国儿童哮喘的累计患病率增加了52.8%。
哮喘的发病呈现城市高于农村,热带平原地区高于寒冷高原地区的特点,这也是国际很多流行病学调查类似的结果。
儿童期是治疗哮喘的关键时期,而且小儿哮喘的治疗越早效果越好。
经过合理、规范治疗,完全可以把哮喘控制住,避免其向成年哮喘发展。
在最新版本GINA中写出:80%的患者没有良好的吸入技术;80%的哮喘起始于3岁前,70~80%的患儿同时合并有过敏性鼻炎,其中80-90% 的过敏性鼻炎会持续到成年;200种以上的病毒和急性鼻炎相关。
四季均可发病,冬季更为多见。
急性鼻炎是人类最常见的疾病,
全球各国均有发病。
成人通常平均每年感染2~5次,儿童每年可发病6~10次(学龄儿童平均高达每年12次);95%的哮喘患者是轻中度的,根据2008年中国全国城区哮喘患者控制现状和疾病认知程度调查显示,调查患者中达到控制的仅占28.7%,就是说70%以上没有控制好;仅有21.8%的患者使用过峰流速仪,没用的将近80%;冬季发病最多,占67.1%;春季居次,占19.8%;秋季占18%,夏季占4.1%。
总的趋势为夜间多于白天,后半夜多于前半夜。
83%的患儿在午夜发作或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