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必修二《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word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655.50 KB
- 文档页数:8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第1课时【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并掌握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三大主要因素。
2.从工业生产的“投入-产出”关系看工业联系【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预习和师生共同学习,理解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联系当地工业发展和布局的现状,理解工业联系的必要性。
3.学会应用列表、循环图分析法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使用辩证的、全面的、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逐步树立人地和谐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点】1.2.工业联系。
【教学难点】工业联系。
工业区、居民区布局与风频图,工业联系和产业链、某大企业景观图。
导入新课师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阶段,发达国家拥有了世界上80%的工业和90%的财富,人口却只占20%,而占世界人口80%的发展中国家仅拥有20%的工业,10%的财富。
这种差距还在拉大,发展中国家要想摆脱受控制地位,必须优先发展现代工业,尽快过渡到工业社会,实现强国富民。
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正是为这一目的而服务的,要想发展工业必须首先了解影响工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
板书: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一、工业区位因素推进新课师工业区位是指工业企业的经济地理位置,以及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与相关事物的联系。
影响工业区位的三大主要因素是:生(齐答)运输、土地、集聚。
生阅读教材P67页第二、三、四自然段,自主学习。
课件展示:材料:1909年,德国经济学家韦伯在《工业区位理论:论工业区位》一书中,曾以“原料指数”分析最低运费点,原料指数是指工业生产中所有消耗原料、燃料重量与产品重量之比。
如果原料指数大于1,则为原料指向型工业,企业应接近原料产地;如果原料指数小于1,则为产品指向型工业,企业应在产品消费地;如果原料指数等于1,则企业区位可在原料产地或产品消费地。
如下图,O点到原料M1、M2产地和市场N的距离相等,据此完成1~2题。
1.如果工厂选址在O点最合理,那么()A.M1的原料指数大于M2的原料指数B.M1、M2的原料指数都大于1C.生产1个单位重量的产品分别约需要0.5个单位重量的M1、M2D.生产1个单位重量的产品分别需要1个单位重量的M1、M22.若生产两个单位重量的产品需要3个单位重量的原料M1,2个单位重量的M2,那么工厂区位最好接近以下四点中的()。
工业区位选择知识目标1.理解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2.学会分析区位的主导因素和工业区位选择3.掌握区位因素的变化并掌握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能力目标1. 利用图表,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培养学生调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了解生活工业地理,培养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由环境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工业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常见工业分布的指向性难点:运用知识分析工业部门的指向性和区位选择【教学过程】【导入】长城红酒与珠江啤酒的广告:可以看到同是酒业,但广告画风截然不同,红酒的画面重点在葡萄庄园,而啤酒则偏重于热闹的市场,这其中的道理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工业区位选择是密切相关的。
【过渡】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工业,如果说农业我们接触很少的话,那么工业离我们就更加遥远,农业更偏重于一种生物的变化,而工业则偏重于是物理上和化学的变化。
【板书】一、工业概况【ppt 】工业的概念(将原材料转变为产品的过程)与农业相比,工业具有季节上的连续性和地域上的灵活性【ppt 】讲解:工业的类型很多-- 展示工业的类型(稍作了解)【过渡】这一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工业区位及选择,其实在前面我们早已接触过区位的概念(地理位置+空间关系)【ppt 】工业区位:工业企业的经济地理位置,以及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与相关事物的联系。
(工业区位理论最先由韦伯提出)【板书】二、工业区位1 、工业部门的区位因素【过渡】现阶段,我国的工业水平日新月异,如果你有1000万投资去建一座钢铁厂,那么你会把这1000万花在哪些地方呢【学生】地租便宜、劳动力充足、能源(煤炭)丰富、有铁矿等等【教师】其实大家所讨论出的这些就是我们要研究的工业区位,大家选择这些条件是为了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呢?----赚钱(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但是往往这样条件齐全的地方我们能不能找到呢?(几乎不能),但是某些条件在不同的工业部门中起到了主导性或者说决定性的作用,我们根据这一点把工业划分成五大类型。
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1.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重点)2.理解工业联系的形式和各类工业地域的形成。
(重点)3.运用区位理论分析工业基地、工业地域的区位条件及影响。
(重、难点)[基础·初探]教材整理1工业区位因素阅读教材P67~P69,完成下列问题。
1.工业区位:指工业企业的经济地理位置,以及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与相关事物的联系。
2.影响工业区位的三大因素(1)运输①运输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厂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②原料指向型工业: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原料运输成本很高的工业,应接近原料产地,如制糖厂、罐头厂等。
③市场指向型工业: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产品运输成本很高的工业,应接近市场,如啤酒厂、家具厂等。
(2)土地土地供给状况和地价的区域差异,对于需要较多土地的工业企业显得尤为重要。
(3)集聚3.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1)自然资源:资源型工业直接受制于区域的自然资源状况。
(2)自然条件:主要是指工业布局区域的地质、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状况,以及有无大的自然灾害。
(3)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状况、交通运输条件、劳动力供给,以及投资环境和经济政策等。
(4)生产技术因素:包括生产设备与工艺、从业人员素质与科技开发水平等。
高科技产业应当布局在大城市附近或市场需求比较高的地区。
(5)市场因素: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对于工业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
(6)环境生态因素:环境生态状况对工业布局的影响越来越大,如工业区一般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
正误判断:(1)工业区位就是工业企业所在的地理位置。
()(2)罐头厂、啤酒厂等食品加工类工厂应布局在市场地。
()(3)不同时期,影响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是不断变化的。
()【提示】(1)×工业区位是指工业企业的经济地理位置,以及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与之相关事物的联系。
(2)×罐头厂属于原料导向型工业,应布局在原料地,啤酒厂属于市场导向型工业,应布局在市场地。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教学设计(湘教版)一、课程标准课标要求:分析工业的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课标解读: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一工业企业的布局特点以及该企业的原料供应和市场联系。
通过本节使学生学会结合案例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通过了解这一工业的生产活动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地域,同时在工业布局时还应考虑环境因素,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了解工业联系的形式和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理解环境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结合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并作出适当评价;通过了解工业生产活动过程,理解工业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结合实例分析世界各地工业转移和工业集聚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工业区位因素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通过工业与环境的学习,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难点:工业联系的形式和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
四、教材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是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Ⅱ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工业的区位因素,二是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
运输、土地和集聚是影响工业区位的三大主要因素,工业生产的投入―产出关系决定工业内部联系,工业联系又为工业区域的形成奠定基础。
影响工业发展的各区位因素不断发展变化,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都会导致工业转移,在新的合适地区产生集聚,这种集聚往往是同类产业的大汇总,为降低成本,开发新技术,形成专业化产业区;又为共同生存,加强环保,着力改善整治周边环境。
本节内容既是对前面知识的深化,也为后面知识做铺垫,在教材中具有重要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备课资料一、工业生产的特点工业生产的特点,一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工业的生产过程,主要是物理和化学的变化过程。
只要具有场地、动力、水、原材料、设备与技术、劳动力等条件,就可以进行生产,而不像农业中农作物的生长那样,必须有足够的热量与水分作保证,受季节与自然地带的制约。
(二)工业生产具有阶段性及连续性。
工业生产过程可以划分成许多独立存在的阶段,各个阶段间的生产又是相互连续的。
如钢铁工业,可以划分为采矿、选矿、烧结、炼铁、炼钢和轧钢等许多阶段,每个阶段的生产都是独立进行的,并且生产出各自的产品。
这些产品,有的是为下阶段生产服务的中间产品,有的也可作为最终产品投入市场。
由于工业生产的各个阶段可以同时进行生产,所以每个工业企业可以从事某一阶段产品的生产,也可从事最终产品全过程的生产。
如在钢铁企业中,有炼铁厂、炼钢厂、轧钢厂,而一些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则包括炼铁、炼钢、轧钢各个阶段的生产。
(三)工业生产的各个阶段以及工业生产的各个部门之间,都要求有严格的比例关系。
在一个工业部门中,由于工业生产具有连续性,前一阶段生产的中间产品是后一阶段生产所需的原料,所以各阶段的生产不能盲目进行,必须与其他阶段的生产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否则将影响整个工业部门的生产。
例如没有铁矿石就不能炼铁,没有生铁就不能炼钢,没有钢锭就不能轧钢。
掌握好铁矿石、生铁、钢锭、钢材间生产的比例关系,才能保证钢铁工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二、美国工业布局西移对我国西部开发的启示从19世纪60年代起,美国用了50年时间对西部地区进行了开发,获得了基本成功。
今天,我们研究和借鉴美国在工业布局西移中的一些成功做法,对推动和促进我国西部经济腾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美国西部与我国西部具有很强的可比性一是从地理位置看,我国西部的新疆、青海、甘肃、西藏、云南、四川及陕西、宁夏、内蒙古9个省(区),与美国西部的华盛顿、蒙大拿、俄勒冈、怀俄明、加利福尼亚、内华达、犹他、爱达荷、亚和桑那、新墨西哥、科罗拉多11个州,都在东西经105°以西左右。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学习目标】1.利用图表,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知识及读图分析能力;2.联系实际理解工业区位发展变化;3.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阅读必修二教材,完成预习案。
自主梳理主干知识。
建议13分钟完成。
2.预习中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我的疑问”中。
建议5分钟完成。
【预习反馈】一、工业区位因素1.工业区位:指工业企业的①,以及②在生产过程中与相关事物的联系。
2.影响工业区位的三大主要因素(1)运输原料指向型:③不便于长途运输或原料运输成本很高的工业,应接近④,如⑤、水果罐头厂等。
市场指向型:⑥不便于长途运输或产品运输成本很高的工业,应接近⑦,如⑧、家具厂等。
(2)土地:土地对于任何地区来说,都是有限的⑨,并且是不可移动的。
(3)集聚概念:指靠近其他经济活动而使⑩降低的外部因素。
好处:有利于共享和公共服务;能够节约运输成本,降低能源消耗,集中处理;可以开展协作,促进技术创新,提高。
(4)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自然条件、、生产技术因素、市场因素、。
探究案 NO:47【探究目标】1.探究工业区位因素。
2. 探究工业主导区位因素明确不同工业指向型的布局要求。
【课内探究】1.假若你是一个工厂的厂长,让你选一个地方建厂,你要考虑哪些因素?能否找到完全符合要求的地方呢?2.下图是我国东南部某沿海城镇示意图,若考虑在A~F处建水电站、港口、疗养院、电子元器件厂、糖厂、化工厂,试指出最合适的地点和理由。
A处建,理由:。
B处建,理由:。
C处建,理由:。
D处建,理由:。
E处建,理由:。
F处建,理由:。
2.读鞍钢与宝钢的区位因素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上海无煤无铁,缺乏原料、燃料,其建立大型钢铁企业的有利条件是什么?(2)鞍钢和宝钢在区位选择上最大的不同是什么?(3)大型钢铁企业转向沿海钢铁消费区布局,科学技术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4)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哪些工业区位因素发生变化?【知识网络】内化案 NO:48下图为某城市一年中各风向出现的频率及该市工业区划图,据图回答1、2题。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第二章第三节第三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工业的地域联系第一课时工业的区位因素一、基本说明1.模块:高中地理必修Ⅱ2.年级:高中一年级3.所用教材版本:湖南教育出版社4.所属的章节:第二章第三节5.学时数:40分钟(教室授课)二、教学设计1、课程目标: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影响工业生产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
2.分析某工业部门或工业区的区位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本地区的实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并作出适当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工业区位因素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3、教材分析工业区位知识是学习工业地域的形成和传统工业地域与新兴工业地域的基础。
本课时教材在内容上由工业区位的三大主要因素、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以及变化构成。
这节内容侧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案例分析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以及变化,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有用的地理的理念(1)教学重点:工业的区位因素。
(2)教学难点:分析工业区位因素。
4、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农业的区位选择,这就为学习“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提供了一定的知识铺垫和方法基础。
遵循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要通过探究地理过程、总结地理原理等活动实现地理思维的发展。
5、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6、设计思路:《地理新课程标准》倡导让课程走向生活,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
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课堂充满创新的活力;要把教学过程当作师生交流、交往的过程,当作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为了贯彻这一理念,笔者将本节内容的教学形式设计为任务型教学。
由教师指定任务,创设情境(尽量选取身边的案例),学生在任务的驱使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在落实基础知识的同时,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
第三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工业的地域联系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2.了解工业联系的形式和各类工业地域的形成。
3.理解环境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结合实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并作出适当评价。
2.通过了解工业生产活动过程,理解工业各部门之间的联系。
3.引导学生结合实例分析世界各地工业转移和工业集聚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对工业区位因素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2 .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3 .通过工业与环境的学习,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重点:工业的区位因素。
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案例教学。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分析工业的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活动建议”为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一工业企业的布局特点以及该工业企业的原料供应和市场联系。
教学过程:(一)工业区位因素1.工业区位的概念2.影响工业的三大区位因素:运输、土地和集聚。
交通运输是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运输成本的高低决定了工业产品的成本和市场竞争力。
因此,工业生产活动应尽量减少运费,降低运输成本。
从运输“原料”看,为了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那些原料运输成本高或不便长途运输的或原料笨重,而制成品重量却大大减轻的工业部门工业布局应尽量接近原料产地,这类工业也叫原料指向型。
例如制糖工业,一般8 吨甜菜才能制出1 吨糖。
再如低品位铁矿砂冶炼生铁,重量会减轻三分之二似上。
因此这类工业应接近原料布局以降低成本。
还有像水产品、水果等容易腐烂、不能久贮的食品,要制成罐头也要接近原料地。
从运输“产品”看,产品不便于运输或运输成本很高的工业应接近市场。
这类工业也叫市场指向型。
一些由原料加工制成产品后,重量并不减少,而运费在成本中占很大比重的工业。
如棉纱制成棉布、石油加工等。
或是运输不便,产品只适宜在本地销售的工业,如食品工业、汽水、啤酒等瓶装饮料的制造业,以及家具制造、印刷工业等,多接近消费市场。
第三节工业区位要素与工业地区联系(第一课时)编写:段志杰审查:赵君一、学习目标工业区位的主要要素及其发展变化。
二、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工业区位要素难点:工业区位要素三 . 知识点自主学习知识重点一:工业区位要素1.工业工业是采纳自然物质资源制造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或对农产品及半成品进行加工的生产部门。
2.工业区位工业区位是指工业公司的__________________ ,以及工业公司在生产过程中与______________ 的联系。
用简式表示为: 工业区位=经济地理地点+有关事物的联系3.区位要素与工业种类影响工业区位的要素好多,主要有:原料、动力( 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策等。
不一样的工业部门所要考虑的主要的区位要素不一样。
(1)按不一样工业部门区位选择时需要考虑的主导要素不一样,即工业指向种类区分:工业种类工业特色部门举例区位选择原则原料指向型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甜菜制糖厂、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凑近原料产地工业输原料的成本较高果罐头厂市场指向型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凑近花费市场工业运输产品成本较高的工业厂石油加工厂、棉布厂动力指向型钢铁、冶金、化学等重凑近能源供应地需要耗费大批能量的工业(火电厂或水电工业工业厂)低价劳动力需要投入大批劳动力的工一般服饰、电子装置、凑近拥有大批廉包带、制伞、制鞋等工指向型业价劳动力的地区业技术指向型技术要求高的工业集成电路、卫星、飞凑近高等教育和工业机、精细仪表等工业科技发达的地区(2)工业发展种类,按投入要素在总投入中所占比重区分:工业发展观点部门举例发展的经济条种类件资源密集在工业投入各要素中,原料占最重要地位采掘工业型工业的工业制糖工业经济水平较低劳动力密在工业投入各要素中,劳动力的数目占最纺织工业的地区集型工业重要地位的工业服饰加工业资本密集在工业投入各要素中,资本数目占最重要钢铁工业经济水平较高型工业地位的工业化学工业的地区技术密集在工业投入各要素中,科技投入占最重要电子工业科技发达的地型工业地位的工业航天工业区4.影响工业区位的三大主要要素一般来说,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 是影响工业区位的三大主要区位因素。
3.3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区联系[教课目的 ]一、知识与技术1.认识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2.认识工业联系的形式和各种工业地区的形成。
3.理解环境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联合实例指引学生议论剖析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并作出合适评论。
2.经过认识工业生产活动过程,理解工业各部门之间的联系。
3.指引学生联合实例剖析世界各地工业转移和工业集聚的原由,提升学生剖析问题的能力。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对工业区位因素的学习,激发学生研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2.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发展获得的成就,增强爱国主义感情。
3.经过工业与环境的学习,培育环境保护意识。
[教课要点 ]工业的转移;工业集聚形成的工业地区。
工业的区位因素[教课难点 ]联系实例,剖析工业的集聚、转移现象以及不同工业地区形成的原由。
[教课媒体与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解说过程 ]第一课时【新课导入】工厂建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地方建设工业区和工业城市,需要公司和政府进行思虑和决议。
在决议时需要考虑好多因素(如图)。
【板书】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区联系一、工业区位因素【解说】工业区位是指工业公司的经济地理地点,以及工业公司在生产过程中与有关事物的联系。
【阅读思虑】为何说运输、土地和集聚是影响工业的三大区位因素?【点拨】交通运输是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运输成本的高低决定了工业产品的成本和市场竞争力。
所以,工业生产活动应尽量减少运费,降低运输成本。
从运输“原料”看,为了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那些原料运输成本高或不便长途运输的或原料粗笨,而制成品重量却大大减少的工业部门工业布局应尽量凑近原料产地,这种工业也叫原料指向型。
比如制糖工业,一般 8 吨甜菜才能制出 1 吨糖。
再如低品位铁矿砂冶炼生铁,重量会减少三分之二似上。
所以这种工业应凑近原料布局以降低成本。
还有像水产品、水果等简单腐化、不可以久贮的食品,要制成罐头也要凑近原料地。
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从容说课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继农业之后,就是工业,它不单是一场生产的变革,而且给社会带来了空前无比的变化,所以人们称现今工业生产为主导的社会为工业社会。
工业社会的出现至今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但已遍及世界的各个角落,使物质生产、社会制度、思想文化以及各地景观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其速度之快、扩散之广、影响之深是前所未有的。
工业生产是利用物理的、化学的或者微生物变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一般来说,只要具备土地、劳动力、资金、能源、水源、原材料、设备等即可进行工业生产。
运输、土地和集聚是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三大主要因素。
工业生产的投入——产出关系决定了工业内部的联系,工业联系又为工业区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影响工业发展的各个区位因素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如资源的日趋枯竭,使开采成本提高,“三废”的排放导致环境的严重污染,某种产品出现世界性生产过剩、市场疲软、价格下跌等等,都会导致工业转移,在新的合适地区产生集聚,这种集聚往往是同类产业的大汇总,为了降低成本,开发新技术,形成了专业化产业区,又为了共同生存,加强环保,所以着力改善整治周边环境。
教学重点1.工业区位因素。
2.工业联系。
教学难点工业联系。
教具准备工业区、居民区布局与风频图,工业联系和产业链、某大企业景观图。
课时安排2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三大主要因素。
2.从工业生产的“投入-产出”关系看工业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预习和师生共同学习,理解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联系当地工业发展和布局的现状,理解工业联系的必要性。
3.学会应用列表、循环图分析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使用辩证的、全面的、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逐步树立人地和谐发展的思想。
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入新课师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阶段,发达国家拥有了世界上80%的工业和90%的财富,人口却只占20%,而占世界人口80%的发展中国家仅拥有20%的工业,10%的财富。
这种差距还在拉大,发展中国家要想摆脱受控制地位,必须优先发展现代工业,尽快过渡到工业社会,实现强国富民。
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正是为这一目的而服务的,要想发展工业必须首先了解影响工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
板书: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一、工业区位因素推进新课师工业区位是指工业企业的经济地理位置,以及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与相关事物的联系。
影响工业区位的三大主要因素是:生(齐答)运输、土地、集聚。
生阅读教材P67页第二、三、四自然段,自主学习。
课件展示:材料:1909年,德国经济学家韦伯在《工业区位理论:论工业区位》一书中,曾以“原料指数”分析最低运费点,原料指数是指工业生产中所有消耗原料、燃料重量与产品重量之比。
如果原料指数大于1,则为原料指向型工业,企业应接近原料产地;如果原料指数小于1,则为产品指向型工业,企业应在产品消费地;如果原料指数等于1,则企业区位可在原料产地或产品消费地。
如下图,O点到原料M1、M2产地和市场N的距离相等,据此完成1~2题。
1.如果工厂选址在O点最合理,那么()A.M1的原料指数大于M2的原料指数B.M1、M2的原料指数都大于1C.生产1个单位重量的产品分别约需要0.5个单位重量的M1、M2D.生产1个单位重量的产品分别需要1个单位重量的M1、M22.若生产两个单位重量的产品需要3个单位重量的原料M1,2个单位重量的M2,那么工厂区位最好接近以下四点中的()A.NB.PC.QD.R参考答案:1.D 2.C生审题得知,M1O=M2O=NO,且工厂选在O点最合理,在工厂选址只考虑运费,且运费仅与所运货物的重量和运距成正比的条件下,说明从M1和M2运来的原料重量相等,且等于从O点运到N市场的产品重量,即可知第1题正确选项为D。
同理可证,第2题正确选项为C。
师(精讲命题立意)工业区位的选择事关企业的生存,利益相关,务必慎重。
决定工业区位的因素当然很多,如社会协作条件、税收政策、劳动力素质、工资水平、交通条件等。
但运费无疑是一重要因素(有时是主要因素)。
因为运输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厂的生产效率和经济利益,减少运费可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本题正是立意于这一因素,来考查考生的分析思维、逻辑推理能力的。
在材料限定的范畴内,这两题几乎是一个纯数学问题。
所扣考点是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师(提问)相关产业的集聚有什么好处?生①节约运输成本,降低能耗,集中相互利用或处理副产品。
②开展生产协作,促进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建立节能型企业。
师(指导学生阅读,提问)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有哪些?列举出主要因素。
生(阅读教材,并总结归纳)自然资源、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技术因素、市场因素、环境生态因素。
(承转)除上述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外,信息化在工业布局中有何影响呢?板书:信息化与工业布局思考:在一定的区域或某一行业构筑信息化平台的作用是什么?生(自主学习,讨论后回答)①利于整合工业资源、协调专业化生产;②有利于产业集聚和功能互补,加强协作交流,促进技术创新,形成区域竞争优势。
[合作探究]师生双边活动:(1)绘制工业区、居住区简易布局图,注意图例和风向的标示。
(2)理解风向频率图(即风玫瑰图)的意义,可确定该地区一年中的主导风向,并依此布局城市功能用地,协调工业区与居住区的关系。
生(自主探究活动)了解一个工厂,分析其发展优势,限制性因素和改进措施。
生(举例)某热电厂,发展优势是:某城区唯一集中供热单位,在政府“取消小锅炉,实现集中供热,还城市一片蓝天”的政策下,具有显著的优势,其产品具有不可取代性。
限制性因素是:已被新发展的市区包围,粉煤灰、废渣、废气对市区有污染,煤炭价格持续上升,暖气价格较高,缺乏铁路专用运煤干线,公路运输量小,污染重,价格高。
改进措施:搬迁至城区西寺火车站附近,既解决了市区污染问题,又靠近铁路,可降低成本。
(承转)上述事例说明,工业企业要想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必须注重与其他工业部门、交通等方面的密切联系。
板书二、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一)工业联系师先请同学们看一个实例:课件展示:工业联系和工业链(以袜子生产为例)思考:(1)如何理解“在生产链中,许多中间环节的承担者既是供应商,又是消费者”?(2)从产业链的“投入-产出”关系来看,海尔冰箱的上游工业是什么?下游产业呢?(3)美国福特汽车在本土仅生产阀门、螺母,其余零部件的生产遍及瑞典、德国、日本、挪威、法国等15个发达国家,以此例说明有些技术含量高的深加工工业制成品的生产链是跨区域,甚至是跨国家的,分散到世界各地,形成全球生产系统。
有些粗加工工业或生产过程较单一的产品生产链可在同一个地方,即相关工业部门的企业聚集到一个具体区域,形成地方生产系统。
课件展示:课堂训练从“投入—产出”的工业联系看,在下列工厂中,宜靠近钢铁厂布局的是。
①汽车厂②化纤厂③电视机厂④有色金属冶炼厂⑤机床厂参考答案:①⑤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探究了影响工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和工业联系两大问题,从宏观上指明了工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些条件是工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这些条件又在不断变化着、发展着、联系着,任一因素的改变都会导致企业内部的调整,甚至整体的转移、集聚,实行专业化生产,以适应周围的环境,这正是我们下一节课所要探讨的内容。
板书设计第1课时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从容说课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继农业之后,就是工业,它不单是一场生产的变革,而且给社会带来了空前无比的变化,所以人们称现今工业生产为主导的社会为工业社会。
工业社会的出现至今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但已遍及世界的各个角落,使物质生产、社会制度、思想文化以及各地景观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其速度之快、扩散之广、影响之深是前所未有的。
工业生产是利用物理的、化学的或者微生物变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一般来说,只要具备土地、劳动力、资金、能源、水源、原材料、设备等即可进行工业生产。
运输、土地和集聚是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三大主要因素。
工业生产的投入——产出关系决定了工业内部的联系,工业联系又为工业区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影响工业发展的各个区位因素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如资源的日趋枯竭,使开采成本提高,“三废”的排放导致环境的严重污染,某种产品出现世界性生产过剩、市场疲软、价格下跌等等,都会导致工业转移,在新的合适地区产生集聚,这种集聚往往是同类产业的大汇总,为了降低成本,开发新技术,形成了专业化产业区,又为了共同生存,加强环保,所以着力改善整治周边环境。
教学重点1.工业区位因素。
2.工业联系。
教学难点工业联系。
教具准备工业区、居民区布局与风频图,工业联系和产业链、某大企业景观图。
课时安排2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三大主要因素。
2.从工业生产的“投入-产出”关系看工业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预习和师生共同学习,理解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联系当地工业发展和布局的现状,理解工业联系的必要性。
3.学会应用列表、循环图分析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使用辩证的、全面的、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逐步树立人地和谐发展的思想。
教学过程第2课时导入新课师上节课的学习使我们知道了工业是相互联系的,具体到某一企业,则受到资源供给、劳动力素质、工资水平、市场需求和环境容量的制约,而这些因素都是在不断变化的。
企业经营者为了降低成本,获取最大利润,必然会依据条件的改变寻找最低运费点布局工业,这就会引起工业的迁移和工业集聚。
推进新课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1内容后,自主学习并思考:1.世界制造业重心转移的轨迹如何?2.为什么劳动密集型产业会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3.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质量高、迅速创新的产品和高度专业化的服务,为什么仍由少数发达国家控制?生阅读教材,思考讨论后回答。
问题1:世界制造业重心转移的轨迹:1851~1900年,英国→德国。
1879~1930年,德国→美国。
1950~1990年,美国→日本。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现在,发达国家→东亚、拉丁美洲。
20世纪80年代,→中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
问题2:①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多属于传统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②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不断提高,环境压力日益沉重。
③发展中国家工资水平低,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所以劳动密集型工业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
师(强调)提醒一个问题:发展中国家在引进外资企业的同时,要严格审核工业的“三废”排放量和其他污染问题,防止盲目引进,以防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招商引资的机会转移污染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