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修版【湘教版】地理必修二: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示范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0.06 MB
- 文档页数:7
《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第1课时)教学设计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意图新课导入感受城市化<情境创设,设疑导学>1、课件展示2015年唐山市地图,由学生指出我校在地图上的位置。
2、课件展示2000年唐山市地图,由学生找出我校在地图上的位置。
<互动交流,共同探究>出示:“唐山市的新旧景观图”大家通过比较这两组图,能结合生活体会列举出我们这里城市化的具体表现吗?小结: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通过找学校的位置,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导入新课。
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理解问题的习惯认知城市化依据提供的图像与数据,简述上海市土地、人口、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征。
1、上海城市用地的变化2、上海市人口的变化3、上海市1995-2010年产业结构的变化合作探究问题:地理学习小组归纳总结城市化的特征教师总结城市化特征发散学生思维,激活学生知识储备,提供一个展示学生探究成果的平台,从而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通过具体实例,验证探究成果,并为讲解城市人口比重做好铺垫。
通过上面的认知方式我们能不能分析唐山市的城市化进程呢?唐山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大地震受到重大挫折,经过唐山人民近40年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城市化依然蓬勃发展,引出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有哪些?合作探究问题:地理学习小组归纳总结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课件展示:教师总结城市化的动力:分推力和拉力因素,指出城乡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差异是城市化的动力。
设置情境与实际生活结合,学生感知所学内容对生活有用,增加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照片对比,了解家乡建设中取得的可喜成果,更加热爱家乡。
对比城市化课件展示:读世界夜晚灯光分布图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教师总结:城市灯光亮度反应城市化水平。
课件展示: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变化表依据导学案所给数据课前绘制统计图。
(曲线图,年份为横坐标)课件展示:世界城市化水平图合作探究问题:地理学习小组分析所画统计图对比填充下表归纳总结世界不同国家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差异。
备课资料一、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城市化是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其实质是人口、社会生产力逐渐向城市转移和集中的过程。
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730~1851年为第一阶段,即世界城市化的兴起阶段,英国花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的国家。
第二阶段是1851~1950年,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家基本实现城市化,这些国家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1.8%。
第三阶段是1950~1990年,世界广大国家向城市化迈进,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1950年的28.4%上升到1990年的50%左右,整个世界开始进入基本实现城市化阶段,并且出现人口向大城市集中、城市规模不断膨胀的趋势。
据预测,到2015年,东京人口将会由现在的2 680万上升到2 870万,孟买人口将会由现在的1 450万上升到2 740万,跃居世界第二位。
拉各斯城人口将会升至第三位,达到2 440万。
上海市的人口也会由现在的1 410万猛增到2 340万。
到下世纪,世界上将会出现一些人口超亿的超规模级城市。
二、世界城市化的一般特征1.城市化过程也就是工业化过程。
伴随着城市化,农业、工业与第三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变化,一般趋势是:农业的比重持续下降;工业比重有一个上升期;第三产业的比重持续上升。
工业城市化使城市形成巨大的人口拉力,而农村人口的增加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出现了剩余产品和剩余劳动力,又造成了人口外推力,推动了乡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转移。
这一推一拉,逐渐实现农村人口的城市化。
2.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收入成正比。
人均国民收入增加,城市化水平随之相应提高。
大致人均国民收入在250美元左右时,城市化水平低于25%;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 500美元左右时,城市化水平在50%左右;人均国民收入大于5 000美元时,城市化水平达到70%左右。
3.城市聚集区增加。
大城市、特大城市的不断发展,连接成一个巨型的居住区和经济活动的群集地带,形成城市群落。
地理ⅱ湘教版2各位评委大伙儿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都市化过程和特点。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设计分析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本节内容是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在这之前我们介绍了都市的空间结构,本节内容容时刻的维度来介绍都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在那个之后还要学习都市化对地理坏境的阻碍,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高一学生身心日渐成熟,有了一定的自学和观看能力,初中的时候对这一部分内容也有了初步了解,但他们的理性思维还不够,因此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把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依照以上内容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了解都市化的含义、特点和意义,明白得都市化的动力机制,把握不同地区的都市化的差异在过程和方法方面:在有都市化含义,特点到意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通过对比都市化的不同类型,总结共同的本质成因,熟练归纳推理的方法在情态方面:通过都市化的教学,增加学生的名族自豪感和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奉献的责任感。
依照以上的内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都市化的含义、特点,都市化的机制,以及不同地区都市化的差异难点:成熟化的机制。
因为需要从现象中去提炼本质,因此有一定难度那么关于如何去突破重点和难点,我将放到之后的教学过程设计当中去具体的展开。
依照以上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来谈谈我的教法和学法1:案例探究法:在都市化的含义、特点、意义等方面运用2在都市化的动力机制这部分内容中运用到读图指导法和小组合作讨论法的结合3在不同地区都市化的差异这部分内容当中,要紧运用任务驱动和讲授法相结合。
如此子,依照不同的内容运用不同的教法和学法,加强了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同时调动起了学生的多种感官。
以上的教法和学法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运用到整个教法过程设计中去,接下来我就来说说我的教学过程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设计分为三个大的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第二个是问题剖析,突破重难点;第三个是归纳小结,作业布置。
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导学目标】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自主预习】一、城市化1.概念: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____、________转变为________的过程。
2.表现(标志):(l)____________持续上升(2)劳动力从_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_逐渐转移(3)____________不断扩大3.意义:(1)缩小________________。
(2)改善___________________。
(3)提高_______________。
(4)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_______________。
(5)提高乡村的___________________。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1.城市化动力:___________________。
2.城市发展与工业化关系(1)_________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2)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________。
(3)并为________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城市化特点1.发达国家的城市化(1)特点:目前处于___________阶段(2)问题:大城市过度扩张,市中心区衰落,_______地带发展较快(逆城市化)(3)解决措施:建设________和工业区,营造高质量的________2.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1)特点:目前总体水平________(2)问题:出现了“虚假城市化”和________现象,城市生态破坏严重,环境质量_______(3)解决措施:大力发展城市及___________,努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________进程,合理安排农村就业,促进乡村向城市转变__________。
3.中国的城市化(1)过程:乡村城市的转型过程,____________的过程。
(2)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①_______________协调发展。
②合理利用________,切实保护________。
③统筹城乡建设,___________,________协调发展。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探究一:城市化的表现及意义材料一、观看“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乌兰浩特发展变化”材料二、乌兰浩特市2009 年、2019年的同比例尺城市用地平面示意图比较1.乌兰浩特市2009年——2019年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中一般用哪个衡量城市化水平?2.这些变化对乌兰浩特市有哪些意义?探究二:城市化动力机制材料一、2017年全盟户籍人口163.9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9.01万人;蒙古族人口71.51万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8.76万人。
据2017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测算,年末全盟常住人口160.42万人,出生率为10.04‰,死亡率为5.9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11‰。
城镇化率为48.36%,比上年提高0.98个百分点。
材料二、改革开放四十年,兴安盟三次产业由1980年的57.5:23:19.5演进为30.0:29.8:40.2。
2017年人均GDP为26074元,已经达到中高收入国家的下限水平。
综合兴安盟的产业结构和人均GDP的水平,可以初步判断兴安盟已由农牧业经济主导的前工业化阶段跨越了工业化初期阶段,进入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
2017年兴安盟粮食总产量451.32万吨,是1980年的11.7倍;牧业年度牲畜存栏达到1140.11万头只,比1980年增加924.6万头只。
2017年兴安盟农牧业机械总动力为429.57万千瓦,是1980年的19倍。
40年来,兴安盟工业经济由小到大,从弱变强,由单一向多元发展,形成了门类较齐全、基础较雄厚的工业体系,已逐步形成食品工业、烟酒矿泉水业、制糖业、能源电力业、新型化工业、金属冶炼装备制造业、制药及高新技术等“七大主导产业”。
1.是什么力量推动了乌兰浩特城市化的发展?2.分别说明2017年乌兰浩特第一第二产业对其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探究点三发达国家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材料一:工业革命使英国由农业—乡村为主体的经济体制转变为工业—城市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工业的大发展改变了英国人口的布局,大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吸引了大量人口,出现了新的人口中心。
湘教版必修模块2第二单元城市与环境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课型:互动探究课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和意义,分析其动力机制,了解三大产业在城市化过程中的重要意义;2、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探究世界上不同国家、地区城市化水平差异及其原因,通过本节阅读使学生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的发展趋势或值得关注的特点使学生学会从多方面对比思考分析问题及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问题剖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3、结合图2——16我国五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通过分析我国城市花的进程及其主要原因,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目标分析论证1.准确性分析第二章的二、三节要求标准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其一是城市化的概念、主要特征和对经济社会的积极意义,其二是城市化动力机制,其三是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本节内容与第三节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可以说第三节是对第二节的补充和拓展。
城市化过程是城市动态发展的过程,又是人口向城市的迁移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促进了城市的发展,而且带动了农村的发展,从而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但是,城市化在积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某些消极作用,因此城市化和由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既是社会热点,也是高考重点。
此处内容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有较强的时代感;并重视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又着眼于素质教育,强调发展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可行性分析高一学生好奇心较强,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但是理性思维不强,动手动脑和分析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较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就以钓鱼为例,将此和教学结合起来给大家说明,假如现在有一池肥美的鱼儿,我们都想把它们钓上来,那么要钓鱼必须得先抛鱼饵,这时鱼才会上钩,然后我们用熟练的钓鱼技巧去钓,等我们将一条一条鱼钓上岸来,收获的不仅是鱼,更多的则是快乐!我们的教学工作何尝不是如此呢!按照预习认标——创设情境——设置疑问——求疑——多方解疑(自主、小组合作、师生互动)——概括总结(反思建构)——练习,这一种模式。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一.教材分析本节在城市的相关章节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在介绍完城市的空间构(外部和内部)后,按照时间发展顺序,便应该出现城市化,然后在最后一节中介绍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城市化的标志,产生的原因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区别难度不大,易于理解。
二.学生分析本节课对于一中的学生来说内容比较简单,易于理解,但是这部分知识在高考相关的试题中得分率却不高,原因主要是学生图表信息提取的不够准确,不能做到灵活的应用,而且会忽略相关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2)能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3)理解并能掌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材料、图表的分析,能提高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正确认识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为家乡经济发展出谋划策(2)了解家乡城市的发展,为家乡今后的发展而努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1.城市化产生的原因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区别。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法2、问题探究法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学习3、分组活动,自主合作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阅读材料、图表等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六.教学程序设计1.设置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牡丹江江南地区建设发展前后的两幅图片,让学生看看是牡丹江的哪里,由绿地建设启动牡丹江江南新区建设,引入本节课《城市化过程和特点》。
播放视频《牡丹江江南新区规划》,让学生了解江南现在及未来的变化,更多的了解牡丹江。
牡丹江江南新区建设就是一种城市化过程,那么什么是城市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和特点》设计意图:选取家乡不同时期图片资料,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并能从身边的变化感受城市化的过程,更加直观。
易于概念的掌握。
湘教版地理必修⼆第⼆章第⼆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第⼆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习⽬标】1.识记:城市化的含义、标志;2.理解:城市化的标志、意义、动⼒机制及特点;3.应⽤:结合实例说明城市化过程和主要特点。
【重点】1.城市化的主要标志;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
【难点】城市化的动⼒机制、特点【知识梳理】⼀、城市化及其动⼒机制1.城市化(1)概念:⼜叫,是指和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地区的过程。
(2)标志:城市⼈⼝数量;城市⼈⼝占总⼈⼝的⽐重;劳动⼒从第⼀产业向第⼆、三产业;城市⽤地规模。
【探究活动1】有A、B两座城市,A城市总⼈⼝为1000万,城市⼈⼝460万;B城市总⼈⼝2000万,城市⼈⼝680万,哪座城市城市化⽔平⾼呢?(3)意义:项⽬意义⼈⼝转化城市能创造出⽐较多的机会,⼤量吸引农村剩余⼈⼝,劳动⼒从第⼀产业向逐渐转移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农村的发展,有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业城市化有助于提⾼⼯业⽣产效率,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科技的进步和的推进,使现代化⼤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进⽽提⾼区域的整体发展⽔平⽂化、思想、观念城市⽂化向乡村⼴泛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产⽣活⽅式,并提⾼乡村的程度,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2.城市化动⼒机制(1)是城市化的主要动⼒。
经济越发达,城市化⽔平就越⾼,反之就越低。
(2)城市化与三次产业农业发展农业劳动⽣产率提⾼剩余劳动⼒社会经济发展⼯业发展城市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服务业发展【同步检测1】1.下图表⽰某地理事物由t1到t4的历史发展过程,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t1到t4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的变化特征是①;②;③。
(2)此过程被称为。
在这个过程中城市⼈⼝⽐重的变化趋势是。
⼆、城市化特点1.城市化的时间差异(发展过程)【探究活动2】读“城市化进程⽰意图”,讨论完成下表。
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看,城市化⽔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为⼀条稍被拉平的“ ”形曲线,⼤致可划分为个阶段。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是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社会经济发展是导致近代城市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变化。
学习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的重心是怎样逐渐向城市移动的。
由于它是一个历史进程,很难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感受到这一完整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建议教师从运用实际资料入手,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重点1. 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具准备投影、图片、资料等。
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了解城市的变化。
2. 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1.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哪几种功能区?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中心商务区有何特点?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有何影响?3. 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间的哪些关系?学生复习回顾,总结回答。
生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交通与仓储工业区、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化地、特殊功能区等;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生中心商务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网点布局和房地产价格都具有显著的影响。
生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的关系,并采用六边形图形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以及意义;2、了解乡村—城市转型的概念和主要类型;3、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4、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并能由此进一步理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之路。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相关材料,提高从图文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地理思维;2、通过对“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的探讨,使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逐步提高认识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3、在问题剖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交流、反思个人的见解,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问题剖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2、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教学重点难点】1、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教学方法】1、自主—合作学习:为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把班级分成4组,每9--10人一组),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本节课内容比较条理,所以充分利用各种图片以及教学资料,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学生阅读图表、资料,引导学生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学法指导】自主探究 + 分组合作学习法顾名思义,就是自己主动去探索、研究、充分地利用团队智慧来学习获取新知识的方法。
一般地,我们借助现有的学习材料和查阅相关的图文资料和老师、同学密切合作,有目标、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自己动手动脑、主动探索,通过观察、列表、比较等方法获取新知识、新思想,进而归纳、概括出事物的一般规律或特点,提高自身素养的一种学习法。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城市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时刻被关注着,而且是人文地理中四大板块即人口、城市、产业、环境核心知识点之一中的内容,所以,不管针对常识还是考试,学习这一节比较重要。
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和意义;二是城市化动力机制;三是城市化的特点,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也可以说是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共三节内容,本节内容为第二节,是前面《城市空间结构》的深化和延伸,也为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做了知识铺垫,与第三节是一个内容的俩个方面。
从章节内容来看,这节内容与前面第一章《人口与环境》中的《人口迁移》有相关性,并为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后面《区域产业活动》做了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前面第一章已经学了“推拉理论”影响下的人口由农村迁移到城市的相关知识,对第二章第一节的学习,学生也理解了城市和乡村的区别以及与城市相关的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因学生思维有差异,所以在授课过程中需要注意方式方法,因生而宜。
三、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和意义(2)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3)掌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2、过程与方法(1)通过展示乌海图示和阅读材料,让学生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及城市化动力机制,使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2)通过比较法、阅读材料和图表,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思维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在剖析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2)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1)城市化的主要标志;(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特征以及意义;2.了解乡村—城市转型的概念和主要类型;3.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4.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并能由此进一步理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之路。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相关材料,提高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地理思维;2.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的探讨,使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逐步提高认识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3.在问题剖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交流、反思个人的见解,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4.利用“城市人口比重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图”,引导学生比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世界平均水平的差异,从而得出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即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问题剖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遵循经济规律办事;2.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为家乡发展和祖国建设服务;【教学重难点】1.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教学过程】导入[图片]展示“今天汩罗市景观”图并比较“三十年前的汩罗城”,通过汩罗城市的地域空间过程的变化,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过渡] 汩罗城市景观的变化,就反映了城市化的过程。
为何会发生这些变化?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一、城市化展示相关的图文资料,让学生通过尽可能多的途径获得有关城市化的知识信息。
由学生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出城市化的概念?具体表现?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问题小结]1.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