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车辆段综合管线设计研究
- 格式:docx
- 大小:17.02 KB
- 文档页数:4
交通科技与管理35规划与管理1 概论 成都轨道交通9号线是位于成都市三、四环之间的一条全自动运行环形线路,主要承担了外围组团间的快速连接,并通过与骨干放射线的换乘,加强中心城区与外围组团的联系。
9号线一期工程南起锦江区金融城东站,西至青羊区黄田坝站,沿线途经锦江区、高新区、武侯区、青羊区,线路全长22.18 km,共设13座车站,车站平均站间距1 785 m。
9号线一期工程设1座武青车辆段、1座元华停车场。
武青车辆段设置定修3列位,周月检4列位,临修1列位,停车列检34列位,占地面积26.54 ha,房屋总建筑面积275 600 m 2。
2 工程特点及设计方案2.1 工程特点 成都轨道交通9号线是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的第二条环线,是按全自动运行GOA4级进行设计、建设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
具有线路长、换乘节点多、站间距大等特点。
全线采用钢轮钢轨、最高运行速度100 km/h 的A 型车,8辆编组,DC1 500 V 架空接触网供电,GOA4级全自动运行标准。
武青车辆段为中西部地区首座全自动运行地铁线路车辆基地,同时也是首座半地下车辆基地。
2.2 设计方案 考虑到地块用地性质,按照与规划部门对接意见,车辆段按半地下结构建设,地面恢复生态用地。
关于成都轨道交通9号线车辆基地的方案设计与研究杨 瑞(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都 610036)摘 要:结合本线环线特点、段址环境及国内外新工艺、新技术,把车辆段建成功能完善可靠、符合城市规划以及与周边环境协调的工程。
从本工程设计的技术角度综合分析,研究提出车辆段具体设计思路及方案供探讨。
关键词:地铁;半地下车辆基地;全自动无人驾驶;工艺设计图1 武青车辆段地下及地面总平面图图2 武青车辆段剖面图图3 武青车辆段效果图 总平面布置采用尽端并列式段型。
洗车线采用咽喉区八字线洗车,入段洗车工艺流程相对顺畅。
运用库和检修库并列布置于车辆段西侧。
运用库由停车列检库组成。
地铁车辆车辆段总图布置集约设计研究摘要:地铁车辆段是地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车辆段的总图方案显得非常重要。
各自从地铁车辆段总图的平面和竖向分析了集约设计分析,并以深圳地铁10号线凉帽山车辆段为例,研究了车辆段如何整合独特的选址条件从并列式单层布局方式升级为并列式复合多层布局方式的总图集约化设计流程。
科研成果对新建车辆段的总图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地铁车辆段;总图布置;集约设计;前言:全球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在规划和完善城市城轨互联网,而地铁车辆段是城市城轨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
随着总体规划和新建车场总数的增加,车辆段对城市土地的占用问题日益突出。
在设计过程中,世界各地的一些车辆段都是基于两层应用库的形式来进行集约设计,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如深圳地铁3号线横岗车辆段、东京新宿线和大江户线等领域,但车辆段总图中并没有运用库和检修库的多层集约设计。
如何通过车辆段总图布局集约设计,减少土地资源占用,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本文进行了探讨。
一、地铁车辆段总图平面总体布置集约设计分析地铁车辆段的关键是由运用库、检修库和相应的附属用地组成。
根据运用库与检修库的相对位置关联,地铁车辆段总图平面布局的关键可分为并列型、纵列式以及复合式。
并列式布局是运用库和检修库的并行设置,附属功能地与车辆段位置分散布局相结合。
这种布局方式的主要优点是库区摆放整齐,布局紧凑,过程管理集中方便,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关键缺点是车辆段平面总宽度要大,场地总长度小,这不利于洗车线设置。
运用库和检修库之间的工作需要根据咽喉区的牵出线折回。
调车工作量大,列车行驶距离长,同时,列车提取工作对进出线收送也有一定的影响。
纵列式布局方式是运用库和检修库纵向设置,附属功能地与车厂位置分散布局相结合。
这种布局的关键优势是站点的整体宽度不高,可以快速适当地设置。
场地长度较长,有利于设置洗车线,运用库和检修库中间运行顺畅,调车工作量小,列车行驶距离短,对出入线收发车影响小;关键缺陷是咽喉区布局较为复杂,占地面积较大,不利于土地资源的集约和利用,办公工作区域相对分散,人员工作效率低,不利于规范管理。
地铁车辆段的建筑设计与研究发表时间:2019-09-11T15:09:30.67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6期作者:区伟棠[导读] 摘要:城市交通成为了当下大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建造地铁作为解决交通拥堵的一剂良药,而人们比较陌生的地铁车辆段,是地铁列车的停车场,车辆段犹如地铁列车的家,在车辆段里可以对列车进行运用、检测、修理、清洗、停放、新车装卸和测试等,文章结合方案实例对车辆段的功能厂房规划与设计、TOD开发和景观设计等方面进行论述。
中交(广州)铁道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510000摘要:城市交通成为了当下大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建造地铁作为解决交通拥堵的一剂良药,而人们比较陌生的地铁车辆段,是地铁列车的停车场,车辆段犹如地铁列车的家,在车辆段里可以对列车进行运用、检测、修理、清洗、停放、新车装卸和测试等,文章结合方案实例对车辆段的功能厂房规划与设计、TOD开发和景观设计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车辆段;建筑设计;TOD开发;景观设计一、工程概况项目整体总用地面积约60公顷,总建筑面积约为245万㎡,车辆段整个场坪结合物业开发方案采用架空方式处理,架空的第一层主要为社会汽车库,第二层为地铁车辆段,地铁车辆段盖板上方进行上盖物业开发。
车辆段临时盖顶屋面考虑进行排水设计、盖边疏散通道、楼梯、风井、盖边防护、简易绿化、防雷设计等,同时还要为上盖物业预留充足的开发条件,预留开发钢筋对上盖物业进行临时保护。
车辆段主要位于广珠西边的高速东部区域,当下该区域主要是以水域、民居房屋和苗圃种植基地为主,该地地势较为平台,用地规划目标是绿地、商业用地、交通用地、商业用地、住户用地为主,经过和相关部门之间进行协调商讨,当下正在集中编制区域城市设计规划当中[1]。
二、设计原则车辆段中的建筑,布局紧密,不同建筑之间的区域划分比较明确,便于管理生产。
对车辆段中的物流路线、车流和人流进行合理规划,保障交通的便捷性、顺畅性、迅速性,不会出现路段较差的问题。
城市地铁车辆段规划设计要点探究摘要:根据计算核定的车辆段建设规模,专业工程师需结合线路条件,城市用地规划等资料完成车辆段的选址方案设计及总图布置设计,设计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车辆段与车站的接轨方案设计及车辆段内检修及停车的总图布置设计。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实践,介绍地铁车辆段的组成,对城市地铁车辆段规划设计要点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地铁车辆段;设计;接轨;总图布置1 地铁车辆段概述1.1地铁车辆段的组成地铁车辆段主要包括车辆段、综合维修中心、物资总库、培训中心和必要的生活设施等,要求分区明确,相对独立,辅助生产设施、生活设施相应集中共用[1]。
车辆段是确保列车安全运行的重要设施,车辆段主要由车辆的检查、维修设施、列车的停放设施、轨道及电器设备维修设施、运营控制设施等组成[2]。
主要功能包括:(1)车辆停放及日常保养功能:地铁列车的停放和管理,司乘人员每日出、退勤前的技术交接,对运用车辆的日常维修保养及一般性临时故障的处理,车辆内部的清扫、洗刷及定期消毒等。
(2)车辆的检修功能:依据地铁列车的检修周期,定期完成对地铁列车的计划性修理。
(3)列车救援功能:列车发生事故(如脱轨、颠覆)或接触网中断供电时,能迅速出动救援设备起复车辆,或将列车迅速牵引至临近车站或地铁车辆段,并排除线路故障,恢复行车秩序。
除了上述列车停放及检修功能外,车辆段还需根据工务、电务、通号、供电工程的需求配备相应的车间,实现机电设备的维护功能、强电及弱电系统的养护功能、土建工程养护维修功能、轨道工程的养护维修功能[3]。
另外设置物资总库承担地铁全线范围内运营、检修所需的各类材料、设备、备品、配件、钢轨、道岔、劳保用品以及非生产性固定资产的采购、储备、保管和发放供应任务。
设置培训中心是对地铁系统职工进行专业技术培训。
1.2车辆段的分类根据车辆段在线网内承担的任务性质和作业量,按照上述功能车辆段一般分成三类:厂架修段、定修段和停车场[4]。
地铁车辆段与综合基地出入线接轨形式分析地铁是现代城市公共交通网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地铁车辆段和综合基地作为地铁运营的核心区域,其出入线接轨形式对整个地铁运营的效率与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地铁车辆段和综合基地出入线接轨形式进行深入分析。
一、地铁车辆段与综合基地出入线接轨形式地铁车辆段与综合基地出入线接轨形式有两种:直线型和弯曲型。
1. 直线型接轨形式直线型接轨形式是指地铁车辆段和综合基地的出入线是直线的,这种形式最为常见,多用于地形平坦、空间宽敞的区域。
(1)优点该形式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直线型接轨形式缩短了地铁车辆段与综合基地之间的距离,节省了通勤时间和费用。
其次,直线型接轨形式能够有效减少地铁列车的行驶弯曲程度,提高地铁运营的安全性。
(2)缺点但直线型接轨形式也存在一些缺点:首先,直线型接轨形式需要较大的用地面积,增加了土地和资金的投入。
其次,当地形地势复杂、多建筑物障碍的时候,直线型接轨形式就难以应用。
2. 弯曲型接轨形式弯曲型接轨形式是指地铁车辆段和综合基地的出入线是弯曲的,多用于地形复杂、用地面积有限的区域。
(1)优点该形式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弯曲型接轨形式能够有效地应对地形地势的复杂性和建筑物障碍,节约土地和资金的投入。
其次,弯曲型接轨形式能够有效延长列车的制动距离,提高行车的安全性。
(2)缺点但是,弯曲型接轨形式也存在一些缺点:首先,弯曲型接轨形式会增加列车的制动距离和停车时间,降低运营效率。
其次,弯曲型车辆段入口容易拥堵,并且加重了司机的驾驶难度。
二、结论与建议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直线型接轨形式和弯曲型接轨形式各有优缺点,选择哪种形式取决于具体情况。
对于地形平坦、空间宽敞的区域,优先选择直线型接轨形式,并根据施工条件和土地用途确定具体的接轨形式。
对于地形复杂、用地面积有限的区域,优先考虑弯曲型接轨形式,并加强车站出入口的规划和设计,以减少拥堵和提高运营效率。
地铁车辆段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地铁车辆段是地铁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停放、检修和维护地铁车辆的重要功能。
在地铁建设中,地铁车辆段的设计与施工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它关系到地铁线路的安全、稳定运营以及乘客的出行体验。
本文将从地铁车辆段的选址、设计、施工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地铁车辆段的选址是设计与施工的第一步。
选址应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周边环境、运营需求等多种因素。
地质条件包括地质构造、地下水位、地层岩性等,应确保车辆段的稳固性和安全性。
周边环境需考虑交通便利性、土地利用规划、居民住宅密度等因素,以免对周边居民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此外,根据不同地铁线路的运营特点和需求,选址还应考虑是否需要多个车辆段,以满足线路的运营需求。
设计是地铁车辆段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首先,设计需要满足车辆停放的要求。
车辆段应设置足够的停车线路和停车位,以适应日益增长的地铁车辆数量。
同时,车辆段内还需考虑安全通道、供电设备、消防设施等配套设施的设置,确保车辆段的安全和便捷性。
其次,设计还需考虑车辆的检修和维护需求。
车辆段内应设有维修区、清洗区等功能区域,以方便对车辆进行日常维护和检修工作。
此外,针对不同地铁车辆的特点,还需合理设计车辆的进出口和动力设备。
施工是地铁车辆段建设的关键环节。
施工需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确保施工质量和工期进度。
地铁车辆段的施工难度较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首先,施工需要克服地下水位高、土层松软等地质难题。
对于地层较松软的区域,要采取加固措施,以确保车辆段的稳定性。
其次,施工过程中还需考虑维护周边居民生活秩序的问题,尽量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干扰。
此外,施工过程还需做好安全管控工作,确保施工人员和现场设备的安全。
地铁车辆段的设计与施工不仅仅是一个建筑工程,更是一项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在设计与施工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地铁的运营要求、乘客的出行体验以及环境的保护。
同时,还需结合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工艺,确保车辆段的质量和功能满足要求。
研究结论: 通过地面车辆段、双层车辆段综合管线设计的归纳总结,提出采用反推法设计综合管线。
采用反推法设计综合管线,将缩短地铁车辆段综合管线设计周期50%,提高了设计质量的同时还提高了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地铁。
车辆段。
综合管线。
设计城市轨道交通作为衡量一个城市是否为国际大都市的标志已逐渐为各城市认同。
为提高城市的形象、地位、竞争力及和谐程度,目前,全国已有近40 座城市已建成或在建及拟建地铁线路( 北京、上海、广州、南京、天津、沈阳、深圳、杭州、成都、西安、武汉、郑州、长沙、合肥、宁波、无锡、苏州、东莞等) 。
地铁车辆段与综合基地( 以下简称车辆段) 作为地铁线路运营和后勤物资的基地,通常一条地铁线路就需要设置一处车辆段( 定修段,大架段一般为线网统筹规划) 。
车辆段涉及约30 个专业及系统,在地铁中为仅次于线路所牵涉专业及系统数量最多的系统。
车辆段作为地铁线路的正常运营的后勤保障,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车辆段的设计也一直是地铁设计的关键工点,其重要性一点都不逊于车站和区间。
车辆段设计通常包括工艺设计、站场道路及排水设计、路基设计、建筑设计、结构设计、低压配电设计、给排水及消防设计、通风空调及采暖设计、绿化景观设计、工程筹划及概预算设计、综合管线设计,以及与各系统专业的配套设计。
在以上各设计工程中,综合管线设计通常被认为是没有技术含量的、最不起眼的设计工程,但其重要性不次于土建设计。
由于管线通常敷设于地下( 道路下或股道下,室内也采用架空方式) ,且在施工过程中不易发现其错误之处,但建成后对车辆段的正常运营影响较大,根据国内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习惯,通常是等到施工完毕交付运营时才检验其成功与否,故地铁公司通常以综合管线设计成功与否来衡量或判定车辆段设计成功与否的第一道关口。
因此综合管线设计在车辆段设计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
1 综合管线设计的作用工程设计中综合管线设计的作用如下:( 1) 节约用地。
研究结论: 通过地面车辆段、双层车辆段综合管线设计的归纳总结,提出采用反推法设计综合管线。
采用反推法设计综合管线,将缩短地铁车辆段综合管线设计周期50%,提高了设计质量的同时还提高了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地铁。
车辆段。
综合管线。
设计城市轨道交通作为衡量一个城市是否为国际大都市的标志已逐渐为各城市认同。
为提高城市的形象、地位、竞争力及和谐程度,目前,全国已有近40 座城市已建成或在建及拟建地铁线路( 北京、上海、广州、南京、天津、沈阳、深圳、杭州、成都、西安、武汉、郑州、长沙、合肥、宁波、无锡、苏州、东莞等) 。
地铁车辆段与综合基地( 以下简称车辆段) 作为地铁线路运营和后勤物资的基地,通常一条地铁线路就需要设置一处车辆段( 定修段,大架段一般为线网统筹规划) 。
车辆段涉及约30 个专业及系统,在地铁中为仅次于线路所牵涉专业及系统数量最多的系统。
车辆段作为地铁线路的正常运营的后勤保障,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车辆段的设计也一直是地铁设计的关键工点,其重要性一点都不逊于车站和区间。
车辆段设计通常包括工艺设计、站场道路及排水设计、路基设计、建筑设计、结构设计、低压配电设计、给排水及消防设计、通风空调及采暖设计、绿化景观设计、工程筹划及概预算设计、综合管线设计,以及与各系统专业的配套设计。
在以上各设计工程中,综合管线设计通常被认为是没有技术含量的、最不起眼的设计工程,但其重要性不次于土建设计。
由于管线通常敷设于地下( 道路下或股道下,室内也采用架空方式) ,且在施工过程中不易发现其错误之处,但建成后对车辆段的正常运营影响较大,根据国内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习惯,通常是等到施工完毕交付运营时才检验其成功与否,故地铁公司通常以综合管线设计成功与否来衡量或判定车辆段设计成功与否的第一道关口。
因此综合管线设计在车辆段设计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
1 综合管线设计的作用工程设计中综合管线设计的作用如下:( 1) 节约用地。
智城建设NO.11202243智能城市INTELLIGENT CITY 地铁车辆段上盖综合体设计策略探究——以广州西塱综合交通枢纽投标方案为例汤晔(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600)摘要:地铁车辆段的综合开发对提高城市土地和空间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从地铁车辆段开发一体、空间公共、交通可达和技术可行四项设计要点出发,分析广州西塱站以地铁枢纽为核心,联动车辆段整体上盖开发,缝合城市绿轴,延续空间脉络,反哺城市功能,并采用因地制宜的技术措施打造活力生态的城市空间。
关键词:车辆段上盖;综合体设计;广州西塱站中图分类号:TU2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6-1936(2022)11-0043-03DOI:10.19301/ki.zncs.2022.11.015地铁车辆段的主要功能为车辆检修、维护及后勤运营保障。
地铁车辆段具有占地面积大、功能单一、开发强度低等特点,且对城市空间和功能的割裂明显,所以对地铁车辆段综合开发是城市土地集约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国内大部分地铁车辆段上盖物业开发以居住小区为主,具有较强的私密性和封闭性,上盖平台与城市空间的联系较弱。
因此,研究地铁车辆段上盖综合体设计策略对城市土地价值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1车辆段开发的必要性地铁车辆段上盖综合体是指在车辆段用地上空加建楼板,并以楼板为地基进行物业开发的综合性建设项目,是采用增厚地表、复合利用土地资源、合理加密城市空间的建设方式[2]。
车辆段上盖开发一方面可将轨道交通引发的土地开发增值收益回馈于政府,支持轨道交通新线建设,形成良性循环;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为轨道交通提供稳定的客流,以支持轨道交通及各项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香港地铁的经验,进行车辆段上盖物业开发,不仅可以协调车辆段与周边用地的关系,减少车辆段对城市的分割作用,而且可以盘活周边地块,带来巨大商机[3]。
2地铁车辆段上盖开发的设计要点2.1开发一体车辆段上盖开发应结合地铁站点一体化开发,充分利用综合交通枢纽人员聚集度高、流动性强等优势,积极发展集交通、办公、商业、酒店、展览、文化、休闲、居住等于一体的复合型城市功能区[2]。
地铁车辆段建筑设计研究摘要:地铁车辆段是整个工程中的重要部分,其设计工作和民用建筑比较接近,但具有功能繁多、项目复杂的特点,增加了设计难度。
本文首先概述了地铁车辆段总平面设计工作,然后介绍了不同类型建筑的设计要求,最后结合实例分析了综合楼的设计,以供参考。
关键词:地铁;车辆段建筑;综合楼;设计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主要城市大力兴建地铁工程,以缓解路面交通压力。
地铁车辆段是对运营列车进行管理、检修、保养的场所,建筑设计不仅决定了车辆段的总图布局,也会影响用地合理性和集约性。
按照功能定位划分,车辆段分为大架修段、定修段、停车场等,常位于地铁线路的终端,建筑项目包括综合楼、运用库、检修库、物资库及生活设施。
以下针对主要的建筑单体设计进行探讨。
1.地铁车辆段总平面设计1.1 总平面建筑要素依据《地铁设计规范》,车辆段总平面的布置,应该遵循有利生产、方便管理和生活的原则。
按照工艺要求和性质的不同,建筑物应该分散布置,且生活区和生产区应该相互分离。
车辆段总平面由运用检修厂房、生产办公房屋、生活房屋、道路等组成,设计初期应该配合站场、工艺专业,优化总图布局,确保各个基本单元科学组合。
例如:停车列检库、周月检库组成运用库;办公、综合维修、员工公寓等组成综合楼。
通过优化组合,能节约用地面积,提高空间使用效率,加强各个功能单元之间的联系。
1.2 各个要素布局从车辆段检修库、运用库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将总图布置分为以下两种:一是横列式,优点在于布置紧凑、作业集中,有利于开展管理工作,但是对场地的宽度要求高。
二是纵列式,适用于狭长地块,优点在于检修设施、运用设施相互独立,试车线和洗车线的布置比较容易,但是管理工作更为复杂。
2.地铁车辆段不同类型建筑的设计要求2.1 综合楼车辆段场前区建筑类型丰富,包括综合维修楼、食堂、办公、公寓等,虽然建筑性质和民用建筑类似,但是功能比较复杂。
以综合楼为例,一般采用高层建筑的形式,将地铁办公、综合维修的需求集合在一起,涉及的专业配套较多,因此是场前区设计中的重点。
地铁车辆段设计方案车辆段概述地铁车辆段作为地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地铁车辆的停放、检修、清洗、加油、充电等工作。
车辆段应该根据预测的运营里程、列车数量和检修计划来设计,保证车辆的安放、运转和保养。
车辆段布局地铁车辆段的布局应该规划合理,考虑以下因素:位置选择车辆段的选址应该靠近地铁线路,这有利于车辆的出入、节省车辆运输成本,同时还要考虑到周边环境、流量等因素。
实用面积车辆段内需要停放、保养、检修和清洗列车,因此应该规划充足的面积,同时要避免面积浪费和工作效率低下的情况。
区域划分车辆段应该划分为停车区、清洁区、修理区等功能区域,保证各功能区的作业不互相干扰。
环保设施车辆段应符合环保要求,安装大气污染控制设施、工业废水处理设施等。
车辆段设施下面是车辆段的一些必备设施:停车设施车辆段内的停车设施应该以双线站台为基础,建立车辆存放线,其长度应该满足运用周期、运用要求和预测运用里程。
维修设施车辆段内的维修设施应该完备,包括主控制室、小零件库、胎压测量设备、油和水检查车间等,以便于维修人员进行检修工作。
充电/加油设施车辆段内应该配备充电和加油设施,以保证车辆的正常使用,同时需要一个质量监控系统来监控车辆充电/加油的质量。
环保设施车辆段应符合环保要求,安装大气污染控制设施、工业废水处理设施等。
车辆段管理车辆段的管理应该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包括车辆的清洗、检修、保养等工作,同时还要做好现场安全风险评估、应急预案等工作,保证车辆段的平稳运行。
结论地铁车辆段是地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车辆段的设计方案需要综合考虑诸多因素,如车辆数量、路线、环保等,才能确保车站的正常运行和更好地服务于乘客。
147智能交通NO.02 2020智能城市 INTELLIGENT CITY 探究地铁车辆段设计变更及控制途径李 栋(中铁上海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 200000)摘 要:结合实际,对地铁车辆段设计变更及控制途径进行分析,指出在地铁车辆段设计变更与控制中需要把握的内容。
对提升地铁车辆段设计水平、有效控制设计变更和工程投资、促进项目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地铁车辆段;设计变更;控制途径地铁车辆段是为地铁列车提供运营管理、停放以及维修的场所,该工程投资大、涉及专业多、接口繁杂、建设工期长,是轨道交通建设中综合性很强的一项系统工程。
据不完全统计,车辆段变更设计项目众多,有些项目变更费用高达1.5亿元,其中因设计引起的变更大约占85%。
因此设计环节是控制设计变更的首要源头,设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日后在施工、运营中会出现多少问题,以及问题的出现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建成的车辆段是否可以满足实际运营的需要。
1 引起变更设计的原因在设计边界条件处于动态变化中;设计方案与实际要求脱节;专业接口多而导致差错漏碰;不同单位对规范和标准的理解和执行不一致。
本文从设计角度探究减少和控制设计变更的途径。
以下措施应针对上述问题展开解释。
1.1 设计边界条件处于动态变化中在设计便捷条件处于被动变化问题上,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变更的可能性进行研究,提升设计方案的精确性;针对设计方案与实际情况不一致的情况,需要加强现场的设计勘察,保证方案和实际情况一致;同时在专业接口设计中,需要采用统一的设计方式;对于规范执行上需要提升不同单位的标准规范识别能力。
1.2 精细设计,充分了解运营使用需求车辆段的建设需要考虑合适的地形地质,要考虑位置地点总体的地形地质、气象以及水文等因素。
另外需要对城市的各项规划和周边的交通结构、接轨的条件以及消防、环保绿化、物业等诸多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实现统筹安排,使得其有利于实际的生产、便于管理的同时也有利于人们的生活。
地铁车辆段综合管线设计研究摘要: 研究目的: 综合管线设计是地铁车辆段设计的一大难点,也是地铁车辆设计成功与否的要害点之一。
通常综合管线是在各专业完成施工图后才能正式开展工作,因此每次综合管线设计的工期都非常短。
日前传统的综合管线设计思路及方法已不能满足设计需要,为了较好地解决综合管线设计周期短、质量要求高的难题,推出新的综合管线设计方法尤为迫切。
研究结论: 通过地面车辆段、双层车辆段综合管线设计的归纳总结,提出采纳反推法设计综合管线。
采纳反推法设计综合管线,将缩短地铁车辆段综合管线设计周期50%,提高了设计质量的同时还提高了设计人员的综合本质。
要害词: 地铁; 车辆段; 综合管线; 设计城市轨道交通作为衡量一个城市是否为国际大都市的标记已逐渐为各城市认同。
为提高城市的形象、地位、竞争力及和谐程度,日前,全国已有近40 座城市已建成或在建及拟建地铁线路( 北京、上海、广州、南京、天津、沈阳、深圳、杭州、成都、西安、武汉、郑州、长沙、合肥、宁波、无锡、苏州、东莞等) 。
地铁车辆段与综合基地( 以下简称车辆段) 作为地铁线路运营和后勤物资的基地,通常一条地铁线路就需要设置一处车辆段( 定修段,大架段一般为线网统筹规划) 。
车辆段涉及约30 个专业及系统,在地铁中为仅次于线路所牵涉专业及系统数量最多的系统。
车辆段作为地铁线路的正常运营的后勤保障,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车辆段的设计也一直是地铁设计的要害工点,其重要性一点都不逊于车站和区间。
车辆段设计通常包罗工艺设计、站场道路及排水设计、路基设计、建筑设计、结构设计、低压配电设计、给排水及消防设计、通风空调及采暖设计、绿化景观设计、工程筹划及概预算设计、综合管线设计,以及与各系统专业的配套设计。
在以上各设计项目中,综合管线设计通常被认为是没有技术含量的、最不起眼的设计项目,但其重要性不次于土建设计。
由于管线通常敷设于地下( 道路下或股道下,室内也采纳架空方式) ,且在施工过程中不易发现其错误之处,但建成后对车辆段的正常运营影响较大,按照国内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习惯,通常是等到施工完毕交付运营时才检验其成功与否,故地铁企业通常以综合管线设计成功与否来衡量或判定车辆段设计成功与否的第一道关口。
因此综合管线设计在车辆段设计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
1 综合管线设计的作用工程设计中综合管线设计的作用如下: ( 1) 节约用地; ( 2) 节约工程投资; ( 3) 综合规划管线、合理组织专业管线走向,便利运营检修; ( 4) 协调管线交叉,幸免发生废弃工程; ( 5) 为车辆段的正常运营提供安全基础保证; ( 6) 协调各专业及系统接口。
2 综合管线安排原则2.1 基本原则( 1) 管线综合安排应与车辆段总平面安排、竖向设计和绿化安排统一进行。
使得管线之间、管线与建筑物和构筑物之间在平面及竖向上彼此协调、紧凑合理。
( 2) 管线敷设方式的确定,应按照管线内介质的性质、车辆段地形、生产安全、交通运输、施工检修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择优确定。
( 3) 管线综合安排,必需在满足生产、安全、检修的条件下节约用地。
当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应共架、共沟安排。
( 4) 管线带的安排应与道路或建筑红线相平行。
( 5) 管线综合安排时,应减少管线与铁路、道路及其它干管的交叉。
当管线与铁路或道路交叉时应为正交。
在困难情况下,其交叉角不宜小于45°。
( 6) 当车辆段分期建设时,管线安排应全面规划,近期集中,近远期结合。
近期管线穿越远期用地时,不得影响远期用地的使用。
( 7) 管线综合安排时,干管应安排在用户较多的一侧或者管线分类安排在道路两侧。
( 8) 管线安排应以股道、厂房和电缆沟安排为基本点,其它管线按照股道、厂房和电缆沟的安排而安排。
( 9) 综合管线设计应与总平面安排相结合,变电所、污水处理站等动力设施尽量靠近使用负荷点,以减少室外管线的安排难度。
2.2 安排原则( 1) 压力管让自流管; ( 2) 管径小的让管径大的; ( 3) 易弯曲的让不易弯曲的; ( 4) 工程量小的让工程量大的; ( 5) 检修次数少的、便利的,让检修次数多的、不便利的; ( 6) 检修次数多的沿墙敷设或沿绿化带敷设; ( 7) 质量较轻的沿墙或沿屋架敷设,质量大的埋地敷设; ( 8) 重力管埋地敷设,压力管沿墙或屋架敷设; ( 9) 管线避让管沟; ( 10) 电缆沟和室外排水沟应幸免交叉安排。
3 综合管线设计3.1 室内综合管线设计由于各车辆段所涉及的专业及系统差异不大,下面以鱼珠车辆段检修主厂房室内综合管线设计( 地面车辆段) 和横岗车辆段运用库室内综合管线设计( 物业开发、双层车辆段) 来介绍车辆段室内综合管线设计。
3.1.1 鱼珠车辆段检修主厂房室内综合管线设计3.1.1.1 概况鱼珠车辆段是广州地铁5 号线全线列车的运用、停放、检修基地。
按照《广州市轨道交通2003 年至20XX 年建设规划》,鱼珠车辆段将作为广州市轨道交通线网直线电机( L 型) 车辆的厂架修基地负责4、5、6、7、14 号线车辆的厂修和架修任务,同时负责本线车辆的定修及运用维修任务,是国内首座直线电机厂架修基地,也是日前国内在建规模最大的地铁车辆段之一。
3.1.1.2 室内综合管线设计鱼珠车辆段的检修主厂房采纳网架结构,其室内管线涉及通风风管、给水管、消防水管、低压电缆管线、压缩空气管、生产排水管、压力排水管、通信管线、电缆沟及消防栓等构筑物。
3.1.1.3 设计重点、难点及对策( 1) 检修主厂房内设备基础( 移车台、架车机、转向架转盘等) 较多,故压力管线、低压配电管线、通信管线等尽量沿墙或沿网架敷设; ( 2) 检修主厂房内起重机较多,给水管、消防水管、压缩空气管等均设置于牛腿以下空间,并注重绕避起重机爬梯; ( 3) 检修主厂房的大库内墙体较少,给水管、消防水管、压缩空气管敷设时的吊架固定于吊车梁预留孔的位置,如图1 所示; ( 4) 检修主厂房的大库内墙体较少,各支管与消防栓、配电箱或电风扇交叉较多,设计时支管沿柱正面敷设,消防栓、配电箱或电风扇沿柱侧面敷设。
3.1.2 横岗车辆段运用库室内综合管线设计3.1.2.1 概况横岗车辆段是深圳市地铁3 号线唯一的车辆检修基地,除负责本线车辆的运用、检修外,还负责相邻线B 型车的厂修、架修任务。
横岗车辆段为亚洲首座地面双层车辆段( 日本有3 座地下双层泊车场) ,为国内首座首个集上盖综合物业开发、采纳DC1500V 接触轨供电的地铁车辆段。
3.1.2.2 室内综合管线设计横岗车辆段运用库为双层车库,其室内管线涉及通风风管、给水管、消防水管、低压电缆管线、压缩空气管、生产排水管、压力排水管、通信管线、电缆沟及消防栓等构筑物。
3.1.2.3 设计重点、难点及对策相对于鱼珠车辆段检修主厂房室内综合管线,横岗车辆段运用库室内综合管线主要有以下重点难点: ( 1) 运用库一层的供电电缆沟与整体道床基础、结构柱和基础交叉,最后与建筑协调供电电缆沟采纳特别设计的方式,以避让整体道床基础、结构柱和基础,如图2 所示; ( 2) 运用库一层、二层与边跨房屋之间的过道处消防通道、空调冷凝水管、空调回水管、空调供水管、空调风管、弱电管线与混凝土通风风道、结构横梁存在交叉,最后与各专业协调,所有管线充分避让混凝土通风风道、结构横梁,同时对混凝土通风风道、结构横梁进行优化设计,减小其截面,如图3 所示; ( 3) 运用库一层、二层的低压配电管线与结构纵梁交叉,经与低压配电专业、结构专业协调,最后低压配电管线绕避结构纵梁,同时优化结构纵梁的截面尺寸; ( 4) 运用库二层的暗号管线、供电管线与通风风管、结构纵梁交叉,最后与暗号专业、供电专业、通风空调专业、结构专业协调,其最后管线安排如下: 暗号管线沿一层屋顶板面以下、在横梁高度范围内采纳吊架的方式敷设,在二层设置暗号机位置的四周由结构预埋钢管,以供暗号管线通过,如图4 所示; 由结构专业在供电管线一层至二层中间通道的夹层处预留孔洞,供电管线沿二层中间通道下的夹层采纳支架敷设的方式,将供电管线引至隔离开关操纵柜的位置,如图5 所示; 通风风管设置于结构横梁以下,纵向安排,在运用库设置4 处混凝土风道,有混凝土风道处结构纵梁采纳特别设计。
3.2 室外综合管线设计室外综合管线设计是车辆段综合管线设计的重点、难点,是综合管线设计成功与否的要害,下面以鱼珠车辆段和横岗车辆段室外综合管线设计来介绍车辆段室外综合管线设计。
3.2.1 鱼珠车辆段室外综合管线3.2.1.1 概况鱼珠车辆段室外管线涉及库前截水沟、站场排水管、站场排水沟、35 kV 供电电缆沟、35 kV 供电管线、110 kV 供电管线、均回流电缆管线、接触轨、接触网、压缩空气管、通信管线、暗号管线、FAS/BAS 管线、低压管线、给水管、消防水管、生产废水管、生活污水管、屋面排水管、电缆沟排水管、自动喷淋给水管、散水排水管、地下室压力排水管、煤气管等管线或管沟或构筑物。
3.2.1.2 室外综合管线设计难点及对策室外综合管线设计历来是车辆段施工图设计的难点,是车辆段设计的卡脖子工程。
鱼珠车辆段室外综合管线设计存在以下难点: ( 1) 用地紧张,管线交叉多; 设计时充分地利用平面和空间资源,单张节点图上的节点最多达到136 个,单个断面图上管线数量及种类均较多; ( 2) 重力管道走行距离长( 生活污水管,约1 000m) ,埋深较大( 生活污水管,最深约6 m) ; 设计时考虑在污水处理站设置生活污水提升泵井,减少其埋深,增大了生活污水管市政接驳的灵活性; ( 3) 供电电缆多,受总图安排及用地影响,电缆沟较长( 总长约1 750 m) 、较多、较深、较宽,且不能与站场排水沟、排水管交叉; 设计时将供电电缆沟平行于试车线安排,以及尽量设置于主干道的一侧,幸免了穿越股道区,且便于区域内的排水组织; ( 4) 跨越河涌管线较多,对桥涵设计有较大影响; 设计时充分利用桥两侧人行道的空间设置浅式电缆沟,供各管线敷设,如图 6 所示; ( 5) 车辆段场坪排水采纳排水管方式排水,排水管较长,管径大( 最大直径1 200 mm) ,埋深较大;设计时考虑排水管与河涌接驳处的管底标高按常水位操纵,管顶标高按50 年洪水位操纵,埋地敷设起点处按敷土400 mm 考虑。
3.2.2 横岗车辆段室外综合管线3.2.2.1 概况横岗车辆段室外综合管线涉及站场排水沟、站场排水管、35 kV 供电电缆沟、35 kV 供电电缆隧道、35 kV供电管线、接触轨、压缩空气管、弱电管线( 通信、FAS/BAS 等管线) 、暗号管线、低压管线、给水管、消防水管、生产废水管、生活污水管、雨水排水管、中水给水管、电缆沟排水管、空调冷凝水管、空调回水管、空调供水管、燃气管、洗车机管线等管线或管沟或构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