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闭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5
闭经(无月经)的辨证要点及辨证治疗闭经即无月经,他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妇科疾病中常见症状,通常有原发性闭经和继发性闭经两类。
前者系满16周岁的妇女仍无月经来潮者,后者指以往曾以建立正常月经周期,因某种病理性原因而停止行经达6个月以上。
又称之为“女子不月”、“月事不来”、“月水不通”、“经闭”、“经水断绝”等。
对于青春期前、妊娠期、哺乳期、绝经前后的月经停闭不行,或月经初潮后1年以内月经不行,又无其他不适者,不作闭经论。
【病因病机】本病发病不外虚实两端:虚者多因肾肝脾亏虚,导致气血阴精匮乏,使冲任血海空虚,源断其流,无血可下,而致闭经;实者多为气血痰湿等阻滞,使冲任不通,血海阻隔,经血不得下行而成闭经。
【诊断要点】一、西医诊断要点1、病史:患者的年龄、婚否以除外生理性闭经;如为原发闭经应询问幼年健康状况,生长发育情况,母亲妊娠期服用过何种特殊药物,有无产伤;如为继发闭经应询问初潮年龄,即往月经情况,闭经期限,闭经前有无精神创伤以及生活环境改变,健康状况,婚育史,哺乳期限,是否应用避孕药等;有无自觉症状,如头痛、视力障碍、恶心、呕吐、周期性腹痛等;家族遗传病史,结核接触史。
2、症状:16周岁的妇女仍无月经来潮者;或月经初潮后1年余,或以建立月经周期后,先闭经6个月以上,注意有无周期性下腹胀痛、头痛及视觉障碍,有无溢乳、厌食等,有无体重变化、畏寒或潮红或阴道干涩等症状。
二、中医辨证要点本病属难治之症,病程较长,疗效较差,因此,必要时应采用多种方法综合治疗以提高疗效。
因先天性生殖器官缺如,或后天器质性损伤致无月经者,因药物治疗难以奏效,不属本节讨论范围。
【辨证施治】一、治疗原则在确诊闭经之后,尚须明确是经病还是他病所致,因他病致闭经者先治他病然后调经。
辨证重在辨明虚实或虚实夹杂的不同情况。
虚证者治以补肾滋肾,或补脾益气,或补血益阴,以滋养经血之源;实证者治以行气活血,或温经通脉,或祛邪行滞,以疏通冲任经脉。
ཇҎ闭经њᗢМࡲ 以女子年逾18周庁月经帚未初潮,或已行经、非怀孕而又中断达3个月以上为主要表现的月经繻疾病。
女人为什么会提前闭经: 1、疾病引起提前闭经。
消耗性疾病,如重度肺结核、营养不良等,特有的内分滌疾病,如“肥胖生殖无能性营养不良症”等,体内一些内分滌腺的影响,如肾上腺、甲状腺、胰腺等功能紊乱。
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常常不来月经。
凡是这几种情况引起的闭经,只要疾病溻好了,月经也帱自然来潮。
2、生殖道下段闭锁。
如子宫颈、处女膜、阴唇等处,有一段先天性闭锁,或后天损伤造成纘连闭锁,虽然有月经,但经血不能外流,这种情况称为隐性或假性闭经。
生殖道下段闭锁,经过医生的溻疗,是完全可以溻愈的。
3、生殖器官不健全或发育不良。
有的人先天性无卵巢,或卵巢发育不良,或卵巢损坏,不能产生雌激素和孕激素,因此子宫内膜不能发生周期性的变化,也帱不会出现子宫内膜脱落,所以也帱溡有月经来潮。
也有的先天性无子宫,或子宫内膜发育不良,或子宫内膜损伤,即使卵巢功能健全,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分滌正常,也不会来月经。
4、生育状况也会对女人的闭经有影响,即首孕年龄越大,闭经愈早;妊娠次数越帑,闭经越早。
这是由于初次妊娠年龄越大,妊娠的次数越帑,导致女性一生排卵次数增多,闭经发生则早;另外,哺乳时间越长,闭经越晚。
这是因为女性在哺乳期排卵会受到抑制,哺乳时间延长,排卵次数减帑,则绝经越晚;反之,哺乳时间越短,闭经越早。
还有,口服避孕药时间越长,闭经越晚,这是因为口服避孕药作为外源性的女性激素,可以抑制排卵的发生,导致闭经晚。
5、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女性的心理负荷大为增加,纾神压力空前严重,所以白领女性中出现大范围的严重更年期症状也帱不足为奇了。
一项问卷踃查资料显示,在30~40庁的白领女性中,27%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隐性更年期现蹡,严重影响了自己与家人的生活与工作。
而性格较币闭或生活较富裕的女性,往往对生活的要湂更高,想得越多,心理上的阴影也会影响到生理内分滌的变化。
一剂治疗闭经的温经汤陈某,女,24岁,因减肥而导致经闭不行5个月,闭经3个月后开始治疗,应用黄体酮治疗3次,停药后未行经,前来笔者所在处就诊。
望诊:体形适中,肤白,形寒肢冷,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沉细。
诊断:闭经(冲任虚损)。
治宜:温补冲任,理气调经。
方药:温经汤加减。
当归10克,白芍10克,熟地黄20克,制吴茱萸6克,川芎6克,清半夏10克,牡丹皮25克,麦冬40克,党参15克,桂枝10克,干姜3克,甘草6克,醋香附15克。
共6剂。
每天1剂,水煎400毫升,分早、晚两次温服。
治疗期间,患者先后就诊5次,用药2个月,均按照温经汤稍作加减治疗,最终月经来潮,量色均可,后守方巩固疗效。
按语:近年来,临床常见到由于盲目减肥而导致的月经紊乱和闭经。
该患者就诊时已经停经5个月,曾用黄体酮治疗3个周期均未行经,望诊可见其形寒肢冷,皮肤白皙,辨证为温经汤体质,先后以温经汤加减治疗2个月,月经即恢复正常周期。
温经汤是妇科调经的常用方,主要用于冲任虚寒而兼有瘀滞的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不孕症等,临床辨证要点为月经不调、小腹冷痛、经血夹有瘀块、时有烦热、舌质暗红、脉细涩等。
现代研究表明,本方可用于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盆腔炎、痛经、不孕症等属于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者。
中医体质辨识在临床诊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国际经方学院院长黄煌的“药人、方人”理论在临证中有着良好的实用价值。
在《黄煌经方医话·思想篇》中谈及“方人”说时提道:“所谓‘方人’,即是对本方有效而且适合长期服用此方的体质类型,‘温经汤体质’:羸瘦,肌肉松弛,腹壁薄而无力,口唇干燥而不红润,皮肤干枯发黄发暗,缺乏光泽,或潮红,或暗红,或黄褐斑,有些患者的手掌、脚掌出现裂口、疼痛或发热感,指甲变薄变脆,缺乏光泽。
许多妇科疾病,特别是卵巢功能失调性疾病的患者多见这种体质类型。
”在妇科临床工作中,常会见到此类温经汤体质的患者,辨证准确后,以温经汤调补冲任,可以获得不错的临床疗效。
闭经是妇产科临床的一种常见症状,表现为无月经或月经停止。
常氏将闭经按出现的时间分为原发性闭经与继发性闭经。
原发性闭经是指女性年满16岁,虽有第二性征,而月经未来潮,或年满14岁,未出现第二性征也无月经。
继发性闭经是指按原有月经周期计算停经3个周期以上或正常月经建立后月经停止6个月。
青春前期、妊娠期、哺乳期、绝经过度期及后期出现的月经不来潮均不属于病理性闭经。
闭经中医又称“经闭”、“不月”、“月事不来”。
对于本病,中医早有记载,如《内经素同》说:“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又说:“忧思郁结”、“胞脉闭,心气不得下通”、“肝血亏损”等,说明当时对闭经的病因病机已经有较深程度的认识,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该书屈指可数的方剂中,还有治疗血枯经闭的丸子—“四乌鲗骨--藘茹丸”。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在继承的同时,对闭经的病因进行了归纳:“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并展开详细讨论,充实了《内经》的有关理论。
宋代陈自明《校注妇人良方》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描述的更为具体,并提出了塞因塞用的治疗方法:“妇人月水不通,或因醉饱入房,或因伤役过度,或因吐血失血,伤损肝脾,但滋其源,其经自通”。
明清时期,人们对本病的已比较完善,病因上有虚有实,治疗上有补有通,如明代万全《万氏妇人科?经闭不行》说:“妇人女子,闭经不行,其候有三:乃脾胃损伤,饮食减少,气耗血枯而不行者,法当补其脾胃,养其血气,以待气充血生,经自行矣。
……一则忧愁思虑,恼怒怨恨,气郁血滞,而经不行者,法当开郁气,行滞血而经自行。
……一则躯肢迫寒,痰涎壅滞,而经不行者,法当行气导痰,使经得行。
中医病因病机常氏认为,闭经的病因可根据虚实而分为两大类,虚者多为精、气、血的不足,实者多为气郁、血瘀、痰阻、湿滞、寒凝等。
其发病机制,虚者是因精血不足,血海空虚,无血可下;实者是因脉道阻塞,气血不通,经血不得下行。
1、肾精不足禀赋不足,肾气未盛,精气未充,精不生血,冲任失于充养,血海不得盈满,经血不能应期而潮,这是先天之因。
概述闭经(amenorrhea)从未有过月经或月经周期已建立后又停止的现象。
年过16岁,第二性征已经发育尚未来经者或者年龄超过14岁第二性征没有发育者称原发闭经,月经已来潮又停止6个月或3个周期者称继发闭经。
闭经的原因有功能性及器质性两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失调所致的闭经为功能性闭经;器质性因素有生殖器官发育不全、肿瘤、创伤、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等。
按解剖部位不同分为子宫性闭经、卵巢性闭经、脑垂体及下丘脑性闭经。
诊断时首先要了解详细病史及进行体格检查,除外妊娠、哺乳、避孕药及器质性疾病所致的闭经。
内分泌检查包括:基础体温、阴道细胞涂片、宫颈粘液结晶、子宫内膜病理检查。
血中激素水平测定包括:催乳素、黄体生成素及促卵泡激素,治疗性检查有黄体酮撤退试验及人工周期试验,必要时还需测定肾上腺及甲状腺功能、遗传学检查等。
治疗原则:器质性因素引起的闭经要针对病人治疗。
对功能性闭经根据病情给予适当的内分泌治疗(促排卵,雌、孕激素替代疗法)及中西医结合治疗。
要去掉精神负担、加强锻炼、充满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中医将闭经称为经闭,多由先天不足,体弱多病,或多产房劳,肾气不足,精亏血少;大病、久病、产后失血,或脾虚生化不足,冲任血少;情态失调,精神过度紧张,或受刺激,气血郁滞不行;肥胖之人,多痰多湿,痰湿阻滞冲任等引起。
常见证型有:①肾虚精亏型闭经。
月经初潮较迟,经量少,色淡红,渐至经闭,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口干,手足心热,或潮热汗出,舌淡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涩。
治宜补肾益精,方用归肾丸、左归丸等。
②气血虚弱型闭经。
月经后期,经量少色淡,渐至经闭,头晕乏力,面色不华,健忘失眠,气短懒言,毛发、肌肤缺少光泽,舌淡,脉虚弱无力。
治宜补益气血,方用人参养营汤、归脾汤等。
③气滞血瘀型闭经。
经期先后不定,渐至或突然经闭,胸胁、乳房、小腹胀痛,心烦易怒,舌暗有瘀点,脉弦涩,治宜理气活血祛瘀,方用血府逐瘀汤、逍遥丸等。
④痰湿凝滞型闭经。
闭经女子年逾1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周期已建立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者,称闭经。
前者称原发性闭经,后者称继发性闭经。
类证鉴别暗经暗经者极罕见,是指终身不行经,但能生育者。
二者通过月经史、妊娠史、B超检査等可资鉴别。
胎死不下胎死腹中者,除月经停闭外,尚应有妊娠的征象,但子宫增大多小于停经月份。
B超检査宫腔内可见孕囊、胚芽或胎体,但无胎心搏动。
闭经者,停经前大多有月经紊乱,停经后无妊娠征象。
闭经的治疗原则闭经的治疗原则应根据病证,虚者补而通之,以滋养经血之源;实者泻而通之,以疏通冲任经脉;虚实夹杂者当补中有通,攻中有养。
若因他病而致经闭者,又当先治他病,或治病调经并用。
辨证论治1.肾气亏虚证证候:年逾十八尚未行经,或由月经后期量少逐渐发展至闭经,体质虚弱,腰酸腿软,头晕耳鸣,舌淡红,苔少,脉沉弱或细涩。
治法:补肾益气调经。
方药:加减苁蓉菟丝子丸。
2.气血虚弱证证候:月经逐渐后延,量少,经色淡而质薄,继而停闭不行,或头晕眼花,或心悸气短,神疲肢软,或食欲不振,毛发不泽易脱落,羸瘦萎黄,脉沉缓或虚数,舌淡苔少或薄白。
治法:补气养血调经。
方药:人参养营汤或圣愈汤或八珍汤加减。
3.阴虚血燥证证候:经血由少而渐至停闭,五心烦热,两颧潮红,交睫盗汗,或骨蒸劳热,或咳嗽唾血,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调经。
方药:加减一阴煎或补肾地黄丸加减。
4.气滞血瘀证证候:月经数月不行,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少腹胀痛或拒按,舌边紫暗或有瘀点,脉沉弦或沉涩。
治法:理气活血,祛瘀通经。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5.痰湿阻滞证证候:月经停闭,形体肥胖,胸胁满闷,呕恶多痰,神疲倦怠,或面浮足肿,或带下量多色白,苔腻,脉滑。
治法:豁痰除湿,调气活血通经。
方药:苍附导痰丸。
病案(例)摘要:刘某,女,23岁,未婚,职员。
2016年1月24日初诊。
患者平素月经正常,6月前因暴怒月经突然停闭,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少腹胀痛,拒按,舌边紫暗有瘀点,脉沉涩。
闭经的五大类型及中医治疗方法导语:闭经是女性常见的月经病,中医认为闭经的类型主要有五种,治疗方法也有五种。
本文将介绍这些类型和治疗方法。
闭经的五大类型及中医治疗方法中医常用调养身体的方法治疗闭经,因为闭经往往是由身体内部原因造成的。
中医能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更加有效的治疗效果。
下面将介绍治疗闭经的中医方法。
闭经的类型一、气血虚弱型闭经月经后期,经量少色淡,渐至经闭,头晕乏力,面色不华,健忘失眠,气短懒言,毛发、肌肤缺少光泽,舌淡,脉虚弱无力。
治宜补益气血,方用人参养营汤、归脾汤等。
二、气滞血瘀型闭经经期先后不定,渐至或突然经闭,胸胁、乳房、小腹胀痛,心烦易怒,舌暗有瘀点,脉弦涩,治宜理气活血祛瘀,方用血府逐瘀汤、逍遥丸等。
三、痰湿凝滞型闭经月经后期,渐至经闭,形体肥胖,脘闷,倦怠,食少,呕恶,带下量多色白,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宜祛痰燥湿,方用苍术导痰汤、香砂六君汤等。
四、肝肾不足型闭经少女闭经多由先天禀赋不足,肾气末盛,肝血虚少,冲任不充,无以化生经血而致闭经;而妇女多因多产房劳,或久病及肾,致肾精肝血不足,冲任俱虚,胞宫之血下溢而致闭经。
五、肾虚精亏型闭经月经初潮较迟,经量少,色淡红,渐至经闭,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口干,手足心热,或潮热汗出,舌淡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涩。
治宜补肾益精,方用归肾丸、左归丸等。
中医治疗闭经的方法如下:一、刮痧治疗刮痧是一种治疗方法,使用牛角制成的刮痧板或边缘光滑的汤勺、铜币或硬币在施治部位上顺序刮动。
临床上,刮痧方法在闭经治疗中也有较好的疗效。
刮痧部位包括中脘、下脘、关元、归来、下肢部血海、三阴交。
二、中药治疗中医膏药理血通经膏外治疗法主要是从闭经病因辨证施治,可以从根本上调补各脏腑趋于协调,任督二脉趋于平和,使阴阳归于平衡,这样才能使闭经病情得以痊愈。
三、药膳治疗药膳治疗是一种中医治疗方法。
例如,木耳核桃糖是一种药膳,包括黑木耳120克,胡桃仁120克,红糖200克,黄酒适量。
经闭
定论:
经闭(不月),发育正常的女子,平均在十四岁左右来经,如果超龄过久(一般是年过十八岁),仍无月经的;或已来过月经,非因妊娠,哺乳而月经中断三个月以上,同时又出现病状者,称为“经闭”或“ 不月”。
经闭即“闭经”。
中医古书习惯将闭经称为经闭。
但也有些妇女身体无病而月经又不按月来潮的,如月经每两个月来一次的,叫“并月”;三个月来一次的,叫“居经” ,又称“季经”;一年才来一次月经的,叫“避年”;甚至有的终身不行经或每月属期只有腰酸感觉而能受孕的,叫“暗经”,但这种情况毕竟是极少见的。
以上都不属病态,与经闭的实质不同。
病因:
中医认为,闭经的原因,不外是虚、实造成。
虚者,多因肝肾不足,精血两亏;或因气血虚弱,血海空虚,无血可下。
实者,多因气滞血瘀,痰湿阻滞,冲任不通,经血不得下行而致。
临床辨证:
经闭一般可分为血虚和血滞两大类型。
血虚:闭经临床表现以虚证为多,一般常见头晕肢软、口淡纳差、心悸失眠、精神萎靡等。
因于脾虚的,常见面色萎黄,疲倦,头目眩晕,纳呆,腹胀不舒等症;因于心肾亏损的,则见面色苍白,腰膝酸软,心悸气促、目眩耳鸣,手足心热等症。
血滞:而实证者则见胸胁胀满、小腹胀痛诸症。
因于气滞血瘀的,则见面色紫暗,下腹疼痛拒按,或痛连胁部;因于寒湿凝滞的,则见面色青白,下腹冷痛、怕冷、脘闷作呕,兼有白带等。
治疗原则:
治疗闭经的原则是理气活血,补虚泻实。
经络配方:
任脉、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阳膀胱经、督脉。
穴位配方:
膻中穴、中脘穴、关元穴、气海穴、章门穴、期门穴、太冲穴、行间穴、丰隆穴、血海穴、三阴交、足三里、曲池穴、肝俞穴、脾俞穴、肾俞穴、胃仓穴、肓门穴、志室穴、胞肓穴、灵骨穴、妇科穴、
取经穴:
任脉主要分布在胸腹正中线上。
足厥阴肝经主要分布在下肢内侧的中间。
足太阴脾经主要分布在胸腹任脉旁开第三侧线及下肢内侧前缘。
足太阳膀胱经主要分布在腰背第一、二侧线及下肢外侧后缘。
督脉主要分布在背脊柱的正中间部。
位置:膻中穴、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位置: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位置: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位置:气海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位置:章门穴、在侧腹部,当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方。
位置:期门穴、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位置:太冲穴、在足背,当第一、二蹠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位置:行间穴、在足背,当第二、二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位置:丰隆穴、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粗隆前缘二横指(中指)。
位置:血海穴、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位置: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
位置: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
位置:曲池穴、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位置:肝俞穴、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位置:脾俞穴、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位置:肾俞穴、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位置:胃仓穴、在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位置:肓门穴、在腰部,当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位置:志室穴、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位置:胞肓穴、在臀部,平第二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位置:灵骨穴、第一二掌骨结合处,亦即拇指、食指叉骨间之终端。
位置:妇科穴、大拇指第一节外侧黑白肉际处。
距上下指间节距离1/3处各一穴点,计两穴点。
手法操作:
仰卧位
1. 患者仰卧,医者坐或立其侧,先以单掌分轻、中、重适当力量按压少腹部5~10次。
然后按顺、逆时针方向用掌摩腹部5~8分钟。
2.推擦揉胸腹部任脉、足太阴脾经、胸胁部足厥阴肝经反复操作5~8分钟。
斜擦少腹部,均以热为度。
3.按揉膻中穴、中脘穴、关元穴、气海穴、章门穴、期门穴、太冲穴、行间穴、丰隆穴、血海穴、三阴交、足三里、曲池穴、各1分钟。
重点按揉灵骨穴、妇科穴
4.用双手提拿小腹部肌肉10次,要求操作手法深沉和缓。
5.推擦大腿内侧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方向可自下向上二(自上向下),以热为度。
俯卧位
6.患者俯卧,医者重点推按揉擦其足太阳膀胱经腰骶部第一、二侧线,督脉。
7.腰骶部,实证者纵向推擦,虚证者横向推擦,均以热为度。
8.按揉肝俞穴、脾俞穴、肾俞穴,重点按揉胃仓穴、肓门穴、志室穴、胞肓穴各1~3分钟。
疗效:
有效率98%,治愈率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