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章法结构
- 格式:ppt
- 大小:156.50 KB
- 文档页数:1
诗歌的起承转合(汇)文无定法,但却也并非毫无规律可循。
诗亦然。
律诗常见的章法有以下几种:一`起承转合式: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黛玉之口论诗,对香菱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是两副对子。
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
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也使得的。
”起、承、转、合,即起始、承接、转折、收合。
这是律诗最常见的章法。
例如: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起,写环境)远景,cheng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承,写该环境出现的事件)当下,zheng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转,写情怀)情,qing斑马鸣。
(合,瞻前顾后)情入当前景,ming萧萧斑马挥手自兹去,萧萧杜甫 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起)地点,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承)近景,yin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转)事, xin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合)jin起、承、转、合在五律和七律中一般一联承担一项功能,但也有例外。
比如杨万里 过杨村石桥两岸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
(起)远,全貌,chuan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承)近,细节,chuan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水际天。
(再承)近,细节,tian政尔清和还在道,(转)为谁辛苦不归田。
(合)tian之所以这样安排,是为了使环境更加丰满迷人,用以突出重点。
起、承、转、合在绝句中则一句承担一项功能,例如:杜甫 八阵图功盖三分国,(起)名成八阵图。
(承)guo,tu,zhuan,wu江流石不转,(转)遗恨失吞吴。
(合)杜牧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起)夜泊秦淮近酒家。
(承)天,地,人,sha,jia,hen,hua商女不知亡国恨,(转)隔江犹唱后庭花。
(合)以上的感觉是先远景(起),再近景(承),再是事情(转),合里再有一个动词(合,就感情入物入景)。
有一点电影里拉镜头的感觉。
很合人的视觉感觉。
古典诗歌的谋篇布局诗词的结构谋篇又称章法。
分成“起”“承”“转”“合”四部分。
所谓起,就是把想要说的事情,想一个办法开个头。
用这个话头,来引出下面想说的话来。
所谓承,就是承接开头的话题,自然地按着顺序往下说。
所谓转,就是不能一味地自说自话,全是流水帐,要制造些波澜。
表面意思是往远了扯,但内在的联系是紧密地含在里面的。
所谓合,就是不能话题扯得过远,要结束了,总要回过头来,做个总结,才算完整。
一、“起”定基调“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
常见的作用有:交待人、时、地、事、环境;渲染气氛,烘托感情,奠定基调;统领全篇,设置线索,照应题目等。
【小练习】《听流人水调子》(王昌龄)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水调子,水调歌。
问:第一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1.交代了环境、时、地;2.为全诗定下了清冷的基调,烘托了气氛;3.通过写景抒发了一种寂寞惆怅的心情。
二、“承”“起”续境“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
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因果、承接、补充说明等关系。
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小练习】小斋即事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问: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
“未用”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哪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
三、“转”开生面“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
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四、妙“合”主旨明结:直接抒情、言志、阐理。
诗歌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一、概述章法指的是诗词的结构谋篇。
元代范德玑在《诗格》中写到“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后来我国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再一次引申:“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
”对这一说法进行了拓展。
二、“起、承、转、合”的含义与作用起者,开端也。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
承者,承接也。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
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
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转者,变化也。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
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合者,结尾也。
“合”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一出,中心就明了,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或点明主题,或启发联想,或耐人寻味。
简单来说,即:起,引领的作用。
(引领主题)承,扩展的作用。
(扩展主题)转,转变,由景转向情,或由情转向景。
(相对于起承的转变)合,回扣主题,概括全篇。
例: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起句:开篇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
承句:“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转句: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
诗歌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一、概述章法指的是诗词的结构谋篇。
元代范德凯在《诗格》中写到"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后来我国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再一次引申:"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
”对这一说法进行了拓展。
二、“起、承、转、合”的含义与作用起者,开端也。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
承者,承接也。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
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
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转者,变化也。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
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合者,结尾也。
"合"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一出,中心就明了,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或点明主题,或启发联想,或耐人寻味。
简单来说,即:起,弓恰页的作用。
(引领主题)承,扩展的作用。
(扩展主题)转,转变,由景转向情,或由情转向景。
(相对于起承的转变)合,回扣主题,概括全篇。
例: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起句:开篇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
承句:"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格律诗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格律诗的章法结构起,是诗篇的开头,⼀般是落笔扣题,开门见⼭;承,是承接上⽂,要扣合⾸联,连贯⾃然;转,是诗意转折,把诗境向前推进⼀步,别开⽣⾯;合,是全诗的结尾,要精炼含蓄,束收全篇。
起、承、转、合四法,运⽤配合得好,可使全诗结构严密,波澜起伏,以避免松弛涣散、平铺直叙之病,学好这四法,对诗艺⽔平的提升,⼤有裨益。
清沈德潜评论王维的五律《观猎》说:“章法、句法、字法俱臻绝顶,此律诗正体。
”我们来看王维的这⾸《观猎》诗,可为律诗起承转合的典范之⽂。
观猎【唐】王维风劲⾓⼸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暮云平。
此诗韵依⼋庚。
⾸联起笔点题,写出⼈物、地点、活动内容与紧张⽓氛。
“风劲⾓⼸鸣”,未及其⼈,却先写其声:风呼,弦鸣,风声与⾓⼸(⽤兽⾓装饰的⼸箭)声彼此相应。
“⾓⼸鸣”三字带出狩猎之意,声势俱⾜,再推出狩猎的主⾓“将军猎渭城”。
将军的出现,恰合读者的期待。
这⼀起笔,胜⼈之处全在突兀,能先声夺⼈,恰“如⾼⼭坠⽯,不知其来,令⼈惊绝”(⽅东树语),两句“若倒转便是凡笔”(沈德潜语)。
颔联承写驰射活动,虽未及⼈,但通过猎鹰骄马的⾏动,隐现狩猎者矫健的⾝影。
“草枯”“雪尽”四字如素描画⼀般,简洁、形象;“鹰眼”因“草枯”⽽敏捷,“马蹄”因“雪尽”⽽轻盈,物象描写极为精细。
写鹰眼不说“锐”⽽⾔“疾”,说明猎物很快被发现;写马蹄不说“快”⽽⾔“轻”,说明猎骑迅速追踪⽽⾄。
“疾”“轻”⼆字炼得妙。
上下两句对仗⼯稳,意脉如流,相承相谐,精妙绝伦,实不多见。
颈联转写归途,由动到静,以新丰美酒和汉代名将周亚夫治细柳营的典故,写出狩猎者轻松愉悦的⼼情及名将风度,从⽽别开⼀⾯。
“新丰市”在今陕西临潼县,“细柳营”在今陕西长安县,两地相距七⼗余⾥。
“忽过”“还归”,则见归途驰骋之疾速,⼤有“瞬息千⾥”之感。
尾联以在归途中回望出猎之地,呼应开头和中间两联,进⼀步展现狩猎者踌躇满志的开阔胸襟。
七绝的25种章法七绝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它由四句组成,每句七个字。
七绝的章法有很多种,这里介绍25种常见的七绝章法:1. 平起平收:第一、二句平起,第三、四句平收。
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 仄起平收:第一、二句仄起,第三、四句平收。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3. 平起仄收:第一、二句平起,第三、四句仄收。
如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4. 仄起仄收:第一、二句仄起,第三、四句仄收。
如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5. 平起平仄相间:第一、二句平起,第三、四句平仄相间。
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6. 仄起平仄相间:第一、二句仄起,第三、四句平仄相间。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7. 平起平仄交错:第一、二句平起,第三、四句平仄交错。
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8. 仄起平仄交错:第一、二句仄起,第三、四句平仄交错。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9. 平起平仄相间交错:第一、二句平起,第三、四句平仄相间交错。
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10. 仄起平仄相间交错:第一、二句仄起,第三、四句平仄相间交错。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1. 平起平仄相间交错叠韵:第一、二句平起,第三、四句平仄相间交错叠韵。
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2. 仄起平仄相间交错叠韵:第一、二句仄起,第三、四句平仄相间交错叠韵。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3. 平起平仄相间交错叠韵叠字:第一、二句平起,第三、四句平仄相间交错叠韵叠字。
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14. 仄起平仄相间交错叠韵叠字:第一、二句仄起,第三、四句平仄相间交错叠韵叠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