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之艺术构思
- 格式:ppt
- 大小:314.00 KB
- 文档页数:52
·古诗鉴赏之表现手法古代诗歌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一、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说明)二、描写手法主要有:白描、工笔细描、象征、衬托(正衬、反衬)、烘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细节描写、移步换景等。
1.白描: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
用在文学创作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方法。
“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描绘了一副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
2.渲染: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文艺创作表现手法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
例:(诗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这里“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心情的焦急。
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诗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3、烘托: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
属于侧面描写。
例:(诗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写刘备频繁问计,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孔明的才智。
4.虚实结合: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
例:(诗歌)“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歌鉴赏中的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
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
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情感、设想、梦境,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
典诗歌历来追求“虚”与“实”的完美结合。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可见虚实结合得好可以使诗意蕴藉含蓄,有“飞动之趣”。
又可以大大丰富诗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欣赏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使其获得充盈的审美趣味。
虚实结合的形式多种多样,就方法而言,有详写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写景为实,抒情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当前为实,追忆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己方为实,对方为虚;客观为实,想象为虚等等。
本文拟就常见的几种表现形式作初步的探讨。
1、详写为实,简略为虚。
详写可以细致入微,如在目前,略写则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诗中,实写作者与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却省略掉了,采用虚写。
隐者是什么样子,采药去了哪里,多久回来都没有介绍。
但山峰高峻,云海茫茫,童子天真纯朴,隐者仙风道骨,诗人寻访隐者时平和的心情与闲雅的态度,则是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来补充的。
诗歌通过虚写给我们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读诗时我们通过补充(即想象)能得到美妙的审美愉悦和享受。
2、具体为实,抽象为虚。
抽象的情况大致可分为哲理和志向二端。
①哲理为虚:在诗歌中,抽象的哲理往往通过具体的事物形象表现出来。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此诗中,作者登楼所见的具体形象为实,抽象的说理为虚。
前二句写登楼所见万里之广阔景象,使人视界为之一开,精神为之一振,是实写。
古诗表达技巧鉴赏的几个角度一、从抒情方式的角度分析:1、直抒胸臆这是一种不要任何“附加物”,而由诗人对有关人、事、物直接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比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的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再如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着。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两种方式都是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借景抒情是作者把所要表达的思想、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有所感触的某种客观景象或事物上。
情景交融是作者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助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咏梅词,通篇未见“梅”字,却传出寂寞之“梅”的神韵,做到了情寄于物,物因情见。
于梅的咏叹中,显出词人身处逆境而矢志不移的崇高品质。
再如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诗中写了山、潮、月三种景物,全诗四句,句句写景,但每句有都融入了诗人浓浓的主观感受。
群山依旧,而故都以荒;潮声仍然,而城已空;旧月还在,宫墙还在。
景物的描写中,寄寓着诗人对历史,对时事的深深忧虑。
二、从构思方式的角度分析1、借古讽今作者由于某种原因,不愿、不便或不能对现时发表议论,于是采用对前代事物或现象进行议论的方式来表达看法,抒发情感。
如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中有讽有慨,寓慨于讽。
从讽的方面看,表面讽刺汉文帝,实际上诗人的用意并不在此。
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
高2022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学案之古代诗歌阅读专题第五讲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知识精讲】表达技巧是指诗人在塑造形象、营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方式。
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构思立意等方面的技巧。
一、鉴赏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诗歌涉及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等。
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诗句作具体分析,而不能泛泛而谈。
1.方法(1)必须了解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在形式上的特点。
(2)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
(3)如果是鉴赏修辞手法的应用,必须联系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分析,不能仅仅指出“是什么修辞手法”。
(4)要注意修辞手法的“套用”现象。
如有的比喻又带有夸张,出现在同一诗句中等。
2.步骤第一步:审题。
抓住题眼,明确答题方向。
第二步:指出具体修辞。
第三步:结合诗句分析使用修辞的做法。
第四步:体会表达效果。
3.答题规范(1)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结合诗句阐述此种修辞手法在诗中是如何使用的。
(3)指出使用此种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
4.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1)比喻比喻,“以彼物喻此物也”。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它的主要作用是:化平淡为神奇,化板滞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
(2)比拟①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行为特点,使形象鲜活,表意丰富,生动传神地表达诗人的情感。
②拟物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的修辞手法,它可以给人以形象感、新奇感,收到生动的富有情趣的表达效果。
(3)夸张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作艺术上的渲染,这种修辞手法即为夸张。
夸张能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4)借代借代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或局部代整体,或整体代部分,或特征代本体,或具体代抽象等。
借代可使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引发读者的联想。
表达技巧是诗人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情感、阐述观点所采用的特殊的手法。
它主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的作用。
1铺垫是重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2(或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予以“响应”的写作技巧。
3联系。
前面交代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面要照应的话,前面得先有个交代。
这样,诗歌前后才能贯串,使读者容易掌握全诗的脉络。
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照应的种类:首尾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扣题照应(围绕主题反复照应)、伏笔照应(先设伏笔,后予交代的照应)。
4应考策略(1)准确指出诗歌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2)结合相关诗句具体阐释。
(3)明确指出此种结构特点的作用或表达效果。
所谓记叙,是叙述人物经历、事件发展和情景的转换;描写,是生动、具体、形象地再现某一对象的状貌和情态;议论,是对景物、事件以及相关的人物命运的态度和评价;抒情,是抒发和表达诗人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1情的写法)2(1(2,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
烘托又叫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
(3(4直接写,写眼前所见所闻;所谓虚,就是侧面写,间接写,写想象中的,写所感。
虚实相生,相辅相成,就能避免方法上的刻板平直,更能准确传情达意。
(5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面貌。
(6(7形象丰满、鲜明、生动。
形象生动;修辞方式(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寄托)古诗词特点、作用类似于一般文章中运用的辞格,此不再赘述。
另外,古诗中常见的一些也要注意。
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时,应考策略鉴赏诗歌修辞类题目的注意事项:对修辞方法的鉴赏,说到底就是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方法。
具体而言就是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修辞方法对于塑造形象、表现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唐朝诗歌的艺术特色唐朝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诗歌创作也达到了一个巅峰。
唐代的诗歌既注重形式的优美,同时也关注内容的深刻。
唐代诗人们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创造力,创作出了许多不朽的作品,他们的作品具有多方面的艺术特色。
第一,诗歌形式优美,构思独特唐代诗歌非常注重形式美,具有优美的音韵和韵律,取景广泛,构思独特。
如李白的《将进酒》就是一首格律优美、形式完美,取景阔大,慷慨激昂的作品。
这首诗的开头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用典非常自然,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敬仰之情。
其余诸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杜甫的《登高》等等,均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诗歌作品。
它们的形式美以及构思独特,使得这些作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第二,诗歌的表现力强,有很高的思想性唐代的诗歌在表现力方面也非常突出,很好地体现了唐代的文化特点。
唐代诗人可以通过诗歌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传递他们对社会和生活的感悟。
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有“离别家居,人言疾病相扶;摇落巨阔,风送遥夜泪多。
”表达的是作者对别离的感慨。
这件作品的思想性很高,能够引发人们的共鸣,这是唐代诗歌中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
第三,唐代诗歌在意象表现方面有鲜明的特色唐代诗歌在意象表现方面有很高的艺术水平,能够表现出诗人的感性美。
唐代的诗人对大自然的描绘具有独到的见解,能够通过特别的形象手法描绘出独特的意境。
如《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首诗描绘出春雨的清新、灵动的形象,给人以一种独特的艺术享受。
这种独特的表现手法,也成为了唐代诗歌的一大特色。
第四,写实和感性的结合唐代诗歌不但具有写实性,而且在感性表现方面也有很高的水平。
唐代的诗人可以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创作出触人心魄的诗歌作品。
他们能够领略到生活中最微小的细节,然后用最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最深刻的含义,此同时,他们也利用自己的感性去丰富这些作品。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五)——构思立意(结构技巧)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诗歌的表达技巧之构思立意(结构技巧)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
诗词的篇章结构即诗词的行文脉络以及情感内容的起伏变化。
从景情关系角度:以景结情;从诗歌的主旨角度:卒章显志、以小见大;从诗歌情感的变化角度:抑扬。
【知识概述】构思技巧:是指诗歌的结构安排方面的技巧。
结构上的“起—承—转—合”,行文上的由“景”到“情”,由“景”到“理”,由“事”到“理”,都显示出诗歌行文结构上的艺术。
常见的诗歌构思立意的考查题型主要有两种:①结构技巧的辨别与分析;②某个形象、某句诗或某联诗的作用。
【示例】(1)卒章显志李白《行路难》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句结尾有何表达效果?答案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点明诗歌主题,表达了实现理想的豁达。
(2)以景结情请赏析许浑《谢亭送别》中“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两句。
答案上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结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
这种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直抒别情更富感染力,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3)抑扬“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请赏析诗歌运用的结构技巧。
答案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4)铺垫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中“我言秋日胜春朝”一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答案“我言秋日胜春朝”为下文赞美秋日做了铺垫。
唐代诗歌的艺术风格和文化表现唐代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卓越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文化表现,成为后世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唐代诗歌有着明确的主题和独特的表现形式,赋予了中国文化独特的韵律和情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一、艺术风格唐代诗歌的艺术风格具有独特的特点。
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艺术技巧唐代诗歌的艺术风格以其严谨的表达方式,以及优美朴素的写作风格而著称于世。
唐代诗人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以提高诗歌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他们善于运用音韵来产生音乐感,运用意象来表达诗歌的意蕴,构建出一幅幅独具特色的文学画面。
2.抒情思维唐代诗歌的艺术风格还表现在其抒情思维上。
唐代诗人通过情感的表达,表现出了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和态度。
他们借助自然、历史、人情等方面的描写,以表现自己内心深处的思考和感受,形成了唐代诗歌独特的情感体现和形象化表达。
3.意蕴深远唐代诗歌的艺术风格还表现在其意蕴深远的特点上。
唐代诗人善于借助简洁的语言,通过灵敏的洞察力和深邃的思考,表达出复杂的思想和情感,创建了一系列具有深刻文化意蕴的诗歌佳作。
这些作品既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又展现出作者个人的才华和精神面貌。
二、文化表现唐代诗歌的文化表现较为丰富,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活文化唐代诗歌的文化表现主要在描写当时的人情世态、社会风俗和生活习惯方面。
唐代诗人通过对世间万象的深入洞察和对日常生活的真实呈现,反映出了唐代社会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以及文化特征。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写出了唐代士人的优雅幽静和荒野之美的神品,表现了唐代人文化追求的另一种方式。
2.政治文化唐代诗歌的文化表现还体现在对政治和社会现实问题的沉浸式反思上。
唐代诗人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现实问题娴熟的表达,揭示了唐代的政治风貌和人民生活的状况。
例如杜甫的《三吏》和《牧童》等作品,通过鲜活的人物描写和过硬的语言,表达了对官场腐败和民生不安的不满和反思。
构思立意典型例题例1.(2011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
(7分)[开门见山]蝶恋花·出塞[清]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拒。
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例2. (2017天津)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8分)[以景结情]太湖恬亭[宋]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3分)例3.(2001全国)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照应]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幕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仁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
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微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例4.(2016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铺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杜甫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闾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
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
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